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在素質教育、全面育人理念深入推進的背景下,為進一步發揮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的育人功能,必須助力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確保聲樂課程教學與現代教育需求以及學生成長發展需求相貼合。方法:文章從高校聲樂專業發展、學生個體發展、音樂藝術領域改革等方面,深入分析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從教學目標優化、教學課程配置改進、“第一課堂”教學模式創新改革、“第二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創新、多元化教學考核評價模式設計等層面,深入分析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改革轉型策略,探尋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的改革方向。結果:圍繞時代發展需求、學生成長需求來改革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模式,明確課程育人目標,組織實施多元化課程實踐活動,可以進一步發揮聲樂課程的育人功能,增強聲樂課程教學的全面性、豐富性,實現多維度育人目的,促使學生深入學習聲樂知識技能,具備良好的藝術素養,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滿足新時期高素質、高水平藝術人才的培養需求。結論:在社會轉型發展背景下,為助力聲樂專業與時俱進,需要推進聲樂課程教學改革,逐步拓展聲樂課程教學范圍,豐富聲樂課程教學內容,高質量組織設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達成全面育人目的。
關鍵詞: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5-0-03
聲樂課程是一門藝術類、實踐類課程,也是培育學生音樂藝術素養與人文素質的基礎學科。目前,伴隨藝術領域改革進程的加快以及高校聲樂專業教育的逐步深化,聲樂課程教學迎來一定的挑戰和機遇,需要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地對課程進行改革創新,逐步豐富課程內容,助力課程教學的現代化開展,全面激活聲樂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更多適應時代需求的聲樂人才。
1 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
近年來,高校聲樂專業的整體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招生數量逐步增多,這對聲樂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組織課程改革創新已經成為必要任務。
1.1 促進高校聲樂專業發展
改革創新聲樂課程教學,可以解決聲樂課程人才培養方案不完善、不明確的問題,讓聲樂專業的育人目標更加明確,使聲樂專業課程的特征以及定位逐步凸顯,為聲樂專業學生未來的創業就業以及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1]。同時,貼合時代需求深入推進聲樂課程教學的創新化開展,能夠逐步提升聲樂課程教學實踐的競爭力,為高校吸引更多優秀的、高水平的聲樂人才。
1.2 促進聲樂藝術領域發展
不斷改革高校聲樂課程教學,協調處理市場需求與高校聲樂人才培養不同步、不匹配的情況,一方面能夠切實落實向公眾推廣、普及音樂藝術內容,提升公眾整體音樂素養的職責,助力聲樂專業大眾化發展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則可以滿足社會轉型發展階段市場對多元化、高素養聲樂人才的需求,輸送更多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支持聲樂藝術領域創新發展[2]。
1.3 促進聲樂專業學生發展
圍繞市場需求與狀態,創新改革聲樂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制定針對性、個性化的聲樂知識學習方案和內容,開闊聲樂專業學生的學習視野、優化知識積累,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創造能力,進一步提高聲樂專業學生的整體素質,逐步提高聲樂專業學生的就業創業率。
2 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2.1 設計聲樂課程教學目標,明確課程教學計劃
課程教學目標的設計與界定是促進聲樂教育改革的基礎,也是影響改革質量的關鍵因素。在當前聲樂藝術領域國際化、大眾化發展背景下,需要不斷優化聲樂課程教學目標,精準界定課程教學計劃。一是知識技能目標,增強基礎聲樂理論知識探索學習的有效性,增強音樂情感感知能力與意識,培養音樂鑒賞和審美能力,為聲樂知識深度探究和創新創造奠定基礎。二是情感態度,幫助聲樂專業學生群體深入感知音樂文化,樹立良好的音樂文化意識和服務意識,以服務基層人民群眾為目標,進一步了解基層聲樂文化與傳統聲樂文化,提升聲樂文化認知能力[3]。三是實踐能力,借助多元化音樂文化實踐活動,進一步提升聲樂專業學生群體的綜合素質和聲樂專業能力水平,促進學生實現綜合性發展。同時,還需要結合聲樂藝術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多元化培養聲樂專業學生的能力,包括溝通交流能力、組織互動能力、音樂鑒賞能力等。此外,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和任務,明確音樂專業教學計劃,有重點、有目的地組織開展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教學。
