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小葉,占忠旭,范宏偉,康 艷,吳志強
(1.江西省檢驗檢測認證總院食品檢驗檢測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00;2.江西省醫療器械檢測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0;3.江西省檢驗檢測認證總院工業產品檢驗檢測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密胺餐具,又稱仿瓷餐具,是一種以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為原料,經高溫高壓、固化成型、拋光打磨等工序生產的可接觸食品和重復使用的塑料餐飲具。市場上銷售的密胺餐具產品有碗、盤、碟、勺、筷、匙等多種類型,因其具有輕便、美觀、耐摔、易清洗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餐飲行業以及兒童餐具行業,深受廣大餐飲行業從業人員和家長的喜愛[1]。然而,使用密胺餐具的風險不容忽視。目前,兒童用密胺餐具并沒有特定的產品標準,執行標準仍然是通用的國家標準《密胺塑料餐飲具》(GB/T 41001—2021)[2]和行業標準《密胺塑料餐具》(QB/T 1999—1994)[3]。密胺餐具產品原料中含有三聚氰胺和甲醛,甚至部分不法企業會使用劣質的脲醛樹脂作為生產原料,因此使用密胺餐具時存在遷移的風險,長時間使用密胺餐具產品對兒童有一定的安全風險。本文對密胺餐具的風險來源進行分析,并對密胺餐具的挑選和使用給出建議,以期為家長和廣大消費者提供參考。
正規廠家生產的密胺餐具產品是以三聚氰胺甲醛樹脂密胺粉為原料,然而也有部分不法商家為追求利潤,降低成本,直接以低價便宜的脲醛樹脂作為生產原料,然后在餐具表面涂上一層密胺粉,企圖以假亂真,以次充好。這種產品中的危害物質更容易遷移出來被人體攝入,從而對人體產生較大危害[4]。這就需要有科學的檢測方法和技術手段對摻偽產品進行鑒別。對于密胺餐具中是否摻有脲醛樹脂,可采用衰變全反射紅外法和熱重法鑒別,兩種方法能夠相互驗證,確保鑒定結果準確可靠[5]。
1.2.1 總遷移量項目
總遷移量項目是指從密胺餐具中遷移進入食品或食品模擬液中所有非揮發性物質的總量,是評價密胺餐具產品是否安全的重要依據之一。總遷移量不合格,意味著有很多危害物質容易通過遷移浸泡進入食品,從而被人體攝入吸收。李潔君等[6]研究了不同食品模擬液和溫度條件下密胺餐具的總遷移量,結果表明密胺餐具在酸性和高溫條件下總遷移量測定值更大,說明非揮發性物質更容易遷移出來被人體攝入。郁強等[4]對市場上在售的25 批次密胺餐具質量進行了檢測,有1 批次總遷移量不符合標準要求。這些研究結果表明,總遷移量項目與密胺餐具的使用條件有很大的關系,使用密胺餐具產品時應特別注意使用條件,避免在酸性和高溫條件下使用。
1.2.2 高錳酸鉀消耗量項目
高錳酸鉀消耗量項目是指密胺餐具產品在一定時間和溫度條件下遷移到水中可被高錳酸鉀氧化的物質的總量,代表密胺餐具可遷移出并被氧化的水溶性物質的總和,是食品接觸材料的重要安全指標之一。高錳酸鉀消耗量項目不合格,表明產品中有機小分子物質容易溶出,隨食品被人體攝入吸收,進而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高錳酸鉀消耗量不合格可能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添加低分子量聚合物、加工助劑等有關,或者是因為加工過程中沒有打磨拋光致使樣品表面不光滑致密,在盛裝液態食品時原料中的小分子物質容易析出[7-8]。
1.2.3 三聚氰胺項目
三聚氰胺是化工原料,禁止添加到食品中,過量攝入將導致人體機能受到嚴重傷害,特別是腎功能損傷。《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用塑料樹脂》(GB 4806.6—2016)對密胺餐具產品的原料三聚氰胺甲醛樹脂有明確規定,用于生產接觸嬰幼兒食品的塑料材料或制品,三聚氰胺的特定遷移限量為1 mg·kg-1;其他食品接觸用塑料制品中三聚氰胺的特定遷移限量為2.5 mg·kg-1,生產的材料或制品不得用于微波爐加熱使用[9]。《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也規定,嬰幼兒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值為1 mg·kg-1,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為2.5 mg·kg-1,高于上述限量的食品一律不得銷售。劣質的密胺餐具在日常使用過程中會遷移出三聚氰胺,從而對人體造成危害。
三聚氰胺遷移量是密胺餐具產品的重要安全指標之一。據文獻報道,密胺餐具中三聚氰胺的遷移量和遷移時間、遷移溫度及遷移模擬液有關,長時間浸泡、高溫、酸性等條件下三聚氰胺的遷移量更大,可能遷移的風險更高[10-15]。因此,應避免用密胺餐具盛裝高溫、油炸、酸性食品,也不宜用來長時間盛裝液態食品。
1.2.4 甲醛項目
密胺餐具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如果質量控制不過關,加上使用過程中受到外在使用條件的影響,特別是接觸酸性食品,容易造成甲醛和三聚氰胺的遷移,從而對人體造成潛在傷害。長期接觸甲醛會引起頭痛、頭暈、乏力、感覺障礙和免疫力降低,還會出現瞌睡、記憶力減退或神經衰弱、精神抑郁等癥狀;嚴重時會引發呼吸功能障礙和肝中毒性病變,表現為肝細胞損傷、肝輻射能異常等。嚴欣等[16]研究了密胺餐具在極端使用條件下(如微波爐加熱、反復利器擦洗、蒸煮使用)甲醛的遷移情況,結果表明甲醛遷移量顯著增加,甚至超過標準限值,有很大的風險和安全隱患。
