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惠琴
摘 要:微雕是一門技藝性的雕刻藝術。將微雕融入美育課堂中,可讓學生感受到古人的匠人精神、精妙技法、巧妙構思,還可讓學生掌握傳統的微雕方式,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為此,文章從微雕入手,探究微雕融入美育課程的意義以及具體的實施路徑,旨在為美育課程改革提供新的突破口。
關鍵詞:微雕;美育課程;案例分析;課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3-0001-06
從美術角度而言,微雕屬于雕刻的一個分支,也是美術中重要的一項。從美術教育角度而言,微雕融入美術教育,可以讓學生通過欣賞微雕的形式,感受古人在藝術表現、造型設計方面的智慧,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美術學習視野,還可以讓學生在微雕的創作中有效鍛煉美術的各項技能,如造型設計、形式原理運用等,完成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目標。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微雕的材料也開始逐漸擺脫傳統的如木、石、玉、牙等材料,引入新的材料,這為開展新的微雕課程創造了有利條件,如橡皮章的雕刻、粉筆雕、肥皂雕等。
一、 微雕
(一)定義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簡稱,是一種以極其精細的道具為工具,以竹、木、牙為材料,以精微技藝為手段,以雕刻精小細微的物象(如平面以及立體的各種造型)為特征的藝術工藝。微雕是雕刻的一個分支,更是中國古老藝術的一個分支。
(二)類型
微雕一般分為圓雕、浮雕和透雕。圓雕是立體雕的一種,可進行多角度、多方位新生的三維立體雕塑。浮雕是雕刻的一種,由繪畫與雕塑相結合而產生,通過一面或是兩面呈現的雕塑。透雕是一種在浮雕基礎上,鏤空其背景部分,呈現的兩種造型形式,一種是具有平面性的單面雕或雙面雕,另一種是介于浮雕和圓雕之間的造型形式。
(三)特點
微雕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選材。在選材上,要求材料質地足夠純,因為微小的瑕疵會導致雕刻的失敗。二是刀具。刀具需要擁有堅固鋒利和精細的雙重特點。三是技術。雕刻者既要具備深厚的藝術功底,包括繪畫、書法、造型,又需具備雕刻技術,還需控制好刀具與材料產生的線條藝術效果。四是素質。雕刻者需要做到心穩、眼穩、手穩。
二、 微雕融入美育課程的意義
(一)以微雕歷史為鏡,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
教師可將微雕歷史“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受微雕在我國歷史、社會、文化的土壤下經歷的種種變遷,尤其是在藝術層面的突出優勢和特點,拓寬學生美術學習的眼界,拓展學生的藝術審美思維,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
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在殷商時期,我國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微型雕刻的甲骨文書法(大篆)和最早的象牙花卉微刻等。教師可通過文獻和圖片的形式,讓學生欣賞毫米大小的甲骨文,感受古人精湛的技藝和智慧。又如,在良渚文化時期出土的玉質禮器,其雕工極為精致、繁復和生動。教師可啟發學生:當時處于石器時代,并未有鐵質雕刻工具,但是出現了0.5到1毫米的各種生動精細的飾圖、紋飾。讓學生感受到古人在技藝方面的鬼斧神工。
