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利芳 楊海霞 馮靜 黃巧 周文鳳
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西省撫州市,344100)
我國腫瘤患者人數在不斷增長,預計到2030年,我國將有360 萬患者因腫瘤死亡,約占全球腫瘤死亡總人數的1/3[1]。惡性腫瘤進入晚期階段,患者已喪失手術治療的機會,只能通過保守治療來控制惡性腫瘤的進展速度,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在此階段,隨著死亡的逼近,患者將會面臨劇烈疼痛、失眠等多種軀體不適癥狀,并且會產生極度的恐懼、抑郁、焦慮等心理應激反應,生理、心理均承受著巨大的痛苦與折磨,生命質量不斷下降[2-3]。隨著姑息治療模式的發展,對于生命進入終末期的患者,臨床強調以照護為主,弱化治療[4],因此,探討何種護理服務能更好地滿足腫瘤晚期患者生理、心理需求,是目前腫瘤科臨床護理領域的熱點問題。舒適護理的概念是上世紀90 年代所提出,屬于個性化的護理模式,強調以促進患者心理、生理方面達到愉悅、舒適狀態,降低患者不愉快程度為目標,與常規護理相比,它更注重“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5-6]。個體需求層次理論是由馬斯洛在1943 年所提出,將個體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5 種,分別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該理論對護理領域起到指導意義,可幫助護士識別患者未被滿足的需求,并合理確定護理計劃的優先順序[7-8]。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不僅能滿足患者低層次需求,更注重滿足患者高層次需求,使患者從生理、心理、社會獲得全面舒適護理。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對晚期腫瘤患者心理狀態、睡眠質量及生存質量的影響。
選取2022 年5 月—2023 年5 月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收治的70 例晚期腫瘤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①經病理、臨床診斷為腫瘤晚期;②知情同意書;③年齡≥18 歲;④認知功能、溝通能力正常;⑤住院治療時間≥3 周。排除條件:①預計生存周期<3 周;②意識喪失;③腦部轉移認知障礙者;④研究中途死亡、出院、退出者。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 例,對照組中男25 例,女10 例;年齡42~74 歲,平均55.20±5.80 歲;病程0.5~5.5 年,平均3.21±1.01 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 例,高中10 例,大學及以上5 例;肺癌7 例,肝癌10 例,胃癌6 例,其他12 例。觀察組中男26 例,女9 例;年齡40~76 歲,平均57.40±5.70 歲;病程0.5~6 年,平均3.34±1.09 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 例,高中8 例,大學及以上4 例;肺癌10 例,肝癌7 例,胃癌8 例,其他1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編號:2023-7-27。
1.2.1 對照組 予以常規護理,即住院期間按照醫囑實施分級護理,給予用藥、飲食等護理指導以及健康知識宣教、安全管理。遵醫囑進行血常規、肝功能檢測,并檢測腫瘤變化情況。加強對并發癥的處理與護理,對疼痛劇烈患者遵醫囑給予止痛藥物、實施疼痛護理。關注患者心理變化,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心理輔導。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具體如下。
1.2.2.1 滿足生理需求 保持病室內干凈整潔,定期開窗通風、更換床單。依據患者喜好,護理人員為患者制訂以高蛋白質、高維生素低脂肪為主的合理飲食方案。護理人員鼓勵患者家屬每日陪同患者散步30 min,滿足患者活動的需求。對于入睡困難患者,可在睡前泡腳、聽舒緩音樂等,放松心情,幫助入眠。當患者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9]≤3分時,護理人員為患者進行穴位按摩、熱敷,協助患者取舒適臥位,并鼓勵患者聽音樂、看電影放松,喝熱牛奶,以達到緩解疼痛;當VAS >3 分時,遵醫囑使用止痛藥物、實施疼痛護理,達到夜間無痛睡眠,日間活動無痛。對于長期臥床患者,使用氣墊床、護理人員每2 h 協助患者翻身,更換床單,預防壓力性損傷。護理人員每次巡視病房,檢查患者引流管情況,防止引流管脫漏、折疊等。對于排痰困難患者,護理人員通過叩背、吸痰等方式幫助其排痰。
1.2.2.2 滿足安全需求 護理操作時,嚴格遵循三查八對原則,動作柔和,定期檢查儀器設備,為患者提供安全醫療環境。隨時關注患者是否有跌倒/墜床風險,可使用床檔、患者離床活動有人陪護等防止發生跌倒/墜床。保持病室地面干燥清潔,有防滑標識,床旁及通道無障礙,防止患者意外跌倒。多與患者交流,鼓勵患者發泄情緒。監測患者并發癥情況,一旦發現異常立即通知醫生。
1.2.2.3 滿足心理的需求 護理人員應注重患者心理訴求,加強情緒疏導,積極與患者溝通,語言安慰患者,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延長家屬探視時間,鼓勵家屬與患者的溝通;多陪伴患者讓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組建病友交流會,鼓勵患者與病友交談,建立友誼。
1.2.2.4 滿足尊重需求 護理中應注重患者隱私保護,減少暴露,以免傷害患者自尊;對可能殘留污跡的患者,及時對皮膚進行清潔;尊重與理解不同地域患者的行為與思想;患者積極表達需求時,護理人員不打斷患者,并耐心傾聽,及時予以問題解決方案。
1.2.2.5 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 開展 “死亡教育”講座,鼓勵患者直面疾病,坦然地接受死亡,要用樂觀的態度對待生命剩余的時間。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引導患者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發現自我價值。組織病友會,鼓勵患者互相安慰,彼此幫助,尋找自我價值。引導家屬在與患者交流時,一起回顧患者過去的成就,重新體會成就感。
兩組均干預至出院。
兩組均于干預前、干預后評估心理(心理狀態、死亡態度)、生理(疼痛情況、睡眠質量、生存質量)情況。
(1)心理狀態: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10]、漢密爾頓焦慮量表[11],抑郁量表分為17 個條目,采用0~4 計分法,得分與抑郁程度呈正比;焦慮量表分為14 個條目,采用0~4 計分法,得分與焦慮程度呈正比。
(2)死亡態度:采用死亡態度量表(DAP-R)[12]評價兩組患者死亡態度,包含趨近接受(10個條目)、死亡恐懼(7 個條目)、死亡逃避(5 個條目)、逃離接受(5 個條目)以及中性接受(5 個條目)5 個維度,共32 個條目,采用1~5 分計分法,各維度得分越高表明越趨向對應狀態。
(3)疼痛情況:采用VAS[9]評估兩組患者疼痛情況,VAS 將疼痛感覺進行量化,評分為0~10 分,疼痛程度與評分呈正比。
(4)睡眠質量:采用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13]、失眠嚴重程度指數量表[14]評價。睡眠質量指數有7 個維度,總分0~21 分,得分與睡眠質量呈反比;失眠嚴重程度指數有7 個維度,總分0~28 分,得分與睡眠質量呈反比。
