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杭建
摘 要:為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和水平上的適應性,避免“兩張皮”問題,常州劉高職在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建共享”為原則積極探索產教融合理念統領下職教課程改革,本文以以常州劉高職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改革建設為例,分析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應用型課程改革實踐探索路徑以及成果。
關鍵詞:產教融合 課程改革
為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和水平上的適應性,避免“兩張皮”問題,常州劉高職在頂層設計中明確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建共享”為原則積極探索產教融合理念統領下職教課程改革實踐。下面以我校在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課程改革為例,談談我校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統領職教課程改革探索的做法和經驗。
1 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改革建設案例
我校在汽車專業人才培養與當地汽車經銷商集團共同突破原有校企合作模式的束縛,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構建了深入合作、共贏發展、長效穩定的現代學徒制(其鮮明的特征是校企聯合雙元育人和學生雙重身份:學校的學生、企業的學徒)合作模式,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課改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圍繞課程建設改革該專業的做法有如下五個方面:
1.1 尋求各方合作需求點
學校(劉高職)的合作需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校需要引入企業汽車技術訓練標準,需要企業師傅深入指導,需要建設高質量的實驗實訓基地,需要提升教師實踐能力,需要企業文化融入學校。經銷商集團(寶尊集團4S店)的合作需求:提升企業競爭力。企業員工素質及能力提升的需求,建立可持續的人才儲備機制,學校幫助其員工進行崗前培訓,降低人才培養成本。主機廠(上海通用)合作需求:提升企業文化影響力。提升經銷商企業人才素質和技能水平,提升汽車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優化企業培訓認證網絡,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1.2 共同探索人才培養彈性學習制度
校企共同探索與實踐彈性學習制度,使學生兼顧在校學習和在寶尊集團汽車4S店工作,采用以汽車4S店工作崗位培養為主的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的教育教學方式。從學生被選拔入“寶尊通用學徒班”開始,保證其每學期有50%以上的課時在寶尊集團完成。發揮學校、上汽通用及寶尊集團在人才培養方面各自的優勢,使學生在掌握職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能接受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熏陶,從而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培養和鍛煉。
1.3 校企共建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為導向的課程體系
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合理配置學校課程和上汽通用汽車入門級及銅級課程,重構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基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兼顧學生獲取汽車維修工職業資格證書的需要選擇課程內容,形成以程序性知識為主、陳述性知識為輔的課程教學內容。
構建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為:從學校汽車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上汽通用汽車專業知識體系中找出有共性的可供融合的課程,融合后的課程以寶尊集團汽車修理工崗位的核心能力和崗位用人標準為依據,以國家汽車維修工職業資格考試為參考。
1.4 校企共同實施課程
學生在校的第三年參加江蘇寶尊集團的選拔,合格后進入“寶尊通用學徒班”,也就從此在企業獲得了學徒崗位。學徒在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中,以工學交替的形式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每學期學徒制課程的學時占總課時的50%以上。具體完成形式采用課程置換的形式,即利用學徒制課程置換原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相應課程。學校原有的校企合作是以學校培養為主,雖然有企業的指導教學,比傳統學校教學更貼合企業的實際,但是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出現合作停留在表面、缺乏對實際企業職業能力訓練的情況,另外,學生在頂崗實習階段又有流于形式的弊端。
1.5 制定創新評價體系
校企三方將汽車維修工職業資格考核標準與上汽通用汽車經銷商員工崗位晉升等級考核標準作為課程考核的重要指標,探索課程考核與崗位資格考核貫通,工作業績考核、導師評價與學習成績的互認和銜接,逐步建立以行業企業為主導,應用為目的的學校、校企、行業或顧客三方評價機制。
2 常州劉高職應用型課程改革實踐探索路徑以及成果
“十四五”期間,常州市提出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把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的重要任務,重點布局10大產業。我校結合自身優勢和特色,緊密對接常州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秉承“立足二產、聯動三產”的專業(群)發展理念,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
2.1 根據區域行業產業分布,科學設置五大專業群(鏈)
其中:交通工程系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目標,重點開發新能源汽車(申報)、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以及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形成“汽車技術”專業鏈。
2.2 專業群建設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奠定人才培養基礎
