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宇
【摘要】教師針對學生的體能基礎,從融合訓練資源、精選訓練項目、創設訓練情境、創新訓練活動、傳授訓練方法、延伸訓練設計的教學角度出發,激發學生體能訓練興趣,提升學生對體能訓練的重視程度,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體能訓練實施環節有諸多制約因素,教師從基礎設施限制、學生參與興趣低、學校重視度不足等方面,展開針對性教學應對,從多個角度開發體能訓練形式,構建符合初中生身心發展需求的體能訓練課程體系。
【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實踐;體能訓練
初中學生體育鍛煉普遍較少,體能水平較低,不利于身心健康發展。教師對課程設定進行相應的調整,在課程中滲透體能訓練內容,以科學性、互動性、開放性的活動形式,幫助學生建立體育運動意識,為學生積極參與體能訓練提供內驅力。在體能訓練活動組織時,教師從學生的基本學情出發,對體能訓練程序做科學預設和規劃,確保訓練課程能夠順利推進,為學生提供更多訓練機會。
一、整合訓練資源,提升體能訓練認識
體育訓練資源豐富,教師圍繞學生興趣愛好和身心發展需求,搜集、整合恰當的體能訓練資源,提高不同學生群體的訓練契合度。教師在整合訓練資源時,從力量、速度、耐力、柔韌性、協調性、靈敏度等方面展開教學設計,對學生的體能基礎做檢測、分析、記錄、總結,建立學生的基礎體能檔案,結合學生存在的體能問題和學校軟、硬件設施條件,規劃更具個性化的訓練計劃,提升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知。
力量練習是體能訓練中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身體素質的基礎。在教學體育與健康學科七年級第二部分“跳躍練習”時,教師摒棄傳統的體能訓練模式,結合教材圖示內容,在體能訓練形式新穎化、實效性等方面做出積極探索。在正式訓練活動開始前,教師以“達爾文進化論”的游戲進行熱身,要求學生兩兩依次進行“用腳猜拳”的形式決定勝負,勝者從初始的“猿人”進化為“原始人”,然后同其他的“原始人”比拼,贏第二盤后就變為“智人”,再次與同類別的比拼,贏第三盤后進化為“現代人”,看誰最先進化為現代人。學生對這樣生動、有趣的體育活動比較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在不斷的跳躍“猜拳”過程中,不僅活躍課堂氣氛,還能鍛煉其跳躍能力。用腳猜拳的游戲對操作條件沒有過多要求,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后廣泛應用,讓學生在興趣的支持下積極進行體育鍛煉。
教師適當導入趣味性、競技性、教育性的體能訓練方法,創新設計不同形式的訓練活動,為體能訓練活動注入更多屬性特征,引導學生發掘體能訓練的樂趣,幫助學生建立主動鍛煉的意識。競賽活動、合作活動、游戲活動、實踐活動等,都可以作為教師整合體能訓練資源的發動點。教師宏觀把控不同訓練模式的預期效果,根據當前教學內容,融入不同活動形式,創造更多運動學習契機,為學生主動參與體能訓練提供助力,提升學生學科學習的內驅力。
二、精選訓練項目,明確體能訓練目標
枯燥、單一的訓練內容,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教師在搜集、篩選訓練項目時,結合學生的訓練進度,逐步增加不同層次訓練強度、難度的項目,動態設定訓練目標,幫助學生打好運動基礎。訓練活動能否高效推進,學生的訓練心理是關鍵,教師要重點考量。在訓練項目篩選時,教師推出豐富的運動項目清單,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狀況和興趣愛好自由選擇,主動申請感興趣的訓練項目,為訓練項目的精選提供更多參數支持。
初中學生的身體發育迅速,男、女生運動能力、興趣愛好、運動需求的差異逐漸拉大。男生對競技性的活動比較感興趣,喜歡有一定強度的訓練項目,女生則對動作優美、運動量偏小、韻律性強的活動有參與興趣。教師在教學第四部分“運動項目的選擇”時,為學生解析不同類型運動項目的,引導學生建立循序漸進的鍛煉意識,根據自身體能提升狀況,選擇相應的運動項目,制定能夠長久堅持的每日運動時間和運動目標。在男生體能訓練時,教師引入強度較高的平板支撐、引體向上、長短跑等運動項目,可以有效強化其心肺功能。在女生體能訓練時,教師選擇背后握手拉伸、雙人肩部拉伸、坐姿腰部拉伸、雙人體側拉伸等活動內容,提升其身體柔韌性、協調性。教師適當組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競技活動、游戲內容,以提升學生的運動熱情,建立良好的體能訓練基礎。
教師結合男、女生的體能差異和體能基礎設計運動方案,并引導學生了解自身、認知自身,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制定合理的健身目標,避免學生產生畏難心理。學生在體能訓練過程中,教師適時滲透一些競賽和游戲內容,最大程度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為訓練活動的順利推進提供保障。教師從學生訓練角度出發,適當推出一些運動內容,鼓勵學生以自身條件為基礎進行自由選擇,學生能夠積極響應,有效提升訓練效果。
三、創設訓練情境,激發體能訓練興趣
