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嬌嬌 賈樂賓 于歡
摘要:目的:文章從地域文化視角,對濱海城市地域性特征進行分析歸納,探討基于濱海城市整體風貌和文化內涵的公共設施設計導向。方法:主要以設計學重塑研究的方法開展基礎研究,界定相關概念,緊扣濱海特色,總結出城市公共設施在可視層、遞進層、內涵層三個層面的塑造方法,并運用案例研究法和3D打印技術,進行濱海城市公共座椅設計實踐。結果:依托地域文化開展公共設施設計,從產品的形、色、質、人文關懷入手,為人們提供全新的設計思路,使公共座椅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形成更具地域特色的海洋風格。結論:基于地域文化的濱海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是以城市公共設施為載體,展現城市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的有益嘗試,有利于塑造城市形象,營造和諧共生、服務智能的城市發展理念。
關鍵詞:地域文化;公共設施;濱海城市;設計;塑造
中圖分類號:TU984.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5-0-03
0 引言
我國海洋經濟近年來呈現出持續增長態勢,并已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在國家倡導發展海洋經濟的背景下,地域文化建設成為濱海城市的工作重點。在城市空間建設中,公共設施作為一座城市的名片,可以很好地體現城市文化底蘊。然而,就目前濱海城市公共設施設計而言,依然存在設計形式千篇一律、缺失城市文化特色等問題。因此本文以濱海城市公共座椅設計為例,研究地域文化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1 濱海城市地域性特征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態分為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兩種。濱海城市地域特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進行公共設施設計,無法直接挪用這些特征,需要對其進行提取、轉化和再設計。因此,設計前期要挖掘濱海城市特色,尋找能反映城市風貌的標志性特征。
1.1 自然特征
濱海城市的自然特征包含城市氣候、自然生態風貌、地形水文特點等。我國濱海城市主要位于中國東海岸線上,經濟發達,人口密度高,因此城市對公共設施建設的普適性和現代性要求也較高[1]。在濱海城市的自然特征表現中最常見的形態即海洋文化形態。
1.2 人文特征
濱海城市在歷史古跡、民俗藝術文化等方面有自己獨特的魅力[2]。作為中國的對外門戶,濱海城市一直是重要的貿易港口,其公共空間基礎建設也相對完善,但在公共設施建設過程中,其常常忽視地域性與適用性,公共設施存在與城市文化割裂的問題。應適地適景考慮地域性與城市文化的關系,實現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個性化。
2 基于地域文化的濱海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策略
2.1 可視層視覺傳遞
造型是公共設施設計中最直觀的視覺化語義傳達,濱海城市水系發達,水是其代表性符號。心理學分析表明,流線和曲面能帶來更加舒適的視覺感受,更易體現城市的包容性。在產品可視化層面,富有動感和節奏感的流線更容易營造出多樣化的視覺體驗。因此,選擇流暢的曲線作為濱海城市公共設施的形態設計,可以更好地展現出和諧包容、現代智能的城市文化內涵[3]。
色彩在公共設施設計中具有較強表現力,不同色相、純度和明度的色彩能帶給觀者不同的美學感受。藍色是濱海城市的色彩基調,視覺感受清爽。在東部濱海城市公共空間采用海水藍和浪花白作為主色調,在局部設計中加入鄰近的青綠色系和淺灰色系,有利于設施融入城市自然景觀,使濱海地帶整體色調協調且富有變化[4]。除此之外,為突出海水質感,一般選用明度和純度較低的藍色,以便更好地突出現代時尚、科技智能的城市定位。因此,要深入挖掘濱海城市色彩文脈,彰顯濱海城市的地域文化內涵。