為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和水平上的適應性,避免“兩張皮”問題,學校在頂層設計中明確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共建共享”為原則,構建了以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以及企業、學校雙主體育人為路徑的“產教融合發展平臺”,建立校企聯合的“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專業設置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主要專業(群)與區域相關產業相適應。比如“汽車技術”專業鏈與江蘇寶尊集團、上汽通用汽車公司三方合作,形成“校企三融四共”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教育部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
2.3 推進產教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力求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適應
我校主動服務常州乃至蘇南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我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優化調整專業設置為源頭,以科學構建課程體系為基礎,以開發理實一體課程為核心,以實施行動導向教學為重點,以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為保障,不斷提升專業建設的內涵;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數字創意以及財經商貿服務類五大產業群,學校統籌規劃,協調推進,構建了“五系五群”的專業布局,務實開展課程建設。
(1)融合推進:學校把“產教融合”作為促進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的重要舉措,融入學校各專業(群)人才培養改革的各個環節,貫徹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依托學校產教融合發展平臺和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形成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聯動、協同推進人才培養的工作格局。
(2)需求導向:各專業(群)面向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以分析崗位(群)工作任務以及職業能力為基點,逐步完善專業群定位與布局;在明確各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前提下,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加快產教融合應用型課程的開發與試點,積累教學資源和成果,促進專業與產業的協同發展。
(3)共同參與:拓寬企業的參與途徑,充分發揮企業的重要主體作用,調動企業積極參與產教融合應用型課程改革試點建設項目,同時接受教育行政部門以及行業部門的管理與指導,真正促進學校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培養企業需要、適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性人才。
(4)合作開發:引導企業深度參與學校產教融合應用型課程改革試點項目,校企共同開發專業建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標準修訂、專業課程建設、項目化教材編寫、教學整體與單元設計以及信息化資源建設等,促進企業需求融入學校人才培養。
(5)課程改革:結合產教融合應用型課程改革試點項目,全面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項目或任務式培養,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與區域龍頭、骨干企業深入合作,構建校企聯合的課程改革研究團隊,推進生產性專業實踐課程的開發與試點。
(6)共建基地:滿足產教融合應用型課程的實施。通過“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吸引優勢企業共建共享校內外實訓基地。如依托行業、企業、學校三方的資源優勢,共建專業教學工廠、理實一體化教室、校企合作工作室、創新創業工作室以及技能大師工作室等。
(7)協同育人:學校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辦學制度,在學校五大專業群(鏈)技術性、實踐性均較強的前提下,加大推進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推廣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進一步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成長成材提供多元化路徑。
(8)師資培養:校企共建“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中心,加強產教融合的師資隊伍建設。引進企業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到學校任教,作為產業教師指導專業和教學實踐;堅持在職教師定期下企業實踐鍛煉制度,參與企業真實項目和橫向課題研究,提升職業能力和專業素養。
2.3.1 學校申報國家級、省級重點建設項目,全面服務應用型人才培養
學校開辦三年制職業中專、五年一貫制大專以及“3+4”分段培養(中職+普通本科)的學制模式。2015年學校被教育部確認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2016年被確定為江蘇省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江蘇省首批智慧校園建設學校,2017年認定為江蘇省首批現代化示范性職業學校。以上重點項目的成功建設,為全面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3.2 以學校省級品牌、特色專業為核心,面向產業群打造專業群(鏈)
(1)品牌特色專業建設:學校以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創建、省級高水平現代化學校項目建設為契機,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運行機制,不斷打造品牌與特色專業。
(2)設立五系對接優勢產業:常州市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更好發揮專業的“集群、集聚”效應,更好服務于區域優勢產業,學校進行了機構調整:如面向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建立機電工程系,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信息(物聯網)工程系、結合新能源汽車產業組建交通工程系、發揮數字創意優勢設立藝術設計系以及為財經商貿類服務的經濟管理系,共五大系部。
