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甜甜
【摘要】幼小銜接作為學前教育體系中的關鍵步驟之一,對幼兒今后的學習生活往往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幼兒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幫助幼兒實現從家庭教育到社會教育的良好過渡。幼小銜接背景下促進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能夠為幼兒之后的學習成長奠定基礎。作為幼兒教師,應當切實認識到幼小銜接不僅是學習和知識上的銜接,更重要的是學習品質、生活技能的培養過渡。
【關鍵詞】幼小銜接 ?學前教育 ?學習品質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1-0127-03
幼兒擁有良好的社會生活適應能力才能真正發揮學習品質的重要作用,幫助幼兒在長期的學習生活中不斷調整和優化,真正實現個人成長。
一、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學習品質培養的內容
幼小銜接階段要注重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注意力、主動性和獨立性的學習品質。首先,好奇心是幼兒在步入小學生活以后順利發展的前提條件,只有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幼兒才會有對新的知識進行學習和建構的欲望,從而提高在小學課堂上的學習效果,是一切學習活動有效開展的保障。其次,注意力是幼兒在獲取知識時的關鍵所在,良好的注意力可以幫助幼兒快速、準確地把握住知識的內涵,提高在課堂上的理解、感悟和體驗的效果,相反,注意力分散則會降低幼兒對知識的吸收效果,阻礙幼兒的發展。然后,主動性是幼兒在小學學習中的主體品質,主動與否直接關系到幼兒對新環境適應的效果,主動與被動適應環境,對幼兒而言有著巨大的差距,主動適應環境可以幫助幼兒快速掌握小學生活和學習的規律,提高參與學習活動的主體作用。最后,獨立性是一切發展的基礎,無論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在學習當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力,獨立性對現階段的幼兒園生活來說,可以提高幼兒獨立辨別、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未來小學生活,獨立性可以幫助幼兒減少在新環境中的不適感。
二、做好幼小銜接過程中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意義
1.提高幼兒適應能力
在幼小銜接的教育背景下,注重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能夠提高幼兒的社會生活適應能力。首先,幼兒在學習中具備優質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思維則能夠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知識學習中的挑戰。幼兒的學習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幼兒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關系到幼兒的學習自信心和積極性的建設。在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逐漸強化自身優勢,以更加積極的心態、良好的方式去提升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2.提高幼兒教學質量
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可以促進幼兒逐步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高效開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與此同時,教師在研究和探索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過程中能夠進一步加強對幼兒的了解、不斷積累經驗并提升專業教學能力。教師經驗的豐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幼兒的學習環境,師生之間教學相長能夠切實提升幼兒階段的學習質量和教學質量。
三、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學習品質培養的有效策略
1.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對環境的探索是幼兒成長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良好的環境創設能夠激發幼兒好奇心、探索欲,對培養幼兒的綜合素養有巨大幫助。幼兒園可以幼小銜接觀念為指導創設不同主題的環境,可設置玩具類材料、閱讀類材料、種植類材料、飼養園等,投放多種多樣的材料,包括黏土、剪紙、顏料等,引導幼兒主動、自由地進行探索和嘗試。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也應避免形式化和一成不變,可定期變換環境主題,更換玩具和材料種類,給予幼兒更多的新鮮感和刺激感,激發幼兒探索欲。
