摘要:目的: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和交互的媒介能夠開闊人們的視野,幫助大學生及時了解信息、高效學習,但若使用不當會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文章研究新時期“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困境,并針對問題提出建設性對策。方法:文章從網絡素養的含義和研究意義出發,探究“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面臨的困境:信息化時代大學生缺乏深度思考,網絡學習能力較差;泛娛樂化背景下大學生自控能力不強,網絡娛樂傾向明顯;網絡化時代傳播速度加快,網絡失范行為增加;網絡空間缺乏監管,網絡防范滯后等。結果:針對存在的問題,探討新時期“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對策:制定規范制度,整頓網絡空間,建立和諧秩序;重視思想建設,強化思政育人,營造教育環境;注重育人內涵,豐富校園文化,凝聚精神動力;關注心理健康,堅持價值導向,引導網絡行為等。結論:新時期研究“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對策,一方面能拓寬教育渠道,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為高校發揮好網絡思政育人優勢提供借鑒;另一方面高校借助網絡平臺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有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從而凈化網絡空間,保障校園、國家網絡建設的安全與發展。
關鍵詞:新時期;? “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5-00-03
1 網絡素養的含義和研究意義
1994年美國學者麥克庫勞(Charles R. McClure)將網絡素養(Digital Literacy)定義為“發掘網絡資源的能力,即利用檢索工具在網絡空間獲取所需信息,進行后期加工并用以協助處理相關問題的能力”[1]。1997年卜衛第一次引入此概念——了解計算機和網絡的基礎知識及對其管理的能力、創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以及網絡安全保護的能力[2]。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素養從一種應對互聯網時代的基本能力發展為一種適應新時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包含在擁有互聯網具體技能的同時人類所產生的一系列復雜意識和行為,包括網絡應用的技巧、網絡的行為道德底線、網絡的法律法規知識、網絡信息判斷篩選能力、信息獲取等[3]。
文章探索提升“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的對策,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促進自身素質全面發展,同時高校思政工作者做好新時期網絡育人工作,有利于保障校園、國家網絡建設的安全。大學是塑造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但隨著混雜的網絡信息和輿論熱點的涌現,大學生易受錯誤網絡思潮的引導,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跟風發帖,給高校網絡輿情處理帶來困難。因此,提升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不僅有利于大學生網絡道德意識的增強和人格的發展,而且有利于高校實現網絡空間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4]。校園網絡空間秩序的有序發展離不開大學生的網絡文明行為,大學生有責任和義務投身于校園網絡文明建設。此外,互聯網時代,由于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大學生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重,大學生應保護個人、校園和國家信息安全,防止境外勢力通過網絡渠道進行不良思想意識的滲透,從而保障校園和國家網絡建設的安全與穩定發展。
2 “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困境
2.1 信息化時代大學生缺乏深度思考,網絡學習能力較差
信息化時代,新媒體教學使知識傳遞高效、靈活和多樣化,但也給學生學習帶來了挑戰。網絡學習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拓展,學生結合自身興趣愛好從網絡平臺及時、高效地獲取資源和信息,能拓寬眼界。但這可能導致信息過載,使學生缺乏有效的信息檢索和深度思考能力,課堂上學生攜帶手機、iPad、電腦等設備,也容易被娛樂信息、互動聊天、游戲等吸引,而不是根據老師講課內容實時搜索和深度學習。進入大學后,大學生的學習環境更為自由,一些學生過度依賴網上搜索,通過復制粘貼網絡信息拼湊答案,甚至剽竊他人的思路和成果,缺乏深度思考、鉆研和創新的能力。新媒體時代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平臺,但學生網絡學習能力較差,因此需要加強引導,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和研究。
2.2 泛娛樂化背景下大學生自控能力不強,網絡娛樂傾向明顯
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平臺在學生中越來越受歡迎,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隨時隨地了解各類信息,這使其沉迷于網絡娛樂所帶來的快樂,將大量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網絡娛樂平臺上。媒體平臺為了吸引眼球和收割流量放大娛樂功能,導致網絡空間泛娛樂化,偏離了正常的娛樂范疇。在大眾傳播的背景下,網絡媒介的信息傳播、教育引導、輿論引導等功能被弱化,娛樂新聞、視頻、游戲吸引著大學生的眼球。此外,大學生有強烈的探索欲和個性,傾向于在互聯網世界中獲得心靈的滿足。他們選擇的娛樂平臺多樣,如QQ、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B站,還有各種游戲、視頻等供他們消磨時間。與校園組織的活動相比,這些線上娛樂更加多樣,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平臺娛樂,通過看娛樂新聞、追劇、打游戲獲得滿足感,但過度沉迷網絡可能導致學生忽視甚至荒廢學業。同時,線上娛樂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會減少學生參與實際社交活動的時間,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3 網絡化時代傳播速度加快,網絡失范行為增加
網絡失范是人們不遵守網絡規章制度,有意或無意違背網絡道德的行為,由于網絡的監管和約束相對缺乏,因此“00后”大學生網絡失范行為增加。加之西方錯誤思潮的滲透,學生在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也容易受到錯誤思想的影響。面對校園和社會突發性熱點事件,大學生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可能散布網絡謠言、參與網絡暴力等。過激的言論和行為在滿足平臺奪取流量和吸引用戶需求的同時,也可能對當事人或者親友造成傷害。同時,相較于現實的執法,網絡環境的監管難度較大,這加劇了學生的網上失范行為,使部分學生產生了一種在網絡上發表不當言論不需要承擔法律后果的錯覺。因此,需持續加強網絡監管,以有效提升“00后”大學生的網絡素養。
2.4 網絡空間缺乏監管,網絡防范滯后
