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輝

摘 要:現代學徒制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創新,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主要舉措。文章在深度剖析現代學徒制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相應對策,旨在探索出能夠提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模式 問題 對策
現代學徒制是一種創新職業教育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它是一種工作與學習的融合,是基于工作與學習的過程性、目的性融合的一種職業教育制度,是傳承工匠精神的重要載體[1]。現代學徒制主要具有現代性、雙元性和技藝性特征,現代性是現代學徒制與傳統學徒制的核心區別;雙元性指的是學校、企業雙主體協同育人;技藝性是指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手工性、技術性[2]。
現代學徒制由傳統學徒制演變而來,傳統學徒制起源于歐美,以德國“雙元制”、英國的“分層法”和瑞士的“三元制”為代表,現在在歐洲各國的學徒制發展已經非常成熟,已經從擴大規模向提高質量轉變,而且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高質量學徒制[3]。2014年開始,教育部先后遴選了多批試點單位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少需要提升和改變之處。本文旨在通過剖析現代學徒制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探討能提升現代學徒制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1 項目現狀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校)和四川江淮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企)本著“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原則,按照“工學結合、校企共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2016年起,通過召開專題會、學生座談會等方式就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設置、課程標準、招生、就業、到企業實訓等問題展開研討,校企雙方明確以汽車裝配、質量檢驗與檢測、車間管理等崗位為培養目標,企業精心制作宣講資料并結合校友現身說法等方式,在大一學生中進行宣講,組織學生自愿報名,校企雙方選拔面試30名學生組建“現代學徒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分四個階段培養如圖1所示。
第一階段主要進行公共課程學習和企業觀摩。按照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實施課程教學,融入企業文化并安排三周到企業觀摩學習;第二階段主要進行工學結合,崗位體驗。校企雙導師共同實施“課崗融通”理論和技能實訓并安排為期八周到企業進行崗位實踐;第三階段主要進行工學交替,學徒體驗。由企業、學校、學生三方簽訂校企共育培養協議,雙導師“一對一”傳幫帶學生(徒弟),雙重身份學生(學徒)學習時間不少于半年;第四階段主要進行崗位實習,考核入職。學校校按照培養方案進行學籍、學歷考核,確保學生畢業;企業按照培養方案制定考核內容和考核標準,考核通過之后,雙向選擇,入職并簽訂就業(用工)協議,成為企業正式員工。經過三年四階段“現代學徒制”培養,學生既夯實了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又具備較強的崗位實操能力。畢業后直接入職江淮汽車等企業從事生產、檢測(檢驗)與質量管理等崗位,入職比同屆同專業畢業生平均月薪資高出近千元。
2 項目進展
2.1 建立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
校企雙方深度溝通,共同制定了現代學徒制合作框架協議、工作實施方案、人才培養方案,師徒制課程標準、師傅選拔制度、現代學徒制師資團隊建設方案等文件,確保校企共同師資隊伍的選拔、培養、考核、激勵能落實到位,確保校企雙方責、權、利,建立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機制。
2.2 重構課程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標準
校企雙方共同參與,以江淮汽車生產、技術、管理為平臺,結合行業發展、生產技術、管理技術、汽車技術等現狀與趨勢,以“學校教學過程無縫對接生產過程”為目標,打破原人才培養方案,按照“教學內容與崗位技能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和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培養方式,重構“現代學徒制班”課程體系,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崗課賽證”和“課程思政”融入課程,修訂課程標準,探索構建符合人才培養定位的課程新體系和專業建設新標準。
2.3 共建共享實踐教學基地
校企雙方發揮各自所長,集合力開展共建共享實踐教學基地,該實踐教學基地由校內基地和企業基地兩部分構成,校外基地在江淮汽車掛牌建設“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江淮汽車實踐教學基地和技術研發平臺”;校內掛牌建立“江淮汽車實訓基地和一體育人平臺”,由學校提供場地并負責文化建設,按照江淮商用車總裝線標準在學院共建共享商用車總裝裝配線,共學生實訓和企業商用車試制。
2.4 建立校企教師互培互聘機制
校企教師互培互聘共用師資隊伍是一項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可持續性工程,需要校企雙方高度重視,做好頂層設計,完善教師互培互聘機制,建立雙導師的選拔、培養、考核、激勵機制。一方面學院從企業聘用高精尖人才擔任“企業師傅”,主要從事技術技能教學和指導學生技術改造。企業從學院聘用校內教師,主要從事理論教學和參與企業項目提升專業技能、更新知識儲備。另一方面支持校企雙方教師雙向掛職,開展聯合教研和技術研發,促進校企雙方教師發揮各自優勢,培養一支領軍型、專家型、適應職業教育需求懂專業懂技術懂產業實踐的“雙師”師資隊伍。
3 存在問題
校企雙方按照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現了一些困境,若不能解決,必將會掣肘現代學徒制的建設和推廣。
3.1 企業參與度不高
由于校企雙方利益訴求不一致,導致企業協同參與度不高。一方面企業以盈利為主,追求生產、經營等活動的利益最大化,與職業院校合作主要是用工,希望能以最小的投入在校招聘到所需人才,另一方面政策保障體系不完善,對校企雙方搭建的平臺不夠、協同育人扶持力度不夠,校企雙方不能形成合力,協同育人也就深度不夠。
3.2 缺乏創新
現代學徒制核心是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企業、行業所面臨的人才緊缺問題。個別高職院校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只是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延續(升級版的“訂單班式”),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創新,流于形式。實施中舉行一次“拜師儀式”,實踐教學、頂崗實習需在企業進行時,就安排雙導師組織理論教學、技能實操訓練,創新仍是人才培養模式瓶頸。
3.3 缺乏配套的教學資源和課程體系
