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芬
摘 要:實施議題式教學是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重要思路。議題式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助力學生成長和進步,為高中生政治學習提供了有效的途徑。生活化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老師可以實現圍繞議題,設立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教育目標,采取活動與內容相互嵌入的組合方式,最終實現課程內容的生活化、活動化和活動內容的課程化,提高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生活化教育;議題式教學;高中政治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1-0110-03
*本文為龍巖市新羅區課題《基于生活化教育背景下的政治課議題式教學實踐的探索》(編號XL1452022024)研究成果
生活化背景下,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圍繞現實生活,高中政治結合教材探索議題設置、議題素材遴選與活動課程開發,實現生活化教學與議題式教學的有機統一,使政治課真正符合教學規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發揮課堂有效教學的教學功能。生活化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實踐符合高中生學習規律,在具體課堂設計過程中應做好生活化議題的選擇、議題活動的生活化設計以及議題評價工作,真正提升教育效果[1]。
(一)基于學生基本生活開展議題設計
生活化議題的設計需要貼近高中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從高中生日常生活和經驗中設計議題,以議題為切入點指導學生成長,助力學生發展。貼近高中生生活實際開展議題式設計對學生發展非常重要,議題選自學生生活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政治議題的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欲望,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以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例,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設置議題“如何理解多種所有制經濟”,鼓勵學生從自己生活實際出發開展議題討論,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不同的議題,比如“經常去買東西的商店應該屬于個體經濟,因為就一個法人,自負盈虧”“我家姐夫開了一個做衣服的工廠,應該屬于私營經濟,因為他還有股東”“我爸爸在的工廠是德國開的,應該是外商投資企業”等等。學生圍繞議題開展的案例分析和內容討論覆蓋了多種所有制經濟,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可以進一步對議題進行細分,可以延伸設置第二個議題,“根據自己的生活,如何理解個體經濟,你認為個體經濟有什么特征?個體經濟好嗎?”議題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便于學生廣泛開展討論并推動課程與生活的深入學習[2]。學生回答第二個議題時需要將課程內容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既要從理論角度理解個體經濟的特征和經濟形式內容,也要將自己對生活理解和個體認識整合。總之,生活化議題設計必須調動學生生活實際和經驗,讓學生主動將生活內容與課程內容整合,同時教師的議題設計要體系化、生活化,推動議題設計的深入發展。
(二)基于社會生活開展議題設計
基于社會生活開展議題設計符合高中生的學習規律。高中生的社會參與意識明顯提升,選擇社會熱點話題作為議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學習,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議題分析過程中從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等多角度提升對高中政治的認識[3]。
開展基于社會生活的議題設計必須選擇社會關注度高、學生有意愿參與的議題。如近年社會上存在“民進國退”“國進民進”的討論,社會關注度高,部分學生也會在網絡上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以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為例,完成課程內容的教學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民進國退”“國進民進”開展討論,引導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根據議題進行交流發表看法。如學生對鞏固壯大國有制經濟、集體經濟的認可度比較高,但對于“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有一定的想法,在議題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深化討論:首先,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如何理解“鼓勵”二字?其次,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如何理解“支持”二字?最后,國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如何理解“引導”二字。在討論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如引導非公有制的討論中,初期的討論從引導具體措施入手,隨著學生討論的深入,學生從社會現象、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必要性等多角度進行分析,從現象看本質不斷提出具有價值的討論內容。總之,引入社會議題必須以學生關注為前提,通過社會熱點引入方式幫助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社會熱點相結合,在討論過程中加深學生認知,提升高中生議題參與、討論的能力[4]。
(一)開展議題材料搜集
開展議題材料搜集是議題活動設計的必要前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高中生開展議題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在課前根據教師提供的議題內容進行開放性、多角度的整理,也為課堂高中議題教育多元化提供材料支持。學生課堂參與議題應做好基本的準備工作,方便學生開展知識學習。
以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為例,教學前教師應鼓勵學生廣泛搜集資料,為課堂議題學習提供豐富內容,如教師設置議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種政治力量及其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學生在課前整理資料。學生通過歷史書、網絡等可以搜集到新中國成立前的政治力量資料,每一份資料都要有完整的內容,包括政治力量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觀點以及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這些方案最終失敗的標志是什么。學生在整理過程中會涉及大量的史實,這些資料整理的過程中,學生會進一步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念,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認可。此外,議題材料搜集過程中,學生搜集的資料基本是原始未加工的內容,因此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學生引導工作,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理解和知識認知,對材料進行簡單的加工,從而更好地符合議題需要。如材料加工時,學生需要將每一個政治力量提出的方案,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分析,同時對不同政治力量提出的救國方案進行對比,如革命維新派和革命派的基本觀點和救國方案的不同,通過對比幫助學生了解為什么說共產黨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從而加強學生政治認同[5]。
(二)開展議題課堂討論
開展議題課堂設計需要引導學生廣泛討論。高中政治議題課堂討論環節中,教師要尊重高中生的理解和需求,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并實現開放性地討論,開展議題課堂討論要讓學生的課前資料整理有價值,在討論過程中加強內容認識,以討論助力學生發展。
