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以基諾族“非遺”為例,分析基諾族特懋克的符號化、舞臺化,探尋基諾族文化旅游消費現象,旨在提高基諾族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彰顯基諾族“非遺”旅游的文化韻味。方法:通過田野調研,獲取來自云南省景洪市基諾族鄉政府和基諾山巴亞村委會巴坡村主辦的2024年特懋克活動的現場資料。觀察現代基諾族傳統節日的符號化,確定少數民族節日儀式在旅游消費中的邊界。充分發揮地域特色文化的優勢,發現旅游消費可提升的空間。結果:基諾族的特懋克“非遺”民俗作為重要的農業祭祀儀式,在時間、空間、儀軌等方面都發生了流變。在歡慶特懋克時,基諾族的“非遺”項目得到了集中展現,但是具有藝術價值并體現基諾族文化設計的旅游商品種類較少,亟須創造基諾族獨有的符號與品牌。目前旅游消費產品同質化嚴重,滿足不了前來基諾山的游客的消費需求。結論:基諾族的“非遺”項目轉變為符號化的“商品”,既需要滿足旅游者的需要,也要滿足商業行為體的利益。基諾族需要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宗旨和旅游消費的本質,圍繞基諾族旅游消費,以符合文化邏輯為起點,確立各自的行為規范。尊重市場需求,符合現代審美,傳承基諾族地域文化,使游客感受到少數民族“非遺”的魅力,從而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關鍵詞:基諾族;旅游;特懋克;“非遺”;符號化
中圖分類號:F592.7;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7-00-04
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凝聚著民族智慧和情感,基諾族保留的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在當代仍然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和商品價值。基諾族是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的山地民族,于1979年被確認為中國單一的少數民族,成為第56個民族。神秘的少數民族“非遺”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觀光,促進了少數民族旅游業的發展。根據2023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關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通知》,可將基諾族特懋克的文化內涵,融入現代旅游市場。
1 基諾族與特懋克概述
基諾族,意為尊重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雙版納州基諾族鄉及其周邊地區,這里層巒疊嶂,綠樹成蔭。特懋克意為盛大的打鐵節,是基諾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在此期間,人們會為祭祀祖先、祈求農業豐收而舉行隆重的儀式。
1.1 基諾族源起神話
基諾族是從大鼓中走出來的民族,這源于創世神話阿嫫腰白。傳說創世女神阿嫫腰白造好天地,動植物都說同一種語言,導致秩序大亂。阿嫫腰白希望重新創造世界,她用粗樹干和牛皮做了一個鼓,把人類瑪黑、瑪妞兄妹倆放到鼓里,阿嫫腰白給了他們一團糯米、一把芝麻和一個雞蛋。她接著創造了七個太陽,想把一切都曬死,然后她又用洪水淹沒萬物,導致大鼓在洪水中漂了七天七夜。大鼓靠岸后,瑪黑、瑪妞從大鼓中走出來,之后生下了三個孩子,即現在基諾族的三個支系:烏優(樹尖)、阿哈(樹杈)、阿西(樹枝)[1]。因為瑪黑、瑪妞從鼓里逃出來,所以祭鼓如同祭祖。特懋克的祭祀儀式也圍繞此神話故事展開。
1.2 特懋克罕見的“嘎朱列”
基諾族特懋克的第一天,有“嘎朱列”儀式,“嘎”意為禮物,“朱”意為氏族[2]。臉上涂著鍋灰的氏族代表扛著扁擔,里面裝著給卓巴的禮物,他們衣衫襤褸地走到卓巴面前。等卓巴念完祭詞后,氏族代表再換上新衣,隨后開始跳特懋克的大鼓舞。這一獨特的儀式只在基諾族鄉政府舉辦特懋克的那天出現,各村寨與景區會省略“嘎朱列”儀式,其他的打鐵儀式、備耕儀式也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消失。曾經,各村寨村民在特懋克時會實打實地陸續參與打鐵,好不熱鬧。如今鐵器的打造不再罕見和困難,打鐵儀式也就成了一個過場或直接被忽視。