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元初畫家錢選的《秋瓜圖》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其作品中的用墨、用線、用色、題款以及繪畫作品所蘊含的內涵,從而總結出其藝術特色。梳理錢選蔬果題材繪畫的藝術語言對認識錢選繪畫藝術風格以及蔬果題材繪畫的發展與演變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錢選;蔬果題材;《秋瓜圖》
中國傳統繪畫中,時蔬、果卉題材創作出現得很早。根據現有資料的研究,蔬果題材繪畫開端于南北朝時陳國的顧野王。后來,隨著畫家審美視域的開拓以及思想上的轉變,一些文人畫家也開始把蔬果題材納入自己的繪畫創作中來。并且,在文人的審美視域下,蔬果題材繪畫具有了文人的審美意趣。
蔬果作為花鳥畫中的題材之一,在中國繪畫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據《宣和畫譜》記載:“灌園學圃,昔人所請,而早韭晚菘,來禽青李,皆入翰林子墨之美談,是則蔬果宜有見于丹青也。……且自陳以來至本朝,其名傳而畫存者,才得六人焉。陳有顧野王,五代有唐垓輩,本朝有郭元方、釋居寧之輩,馀有畫之傳世者,詳具于譜。”[1]據此可知,最早將蔬果題材納入繪畫中的是南北朝時陳國的顧野王,當時蔬果題材繪畫甚少。兩宋時期,蔬果題材繪畫開始逐漸增多。至明清時期,蔬果題材繪畫發展進入鼎盛階段,蔬果種類、畫面形式、畫幅也逐漸趨向多元化。
本文選取錢選的代表性作品《秋瓜圖》(圖1)為例展開分析研究。《秋瓜圖》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紙本設色,縱63.1厘米,橫30厘米。
一、色墨相融,墨淡趣生
錢選的蔬果題材繪畫喜用淡墨,以淡墨勾勒出物象的形體結構,并且題款部分也以淡墨書寫,與設色清麗淡雅的畫風呼應成趣,書與畫達到形式上的高度統一。
在《秋瓜圖》中可以看到錢選以淡墨線勾勒出物象的外輪廓,賦色后墨線與顏色幾乎融于一體,與宋畫院花鳥畫不同。宋畫院一派花卉、蔬果題材繪畫多以較濃的墨線勾勒物象的外輪廓,講究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即色不侵染勾出來的墨線。清代的王昱在《東莊論畫》中提到麓臺夫子嘗論設色畫云:“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又須色中有墨,墨中有色。”[2]如南宋韓祐的《螽斯綿瓞圖》(圖2)以較濃的墨線勾勒出物象的外輪廓,色與墨線互不侵染。錢選的這種墨色相融的表現手法可以上溯到五代西蜀畫家黃筌。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諸黃畫花,妙在賦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墨跡,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3]宋徽宗以純墨色繪制的《枇杷山鳥圖》(圖3)也是以淡墨輕勾葉片、果實的外輪廓,線與墨色相融。錢選在用淡墨勾勒形象輪廓上接近于宋徽宗的《枇杷山鳥圖》。
由此可知,以淡墨勾勒形象形體的造型方式并不始于錢選。錢選以淡墨勾勒物象的形體,在賦色之后墨線隱現于色,強調色墨相融所帶來的若隱若現的視覺效果,符合錢選對淡雅畫風的追求。
二、瘦硬戰掣,顫筆樛曲
錢選的蔬果題材繪畫繼承了宋代花鳥畫嚴謹細膩的畫風以及一絲不茍的審物精神,其蔬果題材與折枝花一脈相通,在用線上線條瘦硬遒勁,起伏變化豐富。
錢選重視對物象質理的把握,對葉片的處理可謂是細致入微,在《秋瓜圖》中可以看到錢選不厭其煩地以繁復的線條表現葉脈的生長結構脈絡,線條變化豐富,并且細密的線條會依據葉片的生長姿態而有意識地起伏(圖4),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葉片的自然舒展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錢選勾勒葉脈并不是簡單概括性摹寫,而是以左右各兩條長的線條接著兩條相對短的線條為一組。這種葉脈勾勒方式是依據葉片自身的生長結構規律而進行的勾畫,很是接近自然狀態下的葉脈特征。