以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為例,學生在課前整理大量資料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展示資料為議題討論提供條件,如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整理的內容逐條進行展示,如第一種方案:先后以北洋軍閥和國民黨統治集團為代表,極力維護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統治,要讓中國繼續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第二種方案,以某些中間派或中間人士為代表,幻想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走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第三種方案,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主張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共和國,經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前兩種方案中,有諸多的政治勢力和代表,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整理的內容對前兩種進行細分,每個學生都可以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展示出來并進行充分的討論。如部分學生整理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政府的思想并取得了初步勝利。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對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理解和認識有自己的想法,部分學生提出推翻清朝政府是革命勝利的標志,如果成果不被竊取是不是就可以走道路了呢?這一開放性內容引導了學生的討論,但多以理論爭執為主。基于學生實際情況,教師可以在學生討論環節先對問題進行記錄,然后在正式課堂教學時通過課程理論內容進行解讀,讓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分析問題,正確看待革命派的勝利果實被竊取的歷史背景,為后續社會主義革命成果提供理論、思想基礎[6]。總之,開展議題課堂討論對學生發展非常重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議題設計,通過議題引導學生討論,以議題推動學生知識內容的認識。
(三)開展自主議題社會調查
開展自主議題社會調查對學生發展非常重要。目前高中議題式教育是以理論材料為主,相對缺乏社會實踐與調查。基于高中議題式教育實際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開展議題社會調查,將課堂學習內容與社會調查結合一起,推動課程內容的深入發展,實現議題社會調查質量的提升。
以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角度出發開展社會調查工作。學生社會調查可以分成若干小組,如小組1以“科學立法”為議題開展調查工作,主要調查對象是近些年出臺的國家法律,調查法律從起草到正式頒布的過程以及科學立法的具體體現。在社會調查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調查報告,一方面學生在社會調查前應做好調查分析報告設計,明確調查對象、調查過程和流程等內容,通過提前做好調查報告分析的方式快速對議題展開學習,為實際調查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學生在社會調查過程中,應做好視頻、文字等材料整理工作,每一個材料都要有記錄,最終學生的材料需要加工成為議題調查報告提交給教師。部分高中生的法律議題報告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可以將報告提交給有關部門[7]。學生社會調查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選擇恰當的議題作為實踐方向,在調查過程中整合小組資源,共同開展調研并將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總之,開展自主議題式社會調查需要尊重高中生的學習規律,為高中生學習、發展提供社會調查支持工作,以議題內容為核心開展廣泛實踐研究,助力學生發展。
(一)引導學生參與,評價議題
高中議題式教育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開展對議題的評價工作。評價議題包括學生對議題進行充分的討論,對教師議題設計提出具體的問題,以學生評價促進教師議題設計的科學性、有效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議題分析能力。
議題式教學是學生自主表達、自主交流的過程,評價也離不開學生的自主參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你自己覺得怎么樣?有沒有補充?大家有什么意見?能不能再完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令“議”的內容不斷深化。此外,教師可以對學生語言表達、邏輯思路進行評價示范,分析學生的發言是否恰當地運用了核心概念,是否正確使用了推理、舉例、歸納等論證方法。教師對語言與邏輯的評價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提升學生參與議題式學習的能力。此外,引導學生參與還需要讓學生對議題進行充分的討論,如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學習時,教師提供的議題是“尋找建國前的各種政治力量”,在議題討論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議題進行充分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教師提供的議題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你會提出什么樣的議題?通過問題引導幫助學生進行反思,在反思過程中加強議題內容的學習和滲透[8]。
(二)引導學生互動,設計議題
引導學生互動設計議題是教師教學必須考慮的實際問題。根據高中生議題式教育參與的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互動交流,鼓勵學生設計議題并推動議題的深入發展,提升議題設計質量。
設計議題是生活化議題推進的重要思路。設計議題需要教師做好議題設計引導工作,一方面,教師以課程內容為議題,在指導學生開展材料整理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材料提出自己的問題,包括課程生活化議題、課程社會熱點話題議題等,每個議題都是學生基于自身生活、學習經驗而設計,因此議題更貼近學生實際。教師結合學生提出的議題內容可以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優化議題設計;另一方面,學生設計議題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議題進行集中討論,如教師在課堂導學階段可以讓學生將自制議題標題寫在黑板上,鼓勵學生初步進行討論并最終確定1—2個議題進行深度學習。學生自制議題、集中討論的方式可以加強議題生活化的意義,體現學生集體智慧。總之,教師引導學生互動,設計議題符合高中生議題發展需要,是學生智慧的體現,也是生活化議題設計的重要思路,對學生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議題是靈魂,情境創設和活動設計都要圍繞議題、服務議題;情境是載體,議題的解決和活動的開展都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進行;活動是關鍵,活動能否有效開展是檢驗議題設置和情境創設是否恰當的衡量標準,更是直接關系到議題式教學能否落實活動型學科課程的主旨。開展議題式教學,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三者之間的關系,在三者的良性互動中,推動議題式教學的有效實施。
(責任編輯:張玲玲)
[1]孫博,任大順.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應用[J].學園,2023,16(29):46-48.
[2]翁莉.自主發展下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策略思考[J].中學課程輔導,2023(28):21-23.
[3]邢琳.融入專業的中職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初探——以“弘揚勞動精神”為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09):163-165.
[4]陳桂萍.“一體化”視域下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探新——以《讀本》“改革開放”主題為例[J].中小學德育,2023(09):51-55.
[5]吳艷萍.初中道德與法治議題式教學的有效路徑——以“端牢中國飯碗”時政專題復習課為例[J].現代教學,2023(Z4):79-81.
[6]何立新.黨的二十大精神進課堂教學實踐——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青少年擔當”議題式教學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1):81-83.
[7]莫春梅,王建新.議題式教學教材文本優化利用策略——以“偉大的改革開放”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9):35-38.
[8]雷祖森.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中的現存問題及優化對策研究[J].教師,2023(22):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