材料在產品的可視層上呈現出多樣的質地、肌理和色澤,可以強化觀者的視覺感受,不同材料能呈現出不同的設計風格、設計美學和情感特征[5]。在濱海城市的公共設施選材中,應采用具有可塑性以及可融入自然環境的竹木、天然石材等。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材料的防水、防潮性能。為了更好地體現城市海洋文化,一方面可以選擇透光性強的玻璃、PVC板材等,營造輕盈通透的海洋風貌;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經過特殊處理的PVC材料,制造仿漁船漆視覺效果,賦予公共設施更深厚的文化內涵。
在濱海城市公共設施可視層重塑轉化層面,從造型、色彩、材質三個方面對城市地域文化進行新的詮釋。以海洋風貌為基礎的地域特點反映了濱海城市的顯性表現,水文化是保持其獨立特色及價值體現的根本。因此,通過以線賦形、借色達意、添材傳質的方式,打造造型突出、內涵豐富的海洋化視覺形象是濱海城市特色公共設施設計的要點。
2.2 遞進層功能強化
在濱海城市公共設施設計遞進層功能強化層面,需要考慮產品的功能效能性和功能體驗性,注重用戶的需求和感受[6]。如根據用戶的視域范圍設計易于理解的標識、適應不同語言的信息;或添加與城市地域色彩一致的LED燈管等輔助配件,以滿足用戶在夜間環境下的使用需求;還可以為孕婦、老人、殘障人士等提供無障礙設計,提高適用人群率。海花島公園公共設施功能設計圍繞環保、節能展開,呼應了城市生態性和現代性的定位,將功能體驗轉化成使用者對城市的文化印象。其他濱海城市在公共設施功能層設計中,可以通過直接向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方式,在用戶與公共設施進行交互時,借助功能體驗引發身體和心理上的聯合反應,加深用戶對城市的印象[7]。
2.3 內涵層文化嵌入
公共設施要配合景觀與建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細節,增強人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8]。挖掘濱海城市地域特征中深層次的內涵語義性在公共設施中的文化表達,能加深人們對海洋文化內涵的理解。濱海城市擁有豐富的海洋歷史文化遺跡,其民俗藝術包含漁村文旅建設、祭海民俗節、對外通商口岸等元素,可將這些元素中的水流、浪花等符號以曲線、波紋的形態展現到公共設施中。
深層次挖掘濱海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在可視層、遞進層和內涵層對其公共設施進行重新塑造,使產品造型和城市語言相結合,設計構思與地域文化相結合,解決城市公共設施外觀單一、形象趨同的問題,加深人們對城市的認知與記憶,以延續城市地域
文脈。
3 基于地域文化的濱海城市公共座椅設計實踐
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公共座椅數量較多,因此對公共座椅進行設計,有助于美化城市風貌[9]。公共座椅設計實踐要從視覺可視層、功能遞進層和文化內涵層三個層面展開,使人們在“公共座椅”與“城市形象”之間形成認知轉換。
前期分析人們對不同類型座椅的需求,得出公共座椅設計須注重審美性、地域性和環保性,更具城市地域特點的造型設計可以使用戶產生更好的情緒反饋。因此,濱海城市公共座椅設計實踐,需要依據產品設計重塑研究的方法,緊扣濱海特色,從形、色、質、人文關懷四個方面進行。
3.1 形的塑造
根據濱海城市地域文化特征進行公共座椅設計實踐,水文化是城市地域風貌的顯性表現,海浪則是濱海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公共座椅造型設計可以海浪為樣本,搜集海浪素材構建樣本數據庫,依據視覺易識別性和造型韻律美兩點進行線性概括,對海浪的整體造型進行初始因子提取,通過形態簡化、抽象變形重塑成新的線條[10]。
從中選取線性樣本開展設計實踐,運用重復構成的設計方法對海浪線性提取后的圖案進行排列,實現濱海地域文化重構,生成最終的公共座椅造型。該公共座椅造型簡約,外觀為抽象的海浪形象,將濱海城市地域特征與現代都市氣質相結合,體現濱海城市的獨特魅力。
3.2 色的凝練
多種配色方案有助于產品適應更多的使用環境,色彩搭配與造型、質感等外在形式要素要做到統一而不單調、對比而不雜亂,人性化的色彩設計可以賦予公共座椅更強的生機與活力[11]。濱海城市公共設施的主色調應選用能體現城市地域特征的藍色和白色,頂部遮陽棚采用海水的藍色調,而底部座椅則采用浪花的白色調。同時為符合更多場景的使用需求,色彩搭配應多樣化,可以增設沉穩、質樸的木質配色和具有科技感的金屬配色。
3.3 質的共融
