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金鸝娜
(1.長興縣交通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浙江 長興 313100;2.長興交通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浙江 長興 313100)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新常態,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逐年加大,2022 年全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已超過了197 100 億元,而橋梁建設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主體之一,也隨之得到了快速發展,2022 年,全國公路橋梁的總數已經超過了98.38 萬座。由于現澆箱梁施工具有占用施工范圍少、施工成本低、施工效率高等明顯優點,且可實現一次性施工,還可基于施工模型來精準作業,切實增強橋梁各結構施工的穩定性,施工誤差也可大幅度減小。所以,橋梁建設項目大多都會將現澆箱梁作為主要結構形式,但現澆箱梁施工作業又存在著工序煩瑣、技術復雜、安全隱患較多等問題,亟須采用可視化技術來對施工進度進行精準控制[1]。
BIM 技術是一種應用于建筑行業的信息技術,以三維可視化模型為基礎,通過構建起信息共享平臺來實現各種信息的高度集成,具有“所見即所得”的特點[2]。BIM 技術的應用貫穿于建筑工程項目的全壽命周期,可對傳統項目施工模式進行改變,促使其逐漸朝著集約型、先進型的施工方式發展,可達到可視化效果設計的效果。BIM 技術的出現讓建筑界出現了較大的信息技術變革,建筑界變得更加標準化、更加高效化和更加精細化,因此,BIM 技術也被譽為建筑界繼CAD 技術之后所形成的最好用的信息化技術。將BIM 技術應用于橋梁現澆箱梁施工中,可用精細化管理模式來代替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可明顯提高施工質量,提升施工企業的管理水平,助力施工企業朝著有序、穩定的方向發展。當前,BIM 技術已經大量應用于建筑行業,且獲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如何將BIM技術應用于施工難度大、技術復雜、工序煩瑣的橋梁現澆箱梁施工中已成為業內研究重點,四川省內江市水心壩大橋項目橋梁現澆箱梁施工中利用BIM 技術來達到了施工精細化管理的良好效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果。本文就BIM 技術在橋梁現澆箱梁施工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四川省內江市水心壩大橋(見圖1)橫跨沱江,是外圍公路與城市道路進行連接的重要節點,橋面寬26.5 m,橋長415 m,最大橋高為15 m,南連內江市東興區椑木街道,北接內江市市中區白馬街道,設計速度80 km/h。大橋上部采用現澆連續箱梁結構,跨徑3 m×29 m,箱梁的標準橫斷面為單箱雙室截面,其中,底板寬度為815 cm、底板高度為180 cm、頂板寬度為1 574 cm。為了更好地保障澆筑質量,現澆箱梁采用2 次澆筑方式,分別對底板、頂板進行澆筑。內江市水心壩大橋為四川省重點民生工程,關系到內江市沱江兩岸上百萬人的日常出現,工期較緊。為了順利實現安全目標、質量目標與工期目標,很有必要以先進技術為“利器”,確保該工程如期交付。

