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予

俯瞰亮馬河。攝影/溫珂
3月中旬,北京天氣轉暖,北京市朝陽區水務局副局長王成志發現,亮馬河邊釣魚的人又多了起來,七八個“全副武裝”的大爺在水岸邊支著板凳,一坐就是一天。亮馬河上的游船已經起航,到了夜晚,航船從燕莎碼頭出發,穿越繁華的夜景,直抵藍色港灣碼頭。再過一段時間,亮馬河還會變得更加熱鬧,有人在河里劃槳板,還有人在河里游泳。
數年前,亮馬河還是一條讓周邊市民繞行的河流,沒有出眾的景觀,水文環境不佳,也不讓人感到親近。而現在,煥然一新的亮馬河已經與市民建立起一種直接而親密的關系,成為北京市一張亮眼的城市名片。
改變始于2019年,朝陽區啟動了對亮馬河的綜合治理,建設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幾年來,亮馬河實現了18公里濱水綠道貫通和6公里旅游通航,河岸串起“1河2湖24橋18景”,并且探索各類水上活動,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北京市朝陽區委書記文獻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亮馬河的治理是一場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全方位的綠色發展變革。正是通過亮馬河,朝陽區認識到,任何河流的治理都有其共性經驗和個性特點。
以河道更新帶動城市更新,這是朝陽區給出的答案。
許多人或許沒有意識到,北京是一座水系縱橫的城市。425條河流在首都流淌著,濱水空間占市域面積的9.4%,它們是北京城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北京眾多的河流中,全長9.3公里的亮馬河一直是治水重點。
對亮馬河的治理,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在那之前,亮馬河一度河床淤積,排水能力差,環境臟亂。1981年,朝陽區開始分期分段對亮馬河進行修整、疏浚和配套建設,提升行洪排澇能力。進入21世紀,城市化進程加快,朝陽區連續多年對亮馬河分段實施清淤疏浚、拓挖和襯砌等措施,使得河道行洪能力提升。由于沿線污水直排現象屢見不鮮,亮馬河的河道曾經蚊蠅孳生、氣味刺鼻,朝陽區對亮馬河實施截污治污和河道補水,緩解了水污染問題。