室內環境設置也應以幼兒為中心,多放置能夠讓幼兒探索互動的材料、玩具,充分調動幼兒好奇心、求知欲。例如,提供小花盆、卡通貼畫等材料,讓大班幼兒參與到環境創設中,鼓勵幼兒主動思考,自主操作,充分發揮幼兒的創造性。面對新材料、新環境、新事物時,教師應避免將自己認為正確的觀念強加在幼兒身上,迫使其遵守教師的審美和規則,而是應鼓勵幼兒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自己去探索、驗證,鼓勵幼兒動手操作,大膽嘗試,即便出現錯誤,也鼓勵幼兒自行糾錯,尋找新的方向繼續探索,培養其思考、分析、考察能力,而這也是學習中必備的關鍵品質。
2.豐富教學活動,提高幼兒興趣
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幼兒的主觀意識驅動下結合幼兒的學習興趣能夠進一步提升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積極性和整體效果。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小組合作、游戲化、競賽化的教學模式,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為幼兒劃分學習小組,教師制定學習品質培養計劃和方案,并以此為指導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相互鼓勵和監督,更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構建優質環境。同時,教師可以嘗試競賽化教學,教師拋出問題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對表現優秀的個人和小組進行表揚和獎勵。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幼兒學習上的團隊合作能力并拓展學習思維。教師可以嘗試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以播放案例視頻的方式吸引幼兒注意力。幼兒階段,幼兒對視頻動畫的敏感程度較高,強烈的好奇心驅使幼兒模仿相關人物。因此,教師需要慎重選擇視頻,在調動幼兒學習興趣的基礎上,為幼兒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態度等樹立模范榜樣形象。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能夠幫助幼兒實現良好的學習過渡、保持對學習的熱情和積極心態,提升實踐的積極性。
3.構建實踐平臺,提升幼兒能力
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還需要理論聯系實際,因而為幼兒構建實踐平臺是促進幼兒學習品質落到實際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幼小銜接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對幼兒行為的規范管理,包括學習習慣、飲食習慣等。例如在課堂中,會出現部分幼兒隨意說話而擾亂課堂秩序的情況或者在午餐過程中不配合管理、隨意走動等現象。教師就可以針對這一情況進行競賽平臺的構建,為幼兒制定“小紅花任務”,其中“行為習慣、飲食習慣”等需要具體劃定觀察指標。教師根據指標內容進行獎勵小紅花,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實踐,在實踐環境中幼兒能夠逐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幼兒的專注力。
4.培養任務意識,形成規則認知
從幼兒的學習角度中出發,都可以幫助幼兒對于不同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的參與,也能讓任課教師了解到幼兒對于哪一些學習活動是比較感興趣的。這樣在對于幼兒的學習品質進行有效培養的時候,才能將任務教學的模式進行合理的運用,而且也能幫助幼兒形成規則的認知,從而不斷地促進幼兒對于學習環境的融合,讓幼兒對于知識內容都可以進行合理的學習,并且能促進幼兒的學科學習品質的發展。通過引導幼兒對于知識內容進行合理的思考和探究,也能為幼兒以后的學習道路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例如,在將不同的教學任務,進行合理有效導入的時候,都能培養幼兒的學習意識,也能讓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認知,這樣可以促進幼兒的學習品質的發揮。也能讓幼小銜接教學活動的開展變得更加優化,所以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下,任課教師都需要充分地考慮到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這樣才能選擇不同的教學任務,從而提高幼兒的學習品質。促進幼兒對于不同的學科問題都可以進行具體的解讀,也能對幼小銜接教學活動的開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5.引導發揮自主性,培養良好習慣
在建構不同的課堂教學體系的時候,都需要對于幼兒的學習品質進行良好的培養,這樣才能在幼小銜接的教學體系下,發揮幼兒的學習自主性,并且能培養幼兒的良好學習習慣。根據課堂中教學模式的變革,教師將幼小銜接的教學理念進行合理有效的運用,這樣任課教師才能促進幼兒對于知識內容學習理解有效性的提高,也能讓幼兒對于不同的理論知識內容進行合理的探究,發揮幼兒的主動學習的思維意識,幫助幼兒對于不同的學科要獨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對于不同的教學環節進行有效開展的時候,教師都需要積極主動地與幼兒保持良好的溝通關系,這樣才能了解到幼兒的學習想法。也能通過幼小銜接教學理念的運用,促進幼兒的學習品質的發展,對于幼兒的良好的學習觀點進行合理有效的養成。根據幼兒在課堂中對于知識內容的學習和分析,任課教師也可以開展不同的課堂教學體系,讓幼兒對于不同的教學模式都可以適應,促進幼兒熟悉不同的學習環境。提高幼兒學習能力的發展,讓幼兒的學習自主性可以得到有效的發揮。
