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亮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堅持什么原則、實現什么目標等根本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河南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時代河南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習近平文化思想準確把握了世界思想文化的變化趨勢與我國社會思想觀念的發展規律,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對于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就河南來說,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指導意義,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根本遵循,推進河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切實肩負起和踐行好新時代河南文化使命。
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思想文化宣傳工作是黨的時代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國文化建設的一系列根本問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新境界。河南作為文化大省,需要強有力的文化影響力相匹配,必須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優勢,建成具有全國引領力的文化強省,讓河南文化更加出圈出彩。必須始終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始終堅持河南文化發展正確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思想,重點踐行好“七個著力”工作,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書寫新時代河南文化發展絢麗篇章。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習近平文化思想來源于實踐,同時也要指導文化實踐活動。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我國文化發展舉旗定向、謀篇布局,也賦予了新時代河南文化發展的神圣使命。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開創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河南在中國古代史上是文化的先行者,前人的披荊斬棘和不懈創造,匯集成一條波瀾壯闊的文化長河。河南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是紅色文化的重要貢獻者,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尋求人民幸福和國家富強的偉大征程中展現了河南擔當,譜寫了無數催人淚下的紅色文化篇章。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偉大征程上,河南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推進河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河南文化當中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轉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繼續為河南文化增光添彩,書寫無愧于前人和無愧于時代的文化新篇章。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回答了“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指明了文化發展的力量源泉,“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文化建設提出新要求,必須將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文化強國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圍繞讓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標,深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踐行新時代河南文化使命,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用先進的文化浸潤百姓心田,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滿腔熱情和磅礴力量。
中華文明的長河涓涓流淌,河南是最為重要的文化脈動。河南建設文化強省,踐行新時代文化使命優勢明顯。深厚的文化積淀,龐大的人口規模,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等奠定了河南文化發展的深沉力量。但是,河南文化大而不強的現狀依然沒有根本性的轉變,一些制約因素也不容忽視。
文化的生命在于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文藝創作要始終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民群眾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河南作為人口大省,必須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但是,河南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文化品牌仍需加強。河南已培育一定數量的文旅文創品牌,但文旅文創產品同質化、低品質問題依然存在,依然缺乏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創意突出、貼近生活需求、旅游吸引力強、社會認可度高、粉絲量超高的文化產品,能夠在國內外打得響、打得久的文化品牌產品仍需加強。
文旅龍頭企業的數量和質量都有待提升。文旅龍頭企業的數量與質量是一個省份文化實力的真正彰顯,但河南尚沒有一家上市的本土文旅企業。打造河南文旅旗艦勁旅,提升龍頭企業數量、質量與韌性,依然是河南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仍待加強。數字化建設可以更好地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和標準化,滿足人民群眾的不同文化需求。但是,河南各類線上文化資源存在針對性不夠強、實效性不夠好,整合度不夠高、互動性不夠強等問題。
良好的體制機制是促進河南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河南推進文化發展的相關體制機制仍不夠完善。
資金扶持有待加強。河南文化的蓬勃發展是一項長遠的系統工程,短期內難以見效,構建長效投資機制是必然要求。盡管《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有不少舉措,但是投資規模、資助額度、支持時限、投資渠道等方面仍需加強。
相關管理機制有待提升。文旅融合管理機制尚未形成一體化運作,文化遺址保護利用與人民群眾的期待尚不匹配,文藝團體等的激勵機制還不健全,生機活力未得到有效釋放。相關區域、部門存在各自為政的制約,難以形成整體與集約開發局面。
人才隊伍亟待完善。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人才是文化創意創新的核心,但河南從事文旅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存在儲備不夠充足、隊伍不夠健全、結構不太合理等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隨著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迫在眉睫。河南作為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擔負文化使命,講好中華文化、中原文化、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但是,河南文旅國際綜合傳播影響力及各項單個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熱度指數排名都較為靠后。作為有著深厚文化積淀和豐厚文化資源的文化大省,河南應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力建設,提升河南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以更加開闊的國際視野、更具前瞻性的戰略眼光,科學安排文化發展的格局與架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展望未來,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化因創新而精彩,文明因賡續而輝煌。古老厚重的中原大地,肩負著沉甸甸的文化使命,必須薪火相傳、再譜新篇。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更是重要的力量源泉。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河南文化使命,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深入挖掘河南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從中國悠久的歷史脈絡中梳理出反映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與普遍特質的文化基因,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觀在世界文化中的獨特性與延續性,使文化傳承與傳播在歷史與現代、本土與世界之間架起溝通和理解的橋梁。河南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要盤點自身文化資源,從文化脈絡中梳理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開放包容等文化基因,為建構新時代中華文明精神標識作出應有的貢獻。
