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斌 趙偉橋 耿少卿 宋麗華
(1 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 邢臺 054700;2 邯鄲市永年區農業農村局 河北 邯鄲 057150; 3 饒陽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饒陽 053900)
1.1 猝倒病。猝倒病為土傳病害,多發生在番茄幼苗期。引起該病害的病菌為瓜果腐霉菌。
1.1.1 癥狀。幼苗出土后,真葉2 ~3 片時發病,被病菌感染的幼苗莖基部剛開始發生暗綠色水漬狀病斑,慢慢變成暗褐色,繼而繞莖擴展,導致莖逐漸縊縮成細線狀,失去支撐而倒伏死亡,但莖葉尚未凋萎,仍呈綠色。起初僅個別植株發病,蔓延迅速,病苗成片折倒死亡。濕度大時,病株附近可見白色絮狀菌絲。
1.1.2 發病規律及特點。番茄猝倒病病菌存活在土壤中,低溫高濕時病菌孢子可游動,通過種子、灌溉水、帶菌糞肥、農具等媒介進行傳播。播種期、移栽期、苗期澆大水,又遇連陰天時發病重。
1.2 早疫病。番茄早疫病又稱輪紋病,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生,為茄鏈格孢菌侵染所致,主要為害葉、莖、果實。
1.2.1 癥狀。葉片發病,初期為水漬樣,逐漸變成灰褐色,形成圓形小黑點,然后不斷擴散形成輪紋斑塊,斑塊邊緣會有淺綠色或黃色暈環,后逐漸枯死。莖部發病,多數在分枝部位出現橢圓形褐色病斑,溢縮并出現輪紋,并有一層灰色的霉狀物質產生。青果期發病,花萼附近出現癥狀,初期為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后期果實開裂,染病部較硬,生有黑色霉層。
1.2.2 發病規律及特點。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番茄的種子上或者植株的病殘體上越冬,通過從植株的表皮、氣孔侵入,借助空氣流動和灌溉水傳播。播種密度大、棚室溫度21 ℃左右及相對濕度在70%左右時病害易流行。
1.3 晚疫病。番茄晚疫病又稱疫病,由致病疫霉菌引發。病菌可為害番茄的幼苗、嫩莖、葉片和果實,其中以葉片和青果最為嚴重。
1.3.1 癥狀。幼苗染病,病斑由葉片的主莖蔓延,嫩莖部呈暗綠色水漬狀溢縮,病部以上枝葉死亡,植株萎蔫,容易折斷。葉片染病,下部植株的葉緣或葉尖產生不規則的水漬狀暗綠色病斑,后擴大到整個葉片,變為褐色并枯干,高濕環境下,葉背面出現白色霉狀物。青果染病,病斑凹陷,初呈油浸狀暗綠色,后變暗褐色,病部較硬,邊緣呈明顯的云紋狀,并著生白霉。
1.3.2 發病規律及特點。晚疫病的病菌孢子可在落入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借氣流和灌溉水傳到番茄植株上,從氣孔和表皮侵入。在棚室內晝夜溫差大(白天溫度18 ℃~22 ℃,夜間10 ℃以上,相對濕度大于85%)、播種密度大、連陰天、多霧、田間積水、氮肥過重等情況下易引起病害大流行。
1.4 灰霉病。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的真菌性病害,可為害番茄的葉片、莖、花和果實,以花和果實受害最重。
1.4.1 癥狀。葉片染病,病斑自葉尖呈“V”字形向內擴展,初呈水浸狀,后變為淺褐色,邊緣具有深淺相間的不規則輪紋,最后枯干表面生有灰霉,導致葉片枯死。莖染病,開始呈水浸狀圓點,后擴展為長形病斑,濕度大時病斑上有灰褐色霉層。果實染病,殘留的花瓣、柱頭先被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擴展,果皮呈灰白色,生出大量灰色、灰褐色霉層,濕腐狀,果實失水后僵化。
1.4.2 發病規律及特點。番茄灰霉病菌主要以菌核、菌絲體及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及土中越冬、越夏。菌絲和孢子借氣流、灌溉水和人們農事活動進行傳播,從植株的傷口、衰老的器官和花器侵入并侵染。當棚室內溫度為20 ℃~25 ℃,濕度大于85%時,大水漫灌又遇連陰天或陰霾天氣,灰霉病易高發。
2.1 農業防治。①選用抗病的番茄種子,播種前對種子及苗床土進行消毒殺菌處理,能夠有效降低苗期發生猝倒病。②幼苗移栽前徹底整地,減少病源菌。③施足基肥,并保證與非茄科蔬菜實行輪作。④注意合理密植,科學管理,提高植株間的通風透氣性。⑤均衡施肥,保證養分的供應。⑥澆水要在晴天的上午進行,不宜大水漫灌,澆水后要注意棚內的濕度不宜過大。⑦若有發病,要及時摘除病果、病葉以及病枝,并對這些病果、病枝進行集中燒毀或者深埋,可以有效的預防早疫病、晚疫病和灰霉病的發生。
2.2 藥劑防治。猝倒病和晚疫病的病原菌都屬于卵菌綱,可以用一些霜霉威鹽酸鹽、烯酰嗎啉、霜脲氰、嘧菌酯、肟菌酯、吡唑醚菌酯來防治。早疫病可用苯醚甲環唑、丙環唑、戊唑醇、氟硅唑、咪鮮胺錳鹽防治。灰霉病可用異菌脲、腐霉利、嘧菌環胺防治。注意這些藥劑要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