學生對體育運動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心理,教師對學生的運動習慣和心理做調查,創設觀察、實踐、思考、交流相結合的運動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其樂于主動參與體能訓練活動。教師整合游戲、競賽、表演、展示等對學生有吸引力的活動內容,充分利用體育器材和訓練道具,借助多種輔助教學手段,創新個性化運動情境設計方案,激發學生運動興趣,通過提升學生的力量、速度、協調、耐力、柔韌、靈敏等各項運動指標,進一步提升訓練效果。
在運動練習時,諸多動作需要演示操作,教師邀請學生做運動展示,能夠有效提升激發效果。在韻律操學習環節,教師先做展示,要求學生邊觀察邊模仿動作,并邀請動作較標準的學生上前展示,訓練活動氣氛逐漸高漲。教師在學生展示時,針對學生的具體動作展開詳細講解,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能夠理論結合實際,接受更為主動。在進行柔韌練習時,對基本動作有一定要求,教師讓學生分解動作要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互動幫助對方拉伸,展開對應訓練。學生對展示情境教學設計接受度更高,學習起來更加輕松,能夠順利進入到學科學習核心,凸顯學生運動訓練的主體地位。對于俯臥撐這樣的男生訓練項目,教師適當融入競賽因素,組織學生以小組接力的形式進行比拼,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體能訓練興趣。
教師適當融入展示、競賽、游戲等趣味性活動內容,為學生創造輕松的運動情境,幫助學生順利進入訓練環節。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呈現差異化,教師對其運動能力、表現能力、理解能力等做客觀評估,以便做出科學的個性化教學設計,為不同的學生群體量身定制不同的訓練目標、訓練任務,規劃科學、合理的訓練內容,促進其全面提升綜合素養。初中生具備一定的反思能力,對自我身體素質有一定了解,教師適時給予專業指導,幫助學生強化體能訓練體驗,為塑造學生長期堅持體能訓練的意識有重要幫助。
四、創新訓練活動,強化體能訓練體驗
為了提升訓練效果,強化學生的訓練體驗,教師推出體能訓練課程時,要對訓練方案的可行性做客觀評估,對訓練環節做細化處理,確保訓練活動高效、順利的推進。教師尊重學生的學習、訓練主體地位,以學生的體能現實為依據,增加訓練活動的互動性、競賽性、趣味性,對訓練的方式、方法和運動目標做出具體布設,激活學生體育鍛煉的責任感,避免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產生厭倦心理。
教師創新設計教學方案,用接力跑的方式為體能訓練增加學習樂趣。在“跑的練習與游戲”的教學時,教師準備幾張白紙放在距離隊伍一百米的位置,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男生和女生分開進行組句接力跑比賽,每組第一位學生拿一支筆跑到白紙前寫一個字后跑回,將筆交給下一位組員,第二位學生跑到白紙前寫下第二個字后跑回,依次類推,看哪個組完成得更快,句子結構更完整,如不能組成完整句子則被淘汰。教師注意強調規則,前一個學生回到原始位置后,下一個學生才能跑出,傳遞筆只能遞交,不能拋出,引導學生建立體育運動規則意識。部分初中生對體能訓練活動缺乏學習興趣,參與效度較低,究其原因是傳統體能訓練形式過于單一、枯燥。教師創新訓練活動形式,在訓練活動中融入更多趣味元素、多學科知識點、生活元素等,使訓練活動更加切合初中生運動心理特點,從而促使學生改變傳統體能訓練的刻板印象。
教師在體能訓練內容設計時,從訓練時長、訓練強度、訓練頻次、訓練難度等角度出發,結合學生體能差異,布設不同層次的訓練任務,逐步挖掘學生運動潛能。在學生進入訓練環節,教師關注學生運動訴求的多元化、個性化,為學生提供更多類型的訓練內容,不同層次的訓練任務和訓練目標,使學生能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項目,自然增強運動學習的積極性,加之小組協作和教師及時給予技術支持,能夠有效提升體育學科教學質量。
五、傳授訓練方法,提升體能訓練品質
體能訓練不是簡單的跑一跑、跳一跳、動一動,所有運動項目都有對應的訓練方法和運動技巧。為了提高學生的運動成效,教師對訓練方法做出更多探索,為學生傳授更為豐富的方法積累,能夠提升體能訓練品質。訓練方法和技巧的傳授,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各項運動的特點,結合自身實際合理安排訓練,提升堅持鍛煉的信心。教師及時給予學生技術支持,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能夠讓學生在運動中獲得更多運動啟迪。