1.2.5 重金屬項目
重金屬項目是包括密胺餐具產品在內的所有食品接觸材料產品的重要安全指標之一。重金屬項目不合格是指有毒有害重金屬(如鉛、砷、鎘、鉻、汞等)元素遷移進入食品,并超出標準限值,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余秀娟等[17]對密胺餐具中重金屬鉛、鎘的遷移進行了風險評估,結果表明,密胺餐具在正確使用時,重金屬項目符合衛生安全要求,其遷移風險較低,市場監管總局歷年風險監測也暫未發現該項目不合格。因此,正常情況下,企業使用合格的原料按標準要求規范生產,重金屬遷移風險較低,但也要防范企業使用劣質原料生產或生產過程中帶來的重金屬污染。
1.2.6 耐污染性項目
耐污染性項目是密胺餐具產品在歷年監督抽檢中較易出現不合格的項目。耐污染性項目不合格的密胺餐具在使用過程中,醬油、蠔油、醋、料酒、湯汁等容易滲入產品表面,造成餐具清洗不干凈,產品變色。同時,食物污漬殘留在餐具表面容易滋生細菌,病菌會隨食物一起被人體攝入,引起急性細菌痢疾、腹瀉等多種疾病,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害,影響身體健康[18]。密胺餐具的耐污染性能主要與原料性能、加工工藝、儲運及使用方法等有關。康興[19]研究了密胺餐具成型過程中固化工藝對耐污染性能的影響,優化了固化溫度和時間兩個參數,可從工藝上改善產品耐污染性不合格的情況,有利于從生產源頭把控產品質量。
1.2.7 標簽標識項目
標簽標識是介紹產品性能、特性等信息的第一途徑,對消費者起著指導消費的作用。一份完整且符合標準要求的標簽標識,可以清晰充分地告知消費者該產品的安全水準和性能特點,方便消費者根據自身真實情況正確選擇自己所需的產品。標簽標識內容缺失或者信息標識錯誤,如產品名稱不清晰、圖案虛假夸張等,容易誤導消費者,而缺少如產品不適用于高溫、微波爐加熱等涉及產品安全的警示用語,則會使消費者錯誤地使用產品,給消費者帶來較高的安全風險。
鑒于兒童用餐具產品沒有特定的標準,兒童經常性接觸和使用的產品應采用更加嚴苛,比國家標準要求更高的標準。因此,在沒有兒童用密胺餐具產品國家標準之前,建議企業制定嚴于國家標準要求的企業標準,并嚴格按照標準執行和生產。生產企業應該加強自身的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認真了解和學習國家法律、法規以及其他相關政策,及時更新所生產產品的質量標準信息,嚴格依據產品質量標準生產符合要求的產品。同時,要持續改進生產工藝流程,優化運營成本,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實現企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市場監管部門作為市場執法和公眾安全健康的“守門人”,應加強對兒童用密胺餐具產品的監測力度和抽查頻次,擴大樣品覆蓋率,使抽樣樣品更具代表性。同時,市場監管部門應該向企業加強標準和法律法規的宣貫和解讀,督促企業規范生產,幫助企業提高產品質量。通過日常監管、質量提升行動等監管活動,幫助企業提高改進,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構建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從而向標準化規范化生產邁進。
消費者選購產品時主觀性較大,往往更直觀地以產品的美觀性作為購買的重要依據,從而忽視產品本身的安全性。兒童用密胺餐具的選購更應該重視其安全性、實用性,其次才是美觀性、耐用性等。選購密胺餐具時,應選擇正規的大型商場、超市,并查看產品標簽標識信息是否完整齊全,不要購買無生產日期、無生產廠家廠址、無聯系電話等信息不全的三無產品,其可能存在較大安全隱患;要通過感官判斷產品是否有變形、色差、凹凸不平、劃痕等明顯瑕疵,觀察兒童用密胺餐具表面是否光滑,并且盡量不要選購內部接觸食物部分有貼花圖案和有顏色的產品,其危害物質更容易遷移出來[20-22]。
檢驗合格的密胺餐具產品也需要有正確的使用方法。兒童用密胺餐具不適宜在微波爐中加熱,也不適合盛裝高溫、酸性食品以及長時間盛裝液態食品。清洗密胺餐具時,不能用百潔布、鋼絲球等刮擦餐具表面,否則會將表面刮花,更容易污染和滋生細菌,應該用柔軟的抹布擦洗。另外,首次使用前應多清洗浸泡幾次,有利于將產品中的危害物質先行溶出;使用過程中有劃傷、表面破損的情況應及時更換,停止使用;正常使用超過1 年的兒童用密胺餐具產品建議更換。
兒童用密胺餐具產品關乎兒童的健康和安全,應給予更多的關注。企業是產品的源頭,原料的質量、生產工藝、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是企業產品質量的支撐,要從源頭把控好產品質量。市場監管部門是產品的保障,管理人員不僅服務企業,也服務消費者,替消費者把關,應有力地監督企業生產合格的產品。消費者是產品的終端,是產品的實際使用者,產品質量的好壞關乎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和安全健康,因此消費者要對使用的產品有基本的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