錢選勾勒葉片葉脈的表現手法極富于內容與細節,線條瘦硬戰掣且作顫筆樛曲之狀,多與周文矩的“戰筆”筆意相近,反映出錢選重視對物象生長規律、特征的把握,重視線條的表現力,同時也反映出錢選的重寫生觀念。
錢選的蔬果題材繪畫跟宋畫院的花鳥畫畫法不太一樣,宋畫院一派的花鳥畫以“雙勾廓填”法為主,以墨線勾勒出整個“粉本”后再“隨類賦彩”。錢選對葉片的塑造雖然也是以墨線勾勒出外輪廓定形,但卻不先勾勒出葉脈而是在賦色既定之后再以較濃的墨線進行勾勒,趨向于沒骨畫的畫法,并且宋畫院一派花鳥畫在對葉脈的塑造上往往處理得較為虛化,使墨線隱現于色墨之中,而錢選卻恰恰相反,突出對葉脈的表現,與南唐徐熙《玉堂富貴圖》(圖5)中的葉脈表現手法接近。
正是這種以繁復且變化豐富的線條排列對葉脈進行勾勒的方式,使得錢選的蔬果題材繪畫別具個性。這是錢選蔬果題材繪畫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也是其有別于他者的一個重要的個性化“標志”。
三、輕色染成,清麗文雅
錢選的蔬果題材繪畫在賦色上以淡雅清麗為主調,淡化色彩的純度與明度,使畫面呈現出簡淡之風。由于淡化了色彩深淺對比變化,畫面效果往往會趨于平面化。
《秋瓜圖》中,錢選在正面葉片施染淺青綠色后,在結構起伏處再略染較深的花青色,因此葉與葉之間的遮擋、前后關系在色彩上表現得并不是很明顯。細看會發現有淡淡的花青色做強調,反面葉片薄染淡黃色在葉脈結構處加深強調,花朵施染淡淡的白粉,趨向于平涂,瓜在淺淡的葉片襯托下尤為突出。牛筋草作為畫面的一個襯托,在用色上施以淡花青色,整體上處理得較為虛化,在畫法上勾線與沒骨法兼用。整幅《秋瓜圖》在設色上極其淡雅,但并不覺得“輕薄”。
宋院體花鳥畫背面葉片以罩染石綠色為主,以接近葉片的自然色,符合富麗的審美要求,如南宋韓祐《螽斯綿瓞圖》中,背面葉片就是以石綠色著色。而錢選以淡黃色為背面葉片的顏色,應是為了能夠更貼合淡雅清潤的畫格設定。石青色、石綠色較為鮮艷而不利于表現出清新淡雅的畫格。由此可知,錢選在賦色上進行了主觀性的處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形體的體積感,使其達到一種清雅淡逸的畫面意趣。
四、畫之不足,題以發之
《秋瓜圖》在尺幅形式選取上避免了扇面小品畫尺幅過小的局限性,從而留出了足夠的空白空間去題寫詩文,補充畫面內容或者深化畫面的意境,即所謂“象外之象”,使題款部分跟畫面內容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體現詩書畫印的一體性。
明代的沈顥在《畫麈》中提到:“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隱之石隙,恐書不精,有傷畫局。后來書繪并工,附麗成觀。”[4]宋徽宗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極具創造性并且題款部分具備了一件書法作品的體系,在畫面構成中極富于形式美感,如《祥龍石圖》中的題款(圖6)。錢選《秋瓜圖》中的題款(圖7)也同樣具備一件書法作品的自覺性,因此也構成了具有一定程式意味的落款形制。清代的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有云:“款題圖畫,始自蘇、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題語位置畫境者,畫亦由題益妙。高情逸思,畫之不足,題以發之,后世乃為濫觴。”[5]《秋瓜圖》中的題款為錢選自賦詩句。錢選巧妙地將詩文引入自己的繪畫創作中來,填補了畫面中的空白部分,補充了畫中的“不足”。
一幅畫中會有落款的最佳位置,落款的行數或長或短,或雙或單,或橫或直,都會影響到整個畫面的內容以及氛圍,如果不慎就會有破壞畫面氣息的可能,即所謂傷畫局,所以明代的沈顥在《畫麈》中提到:“一幅中有天然候款處,失之則傷局。”[6]因此,好的落款可以為作品增益神采,如若落款不理想,則會破壞全局。誠如清代方薰所言:“畫故有由題而妙,亦有由題而敗者,此又畫后之經營也。”[7]