再如,在明清時期,王叔遠的雕刻——微型核舟。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核舟的多方位入手,感受古人技藝的精湛,并通過閱讀《核舟記》這篇文章,感受雕刻者的精湛技藝和巧妙構思,有效培養學生的敏銳觀察力和整體構思的能力。還如,清朝微刻大師于碩的作品,主要是在邊扇骨上進行微刻,即在指寬的扇骨上雕刻30行字。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這些圖片,讓學生欣賞該位大師雕刻所呈現的書法功底,感受書法在微雕中的獨有藝術展現形式,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書法的藝術賞析能力。
此外,王府井博物館儲藏著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件微雕——玉雕《濟公斗蟋蟀》,此件作品的高度為30厘米,作品的精湛之處在于:在濟公的袖口內有一只夾雜紅色瑕疵的蟋蟀,而蟋蟀頭上的須和腿上的毛均清晰可見。通過這件作品,可讓學生形成整體化的布局思維,引導學生利用作品中的“小錯誤”,通過糾正“小錯誤”,讓藝術作品造型邁上一個新臺階。
在20世紀80年代,壽山石微雕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較為突出的是陳忠森的作品。陳忠森的作品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一是體現篆書、隸書、草書等書法,二是引入山水、花鳥、人物等題材的畫作,三是表現彩墨畫的抽象,四是所刻的字,在點、劃、間的架構極其精妙,且刀金石韻味十足。最為出名的作品為在1立方厘米的田黃石上微雕的《蘭亭序》。教師可讓學生欣賞陳忠森的作品,分析書法、繪畫等融于一幅作品的思維,以及繪畫和書法的特點等,輔助學生形成藝術構思觀念。
(二)圖像鑒賞,促使學生形成正確審美觀念
微雕圖像是微雕藝術作品呈現的重要方式。通過微雕圖片鑒賞,讓學生分析微雕的構思、人物刻畫的技藝,以及圖片中人物、景物、文字等的精湛技藝,促使學生形成具有中華文化底蘊的正確審美觀念。
例如,在欣賞羅彪的代表作《米粒羅漢圖》(其被譽為“東方無價之寶”)時,教師不僅讓學生欣賞此幅作品的精妙之處,更是引入了此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如,在這幅作品完成后,太原的一位和尚在南京夫子廟參觀了此作品,并贈言:“你多念阿彌陀佛,技藝還可求精。”羅彪趕忙向這位和尚求教。和尚微微一笑說:“此幅圖中,有一個羅漢的袈裟穿反了。”羅彪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發現確實如此,并重新刻畫一幅。通過這個故事,學生認識到,任何一個經典微雕作品都需要反復錘煉、修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微雕耐心。
(三)借鑒學習,提高學生審美力和感知力
通過微雕藝術的學習,讓學生從美術的視角入手,分析微雕的獨有之美,汲取微雕的創作靈感,學習其中的獨有構思,尤其是在造型、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優勢,提高學生的審美力和感知力。在實際的借鑒學習中,教師可從如下視角借鑒學習:首先,造型元素。在欣賞微雕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線條、形狀、色彩、肌理、空間、明暗等造型元素出發進行分析。其次,形式原理。教師還可讓學生從對稱、比例、變化、均衡、統一、重復、對比等形式原理角度,解析微雕設計,體會微雕獨有之美。最后,藝術發展。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微雕促進藝術發展的角度賞析,如微雕將繪畫、書法等平面技藝與立體雕刻的立體技藝相融合,推動藝術的新發展,讓學生敢于突破固有思維,從不同角度創新微雕呈現的形式,如從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入手,開展針對性突破,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實現學生審美感知力的進一步升華。