2.2 優化聲樂課程配置,凸顯聲樂專業辦學特色
過去,高校藝術專業的學生只學習藝術,聲樂專業也僅單純地學習聲樂技能和知識,存在較強的局限性。對此,在聲樂課程改革轉型的背景下,需要貼合社會發展需求,整合收集多元化聲樂課程教學內容,優化課程教學配置,提升課程的個性化、特色化水平[4]。
(1)融合社會文化與聲樂課程。聲樂與社會生產生活關系密切,大部分聲樂作品側重反映與展示社會文化。對此,在課程改革過程中,要以豐富學生認知和經驗、拓展聲樂教育范圍、開闊視野為目的,積極合理地融入社會文化,打造多元化的聲樂選修課程。例如,開設爵士樂、民族古典音樂、世界音樂等課程,讓學生借助各種聲樂課程,廣泛、深入地學習聲樂知識,感知生活與社會文化發展的關聯性。
(2)融合社會需求與聲樂課程。目前,伴隨社會快速發展與進步,社會各界與音樂藝術領域相關崗位對聲樂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水平提出更加嚴格的要求。因此,在聲樂課程改革過程中,必須貼合社會需求與個人發展需求,構建社會類課程體系,貫徹落實高素質、高水平聲樂人才培養目標。例如,開設音樂美學、音樂心理學、民族音樂學、嗓音解剖學、動力學、物理學等各種選修課程,讓學生的聲樂課程學習與社會需求有效接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認識聲樂,為學生未來的就業奠定基礎。
(3)融合傳統文化與聲樂課程。為進一步構建完整科學的聲樂課程育人體系,必須整合應用我國傳統聲樂文化資源,及時引入聲樂作品,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沉浸式體驗、感知各民族優秀的聲樂文化,在潛移默化間認同與傳承民族聲樂文化,樹立正向健康的價值觀與學習觀[5]。
2.3 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合理組織開展“第一課堂”教學
第一課堂是學生學習聲樂理論知識與技能的關鍵區域,也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陣地,需要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聲樂理論知識灌輸式教學模式,引入線上線下互動式、聲樂小組課與聲樂大師公開課等課程教學模式,助力課程教學的多維度落實。
(1)線上線下互動式教學,提升聲樂課程教學質量。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線上線下交互式融合教學成為聲樂課程教學改革的新趨勢。高校聲樂教師可以根據聲樂理論知識、技能學習需求和重點,將傳統線上課堂聲樂學習與線上教學有機整合,將理論與實踐、教學與表演深度整合,帶領學生多維度學習聲樂知識[6]。例如,在課前,利用慕課平臺為學生提供預習課件、預習微課等服務,讓學生課前自主觀看視頻,預習聲樂理論知識;在課堂中,教師可以融合國內外聲樂藝術領域精華、融合聲樂與其他基礎音樂學科,組織開展聲樂基礎理論指導教育;在課后,指導學生觀看名家聲樂課程教學視頻、著名歌唱家演唱視頻等,豐富與充實聲樂課程學習資源,拓寬聲樂知識和學習視野,實現線上線下學習內容的有效互補。同時,各個高校聲樂專業需要立足課程教學需求,積極合理地整合線上教育資源與教師制作的聲樂慕課,打造聲樂課程線上學習平臺,為師生線上學習聲樂知識以及整合聲樂資源提供助力,進一步拓展聲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2)構建集體課與小組課協同并進的教學模式。為打破聲樂課程教學的局限性,需要積極主動探索全新的授課模式,實現集體課與小組課的有機整合[7]。例如,立足學生學習狀態與情況,引入“老帶新”“高帶低”的教學模式,組成聲樂知識技能學習小組,由綜合素養較高、有意愿的高年級學生負責引導低年級學生,在集體課學習結束后,互相幫助、互相學習,鼓勵小組互動學習,可以讓低年級學生掌握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明確超越和前進的方向、目標,也讓高年級學生樹立起良好的競爭意識、學習意識。同時,選擇時間集中上課并開展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找到差距,制定可行性較強的學習方案和計劃。
(3)邀請聲樂大師開設公開課,定期定時邀請聲樂演唱能力優異、有一定成就的大師,組織開設公開課,講解聲樂演唱的經驗和技巧,讓學生能夠及時接收前沿、新穎的聲樂知識和技能。借助聲樂大師集中授課的模式,學生可以更好地體會大師發音技巧,了解自身聲樂演出的不足,明確自身練習和學習重點、方向,進一步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
2.4 多元化規劃設計“第二課堂”,豐富聲樂藝術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是學生展示自身能力、內化吸收聲樂技能的重要陣地,也是學生真正走上舞臺的重要舉措。在聲樂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需要不斷優化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多元化的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實踐平臺。一是組織開展校園音樂會、校園匯報演出等,鼓勵聲樂專業學生大膽走上舞臺、自主參與活動,表現自己、釋放自己。