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莎,高西旺,古換華,周雅慧,閆清華,王平凡,陳保增,王志敏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經心導管技術疏通狹窄甚至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從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療方法,已在臨床快速發展,廣泛使用[1]。經橈動脈穿刺被推薦為首選路徑,具有操作方便、創傷少、并發癥少、臥床時間少等優點[2],其中,出血并發癥約為3%[3]。為減少經橈動脈行PCI術后病人出血,國內外橈動脈止血裝置得到快速發展[4],其中,螺旋式橈動脈壓迫器因具有止血好、觀察便利、操作簡單等優點被廣泛應用[5-6],但是此壓迫器會產生遠端肢體腫脹、麻木、疼痛甚至水泡等局部并發癥[7]。因此,快速解除橈動脈壓迫器的壓力是減少局部并發癥的最好辦法[8],然而,國內外對于橈動脈解壓開始時間、間隔時間有很大爭議[9-11],并無統一標準。本研究通過實施縮短解壓間隔時間方法,探討對橈動脈PCI術后病人的影響,以期達到快速解除橈動脈壓迫器的目的,為臨床制定橈動脈PCI術后護理方案提供依據。
選取2021年11月—2022年8月入住聊城市某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心內科行橈動脈PCI的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擬行橈動脈PCI病人;年齡≥18歲;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同病室內已有入組病人;合并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溝通、交流障礙的病人。剔除標準:橈動脈壓迫期間非計劃二次介入術病人;未使用AC-1-1型號螺旋式一次性使用橈動脈止血器。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021)醫倫審第(19)號。依據預試驗結果,根據樣本量計算公式得出各組樣本為33例,按退出病例10%計算出各組人數為35例,為確保干預效果的可靠性及說服力最終擴大樣本為12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
所有PCI病人術前記錄血氧飽和度及各手指第二指關節周徑之和,在局部麻醉下經橈動脈行PCI術,術中給予肝素鈉抗凝(40~60 U/kg),拔出動脈鞘管2~3 cm時,立即給予AC-1-1型號螺旋式一次性使用橈動脈止血器,將加壓螺旋桿垂直放于穿刺橈動脈處,止血器兩側的膠帶粘緊手腕,然后旋轉螺旋桿壓迫橈動脈,并將鞘管完全拔除時再進一步旋轉加壓,確保病人穿刺點無滲血,記錄一次性使用橈動脈止血器止血開始時間。
1.2.1 試驗組
病人回到病房即刻觀察橈動脈穿刺部位出血情況。根據手部腫脹情況、顏色、橈動脈波動、血氧飽和度情況逆時針旋轉螺旋桿解壓1/2圈。之后,每1 h解壓1圈,直至止血器完全旋轉完畢,旋轉完畢1 h后,松解止血器的膠帶,保證螺旋桿平面對皮膚零壓力,即為完全解壓結束,記錄返回病房時間、開始解壓時間和完全解壓完畢時間。
1.2.2 對照組
病人回到病房即刻觀察橈動脈穿刺部位出血情況,根據常規護理,每2 h解壓1~2圈,直至止血器完全旋轉完畢,2 h后松解止血器的膠帶,保證螺旋桿平面對橈動脈皮膚零壓力,即為完全解壓結束,記錄返回病房時間、開始解壓時間和完全解壓完畢時間。
1.2.3 術后護理
所有PCI病人返回病房后佩戴遙測心電監護儀監測心率、心律,每小時測量1次生命體征及各手指第二指關節周徑之和,觀察介入術后出血、血腫、腫脹等情況,術后告知病人橈動脈高于心臟水平,制動穿刺側手腕,6 h內飲水2 000 mL,尿量>1 000 mL,每15 min做張開五指-握拳運動10~20次[12]。兩組病人均在術后24 h去除止血器,穿刺處0.5%碘伏消毒后貼敷料覆蓋,24 h后去除。
1.3.1 一般情況調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基本信息(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醫療費用支付等)及臨床資料相關信息(合并癥、術中肝素用量、到達病房時間、首次解壓時間、完全解壓完畢時間、術前/術后2 h血氧飽和度、術后局部并發癥等)。
1.3.2 術后并發癥
術后觀察病人橈動脈PCI術后穿刺處出血、血腫、手部腫脹、器械壓力性損傷發生例數。手部腫脹程度判定方法:各手指第二指關節的周徑之和較壓迫前<0.5 cm無腫脹,≥0.5 cm為腫脹[13];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按照2019版《壓力性損傷的預防和治療:臨床實踐指南》判定[14]。
1.3.3 舒適狀況評分
舒適狀況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15]是由美國護理學家Kolcaba 研發,本研究使用朱麗霞漢化版GCQ,該量表總的Cronbach′s α系數為 0.96[16],其中由生理、心理、社會和環境4個維度共28 個條目組成。總分112分,分數越高,表明病人舒適狀況越好。研究者于病人PCI術后24 h內完成評價。