(3)現代化專業群建設:各系分別圍繞品牌或特色專業,拓展相關專業或專門化方向,加快專業群建設的步伐:比如: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獲教育部示范專業點,同時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成為江蘇省以及教育部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
2.3.3 定位專業群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形成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課程群
面向特定的“產業”和“服務域”,學校五大專業群構建思路清晰,群內各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明確。第一、各專業群務實開展職業崗位(群)調研,進行職業能力分析,形成了專業群崗位能力分析報告;第二、圍繞崗位群工作領域,構建了“群平臺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群選修課程”,形成各專業間彼此聯系、共享開放的課程體系;第三、以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尊重學生認知特點為中心,科學設置五年一貫制各階段的課程內容,形成課程群。例如:汽車技術專業群:主要面向汽車維修產業,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引入美國通用ASEP課程體系,按照職業崗位和職能力培養的要求,整合教學內容,構建素質培養、技術基礎知識、專業能力訓練、工作實踐、職業培訓為一體的課程體系;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任務融入專業課程,合作開發9門專業核心課程,現數字化資源課程達8門,出版《汽車空調檢修技術》《汽車認知》等理實一體化教材。
3 常州劉高職應用型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以及改進
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學校的應用型課程建設在課改理念、專業構建、課程開發、教學方法、資源建設、基地建設以及團隊培養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仔細分析問題、尋找不足:
3.1 聚焦產業思路明確,與區域產業對接的專業群構建有待完善
學校“五系五群”的建設緊密對接區域產業鏈、創新鏈的發展,結合產業鏈對應的崗位和崗位群工作任務以及相關職業能力的深入分析,在原有專業設置的基礎上適當調整優化,形成特色專業集群。通過設立復合型新專業以及改造傳統專業等方式,集中力量辦好優勢、特色專業群是當務之急。
3.2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專業(群)課程體系需加快科學構建
為培養創新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學校已搭建政、行、企、校多方聯動的“產教融合發展平臺”。依托平臺,改造傳統“文化課、專業基礎課以及專業課”三段式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建立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向“職業需求導向、實踐能力培養、產教深度融合”的路徑轉型有待加快推進。
3.3 緊貼企業生產以及與產業技術發展同步的應用型課程還需打造
我校各專業群骨干專業仍要繼續整合專業基礎課、主干核心課、專業實踐課以及跨專業、跨領域課程,要把企業生產項目、技術改造項目、典型工作任務作為應用型課程的重要載體;要把企業一線的技術和管理工作作為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的重要選題來源,豐富應用型課程群。應用型課程除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術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以工作任務為載體將理論與實踐合一,體現項目化、一體化和應用性。
3.4 應用型課程教學模式、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需積極探索推廣
應用型課程需探索符合專業群特點的多樣化教學方式,堅持“做中學、做中教”,應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等教學模式,應積極推廣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完善分層教學制、走班制、學分制和導師制等,著力促進學校專業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應用型課程教學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還未充分體現。
3.5 產教融合應用型課程的開發與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需協同推進
實訓基地建設是滿足應用型課程順利實施的基礎。實訓基地服務行企,主動承接企業生產服務,實施技術創新推廣的能力仍有欠缺,引進企業科研或生產基地,建立校企一體、產學研一體的實訓基地仍有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應用型課程整體建設的水平。
3.6 校企聯合、具有“雙師雙能型”的教育教學團隊需加快培養
為加快產教融合的師資隊伍建設,保證應用型課改試點的成功,應加快構建校企聯合的教學團隊,引進行業公認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參與課程建設,同時與大中型企業合作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是提升教師應用型課改能力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 陳春曉,王金劍.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業學院發展現狀、困境與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31-136
[2] 劉曉梅,劉斌.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的路徑模型與現實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9):26-32.
[3]趙鵬飛,陳秀虎.“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2:38~44.
[4]關晶,石偉平.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31(32):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