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峰 武建新 唐術鋒
摘要:隨著新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高校思政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文章旨在探討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適應未來的需求,通過深入分析新媒體對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揭示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的現狀及其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的潛力和挑戰。
文章采用文獻綜述法與理論分析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出發,探討新媒體平臺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策略,包括互動性學習環境的構建、個性化教學內容的提供以及實踐活動的融入。研究發現,新媒體平臺的多樣性和互動性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然而,這一過程中也面臨信息碎片化和注意力分散等挑戰。
文章強調,在構建面向未來的思政教育內容體系時,應重視內容的時代性、前瞻性和實踐性,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國家發展戰略。研究指出,高校在新媒體環境下開展思政教育,需要不斷創新教育內容和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為此,文章提出了具體的人才培養建議,包括優化教育內容、加強新媒體素養培養以及建立有效的教學反饋機制。這些建議旨在幫助高校更好地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能力培養;教育內容體系;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3-0031-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項目“機器人與智能裝備技術”研究成果,項目編號:NMGIRT2213;2022年度內蒙古工業大學優秀教學團隊建設項目“機械電子工程專業課教學團隊”研究成果,項目編號:PZ2022000008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這種環境不僅改變了信息的傳播途徑,也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實踐平臺。學生群體在網絡時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信息接收多樣性和思想活躍性,他們更傾向于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并表達觀點。
在這樣一個開放且多元的環境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和價值觀引導,成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新挑戰。面對網絡時代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思政教育應主動適應新媒體環境,利用新型媒體工具,創造與學生溝通的新路徑,使教育更加生動[1]。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所面臨的轉型和升級,迫切要求教育者們進行深刻的思考與實踐創新。新媒體的普及化與便捷化,使得思政教育的傳播路徑更加多元,傳播速度更加快捷。學生能夠通過網絡獲取大量信息,但這也帶來了思政教育內容選擇和判斷的困難[2]。因此,高校必須在保證思政教育內容質量的同時,優化傳播方式,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網絡時代的學生群體展現出前所未有的信息接收多樣性和思想活躍性。他們更傾向于通過新媒體平臺如社交媒體、論壇、博客等獲取信息,并在這些平臺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這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這樣一個開放且多元的環境中,進行有效的思政教育和價值觀引導。
高校思政教育應主動適應新媒體環境,充分利用這些新型媒體工具,創造與學生溝通的新路徑,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
當前,一些高校已經開始嘗試利用微博、微信、在線教學平臺等新媒體工具,進行思政教育的創新實踐。例如,通過制作思政教育微電影、開展在線思政課程,甚至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沉浸式教學等。這些做法不僅豐富了教育形式,還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思政教育更加符合當代學生的接受習慣。然而,這些創新實踐也面臨著內容質量控制、信息真實性驗證、網絡輿情監控等挑戰。高校須建立有效的內容審核機制,確保教育內容的真實性和科學性,同時還要加強網絡輿情管理,防止錯誤信息的傳播,維護網絡教育環境的健康和穩定[3]。
新媒體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高校需要深入理解新媒體環境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不斷創新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同時加強管理和引導,保證思政教育的質量和效果,為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青年打下堅實的基礎[4]。
(一)新媒體環境為高校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提供了獨特的土壤
新媒體環境下,學生接觸到海量的信息,種類也更為多樣。這種豐富的信息環境提升了學生的思維活躍度,為其創新思維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網絡平臺、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工具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獲取信息的途徑,也成為他們表達創新想法、分享創新成果的重要渠道。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信息篩選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得到了顯著提升。在面對海量的信息時,學生需要具備辨別真偽、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這對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鍛煉。
此外,網絡空間的開放性使得學生能夠接觸到多元文化和不同領域的知識,這些新奇而豐富的信息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創新欲望,促使他們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跳出傳統思維模式,尋求更為創新的路徑[5]。
(二)新媒體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創新成果的平臺
學生可以通過博客、微博、視頻等方式,將自己的創意和創新項目展現給更廣泛的群體。這種展示和分享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為他們帶來了來自同齡人和專業人士的反饋,這些反饋對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完善創新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新媒體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也存在一定的復雜性。信息的碎片化可能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分散,缺乏深入鉆研一個問題的耐心和毅力。因此,高校在利用新媒體資源進行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培養他們持續專注和深入思考的能力[6]。
(三)新媒體在激發高校學生創新能力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通過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信息資源、開放性的交流平臺和展示創新成果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但高校也應注意到新媒體環境下可能出現的問題,如信息碎片化帶來的挑戰,確保在利用新媒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充分關注其深度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需要[7]。
(一)利用新媒體平臺培養創新能力
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要利用新媒體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新媒體平臺作為一個重要的工具。通過新媒體平臺,構建一個多元化、互動性、個性化且具有實踐性的教學環境[8]。
