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
摘? 要: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具有多語言、多方言、多文種的語言文字特點,語言文字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語言學概論是以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專業課,由于其科學性、社會性、人文性的特點,具有很強的思政育人功能。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任課教師通過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深挖思政元素并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完善考核評價體系等措施對語言學概論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進行探索,旨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語言觀,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進程,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科學認識。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語言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現狀;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0-0185-04
Abstract: China is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language, multi-dialect and multi-language writing, which play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with language as its research object. Due to its scientific, social and humanistic characteristics, it has a strong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teachers explore th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by establishing correct teaching concepts, digging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them into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e aim is to impar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language, and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Keywords: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status; construction path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團結進步、交流交往、共同繁榮的精神力量,對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志[1]。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尤其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促進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最終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演進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早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語言學概論是高校中國語言文學類的專業必修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能讓專業教學和思政育人緊密結合,更好地發揮好課程立德樹人的作用,使教學活動更加科學有效。
當前,學界關注較多的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協同共進路徑有關的各項研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對語言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尚不夠聚焦,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語言學概論以語言為研究對象,探索語言的功能、構造和發展演變規律。我國有一百多種語言[2],對語言問題的深入理解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顯著的思政教育功能。本文以語言學概論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有關的語言學知識點為例,以引導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課程思政內容有效融入專業課教學為研究目標,在闡述意義、分析現狀的基礎上,從教學理念的樹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考核評價體系的完善等方面對語言學概論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作初步探索。
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語言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意義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一道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語言文字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記錄著我國各民族在歷史各個時期接觸、融合的發展過程。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開展語言學概論的課程思政建設能讓課程適應新時期的教學改革,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語言文字觀,通過語言了解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實和過程,提升學生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
(一)? 課程的內在發展要求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于各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凝聚著各族人民的政治、文化和身份認同,對于民族團結、國家繁榮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3]。語言學概論作為以全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基礎課程,兼具科學性、社會性和人文性,在學習語言學理論的同時必然會涉及人類的各種社會文化現象,蘊含著重要的課程思政元素?!傲⒌聵淙恕弊鳛榻逃母救蝿?,要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重視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還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將專業學習同思政教育緊密結合,語言學概論要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優勢,使得課程在保持自身特色與優勢的同時,通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程思政的探索,在教學理念上緊跟教改趨勢,在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學方式的創新、評價機制的完善等方面能有所改進,以使該課程的改革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夯實專業發展基礎。
(二)? 建立科學的語言文字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多文種的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對國家其他各項事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要樹立科學的語言觀。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相互依存、交流融合,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與此同時,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也是各民族人民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通用語言文字是在各民族語言文字的相互影響、相互借鑒中產生而來,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交流的工具,為我國歷代中央政權所通用的語言文字。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各族人民的歷史選擇,是維系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引導全國各族人民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促進漢語方言以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促進了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對國家通用語言的借鑒、吸收,完善了語言的表達內容,會增進人們對漢語方言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熱愛,二者并行不悖、相互促進。