6.以問題為契機,助力幼兒合作交往
在一次搭建游戲中兩個小朋友打起來了,兩人互相推打,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經過了解,原來是有個小朋友不想再搬運材料,想要和大家一起搭建,而組長則不同意,他覺得這個小朋友不會搭建,到處亂搭,所以組長將搬運材料的工作安排給了另外一位小朋友,結果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兒在與同伴發生沖突時能自己協商解決;當別人的想法與自己不一致時,能傾聽接受別人的意見。良好的合作交往能力是保證幼兒與他人友好相處的基礎,而幼兒在學習與他人合作交往的過程中,慢慢嘗試理解他人、去自我中心,對幼兒進入小學以后的社會交往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意識到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可以幫助幼兒嘗試理解他人,學會換位思考。于是,我請到這兩個小朋友,待小朋友們的情緒穩定后,我們開始了談話。大家先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與心情,讓他們彼此明白生氣的原因,接著我再請小朋友們試著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他,你會高興一直搬運材料嗎?如果你是組長,別人亂搭你會怎么想?在大家都理解彼此以后,我再提問:“那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通過討論,我們達成了一致。每個小朋友都應該有搭建的機會,我們可以輪流搬運材料,會搭建的小朋友可以指導別人,同時有什么問題大家可以好好協商,不能動手解決。這次事件后,我繼續在班級里開展討論,組織幼兒討論更多的解決辦法,將經驗得以分享和拓展。另外,我還為幼兒提供了許多有關社會交往方面的繪本,鼓勵幼兒自主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經驗。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分享,孩子們學會了許多交往的辦法,同時也能更好地與同伴協商、溝通,一起友好地解決問題,大家臉上的笑容也更多了。
7.提供客觀評價,促進自主學習
對幼兒的客觀評價是指針對幼兒的實踐活動水平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而教師的客觀評價應該是科學且合理的。正確的評價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信心,也可以調動幼兒的積極主動性,幼兒在不同環境中會產生不同的情緒狀態與行為,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幼兒的學習發展情況,對其進行多方位的評價。客觀的評價主張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靜態評價針對幼兒在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水平,而動態評價是對幼兒當前的學習狀況與過去的水平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判斷幼兒的發展趨勢與學習潛力。比如,在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蝸牛”的教學中,教師充分結合了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從而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與學習能力。教師首先夸獎幼兒的積極大膽發言,對全體小朋友進行總體評價,幼兒在活動中充分了解蝸牛的生活習性,這是一種靜態評價。進而,教師又結合幼兒的動手實操,對每個孩子的活動細節進行動態評價,加深幼兒對科學教育知識的印象,也促進了他們的思維發展。
因此,應加強幼兒園與家長的交流合作,開展主題講座,幫助家長更新教育理念,讓家長克服盲目從眾心理、攀比心理,避免過度焦慮,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家長應支持并鼓勵幼兒通過親身探索、體驗和自我感知獲取知識,充分與社會、自然進行深入接觸,在獲得快樂童年的同時培養技能,提升其獨立學習能力,使其掌握學習技能,培養學習興趣。家長與其逼迫孩子去參加學習班,提前學習讀數認字,不如帶著孩子去公園、去郊外,在玩耍中開闊眼界,認識自然,引導孩子積極探索,舉一反三,培養其探索學習的意識、主動性和能力;與其責罵幼兒不學習或者做作業不積極,不如以身作則,設立家庭閱讀時間和學習時間,放下手機,參與到幼兒的學習活動中,引導幼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總之,想要讓大班幼兒在進入小學階段后可以更好地適應全新的陌生環境,教師必須要落實好幼小銜接這項工作。在幼小銜接中,幼兒園教師最應該承擔的就是培養學生學習品質的這一環節,只有向幼兒提供充分的指導,讓他們逐步學會遵守規則,并且形成熱愛學習、集中學習的良好品質,才能讓大家在進入小學階段后,更快速地適應與幼兒園階段不同的現場環境,切實跟上教師的步伐完成學習。
參考文獻:
[1]游娜.基于幼小銜接下幼兒學習品質培養研究[J].考試周刊,2023(15):163-166.
[2]施文婷.幼小銜接背景下大班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J].學園,2022,15(29):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