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徐紅
摘要:小學正處于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階段,可塑性強。筆者認為德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融合于學科教學過程中。本文從語文閱讀教學中德素材的挖掘和德育滲透的策略兩方面展開論述,旨在讓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受到德育熏陶,樹立小學生積極向上、奮發圖強,勇于挑戰、勇于承擔,樂于助人、開朗樂觀等優秀的思想品質,進而為小學生鋪就成功的人生道路。
關鍵詞:德育 ?閱讀教學 滲透
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不斷推進,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其宗旨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對促進學生今后更加積極健康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德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單一的德育教育收效必定甚微,應該讓德育教育貫穿于學科教學中,在“細無聲”中“潤物”。語文作為基礎學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開展德育的重要路徑之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再現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從而使得學生在體驗當中發掘道德觀和人生觀。
一、挖掘中華文化元素,積累德育教育素材
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是進行德育教育的優秀素材。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可供挖掘的中華元素比比皆是,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不斷積累這些好的素材,并落實于日常的教學活動過程中。
1.古詩詞中覓得中國千年文化
古詩詞是中國千年文化的縮影,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小學生的思想還處于懵懂階段,更有利于教師進行塑造。在古詩詞的學習當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并發掘古詩詞當中的優秀文化,讓小學生的思想受到熏陶,從而能夠培養出小學生優秀的思想品質。比如,王昌齡的《出塞》,表達出作者對連年征戰,國無良將的感慨之情。從這首詩當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國家強大、人們安居樂業的渴望,其中蘊含豐富的愛國情感。由此可見,雖然這首詩了了幾行字,但是能夠帶給讀者心靈上的觸動。
2.小故事中探得人生哲理
小學語文教科書上摘錄了許多敘述類的經典小故事。表面上看文章是在講述一個個故事,其實文章在講述人生哲理。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抓住文章的核心要義進行解讀,從而引導學生去探索、去實踐。比如,《普羅米修斯》這篇文章取自于古希臘神話故事,講述了普羅米修斯不惜觸犯天規,為人類送來了火種,歌頌了普羅米修斯的勇敢機智,甘愿為人類受苦的偉大精神。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能夠為小學生樹立不畏強權、敢于奉獻、勇于承擔的優秀品質。
3.近代史中尋得愛國情懷
中國的近代史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與封建主義壓迫的歷史。小學語文教科書上摘錄了許多歷史典型的故事,這些故事能夠發人省醒,能夠引導小學生認識到近代中國所受到的侵略和壓迫,從而培養小學生的愛國情懷。比如,《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講述了帝國主義到圓明園掠奪財寶,給我國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通過學習這篇文章,一方面能夠讓小學生為中國擁有這么輝煌的圓明園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能夠讓小學生為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而感到憤恨。
二、雙線整合同步推進,滲透德育教育思想
德育教育重在“潤”,猶如涓涓細流、春風化物般滋潤心田。德育教育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花拳繡腿,而是一個感知——領悟——升華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自然滲透德育教育呢?筆者認為“雙線并進”無疑是一個好方法,即語文知識的傳授與德育教育互為融合,相輔相成,讓德育教育在“無痕中”浸潤學生內心,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1.基于閱讀感悟,激發德育情感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被收錄進中小學的語文課本當中。與此同時,新課標的改革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在授課當中需要講授文章背后的知識,更多的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習認識到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從而達到以情育德。比如,《孔子拜師》這篇小故事講述了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故事雖然很小,但是寓意卻非常深刻。正如孔子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是無止境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謙虛、戒驕戒躁、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時,也向學生傳達出在生活中要尊重老師,在學習中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
2.通過閱讀活動,深化德育內涵
主題讀書活動是全班同學的群體性活動,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更是學生主動參與過程,通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慢慢領悟主題閱讀活動中所蘊含的德育知識,從而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比如,《一面五星紅旗》這篇文所蘊含的深刻愛國主義精神,從另一個側面反應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通過開展以愛國為主題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去布置班級,彰顯愛國主題,讓學生查找以愛國主義思想為主題的文章或書籍資料。活動的內容如下:教師向學生介紹國歌背后的故事,然后要求學生全體起立,唱國歌;觀看英雄故事片,聽英雄故事;開展愛國主義答題競賽;班主任做總結講話。通過這次班會的開展可以讓學生的靈魂得到觸動,讓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不再停留在口號上面,更要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愛家庭、愛學校、愛老師、愛長輩,學會分享、勇于實踐、勇于擔責。讓學生時刻不能忘記自己是中國人,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3.抓住閱讀典型,踐行德育思想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學習,學校是培養學生德育的主戰場,然而語文這門課更是開展德育的主要途徑。通過進行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剖析文章背后的思想情感,并在實踐中教育學生,所收到的效果往往更佳,也就是所謂的言傳不如身教。比如,《司馬光》這篇文章寓意也很深刻,同時引導學生在生活當中遇到事情時要沉著冷靜、鎮定自若,在別人遇到危險的時候要勇于救人。在學校的生活中也會涌現許多的好人好事,通過高度贊揚這些好人好事,并在學生當中樹立典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向這些品德優秀的學生學習。
結束語
德育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小學語文老師要充分發揮學科優勢,通過剖析課本文章的寓意,讓學生思想得到觸動,讓德育教育在悄無聲息中浸潤學生的心田,助力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張艷玲.淺談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考試周刊,2020(79):45-46.
[2] 陶晶.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淺析[J].小學生(下旬刊),2020(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