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梆子是我國戲曲藝術四大聲腔之一、山東省三大地方劇種之一。近年來,受新興文化的沖擊、傳承機制等因素影響,山東梆子的傳承人群體面臨困境,逐漸淡出公眾視野。但隨著時代進步,山東梆子也處于重獲新生的歷史轉折點,如何把握這一關鍵契機,對于其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本文以山東梆子的藝術特色為切入點,分析其瀕危和衰落的原因,并就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山東梆子提供對策和建議,為山東梆子曲藝形式的復興盡綿薄之力。
1 山東梆子概況
山東梆子另名“高調梆子”,由明代山陜梆子發展演化而來,至今已有300余年歷史。主要流行于魯西南以及魯中地區,曲牌多樣、板式豐富,其唱腔具有高亢激越、慷慨激昂的特點,洋溢著濃郁的地方特色。舞臺動作粗獷豪邁、陽剛奔放,具有雄渾的美感。其傳統劇目主要由民間文人創作。題材有歷史故事、家庭倫理、神話傳說等,主題多反映忠君愛國、懲惡揚善、倫理道德等,通過唱、念、做、打等程式塑造人物形象,形成強烈的舞臺戲劇沖突。2008年6月7日,山東梆子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山東梆子藝術特色分析
2.1 唱腔高亢激昂
山東梆子唱腔高亢。魯西南地區民風淳樸,人們性格多豪爽豁達,說話聲音大,這些在潛移默化中對山東梆子的唱腔產生了影響。山東梆子唱腔高亢硬朗,有著振奮人心的獨特魅力,這也是其又名“高調”或“高梆”的原因。山東梆子在唱法技巧上在保持高亢的同時兼顧抑揚頓挫,有一種動態活潑的跳躍美。
2.2 動作粗獷豪邁
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山東梆子博采眾長并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形式。演員的動作粗獷而夸張,具有陽剛之美。為了表現人物憤怒暴躁的心情,紅臉和黑臉演員需要大幅度地跺腳或身體晃動。例如在表演《反徐州》時,演員通過甩頭盔、踢靴子等夸張的動作表現角色狂怒和慌亂情緒;在《鍘美案》和《鍘趙王》這兩個劇目中,演員飾演的包公在表演刀鍘陳世美和刀鍘趙王時,通過拍桌、抖手等夸張動作表現出異常震怒的神情和咆哮如雷的狀態,一改包公作為文官在人們傳統印象中莊重沉穩的形象。
2.3 角色造型考究
人物造型是表現人物形象的關鍵要素之一,包括人物的服裝穿戴、道具及妝容的運用等。
首先,在造型方式中,最突出的是演員的臉譜。山東梆子臉譜大方美觀、生動形象。這些臉譜的主色包括紅、黃、藍三個顏色,并搭配其他顏色。繪制臉譜時主要使用平涂的方式,注重臉譜不同顏色間的相互烘托和協調統一。觀眾根據臉譜顏色,可以預判人物性格。如紅色代表忠誠、黑色代表耿直、粉色代表奸猾[1]。山東梆子的紅生與凈行必須繪制臉譜。他們的臉譜主要有紅、白、黑三個顏色。如紅生的臉譜用白色勾畫出兩條粗眉,眼窩和鼻窩處則用黑色勾畫,其余位置涂紅色。
其次,對演員的服飾與穿戴也有著相應要求。在山東梆子《西廂記》中,旦角崔鶯鶯頭戴正鳳以示其身份高貴;而丫鬟紅娘只能戴一些零散配飾,這在表明人物身份地位的同時,能夠彰顯其活潑率真的性格。即使是劇中同一人物穿戴,也會隨著其身份和所處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在《王寶釧》中,寶釧在彩樓招親和與其父三擊掌時,其穿戴與裝扮盡顯雍容華貴,在住進寒窯后,其穿著打扮就變成了貧民模樣。
3 山東梆子保護傳承問題
近年來,山東梆子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傳承人群體面臨困境,傳承機制問題日益凸顯。如何保護和傳承好這一優秀傳統地方戲曲劇種,是目前學界和社會亟需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3.1 山東梆子受到新興娛樂市場的沖擊
相較于以往在戲院茶樓看戲聽戲等單一的娛樂模式,如今的娛樂消費呈現出多元化趨勢[2]。最新一例就是短視頻行業的異軍突起。娛樂消費的碎片化和快餐化使得人們已沒有足夠的耐心坐下來細品與鑒賞傳統戲曲。這一問題在青年群體表現得尤為突出,他們思維活躍,審美興趣多變,更容易受快餐式文化的影響。他們的精力和興趣更多地在手機或平板電腦這些“移動端”上。那些便捷、直觀且趣味性更強的娛樂形式深受青年群體的青睞。山東梆子這一優秀傳統地方戲曲劇種的受眾群體出現了萎縮。