配套教學資源和課程體系是培養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然而學校專業設置有差異、企業用工需求各異,及時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段對用工需求也不一樣,學校開展現代學徒制,就要依據“課程內容與崗位技能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培養方式,重構人才培養方案、重構人才培養標準、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庫。因此,校企雙方僅有單門課程的教學資源,并沒有專門設計與現代學徒制配套的教材或者課程資源。
3.4 缺乏科學的考評體系
學校對學生有一套完整的考評體系,同樣企業對員工也有一套完整的考評體系,但是對具有雙重身份的學生而言,校企雙方都缺乏科學的考評標準和考評制。如何構建校企融通的科學考評體系,這既是對高職院校的一種挑戰,又是確保培養出高質量的現代學徒制人才的重要監控環節。
4 解決方案
4.1 政行企校給予政策,明確學徒雙身份
現代學徒制涉及政行企校四方責任主體,需要四方責任主體形成合力。一方面政府給予配套政策如給予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當地龍頭企業主動、自愿、自發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讓企業派專人負責開展校企合作的現代學徒制培養工作;另一方面學校給予參與學徒制教育教學工作的老師配套措施,如計算額外的工作量、評優、職稱評定在同等前提下優先考慮等措施,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學習,選派教師到企業與企業導師進行教學研討、項目開發、技術改造等;同時行政主管部門匯同行業、企業制訂、完善現代學徒制政策及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學徒雙身份。
4.2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確保招生即招工
一方面在原“訂單班”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通過深入調研、研討,以企業的人才需求為導向,共建行業標準、崗位標準、技術服務標準,讓企業全程、深度參與到人才培養修訂及實施,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實行雙主體協同育人、雙導師管理制度,重構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建立校企融通考評體系等,要建成真正能體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等的有效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4],讓學生在校就能接受定職定崗培養,進入企業就能直接進入崗位工作。另一方面,樹立“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廠”的理念,根據雙方需求,學校與企業共同招生,制定招生的方案和選拔的標準,以實現學生就是員工,學生具有“學生”和“學員”雙重身份,同時也要確保學生基本權益,保證企業能給予學生合理報酬,能保障學生在崗位見習、實習期間的安全[5]。
4.3 開發配套的教材和課程體系
要依據企業的特色和用工需求,校企雙方共同開發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配套教材和課程,包括制定課程目標、教學計劃、實施細節、課程標準等[6],讓其既能符合高職院校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又能滿足企業生產、經營對員工能力的需求。為此我們將“認識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三個階段的核心課程按照“崗課賽證”培養方式,把課程內容、課程思政、思政課程與崗位技能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同時在課堂教學置入企業文化,增強學徒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榮譽感。另一方面,校企雙方共同對課程體系面向的知識、素養、能力及就業崗位、崗位職責、工作性質、能力要求、任職資格等進行深入剖析,摸清企業、行業對汽車制造人才通用能力的培養要求,最終制訂適用于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開發配套課程標準。然后校企雙方按照課程標準合作開發立足于行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學生學徒的健康成長,來建設融理論與實踐、工作與學習為一體的,與學校教材、企業教材存在根本區別的教材新形態—校企一體化課程體系,這樣才能符合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真正需求。
4.4 建立“多方參與 共同考評”評價體系
按照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結合“認識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三個專業核心課程開設目的和形式, 提出“多方參與、共同考評”的評價體系。即“認識實習”中學生實習時間很短,以學生的身份進入企業進行體驗、觀摩學習。因此, 主要由企業師傅通過實習表現和校內教師通過審核學生實習報告進行綜合考核評價;“跟崗實習”中學生企業實習時間較長,以學徒的身份幫助企業師傅完成一些輔助工作。因此, 該課程主要由學徒自身素養如實習紀律、實習態度和企業師傅根據學生跟崗實習情況、崗位技能掌握情況及校內教師根據學生跟崗實習報告、跟崗實習后對崗位工作的理解情況進行綜合考核評價;“頂崗實習”中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按照企業要求完成相關生產任務, 企業實習時間至少半年。因此, 該課程主要由準員工自身素養如崗位適應情況和企業師傅根據學生崗位工作成果情況、崗位工作情況及校內教師根據學生崗位經驗、能力提升情況進行考核評價。“多方參與 共同考評”評價體系,各司其責,共同承擔人才培養責任,這就是“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核心內涵的體現。
基于“雙主體”育人環境,應用“多方參與、共同考評”模式可以科學、公正地評價學生,正確引導學生,以達到現代學徒制的培養目標。
5 結論
針對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專業學生進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過程中,從整合課程教學內容,采用“雙主體” 育人機制,在辦學模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缺乏教學資源和考評標準等一系列問題。由此提出“多方參與、共同考評”的對策,以逐步完善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精英人才。
參考文獻:
[1]杜廣平. 我國現代學徒制內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0):88-91.
[2]石自彬,周占富,韓雨辰.高職烹飪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9-92.
[3]郭達,申文縉 . 世界一流學徒制標準探析及啟示-基于七國學徒制發展經驗的分析[J]. 職教論壇,2020(7):168-176.
[4]任重,和云敏.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企業實習課程考核評價研究[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06):8-11.
[5]于長有,張麗.“廠中校”現代學徒制模式下的課程改革與實踐[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3,31(1)82-85.
[6]張慧珍,王瑩,王盼盼,等.現代學徒制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2(3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