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月涵,聶含竹,景祥陽,陳 杰,王 敏
在全球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的背景下,跌倒已成為全球亟需解決的重大公共衛生和醫療問題。跌倒后“滾雪球”式引發的一系列醫療問題,如跌倒致死、跌倒相關疾病發病率和疾病負擔,均與年齡因素關系密切[1-2],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群跌倒發生率為23.4%[3],其中跌倒高風險占40.5%[4]。有研究表示,有1/4~1/3住院病人的跌倒事件是可預防的[5-6]。健康教育作為一項投資率低、回報率高的醫療信息傳遞策略,在預防老年人跌倒事件發生中占據重要地位,是提高病人跌倒認知、減少跌倒再發生的重要途徑。近年來,護理工作者已逐漸意識到傳統宣教方式的局限,而有理論依據為指導的健康教育模式對老年人跌倒的干預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利用網狀Meta分析方法比較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老年人跌倒的干預效果,以期為臨床提供合理的循證醫學證據。
1)研究對象:平均年齡≥60歲的老年人;2)干預措施:干預組應用健康教育模式進行健康指導,對照組采取常規健康教育;3)結局指標:跌倒發生例數;4)研究類型: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 controlled trial,RCT)。
1)重復發表的文獻;2)會議論文;3)研究數據不全或研究類型不符的文獻。
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Wanfang)、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維普數據庫(VIP)。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3年5月30日。中文檢索詞:“跌倒/跌落/摔倒/滑倒/老人/老年/健康指導/健康教育/健康宣教/隨機對照試驗”;英文檢索詞:“accidental falls/falls/falling/falls,accidental/all,accidental/aged/frail elderly/elderly people/older adults/health education/education,health/RCT”。
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和提取數據,如有爭議,則與第3名研究者共同商定。提取文獻信息包括作者、發表年份、樣本量、年齡、干預措施、跌倒發生例數。
本研究采用Cochrane協作網5.1.0版手冊[7]進行文獻質量評價,兩名研究者獨立完成,如有爭議,則與第3名研究者共同商定。
運用Revman 5.4軟件繪制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圖。本研究結局指標為二分類變量,采用比值比(odd ratio,OR)和95%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作為效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通過Stata1 6.0軟件繪制各研究間的直接或間接比較的網狀關系圖,若圖形存在閉合環則進行不一致性檢驗。使用累計排序概率圖下面積(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SUCRA)對不同健康教育模式的預防跌倒效果進行排序。
本研究初步檢索出2 920篇文獻,中文1 672篇,英文1 248篇;將檢索結果導入EndNote X9查重后剔除1 018篇文獻;閱讀文獻標題及摘要后剩余94篇;閱讀文獻全文排除無法獲得全文、數據不全、結局指標和干預措施不符、研究類型不符等文獻后,最終納入19篇RCT。
本研究納入中文文獻17篇[8-24],英文文獻2篇[25-26],皆為兩臂試驗。干預組共涉及7種健康教育模式,文獻基本特征詳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基本信息
本研究納入文獻的質量評價等級均為B級。文獻質量評價結果見圖1。

圖1 偏倚風險總結圖
各健康教育模式對老年人跌倒事件干預效果的網絡證據見圖2。本研究證據網絡圖未形成閉環,結果具有一致性。

圖2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老年人跌倒干預效果的網絡證據
本研究網狀Meta分析結果表示,Teach-back模式[OR=0.11,95%CI(0.02,0.53),P=0.006]、PMT模式[OR=0.15,95%CI(0.02,0.87),P=0.034]、KAP模式[OR=0.22,95%CI(0.06,0.78),P=0.019]、HBM模式[OR=0.25,95%CI(0.10,0.62),P=0.003]、格林模式[OR=0.27,95%CI(0.08,0.89),P=0.031]與常規健康教育相比,均能有效預防老年人跌倒發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BL模式、可視化健康教育模式與常規健康教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健康教育模式間兩兩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對老年人跌倒干預效果的聯賽圖[OR(95%CI)]
本研究SUCRA值排序為:Teach-back模式(0.76)>PMT(0.67)>KAP模式(0.56)>PBL模式(0.55)>HBM(0.48)>可視化健康教育模式(0.47)>格林模式(0.46)>常規健康教育(0.03)。
近年來,健康老齡化策略在改善老年人總體健康狀況方面進行深度優化,并將跌倒發生率作為臨床安全質量控制的硬性指標[27],以期通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解決老年人跌倒問題。本研究共納入19篇RCT文獻,并對7種健康教育模式在預防老年人跌倒發生效果方面進行了網狀Meta分析。
本研究網狀Meta分析結果及SUCRA排序圖顯示,在預防老年人跌倒發生方面,Teach-Back模式效果最佳。Teach-Back模式以較高的學術價值應用于不同健康素養能力的人群中[28],學習者憑借自身的語言體系反饋受教內容,若無法正確傳達信息,則由護理人員不斷重復,直至病人完全理解,該過程并非單純檢測學習者的記憶力[29],而是通過較為直觀的“視聽說”形式傳遞健康知識。此外,反復教育不僅可以提高老年病人對跌倒防范措施的重視程度,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與劉小紅等[30]研究結果較一致。值得注意的是,醫務人員簡潔、清晰地傳遞更有助于確保病人吸納相關健康信息和技能。本研究的SUCRA排序顯示PMT模式對于老年病人預防跌倒發生的效果位列第2位(0.67)。PMT模式是行為改變的重要理論之一,其核心是通過促進個體健康行為動機,提高自身保護行為的知識和意圖[31-32]。有研究表明將PMT模式運用于老年住院病人,在預測病人跌倒發生風險知曉率的前提下定期實施跌倒高危因素的教育計劃,老年病人跌倒發生率明顯下降(P<0.05)[33]。PMT模式通過轉變個體觀念,幫助病人充分了解疾病的危險因素,當自身健康受到疾病威脅時,須不斷依靠自身內化預防跌倒知識體系以糾正過往的不良行為習慣;而當老年人發現實施正確健康行為后可以獲得更多內部、外部獎勵時,自動將自身視為易感人群,病人個人保護動機被激活以促成健康行為轉變,可明顯提高病人預防跌倒的意識。
我國人口基數和老齡化現狀嚴峻,老年人跌倒相關問題的陸續出現值得臨床工作者深思?;诒狙芯康木W狀Meta分析結果,7種不同健康教育模式與常規護理教育比較后發現對老年人跌倒的干預效果方面,最優選為Teach-back模式,PMT模式位列第2位,之后依次為KAP模式、PBL模式、HBM模式、可視化健康教育模式、格林模式、常規健康教育。在臨床工作中,護理工作者可以根據疾病的特征和宣教實施可行性,在循證基礎上選擇最為合適的健康教育模式,以減少跌倒發生的風險。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會對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建議在未來的老年護理工作中,有更多大樣本、高質量的RCT試驗對本研究結論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