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增加了網絡監管的難度,不法分子在網絡平臺獲取個人信息,實施詐騙。而“00后”大學生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成長,未步入社會,相對單純,缺乏社會經驗和網絡防范意識,容易上當受騙。加之大學生是使用網絡最多的群體,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學生在網絡上的活躍性和學生防詐騙意識淡薄的現狀,通過各類平臺騙取學生信息和金錢。高校開主題班會介紹真實案例,宣傳防詐騙知識等,但學生被騙事件頻發。這不僅會使學生及其家庭蒙受經濟損失,而且會導致學生身心受到傷害。目前電信詐騙手段多樣,套路復雜,偵破困難。因此,大學生應增強網絡防范意識,不沉迷于虛擬空間,遠離非法借貸平臺。
3 “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對策
3.1 制定規范制度,整頓網絡空間,建立和諧秩序
首先,社會層面從制度上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彌補網絡監管的制度缺陷;高校層面制定相關校紀校規加強對學生網絡行為的管理。當學生在網絡平臺出現違背網絡道德的問題時,應按照規定處理。其次,加強網絡輿情監管隊伍建設,構建完善的高校網絡輿情監督舉報機制。需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群策群治的良好氛圍,創造和諧的校園網絡環境。學校要安排網評員關注學校突發事件在網絡上的進展,網評員通過專業技能和知識及時監督和管理輿情,有助于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構建和諧文明的網絡空間。
3.2 重視思想建設,強化思政育人,營造教育環境
高校須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堅持“立德樹人”理念,協同育人資源,創造良好的網絡思政育人環境。首先高校需要培養專業的網絡信息化教師團隊,組織選拔思政課專業教師、輔導員和骨干干部等,并提供理論和實踐培訓,以提升德育師資隊伍的網絡文明素養。要發揮好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程和師資資源豐富的優勢,在思政課程上積極引導,幫助其明確網絡素養的道德底線。要將思政理念融入課堂,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的網絡行為。其次要編著和使用好課程教材,將網絡素養的內涵和提升路徑融入課本[5]。學校需要以“立德樹人”為宗旨開設網絡素養課程,結合學生的特點,設置教學目標和編寫教材,引導學生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總之,應聯動課內與課外,將理論與實際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3 注重育人內涵,豐富校園文化,凝聚精神動力
高校可借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提升大學生的網絡文明素養。第一,組織開展貼近現實的活動,引導學生理性分析事件,鼓勵學生在活動平臺上發表觀點,避免在網上盲目跟帖。引導學生關注積極健康的網絡內容,讓學生了解網絡不僅是娛樂和社交的工具,還是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途徑。第二,充分挖掘身邊的紅色文化素材,借助網絡技術,通過紅色文化素材的數字化展示、經典故事的線上傳播和紅色文化主題的創作比賽等,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打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通過組織開展紅色資源學習,帶領學生感受紅色文化,并結合專業知識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第三,搭建學校文化育人平臺,發揮內部資源作用,引導學生網絡行為。網絡素養的提升需要依托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和交流互動的育人平臺,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提升自己,積極投身學校和學院的網絡文化建設活動。
3.4 關注心理健康,堅持價值導向,引導網絡行為
學生缺乏對信息的識別和篩選能力時,容易沉迷網絡,影響學業和生活,甚至產生心理問題等。因此,“00后”大學生須增強網絡自主學習能力,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第一,提高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高校要引導學生正確識別謠言,抵制網絡暴力,保護個人隱私,抵制網絡消極文化,遵守網絡道德;同時堅持“三全育人”理念,安排專業老師、輔導員和班委協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心學生學習和生活,及時發現、解決問題。第二,引導大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加強技能學習。學校和學院應重視黨員對“學習強國”和團員對“青年大學習”的學習,借助網絡平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但從現實案例來看,網絡失范行為頻頻導致學生心理出現問題,學校和學院須開展心理輔導和防詐騙宣講,不斷加強“依法治校”和“依法治院”。協同育人資源,關注學生網絡行為和心理健康,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挑戰,打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4 結語
大學生需要和高校、社會共同努力,提升網絡素養,幫助自身更好地適應網絡發展。文章從大學生面臨的網絡素養提升困境著手,希望大學生積極利用互聯網資源,促進自身全面發展,構建和諧的網絡空間。高校要讓網絡真正成為思想教育高地,讓學生真正成為網絡文化建設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麥克庫勞.網絡素養:圖書館的發展[J].技術圖書館,1994(2):115-125.
[2] 卜衛.媒介教育與網絡素養教育[J].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7(1):29-33.
[3] 楊政,徐海鴿.全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3):135-137.
[4] 李丹陽.新時期大學生網絡文明素養提升路徑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2):179-180.
[5] 周劍飛.基于南通高校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路徑研究[J].科技風,2021(24):83-85.
作者簡介:閆五一(1992—),女,陜西西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滬教委? 2023)項目“當ChatGPT撞上教育:課程思政理念下,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探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49;2023年度上海理工大學尚理晨曦社科專項項目“當ChatGPT撞上教育:課程思政理念下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探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3SLCX-YB-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