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標背景下,英語教學改革進入素養為本的階段。文化意識是英語核心素養的四大維度之一,體現了英語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因此,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獲取豐富的文化知識,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加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
【關鍵詞】高中英語;文化意識;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夏雨(1982—),女,寧夏青銅峽市教師發展中心。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依據英語學科特點,提出了四個維度的英語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其中,文化意識是英語核心素養的價值取向,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取向。教師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有利于促使學生形成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逐步成長為有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1]。基于此,在實施高中英語教學時,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內容,以中外文化內容為抓手,創新教學策略,著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剖析教材,確定單元文化主題
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融入了諸多文化元素,有的貫穿單元教學始終,為教師提供了文化教學的載體。因此,在實施英語教學時,教師要剖析教材內容,用文化的眼光審視單元內容,挖掘其中的文化元素,由此確定單元文化主題,為進行文化意識培養做好準備。
以“Travelling around”的教學為例。該單元的主題語境是旅行,涉及諸多話題,如國內外旅游、交通規則、問路與指路等。通過對這些話題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與旅游相關的知識。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話題中蘊含豐富的文化知識。如“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主要介紹了秘魯旅游的基本情況,從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方面介紹了秘魯,展現了其文化特色。再如,“Reading for Writing”板塊主要介紹了Richard和父母參觀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情況,展現了我國古代的輝煌歷史。由此可見,本單元是文化教學的重要單元。教師可以確定本單元的文化主題為“旅行文化”,并以此為基礎,從不同教學模塊入手,挖掘不同國家、地方的歷史文化,引導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二、多種渠道,補充單元文化資源
豐富的中外文化資源是學生建構文化認知,發展文化意識的支撐[2]。縱觀傳統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教師補充的中外文化內容資源較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學生就無法建構中外文化認知,尤其難以認識中外文化的差異,從而影響了自身文化意識的形成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利用多種渠道,挖掘豐富的中外文化資源。
(一)閱讀書籍
圖書資源是英語教與學的重要助力。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書籍獲取諸多的文化資源,同樣,學生也可以通過閱讀書籍豐富文化知識儲備。在課前階段,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依據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內容,閱讀相關主題的圖書資料,補充文化資源,建立一定的認知,為在課堂上進行文化交流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History and traditions”為例。本單元介紹了中外不同的旅游景點,如“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塊介紹了孔廟、孔子故居等景點。這些地方體現了孔子的活動軌跡和重要思想。為了讓學生了解孔子的人生經歷和儒家思想,在課堂教學前,教師給學生布置閱讀與孔子有關的書籍的任務。同時,教師搜索資料,整理出有價值的內容。在課堂上,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給學生展示關于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豐富資料。豐富的文化內容,不但可以增強課堂內容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開拓文化視野,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孔子,了解儒家思想,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由此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為形成文化意識奠定堅實基礎。
(二)網絡搜索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各類網站已成為教師和學生學習的“助手”。通過網絡搜索,師生可以快速獲取豐富的文化資源。因此,教師可以依據單元文化主題,登錄網站,挖掘與之相關的中外文化資源,繼而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將其應用于課堂中,助推學生形成文化意識。
以“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為例。本單元介紹了中外的一些傳統節日。中外傳統節日眾多,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基于此,教師可以布置課前任務,讓學生利用課前時間自主搜索網絡資料,從中整理出與中外傳統節日有關的內容,并思考“我們為什么要慶祝傳統節日?”的問題。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發揮主動性,邊搜索網絡資源邊思考,借助文字、圖片、視頻等媒介,了解不同的中外傳統節日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展示各自搜集到的中外文化資源,并就此開展教學活動。
三、語篇閱讀,建構中外文化認知
認知中外文化,是學生形成文化意識的必由之路。語篇是英語教材的重要內容,是中外文化內容的載體。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語篇為基礎,以文化內容為重點,應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認知中外文化,由此豐富學生的文化儲備,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創設情境,初步認知
教學情境是英語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實踐證明,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法寶”。教學情境有很多種,文化情境是其中之一。文化情境是指應用中西方文化資源創設的情境,能夠給予學生充分的文化體驗,讓學生產生文化探究的興趣[3]。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利用文化資源創設文化情境,幫助學生初步建構文化認知。