研究過程中,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有3例、2例未使用AC-1-1型號螺旋式一次性使用橈動脈止血器剔除研究,試驗組1例在橈動脈壓迫期間非計劃二次手術剔除,最終試驗組56例,對照組58例病人完成本研究。兩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職業、醫療情況支付等一般狀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病人在首次解壓時間、橈動脈總壓迫時間方面比較,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首次解壓時間和橈動脈總壓迫時間比較 單位:h
兩組病人在穿刺處出血、血腫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總并發癥、手部腫脹和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方面比較,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介入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 單位:例(%)
兩組病人舒適狀況評分方面比較,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病人舒適度比較 單位: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PCI術后病人橈動脈首次解壓時間為0.5(0.0,1.0)h,壓迫時間為(5.1±1.2)h,對照組PCI術后病人橈動脈首次解壓時間為2.0(0.2,2.0)h,壓迫時間為(6.5±2.4)h,表明增加解壓頻次,可以有效縮短PCI術后病人橈動脈首次解壓時間(P<0.05)和總壓迫時間(P<0.05)。本研究試驗組每小時為冠脈介入治療病人進行解壓,并根據病人局部情況隨時增加解壓頻次,比如在病人返回病房時根據橈動脈波動、末梢皮膚顏色、手部腫脹及末梢血氧飽和度情況增加一次解壓,解壓間隔為每小時解壓1次,與對照組相比,有效縮短了橈動脈壓迫時間,但在止血效果和血腫發生率方面差異不明顯,證明此種操作方法的有效性與安全性。許艷玲等[17]研究結果表明冠狀物脈介入術后1 h開始解壓是可行的,且止血效果與術后2 h開始解壓效果相似。康孟樂等[18]研究也證實術后間隔1 h解壓的可行性,間隔解壓時間越長,橈動脈總壓迫時間越長。因此,護理人員可以適當縮短經橈動脈行PCI術后病人橈動脈解壓間隔時間,以達到縮短橈動脈總壓迫時間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PCI術后病人手部腫脹和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例數分別為2例和0例,而對照組PCI術后病人手部腫脹和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例數分別為12例和7例,表明縮短解壓間隔時間,可以有效減少手部腫脹和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從而有效減少局部并發癥(P<0.05)。橈動脈PCI術后病人手部腫脹和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多與橈動脈壓力過大、壓迫時間過長有關,邱杰[8]研究證實適當縮短橈動脈壓迫時間可以減少病人術后腫脹。局部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還與病人本身局部循環、皮膚因素有關[14],本研究以AC-1-1型號螺旋式一次性使用橈動脈止血器完全松解、對皮膚無壓力為解壓結束的終點,通過增加橈動脈解壓頻次,同時及時解除器械與皮膚的接觸,從而達到快速解除橈動脈壓力,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目的。因此,護理人員在使用AC-1-1型號螺旋式一次性使用橈動脈止血器旋轉螺旋壓力完畢后,可增加去除膠帶壓力步驟,解除器械與皮膚的緊貼,讓壓迫處皮膚與新鮮空氣接觸,減少皮膚因素影響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PCI術后病人舒適度評分為(72.4±7.9)分,對照組PCI術后病人舒適度評分為(54.1±6.3)分,在生理、心理、環境和社會各維度得分方面,試驗組都高于對照組。表明縮短解壓間隔時間,可以有效提高PCI術后病人舒適度(P<0.05)。這可能與通過縮短解壓間隔時間方式、關注病人橈動脈穿刺處壓迫情況及時解決病人不舒適問題有關,這與余錫蘭[19]研究結果相似。因此,護理人員可以通過縮短解壓間隔時間法,及時解除PCI術后病人橈動脈壓力,提高病人舒適度,為多軌道專科護理模式[20]提供依據。
本研究通過評估PCI術后病人橈動脈壓迫情況增加解壓頻次,明顯縮短了橈動脈PCI病人術后橈動脈壓迫時間,有效減少手部腫脹、器械相關性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并應用創新性以去除粘帶壓力、不貼緊皮膚為解壓終止時間,顯著改善舒適狀況,促進病人康復。但本研究僅僅在一家三級甲等醫院實施,樣本量少,且局限于住院期間研究,缺乏延續性觀察指標,今后可開展多中心、長期研究,為制定病人全程標準化護理質量指標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