(四)材料感知,強化學生造型意識和表現技巧
微雕選用的材料多樣,多以木、竹、玉、牙為主,而不同的材料在視覺呈現方面具有不同的特色,如在雕刻對象的肌理、線條、形狀、色澤方面有所不同。教師可以以微雕為窗口,讓學生了解不同材料下呈現的雕刻視覺效果,有效培養學生的造型意識,提高學生的表現技巧能力。
在色彩表現上,教師可引入不同材質、不同顏色的微雕,讓學生通過視覺感受對比色、互補色、暖色調、冷色調的特點。教師可使用不同材質的微雕,讓學生感受不同材質微雕的藝術表現形式和造型構思特點,有效增強學生的造型意識和表現技巧。
(五)創意造型,增強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師將微雕引入美育課程,有利于讓學生從經典微雕作品中汲取創意的靈感,也有利于讓學生結合微雕的技法,創造屬于個人的微雕作品,從創意形成和創意實現兩個角度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創意造型上,教師可引入最新的微雕作品,拓展學生的創意思維,如在一根火柴棍上雕刻出一整幅《清明上河圖》、把一粒芝麻雕刻成人物半身像、在一粒大米上刻出下山猛虎等,打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六)文化理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微雕歷史源遠流長,其創作過程和藝術呈現形式均可促進學生的文化理解,讓學生以微雕為思考著力點,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技藝的創作過程而言,教師在微雕的講解中可融入匠人精神,讓學生體會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內涵,弘揚我國的匠人精神。從創作形式而言,教師可讓學生從微雕的人物、景物等感受古人的高雅志趣,體會古人的心境和思想,繼承古人優秀的觀念,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三、 新型材料微雕落實于美育課程的實踐案例分析
(一)新型材料微雕類型
1. 平面雕
新型材料的平面雕主要借鑒篆刻中的陰刻、陽刻,如傳統的版畫和印章的藝術表現形式,而采用的材料為橡皮,其又稱為橡皮章。平面雕主要的雕刻類型有人物(卡通人物、歷史人物)、動物(十二生肖)、花鳥蟲魚等景物、不同書體的文字(楷書、隸書等)。
2. 立體雕
立體雕主要是借鑒微雕中的圓雕和透雕工藝,如傳統的木雕、玉雕、石雕的展現形式,而立體雕采用的材料主要是肥皂和粉筆。因為材質的不同,粉筆雕多雕刻一些具有質地感紋理的物品,如船舶、寶塔等;肥皂雕質地光滑,自帶香氣,多為一些玉器、玉佩類物品。
(二)新型材料微雕融入美育課程的意義
1. 簡易性符合學生學習需要
(1)簡易性之一:材料廉價、環保
新型材料微雕只需應用新型材料和刻刀即可,其余物品只需鉛筆、印臺、紙張等。橡皮、粉筆和香皂等新型材料的價格相對低廉,可以被大多數家庭接受。在學生對自己作品不滿意時,橡皮、粉筆和肥皂可以再次應用在現實生活中,不污染環境,具有環保的特性。
(2)簡易性之二:操作簡單、便捷
在應用新型材料中,學生可隨意運用,并不用考慮復雜的使用過程,只需結合對應的設計圖形,開展對應的微雕。此外,學生可結合微雕的設計想法,選用不同形狀、顏色、紋路的新型材料,增強微雕的便捷性。
2. 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趣味性之一:生活的貼近性與裝飾性
生活的貼近性體現在,橡皮、肥皂和粉筆是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在使用這些物品微雕時,學生更容易從心里接受,有效掌握微雕的方法。
生活的裝飾性在于,學生可將微雕的這些作品應用于生活中,起到裝飾生活的作用。如,讓微雕肥皂放在洗臉臺旁邊,起到裝飾生活的作用;將微雕橡皮章拓印在文具、書包、衣服上,裝飾生活;將粉筆雕放在書桌上,起到裝飾書桌的作用。