以“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為例。該單元的“Reading and Thinking”板塊的語篇為“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該語篇由五個段落構成,內容分別是:(1)慶祝節日是全球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2)每個節日背后都有深刻的文化內涵;(3)在發展的進程中,世界上的節日習俗在發生著變化;(4)節日的商業氣息越來越濃重;(5)節日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見,該語篇的主題是節日文化。在實際生活中,高中生也體驗過了很多傳統節日。教師可以結合語篇內容和學生生活經歷,嘗試創設文化情境。
具體地,教師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播放視頻。在視頻的引導下,學生發揮視覺、聽覺的作用,走進我國不同傳統節日的慶祝場景中,如春節、元宵節等。在慶祝場景中,學生開動腦筋,聯系生活經歷,回顧傳統節日習俗,感受傳統節日魅力。教師把握時機,向學生提問:“請回憶我們經歷的傳統節日及其習俗,并思考我們為什么慶祝傳統節日?”在問題的引導下,不少學生聯想到傳統節日背后蘊藏的文化內涵,組織語言,踴躍作答。如有的學生說:“因為傳統節日承載著傳統文化。慶祝傳統節日是為了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例如,在除夕夜,我們會吃餃子。餃子寄托著人們對團圓的渴盼。”根據學生的作答情況,教師引出語篇,帶領學生探究更多傳統節日的內容。
教師如此創設文化情境,不僅能使學生深入語篇,有針對性地探究語篇內容,還能使學生與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充分互動,初步建構文化認知,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實現閱讀教學的高質量發展。
(二)精讀語篇,強化認知
精讀語篇是學生理解語篇內容的重要途徑。通過精讀語篇,學生可以深入探尋文化內容,強化文化認知[4]。因此,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以語篇中的文化內容為基礎,采用適當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精讀,促使學生在理解語篇內容的同時,強化文化認知,提升文化素養。
以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為例。該單元的“Reading and Thinking”的語篇為“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語篇介紹了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歷史、特點及重要的歷史地位,彰顯了漢字的文化魅力。學生閱讀該語篇,有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基于此,教師以漢字為文化載體,引導學生建構文化認知。
具體地,教師先向學生提出學習任務:“快速閱讀課文,提取關鍵詞和主題句,概述課文段落的主要內容。”在此任務的引導下,學生走進語篇中,自覺使用適當的閱讀策略,邊閱讀邊思考,初步認知文本內容,感受漢字文化。基于此,教師繼續提出任務:“請再讀一遍文章,尋找與時間有關的詞語或句子,勾畫出不同時期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特點;嘗試繪制思維導圖,展示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過程。”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再次走進語篇中,細心閱讀,勾畫出相關的詞語和句子,從而了解漢字書寫體系的發展過程及特點。教師則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促使其完善認知。之后,教師提出合作探究任務:“與小組成員一起閱讀文章,并嘗試找到一些句子來解釋為什么漢字可以連接過去和當下。”于是學生繼續閱讀語篇,找出關鍵詞,如people and culture、characters and art等,了解漢字的“連接”功能,體會語言的文化內涵。最后,教師立足于此,詳細介紹漢字的文化內涵,促使學生增強文化認知。
上述實踐證明,學生通過體驗精讀活動,一次次地與語篇內容互動,不但深入了解了語篇內容,獲取了扎實的語言知識,還深刻地感受到了漢字文化的魅力,逐步建立文化自信。
四、探討活動,拓展中外文化內容
新課標要求教師依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開展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促使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發展多樣能力。因此,在實施英語教學時,教師要創設多樣的文化體驗活動,拓展中外文化內容,助力學生發展文化意識[5]。
以前文提到的語篇“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為例。通過閱讀,大部分學生掌握了漢字書寫體系的相關內容,了解了漢字文化。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常常“提筆忘字”,不太了解漢字文化,從而影響了漢字文化的傳承。針對此種情況,在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辯論活動。教師提出問題:“你喜歡寫漢字嗎?你認為有必要繼承漢字嗎?請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持不同觀點的同學辯論。”學生積極思考,遷移閱讀認知和生活經驗,提出個人看法,并引用論據驗證自己的看法。如有的學生提到:“漢字是傳統文化的載體。當我們寫漢字時,我們是在繼承傳統文化。同時,在寫漢字的時候,我們能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審美品質。”經過辯論,越來越多的學生增強了對漢字文化的認同。此外,有的學生還自發提出了問題:“How can we protect and inherit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教師對此進行表揚,并鼓勵學生繼續與同學合作,一同探究保護和傳承漢字文化的方法。
如此一來,教師不但使學生豐富了漢字文化知識儲備,還使學生增強了文化意識,讓學生意識到在生活中要自覺保護和繼承傳統文化,從而形成文化意識。
結語
綜上所述,在實施高中英語教學時,教師要樹立文化意識的培養觀念,以教材內容為基礎,確定單元文化主題,補充中外文化資源,以語篇閱讀為抓手,組織文化探討活動,使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建構文化認知,形成文化意識,由此增強英語學科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策略探析:以高中英語教學為例[J].高考,2022
(6):165-167.
[2]袁永華.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困境與發展路徑分析[J].考試周刊,2021(A1):112-114.
[3]郭鈺.例談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堂中加強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J].校園英語,2021(30):125-126.
[4]吳榮榮.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方法探究[J].中學生英語,2021(28):98-99.
[5]王富民.高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識[J].學周刊,2021(2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