(5)生存質量:采用生命質量核心問卷調查量表[15]評估兩組患者生命質量,包括癥狀模塊(15個條目)、功能模塊(13 個條目)及總體健康狀況模塊(2 個條目)3 部分組成,共30 個條目,采用極差化方法進行線性變換,總分轉化為1~100 分,其中癥狀模塊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差,功能模塊、總體健康狀況模塊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0.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抑郁、焦慮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抑郁、焦慮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干預前,兩組趨近接受、死亡恐懼、死亡逃避、逃離接受以及中性接受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死亡恐懼、逃離接受評分低于對照組,中性接受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干預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oints)
干預前,兩組睡眠質量評分、失眠嚴重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睡眠質量、失眠嚴重程度指數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sleep qu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oints)
干預前,兩組癥狀模塊、功能模塊、總體健康狀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癥狀模塊低于對照組,功能模塊、總體健康狀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比較(分)Table 5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oints)
腫瘤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生命的一類疾病,它與心血管疾病并稱醫學上的兩大難關,是構成患者死亡排名前二的兩大疾病[16]。腫瘤晚期由于長期慢性消耗、惡病質,以及腫瘤的擴散引起機能紊亂,患者身心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17]。如何提高腫瘤晚期患者生存質量,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問題。
研究發現,在腫瘤晚期,癌痛、發熱、腹水等癥狀結局,會對患者疾病應對能力產生影響,從而導致患者出現消極的應對心理,再加上患者面臨死亡的恐懼感,部分患者會因無法面對而產生放棄生存的意念,將死亡視作是一種解脫[18-19]。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后發現,干預后觀察組抑郁、焦慮評分以及死亡恐懼、逃離接受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中性接受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應用于晚期腫瘤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與死亡態度。其原因可能是:①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從生理、安全需求方面,對患者實施舒適護理,達到生理愉悅、舒適狀態,從而改善了患者的癥狀困擾。而當患者達到舒適狀態,應對方式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進而緩解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從而產生新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態度[20]。②情感關懷、社會支持亦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與死亡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21],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通過滿足患者社交、尊重的需求,讓患者獲得護理人員、家屬、病友三方共同的關愛和鼓勵,最大程度地緩解患者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引導其逐步樹立起面對死亡的勇氣,從而使得患者對死亡的態度更接近于“接受”[22]。③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在滿足患者生理需求基礎上,引導其發現自我價值,并讓其感受過去人生的成就感,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進而有效地消除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23]。④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組織患者開展死亡教育,使患者對死亡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具有更科學、更合理、更健康的死亡態度[24]。
癌痛是腫瘤晚期患者最常見也是最突出的癥狀,是由于癌癥侵犯神經而導致的神經性疼痛,通常情況下,這種疼痛十分劇烈,并且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如長期的劇烈疼痛,會導致患者失眠加重,從而影響患者終末期生存質量[25-26]。本研究結果顯示,對晚期腫瘤患者實施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干預后,觀察組VAS、睡眠質量、失眠嚴重程度指數評分以及癥狀模塊評分低于對照組,功能模塊、總體健康狀況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應用于晚期腫瘤患者中能減輕患者疼痛、失眠程度,提高其睡眠質量與生存質量。其原因可能是:①針對不同鎮痛需求的患者,采取適宜的疼痛護理干預,以夜間無痛入睡,日間生活活動無痛為目標,減輕患者疼痛程度。而疼痛屬于失眠的危險因素之一[27],腫瘤晚期患者疼痛癥狀得到改善,睡眠質量也會隨之得到改善。②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為依據,為患者提供舒適性護理,確保在滿足患者生理需求的前提下,根據患者的心理、精神等不同需要層次,為患者制訂相應的護理計劃,同時滿足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精神等多個層次的需求,改善患者情緒及心理狀態,降低患者心理負擔,緩解患者失眠癥狀,從而提升睡眠質量[28-29]。③滿足不同層次的基本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和發揮功能的前先決條件[30],以需要層次理論為基礎的舒適護理能夠從生理層面,并逐層向上地滿足患者需求,從而改善患者心理、生理癥狀,延緩患者生存質量的惡化[31]。
綜上所述,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應用于晚期腫瘤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與死亡態度,緩解其疼痛、失眠程度,提高其睡眠質量與生存質量。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如本研究的樣本均來自同一醫院,且樣本量僅為70 例,此外,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干預時間較短,因此,后續還需要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長時間的研究,進一步探討基于個體需求層次的舒適護理對晚期腫瘤患者心理狀態、睡眠質量及生存質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