(2)趣味性之二:藝術的可塑性與多樣性
新型材料藝術的可塑性體現在,在整個微雕制作過程中,包括繪圖、轉印、雕刻等,每個環節均有較強的可塑性。在圖案的繪制上,學生可在粉筆、香皂、橡皮的表面完成繪制,并且涂改十分方便。在微雕上,學生可結合微雕的設計想法,按照對應的雕刻手法,結合微雕材料的特性,針對性雕刻。橡皮會呈現美觀精致的效果;肥皂會呈現質地光滑,帶有香氣的效果;粉筆會產生良好的質地效果。在微雕形狀、顏色的選擇上,粉筆、肥皂和橡皮具有很大的選擇余地。
藝術的多樣性體現在,新型材料可以應用在不同的雕刻種類中。橡皮可應用在版畫、篆刻中;粉筆和香皂可用于圓雕、浮雕、透雕中。由此可見,新型材料具有藝術創作的多樣性。
3. 藝術性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1)人文素養之一:利于表達情感
微雕可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著眼于手頭的刀與雕刻對象,獲得心靈的安靜,并用心去雕刻,將個人的想法以微雕作品的形式呈現,而學生在一次次的微雕中持續不斷地用心、微雕,讓微雕作品與個人的情感對焦,使作品表達個人的情感。
(2)人文素養之二:提高生活品質
新型材料取材于學生的生活,也必將服務于學生的生活。以微雕肥皂為例,學生可將肥皂雕放在書桌上,也可放在臥室,還可以當禮物送人,這種親手制作手工藝品帶來的身心愉悅,可提高學生的生活幸福感和自信心,有效提高學生的生活品質,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生命的情感。
(3)人文素養之三:促進身心發展
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即包括身體和心理。在身體方面,學生通過微雕,可鍛煉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得眼、手、腦同時運用,有效鍛煉身體機能,促進身體健康;在心理方面,學生通過微雕,可全身心投入,轉移不良情緒,可獲得心靈的安靜。可在一點一點的微雕作品變化中,感受到付出的成果,一點點獲得療愈,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型材料微雕融入美育課程的教學原則
1. 直觀性
新型材料融入美育課程需要遵循直觀性原則,一是避免使用專業性詞語,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二是使用圖片、視頻以及示范操作的方式,直觀呈現雕刻的過程,讓學生在生動語言、直觀情境中掌握微雕知識。
2. 個性化
個性化主要指以下三方面:一是尊重學生創造思想的個性化;二是為學生的想法落實提供可行性的個性化建議;三是結合學生的作品,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評價,讓學生在被尊重的基礎上,自由創造,增強學生的創造實踐能力。
3. 實踐性
實踐性強調,讓學生真正動手去做,并為學生的實踐操作提供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犯錯、改錯”,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學生逐漸獲得微雕自信心,激發學生在改錯中的創新思維,發揮美育課程塑造人的作用。
(四)新型材料微雕融入美育課程的具體實施
1. 平面雕:橡皮章雕
(1)橡皮章雕的創作過程
①材料選擇
在橡皮的選擇上,學生根據需要,以橡皮的質地、彈性和硬度為標準,針對性選擇。在刻刀選擇上,學生首先需要選擇30°的筆刀,用于刻畫線條和輪廓,并選擇美工刀處理橡皮以及外延處留白;選擇刀頭差異大的木刻刀,用來留白以及刻畫線條輪廓。在鉛筆的選擇上,學生可結合實際選擇HB、B、2B、3B的鉛筆。在描圖紙的選擇上,學生可選擇拷貝紙,用于描繪簡單、鮮明的線條。在切割板、印泥、透明膠帶、可塑橡皮的選擇上,學生可結合實際針對性購買。
②工具使用
