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田田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臟病變引起的靜脈壓力升高,導致上消化道血管發生擴張和充血,最終導致出血的病癥[1]。在肝硬化進展的過程中,肝臟組織受到慢性損傷,會出現纖維組織增生和結構改變,導致肝內血液回流受阻,血流通過門靜脈系統的壓力逐漸增高。當門靜脈壓力超過一定閾值時,會產生側支血管(如食管靜脈曲張、胃底靜脈曲張等)以緩解壓力,這些血管的壁薄弱且擴張,容易破裂出血[2]。肝硬化與上消化道出血密切相關,由于肝硬化導致血液在肝臟中的流動受到阻礙。這會導致血液在門脈系統中的壓力增加,從而引發門脈高壓癥。門脈高壓癥可以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門脈高壓癥會導致靜脈曲張,即消化道中靜脈的擴張和變異。這些靜脈不斷受到高壓的影響,變得脆弱且容易破裂。當這些靜脈破裂時,就會導致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道、胃和十二指腸等消化道的出血。肝硬化與上消化道出血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肝硬化增加了門脈高壓癥和靜脈曲張的發生風險,從而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同時,上消化道出血也會加快肝硬化的進程,并進一步增加門脈高壓癥和靜脈曲張的風險。因此,對于肝硬化患者來說,預防和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至關重要,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和疾病的惡化。而奧曲肽與氨甲環酸聯合應用就是臨床上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本研究就對其效果展開了探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2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在我院就診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 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對比患者一般資料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靜脈滴注垂體后葉素(國藥準字H34022997)6U/次,1 次/d;靜脈滴注氨甲環酸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6600)0.5g,0.25g/次,2 次/d。均連續用藥3d。
1.2.2 觀察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醋酸奧曲肽(國藥準字H20041557)0.1g 與0.9%氯化鈉溶液60ml 混合,以15ml/h 的速度靜脈泵入,24h 后調整為10ml/h,48h后減為5ml/h,72h 后停用,連續用藥3d。
統計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生活質量。
統計學結果由SPSS26.0 統計學軟件統計完成,若組間數據對比結果差異顯著(P<0.05),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2。

表2 對比組間患者的恢復情況[n(%)]
見表3。

表3 對比組間患者并發癥發生率[n(%)]
見表4。
表4 SF-36 評分(±s,分)

表4 SF-36 評分(±s,分)
SF-36評價時間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P生理功能干預前60.56±8.6460.25±7.630.19>0.05干預后71.63±7.1679.47±8.91-21.91<0.05生理職能干預前62.35±6.2762.81±6.51-0.36>0.05干預后73.61±7.1280.14±7.69-4.406<0.05軀體疼痛干預前75.86±9.6275.55±9.540.162>0.05干預后79.68±9.4385.12±6.93-3.287<0.05總體健康干預前60.81±11.5161.01±11.77-0.086>0.05干預后65.16±11.8775.43±11.24-4.442<0.05生命活力干預前67.13±8.5167.22±8.47-0.053>0.05干預后75.12±7.4781.56±8.56-3.909<0.05社會功能干預前62.74±10.2362.75±10.03-0.005>0.05干預后72.40±9.3479.12±10.21-3.434<0.05情感職能干預前70.56±4.4570.55±3.640.012>0.05干預后81.11±5.3489.92±5.018.436<0.05精神健康干預前72.29±8.5372.27±8.940.36>0.05干預后80.19±8.2189.13±8.270.011<0.05
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門靜脈高壓。肝硬化是一種慢性肝臟疾病,其特征是肝臟組織結構的持續性破壞和纖維化,導致肝臟功能異常[3]。門靜脈高壓和肝臟疾病引起的炎癥反應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血管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容易出現出血,凝血功能的異常,這都是導致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及時進行定期的監測和治療,以及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給予消化道出血的藥物,可以起到減少出血風險和控制出血的作用,降低出血風險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奧曲肽是一種類似體內生長抑素的合成藥物,能夠抑制胃腸道內多種激素的分泌,如胃酸和胰島素等[4]。通過減少這些激素的分泌,奧曲肽可以降低胃酸分泌和胰島素釋放,從而減少上消化道靜脈曲張出血的風險。奧曲肽具有收縮效應,可以直接作用于靜脈曲張血管,收縮血管壁,從而減少血流量。這種收縮效應有助于控制上消化道出血,降低出血的程度。奧曲肽還可以擴張門脈系統除靜脈曲張血管以外的其他血管。通過擴張這些血管,奧曲肽可以分散血流,減輕門靜脈高壓,從而減少上消化道靜脈曲張出血的風險。奧曲肽可以抑制腸道的蠕動和分泌,減少腸道蠕動對靜脈曲張血管的壓力傳導,從而降低出血風險[5]。奧曲肽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原理是通過抑制胃酸分泌、促進上消化道黏膜修復和減少胃酸對潰瘍和糜爛的刺激,從而緩解出血癥狀和促進傷口愈合。奧曲肽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肽類藥物,可以與胃壁上的生長抑素受體結合,調節胃腸動力和胃酸分泌。它還可以通過擴張胃腸血管,增加血流量,提高上消化道黏膜的氧合和營養供應,促進組織修復和愈合。這種藥物通常用于治療上消化道潰瘍、胃食管反流病和胃黏膜炎等疾病引起的出血,其療效已經得到了臨床實踐的驗證。氨甲環酸是一種用于治療消化道出血并具有發熱的藥物,其藥理作用主要是通過降低胃黏膜的酸性和阻止潛在的炎癥反應來實現的。氨甲環酸通過抑制胃酸的分泌,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從而降低出血的風險。同時,它還可以通過減少組織中的可溶性介質的釋放來抑制炎癥反應,進一步幫助減少發熱癥狀。總體而言,氨甲環酸在治療消化道出血同時還可以減輕相關的發熱情況,為患者緩解癥狀[6]。纖維蛋白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7]。氨甲環酸可以通過減少血管通透性來減輕血管壁的滲透性,從而減少血液滲漏到組織間隙的情況,減少消化道出血。氨甲環酸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減少炎癥反應,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從而減輕組織損傷和炎癥反應,有助于減少消化道出血。氨甲環酸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減少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的黏附,從而減少血管破裂和出血的風險。本研究旨在分析奧曲肽與氨甲環酸治療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需盡早采取有效治療以避免進一步惡化。研究選取了100例確診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并將其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奧曲肽治療,另一組接受氨甲環酸治療。治療過程中記錄了每位患者的病情變化以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顯示,奧曲肽組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氨甲環酸組。奧曲肽治療組的出血停止時間較短,出血復發率較低。此外,奧曲肽組的血紅蛋白水平恢復較快,肝功能指標與凝血功能也得到改善。雖然氨甲環酸組的治療效果略遜于奧曲肽組,但仍然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奧曲肽和氨甲環酸通常會結合其他治療方法一起應用,在使用這些藥物時,需要密切監測患者的病情和藥物的副作用,以確保患者得以安全和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