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楚顏 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實驗小學六年級

你知道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來榜鎮嗎?你參加過來榜鎮蠶桑文化節嗎?你嘗過來榜鎮的“蠶桑宴”嗎?
如果有機會,請你一定來我的家鄉——美麗的來榜鎮看一看。
來榜鎮是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相傳北宋時有一書生,他沿著漢武帝所封的“南岳之古驛道”南行。當他來到一處空靈的鐘形山時,立即被這里秀麗的山水、淳樸的民風所吸引,于是,他在山下結廬而居,發憤讀書。后來,他在大比之年前去趕考,并得中“榜眼”。金榜題名后,他在返回故鄉的途中,特地再來拜謁鐘形山,感謝這里給他帶來的好運。而這個“榜眼”所經之地,便被當地人以“榜眼”冠名,于是便有了來榜坳、來榜河,來榜鎮也由此得名。
與來榜鎮的悠久歷史一樣,岳西縣的蠶桑養殖也有1500 多年的歷史,如今,岳西仍有8 萬畝優質桑園,被中國蠶學會正式授予“中國蠶桑之鄉”,來榜鎮更是被譽為“安徽省蠶桑第一鎮”。
“人均一畝桑 致富奔小康”,我們村家家戶戶都種桑養蠶,我從小就“泡”在桑的海洋、蠶的“食聲”中長大。你說種桑養蠶的哪一道工序,我不知道?!可這兩年真變了!連我爺爺奶奶輩的“老把式”都不敢說“全明白”了。
“智能化”“自動化”養蠶,你聽過嗎?蠶桑大健康系列產品,你見過嗎?蠶桑文旅“新絲路”,你走過嗎?
前兩年,鎮里來了一批從省城來的研究員,他們吃在鎮上、住在鎮上,幫我們建起了智能化自動化養蠶工廠。在智能化養蠶工廠里,切葉、送葉、喂葉、碼垛,實現全機械化操作,完全顛覆了人們傳統養蠶的觀念。而且,智能化養蠶,使養蠶從孵化到結繭,實現全齡化養殖,一年可養8 批到10 批,這種近距離感受高科技下“蠶寶寶”美麗的蛻變,是以前蠶農們想都不敢想的。工廠里還配備了熱風自動循環裝置,蠶繭收烘一站式完成。
接下來,種桑也被我們“種”出了花樣。在來榜鎮桑芽菜加工廠里,車間整潔,機器轟鳴,工人將嫩綠的桑芽加工制成桑芽菜,統一銷往許多大城市,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同時,蠶桑大健康系列產品也面世,在科研人員指導下,鎮上研發出桑葉茶、桑葉菜、桑葉面條、桑葚酒、桑枝木耳、桑枝工藝品等系列蠶桑產品,用鎮長伯伯的話來說:“來榜鎮要努力打造成長三角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圍繞蠶桑構建起各類蠶桑副產品的完整產業鏈。”
種好桑、養好蠶還不夠,鎮長伯伯說:“來榜鎮有這么好的美景美食,咱們要把山外面的客人請進來,最好是一家一家的來。讓大家看看咱山里也有上千年的蠶桑文化,咱們給中國多少代家庭提供了穿得舒服、穿得美的資源。”于是,就有了“來榜鎮蠶桑文化節”。
我們已經舉辦了兩屆“來榜鎮蠶桑文化節”,如果前面你沒趕上,下次你一定要來。那場面可熱鬧呢!
文化節上,嬸子、大姐們會開展采茶、采桑“大比武”,比哪位的手巧;還會表彰當年評選出的“十大養蠶戶”,看哪家光榮;最后擺上的“蠶桑宴”那可是香飄十里,不得不嘗呢!
學校老師告訴我們:這就叫以“蠶桑”為媒,來榜鎮深入挖掘桑蠶文化,以蠶興旅,以旅興鎮,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在文化節的那幾天,來榜鎮到處是歡聲笑語,鑼鼓響得快要把天都“翻”過來了!
連著“蠶桑文化節”的,還有桑蠶農產品展示中心、蠶桑科普館和絲綢之路體驗觀光園。科普館通過實物、照片、文字等,生動介紹了蠶桑起源、蠶桑文化、來榜鎮蠶桑產業發展情況等內容。
如果你來得恰逢其時,可以親自到蠶桑研學基地里采下幾片大桑葉、摘幾把烏紫桑葚果,用桑葉包著,拿去農家樂果汁機上親手榨一杯桑葚汁,然后,坐在民宿院里的大槐樹下,悠然地喝上一口,那個愜意喲!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桑——從詩經里走出來的中國之樹,文化之樹、文明之樹,在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深耕厚植,枝繁葉茂,造福桑梓,于樹木而言,這種現象還是很少見的。
“萬畝綠桑”的來榜鎮,目前蠶桑產業可實現年產值1.7 億元,人均收入7200元,蠶桑已成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代名詞、鄉村振興的“綠色寶庫”。
我愛我的家鄉,我愛這座千年古鎮煥發出的勃勃生機,我在岳西來榜鎮等你來“打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