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梅娟,尹海鷹,農潔金,寧 靜,林舒麗
肺癌屬于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其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且逐年呈上升趨勢。以往在臨床上多采用放化療進行治療,但其效果欠佳,且病人的耐受性較差[1-2]。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分子靶向藥物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惡性腫瘤的治療中,且效果良好,但靶向藥物治療易產生相關的不良反應[3]。在臨床上為提高病人的治療效果常給予一定的護理干預,以往常規護理缺乏一定的連續性與專一性,無法滿足病人的各種需求。互聯網+多元聯動模式是一種將醫院、社區、家庭通過互聯網平臺聯合合作的管理模式,該模式通過互聯網共享信息,加強了醫院、社區、家庭間的聯動管理,為病人提供全方位、綜合性、連續性的護理干預[4]。延續性護理指的是病人由院內轉至院外所接受的護理服務,該護理模式主要以病人為中心,為出院病人提供了無縫隙、不間斷的護理干預[5-6]。本研究將互聯網+多元聯動延續性護理模式應用于肺癌靶向藥物治療病人中,以探究其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醫院2022年1月—12月接診的160例肺癌靶向藥物治療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l)經臨床診斷確診為肺癌的病人,且ANM分期為Ⅰ~Ⅲ期;2)均采用靶向藥物治療者;3)預估生存期>3個月的病人;4)均會使用智能手機,且熟悉互聯網的病人; 5)病人及其家屬均同意并已簽署同意告知書者。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惡性腫瘤的病人;2)伴有意識障礙、語言障礙、精神障礙者;3)不愿謹遵醫囑,不密切配合者。將160例病人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80例,對照組男42例,女38例;年齡38~62(50.0±12.0)歲;病程1~6(3.2±0.8)年;ANM分期:Ⅰ期24例,Ⅱ期30例,Ⅲ期26例。研究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40~60(50.0±10.0)歲;病程1.5~5.5(3.5±0.5)年;ANM分期:Ⅰ期26例,Ⅱ期32例,Ⅲ期22例。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病程、ANM分期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已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病人均服用同種分子靶向藥物進行治療。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具體為:出院前對病人進行出院指導,發放健康宣傳手冊,出院后定期進行電話隨訪,督促病人按時按量服藥等。護理周期為3個月。
1.2.2 研究組
給予互聯網+多元聯動延續性護理模式護理,具體如下。1)組建互聯網+多元聯動延續性護理小組:組內成員由網絡中心工程師1人,主治醫師2人,護士長1人,腫瘤專科護士6人組成。工程師負責網絡平臺的搭建、維護及設計;主治醫師負責病人的用藥指導及并發癥的處理;護士長作為小組組長,負責協調各成員的工作及網絡平臺相關內容的更新與推送;專科護士主要負責病人出院后的隨訪及信息收集與錄入,并協助完成其他相關工作。2)構建互聯網平臺:該網絡平臺主要分為醫護端與病人端,醫護人員根據個人工號進行注冊,可同時在手機與電腦登錄。醫護端:該端口主要包含病人信息的注冊與驗證、肺癌相關健康知識宣導、護患間的互動與溝通等。小組成員定期在醫護端推送肺癌的相關知識,其推送方式以視頻、圖片、文字等為主。安排護理人員查看病人的留言記錄,并及時回復病人所提出的問題,確保病人留言能得到及時回復。病人端:病人可通過該端口注冊登錄,該端口主要包含病人的基本資料、病歷、復查提醒、不良反應診斷及處理、線上互動、評價服務等內容。網絡平臺可依據病人的出院時間提醒病人按時復查;平臺列舉了詳細的不良反應及其癥狀以供病人參考,若病人出現不良反應后可通過視頻通話、圖片、視頻、電話等方式與護理人員進行溝通,并進行及時處理;病人可對平臺及護理人員的服務進行有效評價,以保證平臺的健康發展。3)建立區域網絡平臺,實現多元聯動:借助醫院醫聯體共建單位平臺,本院與4家醫聯體共建單位建立網絡對接管理,并安排相關腫瘤專科護士、護士長對醫聯體單位的腫瘤科護士進行培訓與指導。病人可根據自身條件選取就近醫院進行復查與維護,醫聯體共建單位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定時隨訪,隨訪內容主要包含用藥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為病人建立檔案,并通過互聯網實時傳送至本院,對于有異常狀況的病人及時通知相關醫院給予合理安排,從而使當地醫院給予了肺癌病人高效、實時的護理分級與干預,進而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同時也實現了信息共享互通的多元聯動,進一步保證了延續性護理的護理質量與無縫對接。
在護理前及護理3個月后分別記錄并比較兩組病人的用藥依從性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評分;在護理3個月后記錄并比較兩組病人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護理滿意度。
1.4.1 用藥依從性
采用Morisky依從性量表[7]對病人的用藥依從性進行評價,該量表主要從用藥時間、漏服忘服藥、用藥劑量3個方面進行評估,總分為10分,分值越高,表明病人的用藥依從性越好。
1.4.2 自我護理能力
采用自我護理能力評估量表[8]進行評價,該量表主要從自我護理意識、健康知識掌握、自我護理操作3個方面進行評價,總分為2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越好。
1.4.3 生活質量
