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敦蓉,伏 玉,季 婷,吳夢蝶
腦卒中是導致全球死亡率和致殘率最高的疾病[1]。2009年—2019年,我國所有年齡段導致死亡和傷殘的疾病中腦卒中居首位[2]。腦卒中的高發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給社會、家庭和病人帶來沉重的負擔[3]。29%~81%的急性腦卒中病人存在吞咽障礙[4]。老年腦卒中營養不良發生率為48%[5],45.5%的病人血清白蛋白低于正常水平[6]。有相關報道指出,腦卒中住院康復病人營養狀況堪憂,且受多種因素影響,但具體因素的影響程度不明。本項研究通過單因素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明確腦卒中病人營養狀況的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收集上海市養志康復醫院神經康復病房2020年6月—2022年1月住院的323例腦卒中病人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7]和《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8]中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經過頭顱 CT 或(和)核磁共振成像(MRI )檢查證實有與臨床表現相符的病灶;2)病情穩定,病程7 d 至12個月的病人(如為多次卒中則按首次卒中計算病程);3)年齡≥18歲。排除標準:1)嚴重代謝性疾病及內分泌疾病史;2)惡性腫瘤或精神系統疾病;3)卒中后患有影響營養狀況的內、外科疾病,如胃腸道疾病、外傷、手術等;4)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減退或衰竭。共納入323例腦卒中病人,男221例;年齡(60.00±13.37)歲;病程(3.97±3.52)個月;出血性腦卒中135例,缺血性腦卒中188例。本研究經上海市養志康復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No.2022-012)。
1.2.1 調查工具
1)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人口學資料(性別、年齡)及疾病相關資料(卒中類型、患病部位、病程、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心房顫動史、洼田飲水試驗結果、是否鼻飼、是否有排便困難);2)實驗室指標:包括血紅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總蛋白。
1.2.2 資料收集方法
由經過同質化培訓的3名研究者,根據表格內容,在醫院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里搜集符合納入標準的腦卒中病人的相關資料。血紅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總蛋白選取本次入院后的首次檢查結果。資料收集結束后,由2名研究者對數據進行核查,以確保數據準確性。
1.2.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調查對象血紅蛋白水平為(126.80±14.65)g/L,總蛋白水平為(66.78±5.12)g/L,白蛋白水平為(39.64±3.41)g/L,前白蛋白水平為(221.71±50.47)g/L。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血紅蛋白水平在性別、病變部位和是否鼻飼方面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總蛋白水平在不同年齡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白蛋白在年齡、病程、是否鼻飼、洼田飲水試驗結果和排便困難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前白蛋白在性別、年齡、洼田飲水試驗結果和排便困難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腦卒中病人血紅蛋白、總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的單因素分析結果(n=323)
本研究分別以腦卒中病人血紅蛋白、總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α入=0.05,α出=0.10),分類變量的賦值方式見表2。多元線性回歸結果顯示,性別、部位和鼻飼是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因素;年齡是總蛋白水平的影響因素;年齡、病程和排便困難是白蛋白水平的影響因素;年齡和性別是前白蛋白水平的影響因素,具體見表3~表6。

表2 分類變量賦值方式

表3 腦卒中病人血紅蛋白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表4 腦卒中病人總蛋白水平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通過表1可見,腦卒中病人發生營養不良,更容易發生于女性、高齡、病程短、左側腦部病變、鼻飼、洼田飲水試驗異常、便秘的病人,而與卒中類型,是否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或心房顫動無關。這與Qin等[1]的研究結果一致。
本研究主要采用血液營養學指標來判斷腦卒中病人的營養狀況。腦卒中病人貧血人數137例,發生率為42.4%,其中輕度貧血發生率為41.8%,中度貧血發生率為0.6%;總蛋白低于正常者26例,發生率為8%;白蛋白低于正常者55例,發生率為17%;前白蛋白低于正常者103例,發生率為31.9%。高于劉艷瑰等[9]營養不足的發生率16.41%,徐世海[10]對104例腦卒中住院病人營養不足調查顯示,營養不足的發生率為14.42%。原因可能與本研究對象均為住院病人,發病時間短,很多病人合并吞咽障礙有關。長期以來,血清白蛋白一直作為營養風險評估的重要指標,但是由于其半衰期長,而且易受一些因素的影響,降低了可靠性。前白蛋白半衰期短,在判斷蛋白質急性改變方面較白蛋白敏感[11]。
表3結果顯示,鼻飼是血紅蛋白水平的影響因素,與王琰等[11]的研究結果一致。超過50%的急性卒中病人存在卒中后吞咽障礙。年齡、吞咽困難、應激狀態、神經內分泌因素、感染、心理因素等均是引起卒中后營養不足的危險因素。卒中后吞咽困難是卒中后營養狀況惡化的獨立危險因素。
表5結果顯示,病程和便秘是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影響因素。病程越短,病人的吞咽障礙越嚴重,營養攝入不足。隨著病程的延長和康復的介入,病人的吞咽障礙逐步得到改善,營養狀況逐步好轉。
表4~6結果顯示,年齡是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的影響因素,隨著年齡增長,血清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一項關于中國老年人的研究表明,60歲以上的老年人營養不足發生率為5.54%,80歲以上的老年人營養不足發生率為7.88%[12]。腦卒中病人很多存在吞咽障礙,因此,營養不足發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吳曉娜等[13-14]的研究表明,老年住院病人營養不良和營養不良風險發生率分別為19.39%和39.71%,65歲以上的腦卒中病人有59.97%存在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周菲等[15]的研究表明,老年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為28.26%。任姍姍等[16]采用微型營養評估量表-簡版(MNA-SF)評價,14.74%老年腦卒中病人存在營養不良。
營養不足會引起病人肌肉力量下降,影響腦卒中病人的行走功能,阻礙病人的康復[17],并且與死亡率增加有關[18]。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評估這些病人的營養管理效果。營養不足病人發生各種并發癥的機會增多,比如感染、胃腸道出血、壓力性損傷等[19]。腦卒中病人營養不足的發生率較高,應引起臨床醫護人員的重視,及時進行營養風險評估和營養干預。血紅蛋白改善有利于腦卒中病人功能恢復,并可能縮短住院時間[20]。營養干預能幫助腦卒中病人促進感覺運動功能康復,并對認知和情緒有幫助[21]。杭代等[22]的研究表明,全程營養支持可改善血液中營養相關指標,提高營養狀況,進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達到早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