基諾族信仰萬物有靈,敬仰自然的文化根基并沒有被改變,但旅游業的發展使村民接觸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旅游消費觀念也對特懋克的儀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3 特懋克的現代改變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因地方政府的介入與民族精英的自覺,基諾族發生了生產結構性改變,目前以橡膠、茶葉、砂仁等為主要產業,旅游業也蓬勃發展。基諾山寨巴坡村是以鄉村旅游帶動脫貧的典型鄉村,良好的商業化模式可以鞏固鄉村旅游地脫貧成果。筆者在基諾族鄉政府、巴坡村調研基諾族特懋克自發的儀式,觀察基諾族文化實踐的延續性與當今旅游消費對其產生的影響。
基諾族特懋克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人們來到基諾山景區看到的特懋克是盛大節日的縮影。霍布斯·鮑姆將“傳統的延續性”的塑造過程稱為“傳統的發明”[3]。如今的基諾族傳統節日同樣是被發明的傳統,是融合了時代元素創造性發展而來的。雖然基諾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保留下來的特懋克體現了基諾族的族源起源、社會習俗、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
2 基諾族“非遺”在旅游景區的符號化呈現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出于休閑觀光的目的來到景區,希望獲得前所未有的文化體驗,追求的是體驗式旅游活動中的自我實現[4]。基諾山景區入口處建造了一個基諾大鼓形狀的大門,由此可進入基諾族的神秘世界(見圖1)。當地人只有在特懋克時才會跳起大鼓舞,但在景區中,大鼓舞的符號化呈現隨處可見。“非遺”并不是虛假的演藝,而是基諾族人民祖祖輩輩的信仰。基諾山的導游或者長者會囑咐游客不可以隨意敲響懸掛的基諾大鼓,因為這面鼓是神圣的,用于祭祀。來到這里的游客,要尊重基諾族的文化與信仰。
2.1 基諾族“非遺”的商業化呈現
基諾族文化旅游符號化的呈現,同樣是“被發明的傳統”。基諾山景區將基諾文化與商業結合,進行基諾族特懋克大鼓舞的重復表演,為游客講解基諾族神話傳說與祭祀活動。2024年2月6日是基諾族特懋克的第一天,基諾族鄉政府在民族廣場舉辦了隆重的特懋克儀式,在廣場上可以看到7個村委會的展銷品展位,文化景觀化的過程就是其商業化的過程。在廣場上售賣的旅游紀念品實用性較強,旅游文創產品較少(見圖2)。
2.2 基諾族“非遺”的程序化演變
人類學家史徒華致力于解釋文化變遷的規律,他提出了“文化生態”(cultural ecology)以確定文化對其環境的適應將如何引發若干變遷[5]。1988年,西雙版納州人大常委會將特懋克的過節時間定為每年公歷2月6日至8日,政府主導的特懋克節都在這期間舉行。過去特懋克節要遵循先后次序,子女寨要等父母寨慶祝完節日后才能接著過節,如今各寨長老商議后可自行調整日期,前后錯開過節。父母寨是阿西與阿哈支系從杰卓山往下搬遷時最早建立的兩個寨子,阿西支系的父寨和母寨分別是司土和巴朵,阿哈支系的則是巴飄和巴坡。而后新建立的寨子被稱為子女寨,基諾族的烏優支系不區分父寨與母寨,因此逐漸形成了如今基諾山46個村寨的格局。曾經的特懋克節走街串巷需要耗時一個月,祭鼓、打鐵、備耕是前三天的安排,而現在只壓縮到半天儀式就進行完畢。
3 “非遺”旅游消費行為邊界
基諾族“非遺”旅游符號化與節日形式展演的藝術符號化,在基諾族發展中表現明顯。基諾族村民成為景區演員的主體,這增加了基諾族村民的收入。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守住“非遺”旅游消費的行為邊界。旅游景區與旅游紀念品設計要體現文化內涵,應思考如何讓文化與旅游同步,設計出獨創性和實用性兼具的旅游消費產品。
3.1 旅游消費的“非遺”多樣化
基諾山景區職業化的演員與解讀基諾族文化體系的導游,都在致力于宣傳民族“非遺”。大家觀看基諾族的“非遺”表演,品嘗基諾族的特色美食,導游還會讓游客品嘗基諾族的酒與茶,體驗基諾族“非遺”砍刀布的制作過程。
游客難得來到基諾山,讓他們體驗多樣的基諾族“非遺”,有利于更好地傳承基諾族文化。目前基諾族的互動體驗有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徒步旅行;到茶農家采茶、炒茶,體驗“非遺”古樹茶文化;織錦“非遺”體驗,學習染布、織布;品嘗“非遺”佳肴冬瓜煮雞。這些互動旅游體驗可以給游客留下難忘的回憶。