(三)? 增強中華文化認同
培養和增強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前提[4]。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到,“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闭Z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語言的精神內核[5]。社會接觸是語言接觸的前提,語言接觸反映社會發展面貌。不同的語言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語言接觸現象,通過各民族語言接觸、交融事實我們可以了解中華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中華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共同發展起來的,包括了56個民族的優秀文化,我們可以憑借語言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精髓。中華文化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共生的,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都有著強烈的認同感。通過語言事實可以理解并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有助于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語言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圍繞語言學概論的課程思政建設從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重要成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專業課思政教學的重要性也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視,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得到創新和發展。但就語言學概論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來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課程思政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如下。
教師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開展語言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沒有順應時代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趨勢。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授課過程中專業內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聯系不緊密,以至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的課程思政建設不夠有針對性。
語言學概論課程中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政元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是有些思政元素在教材中并沒有通過文字形式直接體現出來。加之專業教師缺乏政治敏感性,造成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沒有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內容設計簡單,跟教學內容契合度不高。
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主要通過公共課進行,采取合班授課的形式進行“灌輸式”教育,以致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游離于專業課知識體系之外,沒有和專業課教學有機融合。即使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多數情況下也采取強行植入的方式,融入課程教學的方法單一,缺乏靈活性和多樣性,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課程思政考核評價缺乏系統性??己嗽u價的對象單一,表現為主要是對學生“學”的評價,忽略了對教師“教”的評價;方式上側重于結果性考核,即以考試成績作為考核方式,對學生平時的表現缺乏有效的評價,沒能全面反映課程思政效果。
三?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語言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
針對現階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開展語言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不足,我們從教學理念的樹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評價體系的完善等幾方面對該課程的思政建設路徑進行探究,使學生在增強語言學專業知識水平和能力的同時,建立科學的語言觀,增強中華文化認同,自覺維護民族團結。
(一)? 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進行語言學概論課程思政建設首先要求任課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不僅要講授語言學的專業知識,還要將專業知識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相關知識結合起來,充分重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的課程思政建設,有效利用各方面資源,積極發揮各方面優勢,實現“三全育人”。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各種科學、合理的形式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教學的各個環節。提升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性認識,使思政教育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通過思政教學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語言觀,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同觀。
(二)?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
語言學概論的專業任課教師囿于知識結構的限制,對于思政元素的敏感性相對不足。為此,專業教師可以和思政課教師合作,定期開展相關教研活動,在思政教師的指導下,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結合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梳理教學內容,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認識和重構再造,采用集體備課、專題討論、分工協作等方式,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思政元素。根據語言學概論的課程內容結構特點,我們可以從語言結構本身和語言發展演變兩個方面挖掘課程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政元素。
從語言結構方面看,語言作為一個系統可以分為語音、詞匯、語法等子系統。我們可以從共時角度挖掘各子系統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薩皮爾說:“語言像文化一樣,很少是自己滿足的”[6]。語言是民族交往的見證與化石,能折射民族交往事實[7]。每種語言或多或少都會從其他語言中借用一些成分。從詞匯看,各少數民族語言都包含相當數量的漢語借詞,同時跟各地少數民族語言接觸的漢語也吸收了大量少數民族語言借詞,且大多都是有關日常生活的詞語,如“馕”(維吾爾語)、“糌粑”(藏語)、“薩琪瑪”(滿語)、“敖包”(蒙古語)、“畢摩”(彝語)、“東巴”(納西語)、“冬不拉”(哈薩克語)等,有的詞語如“站”(蒙古語)、“酥”(藏語)等甚至進入到了漢語基本詞匯,具有了很強的構詞能力。語音和語法相對比較穩固,不容易發生變化,但是當社會交往足夠深入時,也會對二者造成一定程度的變化,例如從語音層面看,受漢語影響,裕固語中的復輔音不僅出現在漢語借詞中,甚至在本族語言的固有詞中也出現了復輔音,如diort“四”、soin“喜歡”[8]。在語法層面,壯語體詞性修飾詞組,定語一般要放在中心語的后面,但在漢語影響下,有時也可以放在中心語的前面,如kou1mi2po:n3hu?濁2ki2?揶a2?揶i5“我有一本紅旗雜志”[9],句子的語序跟漢語完全一致。語音、詞匯、語法等子系統中諸如此類的現象很多,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文字是對語言系統進行編碼的符號體系,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傳播性。歷史上漢字就被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稍作改動來記錄本民族語言,形成了壯文、喃字、白文、侗文、布依文和苗文等漢字系的文字。
