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娟


【摘要】面對多元化的教學資源與復雜多變的學習需求,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已不再適應時代發展,必須創新教育理念。新課標的推行,為生活化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實踐平臺,要求教師不斷提高專業素養,把握學科發展脈絡,審視和調整教學策略。本文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出發,主要探究新課標下初中數學的生活化教學路徑,為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 初中數學? 生活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2-0031-03
教師作為知識傳遞的主導者,其任務不僅是傳授數學知識,更是要構建一座橋梁,將課本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中也要求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即通過初中數學的學習,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這要求教師深入挖掘數學與生活的內在聯系,充分利用周邊環境、社會事件、歷史背景等資源,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
一、生活化教學方法的概念和價值
1.生活化教學的概念
生活化教學是指將數學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通過實際情境的引入,使學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時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與原理。該教學法不僅注重數學知識的傳授,更側重于知識的實際應用,以及通過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生活化教學的價值
生活化教學使數學知識與實際經驗相互映照,提升學生的認知應用能力,增強學習的內在動機與興趣。通過實際問題的探討和解決,鼓勵學生在掌握數學概念的同時,發展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此外,這種教學方法還促進了數學教育的均衡發展,確保不同背景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數學的蹤跡,實現知識的平等獲取。生活化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綜合利用數學工具,靈活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這是教育質量提升的顯著標志,也是現代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
二、新課標對初中數學教學的要求
1.知識理解與運用
新課標對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特別強調學生在數學知識理解與運用方面的能力提升。在知識理解方面,新課標要求教學不僅停留在傳授數學事實和概念,而應深入挖掘概念背后的數學思想和原理,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學習方式建立起對數學知識的深層認識,能夠看見數學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如項目作業、小組討論、現實問題模擬等來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以達到用數學的視角和方法來理解和解釋現實世界的目的。與此同時,新課標強調知識運用的重要性,倡導教學過程中應著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創建一個實踐的環境,讓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數學的應用,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數學學習的目的性和實用性。
2.核心素養的培育
初中數學核心素養首要的是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這意味著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自然地識別和發現數學的蹤跡和規律。例如,通過對自然界形態的觀察引入對幾何圖形的認識,通過分析生活中的統計數據來理解概率與統計的原理。數學的思維方式如邏輯推理、抽象概括、數據分析等,對于學生理解復雜現象提供了獨特的視角。教育者應設計課程和活動,激勵學生采用這些思維方式審視周遭的世界,從而在探究生活問題時,形成以數學為基礎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使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不單是指能夠正確運用數學符號和公式,而是在于用數學建模、變換和解釋現實問題的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如制作圖表、建立模型、撰寫報告等方式,提高學生用數學語言清晰、準確表達思想的能力。
三、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路徑探析
1.探索日常,尋找數學
初中數學教育正朝著生活化的方向發展,旨在縮短學科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生活化教學路徑的探索,不在于理論的堆砌,而在于創造性地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實現知識的應用與內化。教師需要具備發現日常生活中數學元素的敏感性,再將這些元素轉化為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設計交互式的教學環節,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問和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參與感和探究感,與學生共同探討、分析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在教學浙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圖形的初步認識》單元時,教學應緊密結合生活實際。校園中的建筑結構、體育場的線條布局等都可成為授課中的實例,課堂互動環節,可利用投影儀或電子白板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圖片,以此作為探究的起點。教師可以讓學生識別并闡釋圖中的幾何元素,如線段的長度、射線的方向、直線的相對位置以及角的種類。教師可設計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的探究活動,誘導學生將視覺觀察轉化為幾何語言的描述,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交流,將個體觀察轉換為集體智慧,共同構建起對幾何圖形性質的理解。教師通過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概念與方法應用到生活中。以家具擺放問題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直線和角的概念,分析和解決家具布局中的空間優化問題。
2.情境建構,真實體驗