學生進入體能訓練環節后,需要更多運動技巧和訓練方法的支持,教師留意觀察學生的運動進度和動作的規范性,對學生運動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客觀分析,為傳授訓練方法提供更多素材參考,讓學生運用適合的訓練方法開展運動鍛煉,其訓練效果會更為突出。在籃球投籃技巧傳授時,教師從運球到上籃技術,一一為學生展示正確操作,并剖析每一個動作要領,要求學生依次完成操作。初中生模仿能力較強,能夠順利完成運球、上籃動作,并在眾多同伴的關注下,積極參與鍛煉。教師定期對學生的體能狀況做檢測、分析、總結、記錄,讓學生對自己體能的提升有進一步了解,提高體育運動信心。教師對學生主動參與體育訓練的行為,及時給予正面肯定,鼓勵學生分析、總結自己運動中遇到的問題和獲得的進步,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對體能訓練方法、技巧的掌握存在一定差異。教師適時對學生的體能進行檢測,及時發現學生運動中遇到的難題、錯誤的訓練方向,并針對這些問題傳授相應的解決辦法、操作方法,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高效訓練方法的掌握,是體能訓練效果的關鍵,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群體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做不同方法推介,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針對性方法指導。學生在訓練探索中也會積累相應的訓練方法,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分享自己的運動技巧,其助學效果顯著。
六、延伸訓練設計,培養體驗訓練習慣
學生良好體能狀態的保持,單純靠有限的課堂訓練活動是不能實現的。教師在體能訓練任務布設時,拓寬訓練維度,選取中長期的訓練目標和強度遞增的訓練任務,引導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短期目標和長期計劃,讓學生在堅持完成訓練任務的過程中,逐漸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科學的訓練任務布設、明確的運動目標設定、適宜的運動計劃設計,對學生各項體能的提高有積極促進作用。
體能訓練需要長期堅持,但部分學生的自律性較弱,難以做到不間斷。教師結合學生學情,規劃長期訓練目標,并設計相應的監督機制,確保學生建立長期鍛煉的意識。學生的日常生活缺乏完善的體育器材,教師在訓練任務布設時,適當布置田徑運動、球類運動、體操、武術等,對場地、設施要求低的運動項目,并搭建家校信息交互平臺。教師在平臺發布當日打卡運動項目,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一項鍛煉,并以視頻的形式進行打卡。打卡的目的不是追求跑多快、跳多遠,而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為教學目標,逐步讓每日打卡常態化、制度化。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余碎片化的時間隨時做鍛煉,設置相應的獎勵機制,在學生群體掀起運動熱潮,能夠形成更強的激發作用,輔助更多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學生對互動性、集體性、游戲性、競賽性的運動有較高的認同感,教師圍繞學生運動心理做創新教學設計,創造更多符合初中生身心發展的運動熱點,成功激發學生參與訓練的積極性。
教師推出一些訓練項目的選項,讓學生自由選擇運動項目,并鼓勵學生自主展開運動計劃的設計,制定每日訓練的目標,促使延伸訓練設計達到預期的效果。體育鍛煉需要堅持的意志,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會遭遇各種制約因素,從而輕易放棄。教師推出相應的監督機制,借助家長或其他學生的力量,為學生堅持鍛煉提供動力,并定期組織學生進行運動檢測、交流,鼓勵學生分享在運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趣事,營造輕松訓練氛圍的同時,對不喜歡鍛煉的學生起到一定督促作用。
初中生基于學業壓力,缺乏體育鍛煉,不能達到標準體能規定指標。教師尊重學生運動主體地位,深潛學生群體,對學生的體能基礎、興趣愛好、生活環境、運動條件等做深入調查,創新學科教學設計,開展豐富的體能訓練活動,推出更多運動項目清單,布設針對性的訓練任務,讓學生在契合的運動訓練中成長各項體能,為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提供助力。體能訓練是體育學科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教師在訓練策略方面做出積極探索,借助多種輔助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訓練,建立長期鍛煉意識,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吳興華.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的探索分析[J].體育風尚,2022(11).
[2]周震偉.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的探索分析[J].田徑,2022(07).
[3]張燕燕.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能提高策略研討[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21).
[4]徐麗娟.初中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能訓練的探索[J].體育風尚,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