應用不同的材料可以增加公共座椅的細節變化。濱海城市公共座椅由頂部的遮陽棚、中部的支架和底部供人休憩的座椅三部分組成。頂部遮陽棚采用半透明的淺藍色亞克力板來增強采光性,突出海浪蔚藍的特質。支架部分大多采用鋼化材料,在增強穩固性的同時避免腐蝕。底部座椅選擇重復構成的方式,用“片狀”代替“面狀”,看起來更加輕盈靈動。底座部分采用鏤空的形式,在減少占地面積的同時,節省了用材。設計整體采用弧線外觀,改變了傳統公共座椅呆板、厚重的感覺,流暢的曲線使座椅在視覺上更富動感和節奏感。
3.4 人文關懷
公共座椅設計既要考慮公眾日常出行的便利性,又要關注大眾精神需要的滿足,讓他們在使用公共座椅的過程中感到舒適和愉悅。濱海城市作為國家的對外窗口,公共座椅設計不僅要考慮使用者的需求,還要考慮城市的特殊地域環境和文化背景。為了更好地突出濱海城市特點,需要做到科技與審美同步,功能與體驗并存,兼顧座椅設計的體驗性、關懷性和審
美性[12]。
同時,濱海城市公共座椅設計,也要滿足不同空間需求。公共座椅可以通過多角度旋轉以及多種拼接組合方式,在公園、商場、學校等不同場景應用。除此之外,座椅上還應搭配應急報警、快速充電等輔助設施,給使用者帶來便利。
4 結語
本文分析濱海城市的地域性構成要素,深入挖掘城市地域文脈,對公共設施的海洋地域特征進行詮釋。從產品可視層、遞進層、內涵層多維總結重塑路徑,借助元素提取、打散重構等設計手法,從產品的形、色、質、人文關懷四個方面設計濱海城市公共設施,并據此指導城市公共座椅的設計實踐。
隨著城市發展理念的不斷豐富,和諧多元的城景空間交融設計將在公共設施中有更多的表達,日益朝實用性和審美性、文化性和傳承性兼具的人性化方向發展。本文依托地域文化進行的公共設施設計能為相關從業者提供全新的設計思路,有利于豐富城市內涵,提升城市綜合價值。
參考文獻:
[1] 金鑫,李鎬崇,席智慧.地域文化特征的海洋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研究:以釜山市為例[J].設計,2022,35(10):66-69.
[2] 孫媛媛,張小開.地域文化符號對天津濱海新區城市公共設施的塑造研究[J].包裝工程,2019,40(22):275-279.
[3] 苗兵兵,曾蕾,羅潔如,等.基于西固地域文化的公共設施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2):16-18.
[4] 韋婧雯,劉健,鞠紫薇.地域文化的視覺表達研究[J].設計藝術研究,2022,12(1):42-45,50.
[5] 劉雪麗,翁威奇.基于地域文化的歷史街區公共設施改造研究[J].工業設計,2022(10):116-118.
[6] 卜穎輝.“泉·城”文化景觀視角下的公共設施設計導向研究[J].包裝工程,2021,42(6):340-344.
[7] 代蕾.人性化視角下城市公共設施設計[J].包裝工程,2020,41(12):337-340.
[8] 楊麗娜.基于地域文化的哈爾濱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思考[J].住宅科技,2014,34(2):14-17.
[9] 趙思毅.保護城市傳統與文化的重要元素:論城市色彩[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1):159-160.
[10] 馮興保.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符號研究[J].美術大觀,2018(11):102-103.
[11] 符睿.地域文化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與創新探討[J].美術教育研究,2022(24):92-94.
[12] 段金娟,李飛霞,李鵬,等.基于津派文化的特色公共設施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8,39(22):176-182.
作者簡介:曹嬌嬌(1999—),女,山東德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賈樂賓(1980—),男,山東泰安人,碩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交互設計與適老化設計。
于歡(1999—),女,山東青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服務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