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9]對病人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該問卷主要包括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5個方面,各方面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明病人的生活質量越好。
1.4.4 護理滿意度
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價,該問卷主要包含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個方面。總分為100分,80~100分為非常滿意,60~79分為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4.5 統計學方法


表1 兩組病人用藥依從性評分與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表4 兩組病人護理滿意度比較
肺癌屬于呼吸系統惡性腫瘤,其在早期尚無特定的臨床表現癥狀,故多數病人在治療時已發展為中晚期,且肺癌的病情發展較快,惡性程度較高,對病人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肺癌的發病機制目前在醫學上尚不明確,醫學上認為多與環境、遺傳、吸煙、電離輻射等有關。肺癌病人在中晚期常表現為咳嗽、血痰、胸痛、發熱等,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全身疼痛、消瘦等[10-12]。近年來,分子靶向藥物在治療腫瘤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分子靶向藥物屬于腫瘤細胞抑制類藥物,能有效地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從而阻斷疾病的進一步惡化。分子靶向藥物治療較傳統的手術治療具有療效確切、靶向性高、毒副作用小等優點,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治療惡性腫瘤[13-15]。多數肺癌病人在院外服用靶向藥物治療時由于對疾病的認知不足、健康知識的匱乏、藥物不良反應的不耐受、經濟壓力等原因,使多數病人出現忘服、漏服等現象,從而降低了病人的用藥依從性,加重了病人的病情,嚴重影響病人的治療效果,故對肺癌病人在靶向治療期間給予一定的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16-17]。
互聯網+多元聯動模式是一種將社區、醫院、家庭通過互聯網銜接為一體的模式,該模式能有效地避免病人從院內轉至院外時護理指導的脫節。在該模式中互聯網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快速、有效地傳遞病人的實時病情信息,幫助醫護人員準確地診斷病人的病情,從而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指導與用藥指導。另外,通過互聯網可實現護患間的溝通,能及時解答與回復病人所提出的問題,從而滿足病人的護理需求[18-19]。
延續性護理是一種由院內向院外延伸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促進病人病情的康復。它能將科學、有效的護理理念與護理措施延伸至院外,即對病人的護理指導不僅局限于院內,同時也保證了病人在出院后依舊能享受到專業的、連續的護理指導。延續性護理的服務理念是以病人為中心,其強調的是人性化服務,且對護理人員的要求較高。延續性護理不僅能為病人提供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幫助病人認識到遵醫囑用藥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還能減輕肺癌病人的經濟負擔,降低病人的再入院率[20-22]。鄔効芹[23]研究結果顯示,延續性護理能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與病人的生活質量,對改善病人的預后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后,兩組病人的用藥依從性評分、自我護理能力評分、生活質量(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評分均明顯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病人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0%,明顯低于對照組病人的27.50%(P<0.05);研究組病人的護理滿意度為92.50%,明顯高于對照組病人的80.00%(P<0.05)。這與劉珊等[24-2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在于:1)互聯網+多元聯動延續性護理模式能運用網絡平臺實現多元聯動,建立社區醫院,讓病人在基層醫院享受到同質量的護理服務,減少病人往返本院的次數,節約了病人的時間成本,實現了病人在院外的延續性護理,從而提高了病人的自我護理能力與滿意度。2)該護理模式以互聯網作為載體,實現了信息資源共享,使病人居家便可獲取相關信息,且線上互動能及時有效地幫助病人解決疑難問題。線下加強了社區、醫院與家庭間的聯動管理,利用網絡平臺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及時獲取病人的實時病情,對藥物不良反應進行早期識別與針對性用藥指導,從而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3)通過網絡平臺病人能及時獲取用藥知識、健康知識等相關內容,為自我護理奠定了一定基礎。同時醫護人員可通過網絡平臺隨時了解病人的病情、用藥情況,進一步加強了病人的用藥監督,從而提高了護理效果[26-28]。
綜上所述,肺癌靶向藥物治療病人應用互聯網+多元聯動延續性護理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病人的用藥依從性、自我護理能力、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且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