筆刀的應用:在與橡皮呈40°左右的位置下刀,即傾斜下刀,同時對應面也需要保證相同的角度和深度,保證雕刻的完整性和整齊性。
木刻刀的應用:木刻刀包含平刀、圓刀和角刀。在使用時,學生右手的大拇指、中指和食指握住刀身前端,虎口用于抵住刀身后端,無名指和小拇指支撐于桌面進行推刀。
③雕刻與拓印
在雕刻前,學生需要思考所呈現橡皮章的特點和面貌,針對性雕刻,保證筆刀力度、角度的均勻,雕刻出整齊、美觀、精致的作品;在雕刻橡皮版畫時,學生需要從橡皮版畫的表現力入手,雕刻出刀味、版味。
在拓印前,學生需提前選擇拓印載體,結合載體的吸墨能力和色澤表現,選擇相應的印泥;在印泥上色時,學生需將橡皮平置于桌面,用印泥輕拍橡皮,注意上墨均勻。在上墨完成后,學生可進行拓印,并輕壓拓印載體,保證每個位置均勻沾墨,讓圖案色彩均勻、清晰。
(2)橡皮章雕的表現形式
①單色與套色
單色即單一顏色的橡皮章;套色是多種顏色的橡皮章,即需要幾種顏色,就雕刻對應的橡皮章,讓每一塊橡皮章具有一種顏色,并進行一版一版地套印。值得注意的是,學生需要重視套色標記。
②漸變與疊色
漸變通常采用暈染的方法,即在一塊完成的橡皮章上拍兩種,或是兩種以上的顏色油墨,而在兩種顏色的銜接處有一定的模糊處理,呈現漸變的效果。疊色通常采用疊壓色彩的方法,在同一作品的同一位置,用同一塊橡皮章,開展不同顏色的拓印,呈現色彩豐富的效果。
③平鋪與裝飾
平鋪是指以一個橡皮章為單位,重復拓印,呈現連續性紋樣樣式。裝飾是以2個橡皮章,或是4個橡皮章連續拓印的形式。平鋪與裝飾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應用橡皮章的復數性特點,印制美麗的作品。
(3)橡皮章雕的創作實例
在橡皮章的微雕中,教師提供歷史人物,如李白、李清照;十二生肖;卡通人物等,讓學生以個人愛好為導向,選擇、雕刻對應的對象,并從如下教學實踐入手:
①直觀演示,了解運刀法、圖案設計和小章雕刻
在運刀法上,教師直觀演示“刀刃向里,筆刀與橡皮呈45°夾角”,并提醒學生:筆刀在圖案線條的左側,自上而下地運刀;在刻制彎曲線時,一定要用手轉動橡皮,且讓握筆刀的手不動;在寬窄不一樣的地方,適當調整筆刀的斜度和深度。此外,線條剖面圖應呈現等腰梯形,使得印制的線條清晰。
在圖案設計上,教師使用PPT展示三種雕刻設計方法,分別是陽刻(即雕刻去的地方為背景);陰刻(即雕刻去的地方為圖案);陰陽混刻法(即陰刻與陽刻結合),讓學生直觀掌握此部分知識。
在小章雕刻上,教師使用視頻的方式,介紹橡皮章的留白方法,如玫瑰花留白、搓衣板留白、方形留白、平留白和綜合留白,并讓學生在留白中遵循“疏密得當”“剛柔并濟”的原則,發揮留白的切割空白、調整疏密關系、襯托圖案等作用。
②小組合作,掌握體會留白方式,學習留白方法
為了讓學生掌握留白方法,教師采用合作教學的形式,讓學生選擇微雕對象,如歷史人物、卡通人物、十二生肖等,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探究雕刻這些人物的留白方式,并交流橡皮章的微雕思路。與此同時,教師結合學生看法,給予相應評價,讓學生在后續的微雕橡皮章中更有思路。
③創意實踐,實施橡皮章創作,體會創作的快樂
在學生掌握具體思路上,教師鼓勵學生開展橡皮章創意實踐,讓學生將想法轉變成現實。在此,介紹一位學生的創作。通過陽刻的方式,在橡皮章上刻出小老鼠,并采用搓衣板留白方式。更為有趣的是,該位學生制作7個此種橡皮章,并設置7種顏色,分別是赤、橙、黃、綠、青、藍、紫,象征一周的七天,即每一天印制一種顏色的小老鼠,讓橡皮章裝點生活,提高生活情趣。
2. 立體雕:粉筆雕和肥皂雕
(1)立體雕的創作過程
①材料選擇
在材質選擇上,學生結合設計的微雕想法,針對性選擇粉筆雕,或是肥皂雕。在刻刀、鉛筆、描圖紙、切割板選擇上,此處與橡皮章雕刻相同。在肥皂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準備水和打磨棉球,用于后期增亮。在粉筆雕中,學生需要準備可滴水的裝置,讓需要雕刻的部分變濕,利于雕刻,也利于后期處理粉末;還需準備針和薄刀片,方便精雕,避免粉筆因受力大,被折斷。
②刀具使用
