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嘉祺 丁俊新 王惠鑫 王玉梅



摘 要:基礎地理課程在落實國家安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對人教版選擇性必修教材涉及的國家安全教育內容進行統計、比較分析,結果發現:教材涉及國家安全教育各領域的數量構成差異大;側重于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社會安全教育內容;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呈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呈現形式具有復合性特點;教學內容安排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在此基礎上,針對高中學段地理課程如何合理有效利用教材資源、落實國家安全教育目標提出了系列教學建議。
關鍵詞:國家安全教育;內容構成;選擇性必修教材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4-0013-06
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維護國家安全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2020年,《國家安全法》提出“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學生的國家安全教育,使學生樹立國家安全意識,這不僅是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也是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弊源?,各學科融入國家安全教育的研究受到高度關注?,F行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教材,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向縱深方向拓展,且教材中蘊含大量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因此,本文以高中地理人教版選擇性必修教材為研究對象,分析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在教材中的構成情況,旨在幫助一線教師更好地把握地理教材,培養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
一、國家安全教育內容統計
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根據總體國家安全觀,國家安全涉及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海外利益安全、新型領域安全13個領域[2]。2020年,我國教育部頒布《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其中,指出地理學科涉及11個領域的國家安全[3]。筆者以此為基礎,對教材涉及的國家安全教育領域和具體類型進行梳理,如圖1所示。
各國家安全教育領域在選擇性必修教材各冊中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筆者對三冊選擇性必修教材中體現國家安全的教育內容進行整理與提取,具體如表1所示。
二、國家安全教育內容構成特點
1.國家安全教育內容的數量構成差異大
在選擇性必修教材中,國家安全教育各領域的數量占比不均(圖2)。
由圖2可知,選擇性必修教材中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社會安全的分布數量居前三位,分別有72個、49個、31個,占比為40.91%、27.84%、17.61%。此外,經濟安全有6個,占比3.40%;海外利益安全有5個,占比2.84%;文化安全有4個,占比2.28%;新型領域安全有3個,占比1.70%;國土安全、科技安全和核安全各有2個,占比各為1.14%。
國家安全教育各領域的數量不但在整體上表現出不均的特征,而且每一冊教材中的數量占比也不均,具體如圖3~圖5所示。
由圖3~圖5可知,選擇性必修一中涉及國家安全教育5個領域,其中生態安全數量最多,而資源安全和新型領域安全數量最少,它們的最大占比差達38.47%。選擇性必修二中涉及國家安全教育領域6個,生態安全數量最多,經濟安全和文化安全數量最少,它們的最大占比差達35.71%。選擇性必修三中涉及國家安全教育9個領域,生態安全數量最多,國土安全、科技安全等數量最少,它們的最大占比差達39.26%。經研究還發現,除各冊選擇性必修教材中國家安全教育領域的數量占比不均外,每冊教材不同章節中國家安全教育領域的數量占比也不均。
地理學科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選擇性必修教材中涉及國家安全教育10個領域。但地理學科主要研究的是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它對解決當今資源、環境、人口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4],因此,選擇性必修教材中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社會安全的數量多,這是學科特性決定的,這些內容也會蘊含其他的國家安全要素,不過涉及數量較少。除此之外,每冊教材中各個章節的教學重點也存在差異,例如,選擇性必修一第一章的主題是“地球的運動”,其中,“《授時歷》”和“二十四節氣”等側重于文化安全要素的呈現;第二章的主題是“地表形態的塑造”,其中,“山地對交通的影響”“河流對聚落分布的影響”等側重于社會安全要素的呈現。
2.國家安全教育內容以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社會安全為主
選擇性必修教材中涉及10大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國家安全教育各領域在選擇性必修教材中的數量構成如圖6所示。
據圖6可知,選擇性必修教材中國家安全教育內容的側重點明確,側重培養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社會安全。生態安全與資源安全是地理教學中國家安全教育的核心責任領域之一[5],環境和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地理學科的聯系最為密切。然而在對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社會問題的出現在所難免,它常與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共同出現。地理學科的重點是解決人地關系的相關問題,選擇性必修教材側重于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社會安全教育,這是學科內容決定的,這些內容也會蘊含其他的國家安全要素,不過涉及數量較少。例如,選擇性必修三“保障國家安全的資源、環境戰略與行動”一章中,以案例的形式重點闡述了資源、環境問題的影響范圍以及國際舉措,旨在幫助學生認識資源、環境問題的全球性特征。這部分內容的側重點以生態安全、資源安全、社會安全等國家安全領域為主,但其中也滲透著海外利益安全等其他國家安全領域。
3.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
筆者對三冊教材中涉及國家安全教育領域的內容數量分布情況做了統計(圖7)。
由圖7可知,選擇性必修教材共涉及國家安全教育領域內容176個。選擇性必修三教材中國家安全教育內容數量最多,共有107個,占比最大,約為60.79%;選擇性必修二教材次之,共有56個,占比約為31.82%;選擇性必修一教材中數量最少,共有13個,占比約為7.39%。
整體來看,國家安全教育內容主要分布于選擇性必修二和選擇性必修三教材。這兩冊教材共涉及國家安全內容163個,占比約92.61%。這主要是由于這兩冊教材的內容設置多與人類活動相關,例如,“生態脆弱區的綜合治理”“國際合作”等內容,其中蘊含了大量的國家安全內容。而選擇性必修一教材中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僅有13個,占比約為7.39%。該教材的內容多與自然地理的基礎原理相關,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在本冊中的體現較少。