五、借物抒情,隱逸自適
文人畫家喜借山水樹石、花鳥魚蟲或者文學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情思,或是寄托理想抱負。根據某些動植物所具有的某些特征賦予其特定的某種喻義,比如竹子代表君子的清高氣節。
宋代蔬果題材繪畫多表達吉祥之意,如南宋韓祐的《螽斯綿瓞圖》表達的是《詩經》中的《螽斯》與《綿》的詩意。《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8]《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9]螽斯,一種螽斯科昆蟲,繁衍能力旺盛,多子;瓜瓞,大曰為瓜,小曰為瓞,指的是可以延綿不斷地結出很多大大小小的果實。二者皆具有祝愿子孫滿堂、家族興旺的吉祥之意,是祥瑞的象征。而錢選打破了宋代蔬果題材繪畫表達吉祥幸福祝愿的寓意局限,拓展了蔬果題材繪畫的象征意義。《秋瓜圖》中,錢選題詩:“金流石爍汗如雨,削入冰盤氣似秋。寫向小窗醒醉目,東陵閑說故秦侯。”
《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為名也。”[10]講的是召平東陵侯在秦國破滅后在長安城東以種瓜為業,栽種的瓜因甚為甜美而被時人贊譽為“東陵瓜”,后來“東陵瓜”也引申為隱居之典。而錢選作為南宋遺民與召平東陵侯有著相同的人生遭遇。
錢選借東陵侯這個歷史典故表達的是一種淡泊名利、怡然自得的幽居生活情趣,并沒有表露出太多的傷感情懷,甚至在幽居的日子里自己也學習栽種蔬菜。錢選在《瓜茄圖》中寫:“自憐老去翻成拙,學圃今猶學不成。”另有詩云:“不管六朝興廢事,一樽且向畫圖開。”這些詩句蘊含的是錢選淡然的人生態度。
六、結語
錢選的蔬果題材繪畫繼承了宋代花鳥畫嚴謹細膩的畫風以及一絲不茍的寫生精神,將宋畫院一派妍麗的畫風轉變為清淡文雅,并且有意識地淡化形體的體積感,使畫面效果趨向于平面化,是中國花鳥畫史上從工麗轉向清淡的里程碑;將工筆畫法與沒骨畫法進行巧妙融合,發展了黃筌“妙在賦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墨跡”的表現手法;打破宋代蔬果題材繪畫的寓意局限,賦予了蔬果題材繪畫一種符合文人審美趣味的內涵。
同時,錢選的蔬果題材繪畫也奠定了書法與詩文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歷史地位,為詩書畫印一體的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直接影響了明清繪畫詩書畫印一體化圖式的構成,不僅豐富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畫面構成形式要素,增強了形式美感,而且深化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文學性。
參考文獻:
[1][2]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1042,1042.
[3][5][6][7]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5:495,558,559,558.
[4]沈括.夢溪筆談[M].金良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20:144.
[8][9]詩經[M].柳萍,解注.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8,218.
[10]司馬遷.史記[M].農梅珍,編注.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9:570.
作者簡介:
郭日超,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