從語言發展角度看,語言的歷史發展演變,尤其是語言的接觸有大量可以深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政元素,語言的接觸可以分為詞語借用、語言聯盟與系統感染、語言替換和底層殘留、通用書面語、民族/國家共同語進入方言或民族語的層次、洋涇浜和混合語等類型,我們以混合語中唐汪話為例,該語言既不同于漢語,又不同于東鄉語,其語法特點類似于東鄉語,但是詞匯絕大部分為漢語,很明顯是東鄉族和漢族深度交往的結果。各接觸類型都能反映各民族間在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實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動態形成過程。另外跟語言有關的歷史文獻、口傳文學在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大量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例如各類少數民族同漢民族各類對照辭書的編纂,諸如明朝永樂五年開設的四夷館編出的一系列民族語言與漢語對照的分類詞匯集《雜字》以及清代官修的滿文、藏文、蒙古文、維吾爾文和漢文五種文字對照的分類詞匯集《五體清文鑒》等都是民族間相互交往、相互學習的見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結合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深入挖掘其中的歷史形成過程及其狀態,尋找語言發展演變上的民族共同體因素。
(三)? 有機融入課程教學
將語言學概論中有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政元素有針對性地進行挖掘、整合、優化后,需要以課程為抓手,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項工作都要往實里抓、往細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10]。這就要求教師要避免“說教”“生切”“嫁接”等簡單化的融入方式,應該根據語言學概論的學科特點,有針對性地將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等進行科學合理設計,有機融入到課程教學當中。
具體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須依托課程本身,根據教學內容適當進行優化,提高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政元素的占比,改變傳統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方法單一的特點,積極探索除了課堂講授之外的其他教學方法,如線上學習、翻轉課堂、小組討論和課外實踐等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講到“國家共同語”的相關概念和內容時,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以“國家共同語的重要意義和作用”為題,讓學生在小組內部從各個方面進行充分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推廣普通話的重要意義。在講到方言時,可以通過課外實踐的方式讓學生調查自己家鄉所在地的方言情況,調查語音、詞匯、語法中與其他語言接觸的事實。也可讓學生調查所在地的普通話使用情況,考察推廣普通話在當地助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方面的實效,寫出實踐調查報告或者在課堂上進行匯報。采用何種教學方法要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依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四)? 完善考核評價體系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課程思政的開展需要考核評價才能檢驗其實際效果,目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語言學概論的課程思政考核主要以結果性評價為主,即將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計算出總評分數,平時成績主要根據學生的課堂以及課外實踐表現賦分,期末則將有關的知識點以試題形式呈現,最后將二者進行總評得出評價。這種僅僅依靠學生成績的結果性評價方式過于簡單化,適用于考核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包括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內的思政教育成效的考核則缺乏針對性和全面性,并不能全面反映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為此我們要改變以往的考核評價方式,立足于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思政素養,為了更好地考察課程的教學成效,可以從考核評價的主體和方式兩方面進一步完善。
教學包括“教”和“學”兩方面的內容,目前的考核是以學生的表現為主,對教師的“教”則缺乏監督和反饋,所以考核評價主體可以加入同行考核評價,即教同一門課的教師以及專業負責人對教師教學過程中思政效果進行評價,在評教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融入情況列為評教重點,全方位評價有助于同行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好的經驗做法,提高自己的思政教學水平。
考核評價方式上要加強過程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以此來加強學生平時思政表現的監控,使思政考核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化和系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涉及到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內容,這部分內容的評價要結合學生的平時表現,觀察學生的日常行為舉止,充分聽取專任教師、輔導員、學生之間等各方面的意見做出全面評價。
四? 結束語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語言不通就難以溝通,不溝通就難以形成認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對語言學概論進行課程思政建設,在提高學生的專業課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語言文字觀,認清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也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在推廣普通話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同時科學保護好各民族語言文字,處理好各語言之間的關系,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由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地挖掘其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因素,并通過有效的方式融入課堂,增強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在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上進一步完善,力爭更科學、更全面地評價思政教學的效果。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語言學概論的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讓學生能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實進行全面了解,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認同感,有助于推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EB/OL].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1/30/content_5654985.htm.
[2] 孫宏開,胡增益,黃行.中國的語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 董慧,王曉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現實挑戰及鑄牢路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1(4):21-30.
[4] 周俊利.鑄牢民族高校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于文化紐帶視角[J].民族學刊,2021,12(2):9-16,93.
[5] 伊琳娜·伊力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策略探
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4):143-148.
[6]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7] 曹利華.吐魯番地區民族交往與語言接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8] 陳宗振,雷選春.西部裕固語簡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9] 韋慶穩,覃國生.壯語簡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10] 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 共同建設偉大祖國 共同創造美好生活[N].人民政協報,2022-0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