國家安全教育各領域內容的分布不但在整體上表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每一冊教材中也有此特征,筆者對三冊教材不同章節中國家安全教育內容的總體數量分布情況做了統計(圖8~圖10)。
由圖8~圖10可知,從三冊教材局部來看,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在每一冊中均有重點分布的章節。選擇性必修一的第四章“水的運動”是重點章節;選擇性必修二的第四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是重點章節;選擇性必修三的第二章“資源安全與國家安全”和第三章“環境安全與國家安全”是重點章節。重點章節的相關內容更能突出國家安全與不同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例如,選擇性必修二第四章,主要闡述區域聯系、國際合作、區域發展等內容,區域合作的過程中資源與環境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因此,生態安全與資源安全在本章中有大量體現,而社會安全、海外利益安全、經濟安全均有所滲透,這一章共有26處內容反映了國家安全內容。
可見,無論從整體還是從局部來看,國家安全教育內容的分布均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4.國家安全教育內容的呈現形式具有復合性
通過研究發現,教材中一個教學因子一般蘊含著多個國家安全教育領域,且這些領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另外,筆者還發現以某一個知識點為載體側重呈現某一種或幾種國家安全領域,但其他國家安全要素在其中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且發揮著不同程度的功能。例如,“環境安全問題”相關內容主要體現生態安全,除此之外還體現了資源安全和社會安全等,其中,資源安全是保障生態安全的基礎,而這兩者又會共同影響社會安全,可見只有準確把握以上三種國家安全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加深入準確地認識生態安全。
5.國家安全教育內容的設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三冊教材對于國家安全教育的培養目標程度是有差異的,選擇性必修一注重對國家安全概念和表現的認識;選擇性必修二注重對國家安全所面臨的威脅和挑戰的理解;選擇性必修三注重對國家安全問題應對能力的培養。例如,有關資源安全的內容,在選擇性必修一中設置了諸如“洋流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等內容,突出體現了資源安全的表現;在選擇性必修二中設置了諸如“資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轉型”等內容,注重理性認識資源安全所面臨的問題;在選擇性必修三中設置了諸如“我國未來能源需求與能源安全”等內容,重點反映了對于資源安全問題所采取的行動??梢姡x擇性必修教材在國家安全教育內容設置上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
三、教學建議
1.根植地理教材,把握國家安全各領域的聯系
選擇性必修教材中蘊含大量國家安全內容,作為教師,要認真準確地把握教材的內容并對其進行合理利用,精準地分析教材背后所隱含的國家安全內容。除此之外,教材中所蘊含的國家安全各領域并不是孤立的,教師要提前找出這些國家安全領域之間的聯系,以便在課上更好地引領學生學習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幫助學生對國家安全形成整體、系統的認知。
2.找準學習目標,做好國家安全教育內容的銜接
對于選擇性必修一來說,學生對國家安全教育內容的學習程度需達到了解層面;對于選擇性必修二而言,學生的學習程度需要達到理解層面;而對于選擇性必修三來說,學生的學習程度則需要達到評價的層面,這就要求教師做好各冊教材之間的銜接工作。例如,在學習了解層面的內容時,教師可通過典型案例、相關材料幫助學生認識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在學習理解層面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的基礎上,分析影響國家安全的因素,從本質上認識國家安全;在學習評價分析層面的相關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前兩層面的基礎上,針對國家安全當前面臨的問題提出解決措施并對他人提出的解決措施進行評價。
3.結合時事熱點,補充國家安全教育素材和內容
國家安全教育內容的實時性很強,因此,國家安全教育不能僅局限于教材。教師可充分利用校內、校外的資源,結合當下熱點,將適合的案例和材料適當地補充到課堂教學之中,潛移默化地加強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如教師可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的課堂中對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科普;在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時引入袁隆平院士的“水稻故事”向學生闡述糧食安全對國家發展的影響,引導學生了解我國糧食安全的相關政策與現狀。
4.依托校園活動,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實踐活動
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有更加注重在真實情境中教學的特性。因此,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主題講座、研學旅行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在實踐中獲得體驗感,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國家安全知識轉化成具體行動,樹立國家安全意識,做到知行合一。如教師可帶領學生開展本地的土地資源調研活動,通過實地調研,學生可直觀地感受土地資源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深刻感知我國在土地資源保護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從而強化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
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安全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地理教材中蘊含大量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地理教育工作者應利用好教材這一載體,科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促進地理學科多樣性功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N].人民日報,2015-12-24(1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Z].教材〔2020〕5號.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0-09-28.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張鵬韜.國家安全教育:地理學科的責任、課程響應及啟示[J].地理教學,2022(14):4-8,24.
通信作者:丁俊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