新媒體平臺能夠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使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通過視頻、博客、在線講座等形式,學生可以接觸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學術領域的知識,拓寬視野,激發創新思維。例如,通過虛擬講座,學生可以聽取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演講,從而獲得更廣泛的知識視角和深入的學術洞見[9]。
此外,社交媒體和論壇等平臺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思政教育的討論和實踐中。這種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思政課程內容的理解,還能幫助其在交流和討論中鍛煉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新媒體平臺還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創新成果的機會。學生可以利用博客、微博、在線展示平臺等工具,展示自己的研究項目、創新產品或者社會實踐活動。這不僅增加了學生參與思政教育的積極性,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10]。
在利用新媒體平臺培養創新能力的過程中,高校應注意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這些平臺。高校應教會學生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篩選有價值的內容,如何批判性地分析和消化這些信息,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創新思想。同時,還應教育學生理解網絡空間的公共性和責任感,培養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創新人才。
通過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多樣性和互動性,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在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思政課程內容的理解,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青年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構建面向未來的思政教育內容體系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構建一個面向未來的內容體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這要求教育內容不僅要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還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11]。
在構建這樣的教育內容體系時,核心要素是確保內容的時代性和前瞻性。這意味著思政教育不僅要涵蓋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還要包含現代社會的重大問題、前沿科技趨勢、全球化挑戰等主題[12]。例如,將環境保護、人工智能倫理等時事熱點納入課程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當代世界的復雜性。
此外,思政教育內容體系的構建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多元化需求[13]。這意味著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背景、興趣和職業規劃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個性化設計。例如,通過設置選修課程、開展主題研討會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深入探索特定領域。
同時,將實踐活動融入思政教育內容體系也至關重要,如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不僅能讓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還能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學生能夠獲得真實的社會經驗,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在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14]。
高校在構建思政教育內容體系時,還要注重與國家發展戰略和社會需求相對接。這意味著教育內容不僅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要與國家的長遠發展目標和社會主要矛盾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自己的學習和未來職業是如何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連的。
高校在構建面向未來的思政教育內容體系時,須確保內容的時代性、前瞻性和實踐性,同時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國家發展戰略,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15]。
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創新與轉型顯得尤為重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成為教育工作的核心。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須不斷探索和實踐,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克服其帶來的挑戰,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構建一個包容性、前瞻性且富有創造性的教育環境,高校將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遷,培育出能夠引領未來的新一代青年。
參考文獻:
[1] 趙桐.高校思政教育融入新媒體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影響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2):169-171.
[2] 王震.高校思政教學與大學生價值觀的培養研究[J].現代交際,2020(5):138-139.
[3] 王晨輝.網絡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青年,2020(4):74.
[4] 白鴻萍.融媒體視域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提升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3(34):57-60.
[5] 孫春暉,遲桂榮.網絡時代高校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策略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7):12-14.
[6] 胡承林.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課教育手段研究[J].智庫時代,2019(33):111-112.
[7] 閔喜軍,邵婧渺,林小榆,等.新媒體賦能高校思政教育的應用價值及實踐路徑[J].才智,2023(33):9-12.
[8] 鐘然.新媒體背景下加強高職思政教育的路徑探析[J].能源技術與管理,2023,48(5):198-200.
[9] 張亞輝.新媒體時代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策略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5):19-21.
[10] 陳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的創新策略[J].時代報告,2021(5):124-125.
[11] 楊正群.創新創業視角下高校思政教學模式探析[J].就業與保障,2020(12):66-67.
[12] 劉水波,袁乙平.高校思政課政策研究的凝視:現實圖景和未來展望[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3,45(9):46-52.
[13] 周奕.基于雙創教育的高校思政理論教學優化改革機制[J].智庫時代,2019(23):135,138.
[14] 邰楓,王宇譞,姬慶慶,等.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及未來路徑[J].高教學刊,2021,7(25):181-184.
[15] 李春瑩.高校網絡思政工作實時圖景與未來展望[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3(5):76-77,80.
作者簡介 李云峰,講師,研究方向: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武建新,教授,研究方向:機電裝備制造與可靠性分析。唐術鋒,教授,內蒙古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學副院長,研究方向:極端環境機電裝備設計及系統集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