在刀具使用上,此部分的刀具與橡皮章中的刀具類型相同,而使用方法略有不同,即根據實際的雕刻需要,針對性使用刀具,并不需要保證刀與被雕物體的固定角度。
③具體雕刻
雕刻是一個從整體到細節的手工工藝,需要學生從整體設計,從局部精雕,繼而完成創作。在具體雕刻上,學生需要執行如下幾步:首先,整體設計。學生可在紙上畫出微雕的整體示意圖,尤其是設計大體的輪廓以及具體的細節,為具體雕刻提供指導。其次,整體雕刻。學生需要大致雕出形狀。再次,精細雕刻。在明確雕刻重點后,學生需用筆刀精細刻畫重點部分。從次,修正修飾。學生可結合雕刻中不完整的地方進行修飾,如打磨、上光等。最后,作品保護。粉筆雕易折,可放入相應的透明容器中;肥皂雕遇水易變形,需要保證肥皂雕周圍沒有水,或是將肥皂雕與水隔絕。
(2)立體雕的表現形式
立體雕的表現形式與廣義的雕刻表現形式大致相同,分為圓雕、浮雕和透雕。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立體雕的選材較為廣泛,雕刻內容特別新穎,而雕刻的方式也具有較強的創新性。
(3)立體雕的創作實例
①粉筆雕創作實例
在粉筆雕創作中,教師引入瓶子、烏篷船、高腳杯、寶劍、寶塔等微雕內容,讓學生結合個人的愛好,選擇微雕內容,進行針對性的粉筆創作。在具體的創作實踐中,教師著重從如下幾點入手:首先,講授粉筆雕創作思路和注意點。在粉筆雕創作中,教師讓學生在紙上整體畫出粉筆雕的造型,以及精雕細刻的部位,并整理雕刻思路。此外,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雕刻一定要穩,并讓學生用刀筆雕刻大致輪廓,用針雕刻細節。其次,開展粉筆雕創作,并給予相應指導。在學生進行粉筆雕創作時,教師給予相應指導,讓學生更為高效地完成雕刻。最后,粉筆雕展示。一位學生雕刻的是寶劍,并介紹雕刻思路:一是將粉筆刻成一塊平板;二是用鉛筆在粉筆平板的一側打個底稿,畫出寶劍的俯視圖輪廓;三是照著輪廓刻出寶劍的大致形狀,得到寶劍的雛形;四是用針雕刻刀身,讓刀身開刃,并細致雕刻刀柄;五是用紙簡單打磨寶劍,消除表面的粗糙感;六是把寶劍放在透明的塑料容器中。
②肥皂雕創作實例
在肥皂雕的創作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選擇如下微雕對象:仿古的玉器、玉佩、十二生肖等,并從如下角度開展肥皂雕教學:首先,講授肥皂雕的整體創作思路:大體勾勒肥皂的輪廓(在勾勒中使用小塊切割方式,保證整體輪廓不被破壞);精細刻畫重點部位(即使用香皂打磨出現玉的紋理)。其次,讓學生選擇微雕對象,與學生交流,結合學生的微雕思路,給予對應的指導。最后,展示微雕作品。一位學生的香皂版微雕玉佩作品創作思路如下:選擇白色肥皂,因其與白色玉佩的材質相似;雕出白色玉佩的大體輪廓;用砂布打磨白色肥皂的正面和反面,削減肥皂的厚度,與白色玉佩厚度相似;打磨白肥皂邊緣,讓白肥皂更為圓潤;在白色肥皂中心穿一個圓柱形孔,并在孔周圍雕刻一個類似碗的形狀;在碗的形狀表面繡花紋,模仿白色玉佩的紋理;在白色肥皂邊緣,用針打一對對稱的孔,并在每個孔中穿一根流蘇。教師作如下提醒:千萬不要讓白色玉佩與水接觸,以免影響白色玉佩的外形。
四、 結論
總而言之,在開展以微雕為載體的美育課程案例分析中,教師需要認識微雕、微雕與美育課程的關系,并探索微雕融入美育課程的路徑。在文章中,教師主要從微雕的新型材料入手,引入橡皮、肥皂和粉筆材料,探索新型微雕融入美育課程的新路徑,實現美育課程改革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玨.小學美育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2]蘇佳,李應.探索中小學美育課程規劃的基本思路[J].好日子,2022(30):154-156.
[3]金麗娜.中小學美育課程開發的可行性研究[J].北方文學:中,2017(4):156-157.
[4]韓寶江.中小學美育課程開發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6(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