二是與電視臺、廣播站等合作交流,舉辦校外社會性演出活動與歌唱活動,組織聲樂專業學生前往養老院、貧困山區等開展公益演出、慰問演出等,也可與地方政府協調,聯動當地著名景點,定期組織聯動演出活動,或者圍繞景點編排制作特色節目、聲樂作品等,這不僅可以提升地方經濟收益,還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平臺,讓學生積累更豐富的社會演出經驗,借助實戰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和水平。三是圍繞當地聲樂傳統文化,組織開展特色聲樂演出活動,比如嘗試與政府聯動,舉辦戲曲文化節、民歌節、曲藝鑒賞節等各種文藝演出活動,還可邀請當地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人、民間藝人等參與到演出活動中,開闊學生的視野,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科學合理協調學生校外實踐與校內知識學習的關系,為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提供指導和幫助,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保證學生可以全面展示自我。
2.5 創新聲樂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改革教學考核模式
(1)豐富聲樂考核評價體系,完善現有的考核評價指標、內容和形式,將理論課程學習、選修課程學習、實踐活動參與、小組合作表現等融入課程評價指標中,有機整合線上學習、線下學習評價,將教學過程評價與考核評價等結合,將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融合,多維度展開聲樂課程教學評價,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綜合性,全面呈現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為學生學習計劃設計與改善提供方向,也為聲樂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2)優化考核評價模式,設計教學效果展示平臺。為高校聲樂課程教學效果提供展示的平臺,每學期組織開展聲樂課程教學匯報演出,借助匯報演出檢驗學生的聲樂課程學習成果。學生必須全程跟進匯報演出,并自主選擇表演歌曲,全面展示自身實力。同時,組織構建匯報演出評價小組,由專業教師組成,從專業視角認真觀察學生表演專業狀態和情況,及時記錄每一個學生的表演情況,并進行針對性打分。在匯報演出結束后,鼓勵學生先自主展開評價,發表自己參與匯報演出的心得體會,再與同學互相評價。之后,由教師展開針對性評價,使學生明晰自身不足和優勢。為提升評價的可信度和說服力,還可以邀請學生現場組織展開示范演唱,教師結合演唱情況,從專業視角進行點評和指導,并鼓勵班級學生主動參與點評,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3 結語
聲樂課程是高校聲樂專業基礎與核心課程,也是學生深度、系統化學習音樂知識的基礎,需要對其進行重點關注,結合新時代音樂藝術領域的轉型發展需求,改革聲樂課程教學模式和舉措,優化聲樂課程教學體系,助力聲樂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開展,不斷增強聲樂課程教學的有效性與全面性,為聲樂人才培養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和能量,培養更多全能型聲樂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帆.普通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評《聲樂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J].高教探索,2018(12):137.
[2] 張富林.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地方高校聲樂課程教學研究[J].中外交流,2019,26(37):6.
[3] 魏晨晨.數字化背景下高校音樂表演本科專業聲樂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究[J].藝術科技,2023,36(12):49-51.
[4] 方園.專業聲樂課程教學的分析與研究:評《高校聲樂教學與音樂教育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9(6):16.
[5] 金蕾.構建地方高校聲樂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思考:以白城師范學院為例[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9(9):84-87.
[6] 熊琦,曹德維.高校音樂教育理論課程改革的思考:評《高校聲樂教學與音樂教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0(6):22.
[7] 劉洋.新課程背景下的聲樂課程教學改革:評《高校聲樂教學與音樂教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1):12.
作者簡介:曾榮(1983—),男,廣東汕頭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聲樂、流行演唱、錄音制作。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汕頭職業技術學院專題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音樂專業聲樂課程思政模式改革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