3.2 傳承人群體面臨困境
山東梆子曲譜豐富,流傳下來的約五百多部。且山東梆子表演難度較大,需要傳承人經年累月地刻苦練習。很多年輕人很難有足夠的耐心進行學習,更別說學有所成,承擔起文化傳承的工作了。筆者曾采訪過山東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許相云老先生。在談及其收徒要求時,許老強調,傳承人一是需要真心喜歡戲劇,二是必須具備吃苦耐勞的品質。隨著老一輩藝術家年齡的逐漸增長,目前能夠真正系統掌握山東梆子傳統表演技藝和精髓的傳承人更是少之又少。山東梆子的傳統曲譜和唱腔也面臨著即將失傳的風險。此外,缺乏必要的物質保障體系,特別是山東梆子傳承人的薪資問題也導致了人才流失嚴重。以上因素直接影響山東梆子的傳承與發展。
3.3 山東梆子的傳承機制存在問題
經實地考察,通過與山東梆子老一輩傳承人交流得知,其傳承方式大多以收徒為主。如山東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許相云老先生的弟子楊勝軍、孫海龍等,如今已經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老一輩傳承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口傳身授將山東梆子發揚光大。但是從整體來看,山東梆子傳承人數量較少,僅靠收徒的方式傳承山東梆子,形式較單一。山東梆子的傳承工作無法有序開展且缺乏穩定有效的傳承機制,成為山東梆子保護和傳承之路上亟待解決的重要難題。
近年來,隨著山東梆子的保護工作逐步開展,各地也開始重視山東梆子的人才培養。但各地的藝術類培訓機構和學校中,與山東梆子相關的專業仍然不多。各地培養山東梆子人才的模式大多以劇團招生為主。這些劇團沒有統一的招生標準,所招收學生的素質也存在較大差異。且很多劇團缺乏系統的培養方案,培養出的學生很難擔負起傳承山東梆子的重任。
4" 山東梆子保護傳承對策
4.1 健全傳承機制,注重傳承群體的保護和培養
首先,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傳承機制。相關部門統計目前各個地區的傳承人情況并制訂必要的傳承人考核管理方案,篩選符合標準的優秀傳承人參與到傳承工作中來。
針對山東梆子的發展現狀,政府應加強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并投入資金,扶持本地優秀傳承人及劇團。政府工作人員可實地走訪調查,了解傳承人和劇團工作人員的生活情況。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還可適當提高他們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保障他們的生活所需,從而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使其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山東梆子的傳承和創新中,為山東梆子的發展注入活力,使山東梆子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代發展潮流相接軌。
開展“山東梆子進校園”活動。根據不同年級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進行不同的山東梆子知識普及教育。由傳承人向學生講解山東梆子文化,讓學生形成對山東梆子的基本認識;將山東梆子的優秀傳統劇目片段融入課堂,讓學生親身接觸和學習山東梆子,感受山東梆子獨特的魅力。
4.2 利用各種媒介加強山東梆子的宣傳工作
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宣揚山東梆子文化,建設相關文化產業,擴大山東梆子的影響力,這是保護與傳承山東梆子的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
利用各種新興媒介宣傳山東梆子,特別是借助短視頻、廣告、自媒體等方式對山東梆子進行全方位、立體化宣傳。各地梆子劇團還可開展“送戲下鄉”展演活動,讓廣大群眾在家門口也可欣賞到山東梆子傳統劇目。通過此類活動,在群眾中培養一批穩定的山東梆子愛好者群體,為山東梆子的宣傳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使越來越多的觀眾認識并了解山東梆子。