“非遺”元素融入旅游體驗過程,可以豐富基諾族各項“非遺”的傳播渠道。基諾族特懋克曾經有30年停辦,后經政府扶持加以恢復。舉辦特懋克活動可以提升基諾族的民族自信與社會影響力,這是切實推動基諾族“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方式。前來體驗基諾族“非遺”的游客,若是可以帶走基諾族相關的旅游紀念品,可以讓基諾族的故事傳播得更快更遠,將基諾族的“非遺”魅力和文化精髓傳播出去。
基諾族的各“非遺”項目成為旅游消費品是文化符號化的過程,使具體的文化抽象化。如今基諾族特懋克嚴格的規矩逐漸變得模糊,會傾向娛樂化、世俗化。因而要守住“非遺”旅游消費的邊界,使基諾族的“非遺”在旅游消費中得到發展,同時注重整體性的文化傳承。
基諾族的景區展演以大鼓舞表演為高潮,若游客在離開基諾山時帶走包含基諾族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可謂文化傳承與旅游業發展的雙贏,不僅能為“非遺”傳承人提供經濟支持,還能更好地將基諾族“非遺”發揚光大。如表1所示,基諾族“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規模不斷擴大。
3.2 旅游消費的“非遺”商品創新
基諾族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不斷增加,可以讓基諾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商業行為體要以文化遺產存續規律為原則[6]。要注重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消費邊界,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者,處理好“非遺”與其商業符號化的關系。
將基諾族“非遺”元素與旅游商品有效結合,有助于優化旅游體驗,給游客留下更好的印象。融入基諾族“非遺”元素的旅游紀念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能夠激發游客的購買欲望。
基諾山景區將基諾族大鼓舞與旅游展演相結合,以文化符號為素材,展現基諾族大鼓舞樸實而傳統的藝術風格,使游客直觀了解基諾族的創世神話。但是觀看大鼓舞表演后,游客就會被景區導游直接帶離場地,若趁熱打鐵,從大鼓舞中提煉相關造型元素并轉化為符合現代審美的圖案,便可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基諾族系列旅游衍生品,激發游客購買欲望。旅游消費體驗會成為游客與基諾族文化互動的媒介,不光是“非遺”特懋克習俗、“非遺”大鼓,還可依托當地手工藝和材料,如基諾族的竹編工藝“達流”有辟邪保平安的寓意,可以推出各種竹編小掛件讓游客帶走。
目前市面上茶農售賣的茶餅沒有獨立包裝,村中售賣的蜂蜜還是全透明塑料瓶裝,這表明旅游消費品發展尚不成熟,品牌意識淡薄,“非遺”衍生品設計尚不成熟。現有的產品包裝與基諾族文化也缺乏關聯,需要注重旅游體驗的優化。
4 結語
基諾族的“非遺”項目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與美學價值。特懋克不單單有祭鼓、打鐵、備耕儀式,游客還能借此欣賞民歌、大鼓舞,了解基諾族的服飾、飲食等文化。應構建基諾族景區旅游消費的創新與邊界體系,推動基諾族民族符號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基諾族“非遺”的活態存續。
參考文獻:
[1] 楊紹華.基諾族史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13.
[2] 何點點.形式之變與觀念之續:基諾族特懋克傳承研究[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2(1):52.
[3] 霍布斯鮑姆T.蘭格.傳統的發明[M].顧杭,龐冠群,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2,4.
[4] 付璐.體驗型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初探[J].社會科學家,2019(4):92-96.
[5] 朱利安·史徒華.文化變遷的理論[M].張恭啟,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9:52.
[6] 吳興幟.文化遺產旅游消費的邊界構建[J].民族藝術,2017(4):63.
作者簡介:閆一杰(1994—),女,河北唐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藝術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