聚焦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明,是人類始終不懈的追求,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之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要求,從文明發展的高度指出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方向,進一步激發了全國各族人民奮力前行的熱情和動力。新時代的歷史性變革、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要求我們把中華文明的新篇章不斷地書寫下去,而且要寫得更精彩,使中華文明繼續煥發新光彩。河南有充分的理由以厚重的文化積淀而自豪,同時也要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書寫新的文化篇章,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河南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起點上,河南應堅持人民至上,在文化發展上開新局、探新路,提質升級公共文化服務,進一步滿足人民需要,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現代化河南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
積極提升文化品牌影響力。推進河南文化高質量發展,應以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等品牌體系作為重點任務,形成多元化的文旅文創融合項目,打造多樣化的文旅文創產品,在解決文旅文創產品同質化等問題的過程中帶動文旅產業的高水平發展,并凸顯中原文化影響力。積極強化河南文旅文創品牌的市場印象,打造更多具有河南標識的文化品牌與名片。
提升文旅企業整體影響力。應重視文旅企業整體實力,著力打造企業集群,全力培育數個上市文旅企業,鼎力培育一批龍頭文旅企業,強力帶動一批骨干文旅企業,孵化一批潛力巨大、生長力較強的新業態文旅企業。文旅企業一旦形成完整的梯度和規模集群,河南文旅整體品牌的影響力必然能實現質的飛躍。積極引導文旅龍頭企業以文化服務和產品質量為核心發展壯大,延長生命周期,緊跟時代發展,及時轉型,提升文化創新力,在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實現轉型發展上發揮頭部企業示范作用,帶動全省文旅企業健康發展。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提質升級。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要提高針對性,增強實效性。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要更加精細化區分,以提高服務和產品供給的針對性。加強線上數字文旅資源整合,增強互動性,提高參與度。既要保證新媒體的高質量運行,保持服務和產品的活性,避免僵尸網站的出現,也要打通行業或機構網站壁壘,打造一個包羅萬象的網絡大平臺。提高文旅產業互通性,讓河南省內文旅資源在線上連成一片,使線上到線下實現全面融合。
踐行新時代河南文化使命,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強化政策保障,不斷完善相關文化體制機制,為河南文化繁榮發展注入持久力量。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河南文化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充足的資金支持。要在政府擴大財政投入的基礎上,不斷健全文旅發展資金的募集機制,鼓勵社會資本、企業資本、個人資本進入文旅行業,逐漸形成政府、社會、企業、個人共同投資文旅產業的新格局。在國家政策框架內,加強與國外文旅企業合作,利用國際資本服務河南文化發展。在擴大資金投入的同時,引導文旅產業資金流向,重點支持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河南文旅產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升河南文旅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完善相關管理機制。要創新文旅融合理念先試先行,盡快形成文旅一體化機制,找準文旅產業融合的最佳融通點,提高文旅要素及資源配置效率。以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為契機,激發相關文旅機構活力,厘清公益性與經營性、政企、政事、事企、管辦等的職能關系,擴大文化事業單位的自主權,完善績效目標管理和正向激勵,激發文旅機構乃至行業發展潛能,促進發展勢能的累積和創新動力的催化。積極理順不同地域、層級、部門、崗位之間的職責邊界,建立協調配合機制,厘清邊界、明確職責,形成暢達的互聯互通合作關系,促進河南文旅的融合、協調發展。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河南在引進、使用、留住、培訓高端人才方面要下足功夫。要加大高端文旅文創人才的引進力度,完善高端文化人才引進的制度體系,出臺資金支持、戶籍落戶、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傾斜政策,吸引他們來河南創業。要有效使用現有人才,善用、巧用、選用本土文旅文創人才,充分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爭取推出更多具有文化深度和感情溫度的文化精品。要關心關愛文旅文創人才,營造良好的創業就業氛圍,為他們搭建各類平臺,減少高端人才的流失。要加大人才培訓力度,鼓勵、支持河南文旅文創人才到發達地區學習行業發展經驗,邀請國際文旅文創專家到河南交流,切實提升河南發展文旅文創業的能力。
踐行新時代河南文化使命,必須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推進國際話語體系建設。話語和敘事體系是思想體系、知識體系的外在表達形式,是影響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因素。河南要積極融入國家對外宣傳工作大局,為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作出更大貢獻,注重提煉和宣介展現中國精神、中國之理的標識性概念,善于運用既反映中國人思維方式特點、又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的話語,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講好中國故事。文明交流需要有親和力、感染力,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重要載體和抓手。要依托我國發展的生動實踐,立足五千多年中華文明,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底色,講好中國故事。河南要策劃實施一批更具國際特色、中國范、河南味的外宣項目,建好用好河南國際傳播中心,打造文化IP,讓世界人民更好地感知文明、讀懂中國。
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國際傳播最終要靠效果說話,要看國際受眾有沒有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有沒有對中國增進了理解,加強了信任。河南踐行新時代文化使命要聚焦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充分運用新形式、新手段、新方法持續拓展國際傳播路徑。要提升傳播藝術,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完善國際傳播效能評價機制,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和體系,更好引導國際傳播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