為加強山東梆子的宣傳工作,各地政府也可借鑒各地打造電影小鎮的成功經驗,根據當地山東梆子的風格特點,建設山東梆子戲曲小鎮。建設山東梆子戲曲小鎮,一方面,可以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為人們創造一個具有濃厚文化氛圍的休閑場所,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擴大山東梆子戲曲文化的影響力,使得山東梆子得到更好的傳承,對弘揚文化精神、增強公眾文化自信心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4.3 山東梆子與游戲、流行音樂相結合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年輕人都有了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電子設備,他們用這些設備來打游戲、聽歌曲。可以設計關于山東梆子的網絡游戲或者與各大知名游戲廠商合作,在其經典游戲中加入山東梆子相關的元素,如山東梆子的背景音樂等,以此吸引青年群體的目光,擴大山東梆子的受眾范圍。
傳統戲曲還可以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前文提到,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娛樂消費日趨快餐化、碎片化。傳統戲曲悠揚的唱腔、程式化的表演已很難得到青年群體的認可和共鳴。這是傳統戲曲共同面臨的一個現實困境。傳統戲曲應適當滿足當代觀眾的審美要求。流行音樂形式新穎、風格時尚,而相比古音雅樂,戲曲則是我們民族曾經的“流行音樂”,因此兩者存在著融合的可行性[3]。以流行歌曲為載體,將山東梆子相關的元素融入其中,既可以保留傳統文化精髓,又可吸引青年群體的關注,不失為弘揚山東梆子的一個途徑。
以《武家坡2021》為例,它將中國傳統戲曲與流行音樂相融合,內容通俗易懂、形式活潑,充滿真摯的情感,與現代的價值觀和審美要求相契合,因此更能夠與觀眾產生共鳴。其朗朗上口的特性也使得公眾更易記憶和傳唱,經各種媒體的宣傳和再創作更是流行一時。
山東梆子可以借鑒《武家坡2021》的成功經驗,將傳統戲曲劇目和現代流行歌曲相結合,將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以一種新的形式表現出來。利用這種新的形式使年輕人從以往對于戲曲藝術的刻板印象中脫離出來,激發他們對傳統戲曲的探索欲。
山東梆子與流行音樂的結合,可以為山東梆子傳統劇目表演增添新的活力,使其更符合現代受眾的審美需求,讓社會大眾認識和了解山東梆子的魅力,增強他們對于山東梆子戲曲文化的理性認同和情感共鳴。
5 結語
山東梆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曲譜劇目豐富,題材廣泛,充滿著極強的表現力。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激昂,舞臺動作粗獷豪邁,人物角色造型考究,充滿了濃郁的地方色彩,體現了山東人民辛勞樸實、豪邁陽剛的精神面貌。數百年來,當地人民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劇目。山東梆子也是山東人民向外界介紹自身的一張重要名片。山東梆子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與每一個非遺人息息相關,有必要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最終實現山東梆子的復興。
引用
[1] 徐偉.山東梆子的藝術特色分析[J].科技資訊,2018,16 (4):217-218.
[2] 陳飴媛.瀕危劇種山東梆子的保護和傳承[J].名家名作, 2022(23):110-112.
[3] 陳霓.戲曲元素與流行歌曲的融合——以《武家坡2021》《伶人》為例[J].藝術評鑒,2024(1):20-25.
作者簡介:張宇軒(2000—),男,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山東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