情境建構不僅涉及物理空間的設計,還包括問題情境的設置和教學活動的策劃,其關鍵在于創設能夠引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情境。通過情景模擬的方法,教師構建類似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的場景,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主動收集信息、分析問題、尋找解決方案。以浙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數據與統計圖表》為例,有效的情境建構和真實體驗對于學生理解統計概念至關重要。本單元涵蓋數據的收集與整理、抽樣、頻數與頻率,以及統計圖表等知識點,可通過設計班級內的調查項目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利用互動講解和討論,提出設計調查項目的目的,如了解學生的閱讀習慣、體育活動參與度、偏好的學科等,都是貼近學生生活的主題。教學中也涉及數據收集方法的介紹,教師需指導學生如何在實際操作中有效地使用抽樣技術。明確抽樣的原則和方法,指導學生掌握簡單隨機抽樣、系統抽樣、分層抽樣等基本抽樣方法,讓學生理解抽樣在數據收集中的實用價值和操作步驟。隨后引導學生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數據,理解頻數與頻率的概念,并實際操作計算所得數據的頻數與頻率。
3.問題導向,拓展思維
數學教育中的問題導向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使學生學會分享觀點、探究問題、共享資源、互助合作,形成學習共同體。該方法側重于通過挑戰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獨立尋找解決策略,從而建立深刻的概念理解和靈活的思維能力。在具體操作上,教師應設計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推理和實驗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問題應緊扣課程標準,鼓勵學生通過逆向工程的方式解構現成的數學問題,分析問題的結構和組成元素,探討不同解法的有效性及其背后的數學原理。以浙教版初中數學八年級下冊《一元一次不等式》為例,數學教學的實施應遵循問題導向的策略,著重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擴展其數學思維。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提出貼近學生生活或具有一定實際意義的不等式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探究的方式去理解和解決問題,而非直接傳授定理和解題技巧。以校園活動中的資源分配為例,假設學校社團準備舉辦一場展覽會,此時,數學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實際問題:如何使用不等式來確保每個社團獲得足夠的展示空間,同時又不超過總共可用的空間限制。假設總共可用的展示空間為S平方米,每個社團需要的最小展示空間為x平方米。如果有n個社團參加,那么這個問題可以轉化為不等式nx≤S。此不等式確保了無論分配給每個社團多少空間,所有社團占用的總空間都不會超出總可用空間S。在此基礎上,數學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何選擇x的值來滿足所有社團的需求,并保證公平性。學生需要探討x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并利用數軸表示所有可能的x值,即x的解集區間。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將問題進一步深化,通過構建數學模型來考慮各種實際限制,如通道空間、緊急出口的留白區域等。
4.合作探討,共同提升
合作探討是指通過小組內部討論與交流,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共建與技能的提升。教師組織學生形成多個小組,并為每個小組分配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設計需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日常生活場景緊密聯系。在探討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與技能,共同協商解題策略,運用集體智慧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教師在此過程中擔任指導者與協調者的角色,監督小組的討論方向,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討論中,對于討論出現的偏題或錯誤理解,及時提供引導與糾正。
在探討平行四邊形及其特殊情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時,采取合作探討的模式,以問題解決為中心,進行深入的數學探究。教學開始時,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小組,學生群體利用已有的幾何知識,結合課本中的定義和性質,通過小組內部討論,共同推導和驗證平行四邊形及其特殊情形的性質。小組成員之間需就問題的解決方案進行溝通與協作,每位成員均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共同建構數學概念和解決策略。以一個實際問題為例,學生需要假設學校需要在一個矩形區域鋪設地磚,這些地磚是菱形或矩形,要求學生考慮如何使地磚的鋪設既美觀又節約成本。具體的區域長寬尺寸、地磚的具體尺寸如圖2,要求學生團隊給出一個鋪設方案。菱形地磚的鋪設可能涉及對角線性質和內角度數,而矩形地磚則更多關注邊長比例和直角的性質。小組內部分工,一部分學生負責測量和計算區域的面積,另一部分學生負責地磚的數量計算和排列設計。例如,可以選擇將菱形地磚按照某種規律交錯排列,形成一種特別的圖案,或者是用矩形地磚沿邊緣鋪設邊框,內部用菱形地磚填充。在設計過程中,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使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來估計所需地磚的數量,考慮鋪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地磚切割問題,以及如何處理邊角余料。學生還需繪制鋪磚方案的草圖,并計算出所需地磚的總數。此外,考慮到實際施工中可能的誤差和地磚損耗,小組成員需商議并預留一定比例的地磚作為備用。在完成方案后,每個小組需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設計方案和計算過程,評估其他組的工作并提供建設性的反饋。
四、結束語
在新課標指導下,初中數學教育已經邁入了一個生活化、實踐化的新階段,教學方法從傳統的灌輸式向互動式、合作式轉變。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優化和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互助與合作中成長,也是對教師自身教學技能的一種鍛煉和提升。這要求廣大教師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斷更新知識,與時俱進,鼓勵學生將數學視為解讀世界的工具,探索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理解數學不是孤立的符號和公式,而是一個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有機體系,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更加自信和游刃有余地運用數學這一強大的思維工具。
參考文獻:
[1]阮征,范青青.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內涵與策略[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3(3):7-11.
[2]王祚榮.生活化教學應用初中數學:特征性、契合性和價值性[J].基礎教育論壇,2023(10):86-88.
[3]王雅茁.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探究[J].現代農村科技,2023(5):88.
[4]吳冰.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淺談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3(1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