圖1 內江市水心壩大橋建設現場
該項目處于人口稠密的市區,施工場地較為狹窄,導致其規劃布置受限,若采用CAD 軟件來進行二維層面的區域劃分,既不太簡潔直觀,又難以發現尺寸偏差,易于出現規劃布置不妥當的問題,進而影響到整個施工過程。而BIM 技術具備可視化特點,可利用Revit 軟件來構建構件族庫(如蓋梁、墩柱、承臺等),再將其載入建筑樣板項目中,同時又可基于設計圖紙來逐一放置結構族模型,確保現澆箱梁結構模型與實際的施工狀況相吻合[3]。
第一,布置施工道路。基于施工機械錯車情況、機械設備大小等來對道路寬度數值進行確定,再按照場外交通情況來對場內施工道路的運行線路、進出口予以妥善確定,而后再利用放樣命令對施工道路模型進行創建。
第二,劃分材料堆放區。首先,對分配梁、格構柱、貝雷架等尺寸較大的構件模型進行創建;并將其放置于施工道路外側空間,若由于堆放區劃分不合理而出現材料碰撞現象,則需在第一時間內及時調整,最終得出最優的材料堆放區域。其次,基于罐車、天泵、汽車吊等施工機械的性能參數來構建機械模型,再將其放置在施工道路上,而后仿真預演作業過程,既要確保施工機械的作業幅度可對施工區域全覆蓋,又要避免施工機械在作業時出現碰撞問題[4],還要確保施工機械的占地面積小。最后,由于Revit 軟件具有可出圖性的特點,要及時將施工場地布置圖導出。由此可見,BIM 技術應用于三維施工場地布置中,可獲得最佳的場地布置施工方案,讓整個施工作業呈現出高效化和有序化。
由于本項目的現澆箱梁段施工區域為軟基地質,故而項目部采用梁式支架作為支撐體系,但是梁式支架頂部又存在著許多細部構件,技術交底相對比較困難且易于出現細部構件缺漏等問題。通過BIM 技術可將支撐體系構造實現可視化,既能夠讓施工人員直觀了解作業過程,便于開展可視化技術交底,又能夠防止細部構件缺漏,還可對支撐體系進行優化調整,最大限度地降低返工率[5]。首先,計算出箱梁結構的永久荷載以及施工活荷載,進而得出支架的布置跨徑、模板間距、材料類型等參數;其次,由于不同標高對支撐高度有著差異化要求,利用BIM 技術來構建起排架參數化族模型、鋼管格構柱模型,并且構建起標準件族模型,如內支撐、次楞、主楞等,將其在族庫中進行保存;最后,載入構件族文件,基于其對應的空間位置關系來進行布置,進而形成支撐體系的BIM 模型。此外,在現場搭設施工過程中,可通過BIM 模型來對全體作業人員開展可視化技術交底;相對于傳統的技術交底方式,可視化技術交底簡單明了、清晰易懂,可讓其在短時間內就可對施工技術特點及具體要求“了然于心”,還可引導其積極發現各個施工環節中所存在的安全隱患,并且通過集體討論來消除安全隱患,降低返工率,亦可讓支撐體系更好地得到優化。
首先,整合支撐體系BIM 模型與現澆箱梁BIM 模型,使之形成施工體系模型。其次,利用Revit 軟件來對其開展碰撞檢查,將碰撞標準設定為自相交,將碰撞類型設定為硬碰撞,共計發現了6 處碰撞部位,均是在現澆箱梁底模板與蓋梁預埋件之間出現的。在第一時間內將6 處碰撞部位反饋給設計人員,為其妥善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對其進行協調優化,讓整個施工方案更富有可行性。
在橋梁現澆箱梁的施工管理中,工程量統計是極為重要的[6],尤其是對材料進場計劃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進而波及施工進度的執行情況。通過二維圖紙來對工程量進行人工統計,無論是統計準確率,還是統計效率均不高;而BIM 技術可對各專業工程量進行自動統計,得出的結果是可信的,且精準度高,為后續材料進場計劃的科學制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工程量主要包括2 個部分,分別是混凝土工程量與支撐體系工程量,本工程的現澆箱梁項目混凝土工程量明細如表1 所示,本工程的支撐體系工程量明細如表2 所示。綜上,BIM 技術可有效助力工程量的統計,進而可讓現場材料供應更趨于科學化、精準化、時效化,可讓施工進度與材料供應實現同步而行,既不會出現材料供應趕不上施工進度的情況,又可防止材料浪費問題。

表1 現澆箱梁項目混凝土工程量明細

表2 現澆箱梁項目支撐體系工程量明細
本工程的現澆箱梁項目施工周期不長,但對應的工程量卻較大,加強施工進度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施工進度模擬可立足于不同視域來對BIM 模型進行全方位地審視與觀察,確保施工方案處于可行狀態,既可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又可提高施工效率,可利用BIM 技術來將施工進度計劃與三維模型進行關聯,實現時間信息與空間信息的 “同步”,進而形成BIM4D 輔助進度計劃(Time+3D)。項目BIM 團隊反復開展了多次施工進度模擬,不斷修改、逐漸優化,最終才形成了最佳的施工進度計劃,為施工任務的高質量完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項目管理人員既可通過BIM 模型來對各個進度計劃節點的工程量、工序開展信息等進行實時查詢,又可利用BIM技術來直觀對比進度模型與現場施工進度是否處于“同步”狀態,進而實現對施工進度的管理。本項目在頂板模板支架安裝施工時有一定的進度滯后現象,滯后率為26.73%,項目部通過BIM4D 技術發現了上述問題,在第一時間內組織相關施工班組開會,深入剖析了各種影響因素,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力度,很快就妥善解決了上述問題,讓整個施工進度處于可控狀態,確保現澆箱梁施工如期完成。
總之,建筑領域與信息技術正處于持續融合的狀態,BIM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將BIM 技術應用于橋梁現澆箱梁施工是大勢所趨、必由之勢,既可讓整個施工作業呈現出高效化、有序化,又可對各專業工程量進行自動統計,為后續材料進場計劃的科學制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可讓整個施工方案更富有可行性,還可強化施工進度控制與管理,讓整個施工進度處于可控狀態,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