2018年2月,改造前的麥家橋至好運橋雙層木棧道。供圖/北京市朝陽區水務局

改造后的麥家橋至好運橋雙層木棧道。供圖/北京市朝陽區水務局

1985年,原亮馬河壅水閘,現鉑宮閘位置。供圖/北京市朝陽區水務局

改造后的鉑宮閘上演炫彩燈光秀。圖/北京市朝陽區融媒體中心
王成志回憶,從1999年到2019年,朝陽區對亮馬河的治理以治污為主,主要圍繞水環境改善開展治理工作。
AECOM景觀設計總監、亮馬河項目設計總負責人李彥軍在2017年來到亮馬河邊的時候,看到的正是一個經過多年治理后河水漸明的亮馬河。但是,李彥軍發現,當時的亮馬河仍然存在四個明顯的問題,他用了十二個字來形容自己的觀感。
首先是“空間碎”。李彥軍說,當時亮馬河兩岸的濱河空間都是片狀的,很多地方被用作停車場,河邊還有很多私搭亂建的建筑,空間上不完整且不成體系。
其次是“通路阻”。幾年前,市民沒有辦法沿著亮馬河的河岸從一頭走到另一頭,到處都是斷點。亮馬河的兩岸也不貫通,如果想要從河流南岸走到河流北岸,有時需要走上一兩公里,非常不便。水面離岸很遠,而且河岸兩側還有兩三道欄桿阻隔,道路距離河岸較遠,河道呈現溝渠的狀態,市民很難近水、親水。
再次是“功能少”。經過歷年治理,亮馬河的水質已經比較清澈,“但是岸不綠,景不美,基本沒有景觀功能”。李彥軍說,當時亮馬河兩側的企業、商業和社區都是背河發展,不會面對河流,正是因為當時的亮馬河“基本沒有什么景觀可言”。
最后是“形象弱”。李彥軍說,亮馬河兩岸有使館區,有高端的商業和酒店,也有朝陽公園,穿越其中的亮馬河顯得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原本應該是很優質的生態資源、景觀資源,反而呈現出灰色和消極的氛圍。
到了夜晚,原本景觀就不出眾的亮馬河變得更加黯淡。朝陽區城市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朝陽城管委”)城市景觀管理科科長楊偉毅說,2019年以前,亮馬河只提供最基礎的功能照明,河道兩岸及周邊建筑景觀照明可以說是零,更談不上夜間景觀環境。某種程度上說,由于照明的缺失,當年亮馬河的夜間環境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作為一條特殊的河流,亮馬河本不應是這個樣子。
在文獻看來,朝陽作為北京面積最大的中心城區,有一張漂亮的水網,而亮馬河是其中的翹楚。
這是一條沉淀著數百年歷史文化的河流。亮馬河是壩河的支流,在整個北京市的水網中,是“都”與“城”的重要連接地帶。根據《亮馬河上》一書,史料記載,亮馬河最初是東直門外一條大車道,因地勢低洼,每至汛期雨水匯聚,便形成季節性小河道。明洪武初年,重修北城墻和開挖護城河,將小河與北護城河相通,向東流入壩河,最后流入通州。明永樂十八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皇家的御馬苑就設在亮馬河附近,相傳皇家御馬就是在這里清洗和晾曬,稱“晾馬河”,后諧音為“亮馬河”。
新中國成立以來,亮馬河變得更加特殊。1955年,為適應快速發展的外事需要,北京相關部門開始建設使館區。目前朝陽有四個使館區,亮馬河穿越了其中第二、第三使館區,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亮馬河“連接世界”的使命。而隨著北京的城市發展和使館區的建設,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商務大樓在亮馬河沿線建設,周邊的商業活力逐漸升溫,使這里成為國際化和商業化氛圍格外濃厚的區域。
王成志說,基于亮馬河的這些獨特性,朝陽區把亮馬河定義為朝陽水網的眼睛部位,對于這樣一條河流,僅僅實現水質清澈還遠不夠,“我們認為需要對亮馬河整體進行升級改造,不僅水清,還要景美”。
天氣轉暖,亮馬河邊的人多了起來。遛彎的居民背著手、哼著曲,從河岸北邊溜達到南邊。不同膚色的面孔帶著餐布、野餐籃席地而坐,晃動著手中的白葡萄酒杯,天南地北地聊著。
不遠處的亮馬河中,兩位金發女郎在劃皮劃艇。其中一位用手指了指身邊人,用英文向岸上的人群喊著:“Today is her birthday(今天是她的生日)!”此起彼伏的“Happy birthday(生日快樂)”在亮馬河岸邊響起,有的人還舉起手中杯酒,向河里的人致意。皮劃艇劃到哪里,祝福聲就延伸到哪里,河里的人、河邊的人都大笑出聲。
隨性、慵懶,甚至有些醺醺然。享受著亮馬河的人恐怕并不知道,亮馬河這番改頭換面的變化是從朝陽區水務局面向全球征集亮馬河概念性規劃設計方案開始。由AECOM公司負責方案綜合工作,項目正式定名“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
項目設計一開始,首先冒出來的問題是,設計的邊界線到底在哪里?景觀設計項目往往是先有一個明確的設計范圍,定完設計紅線范圍之后才能深化所有設計方案和內容。通常來說,濱水空間項目的設計范圍就是河道及兩側的綠地空間。
而對于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項目團隊在設計前期提出了一個創新理念,即在統籌一河兩岸一體化設計的基礎之上,“建筑—綠地—水體”無縫銜接,這意味著突破了慣常的設計范圍,項目團隊在設計時不僅考慮一河兩岸,也把河流兩側的建筑及室外空間、市政交通設施等納入進來,不留死角,進行一體化的設計。
這是由亮馬河的特點決定的。李彥軍說,每一條河道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對亮馬河而言,其獨特之處在于它是穿過首都建成區域的一條河流,河流兩岸非常繁華,未來有承載更多功能的潛力。亮馬河的另一個獨特之處在于,它不是一張白紙,“如果是別的遠離城區的河流,兩岸很空曠,設計的空間會很大,但是亮馬河不是可以隨意設計的,有更多限制性因素,一定要和它的區位以及兩側業態做到銜接”。
至于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的核心設計理念,確定為河道復興帶動城市更新,實現以河道“線”的提升帶動城市片區“面”的發展,還河于城,還河于民,最終形成城市獨具特色的藍色經濟帶。
根據亮馬河沿線地區后方片區的不同功能,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被確定為四大主題段落,包括生活休閑水岸、國際交往水岸、商業活力水岸和自然生態水岸。
生活休閑水岸是由香河園路至新東路段,這一段片區主要由高端生活社區組成,為了實現生活休閑的功能,項目團隊在這里設計了針對不同年齡段居民的活動空間“諧趣園”,因為周邊有學校,還專門設計了供兒童攀爬、玩耍的活動空間。
國際交往水岸的北岸覆蓋了昆侖飯店、凱賓斯基酒店、燕莎等國際知名酒店及購物中心,南岸是使館區。項目團隊通過景觀設計,讓北岸的空間實現保持開闊,使商業和生態環境融合在一起;南岸則根據使館區的特色,設計了“一帶一路”友好林和命運共同體廣場。
商業活力水岸和自然生態水岸分別緊鄰藍色港灣商圈和朝陽公園,項目團隊通過雙層結構濱水空間、觀景臺、生態過渡區等設計,塑造適合商業空間和自然生態空間的景觀。

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的北岸集中了多家國際知名酒店及購物中心。攝影/馬壽民

水禽嬉戲亮馬河,一派和諧共融景象。攝影/高愛艷
此外,李彥軍說,在項目設計之初,怎樣讓河流空間更開放、更包容、更公共就成為設計師重點思考的方向。
“很重要的一點是在設計的過程中如何在有限的范圍內創造出無限的空間。”李彥軍說,首先是要讓河流和建筑之間有足夠的空間,將河岸兩側建筑室外空間能夠向外延展,拓展室外的功能,夏天可以有外擺,冬天撤回外擺就變成市民鍛煉的空間,“這個空間是有彈性的,不是一個硬性的設置”。
由于亮馬河的河道和河岸較窄,空間范圍有限,項目團隊決定“向立體要空間”,有的濱河空間是雙層結構,下層空間為葉子步道及觀景平臺,可供市民遮陽避雨,上層空間和慢行過道結合,具備通行的交通功能。
除此之外,項目團隊還在“向水面要空間”,在水面設計了親水棧道,一些商業業態外擺的平臺也拓展到了水里。這些空間具有開放性,而且不僅可供市民通行,也可供市民停留。如今經過這些平臺,總能看見市民在平臺上唱歌、跳舞、看書,甚至還有人在平臺理發。“提供越多空間、越開放,便會變得越多元、越包容。”李彥軍說。
水面上的空間也至關重要。原本亮馬河和北京眾多河流一樣,對河道的管理較為保守,明令禁止在水里游泳的行為,但現在,亮馬河三環以內段落的水面向市民開放,尤其是從燕莎橋到新東路橋這一段,市民在這里釣魚、游泳,也可以劃槳板、劃皮劃艇,水上活動極其豐富。
王成志說,現在亮馬河對于水面的開放,在過去很難想象,“為了讓市民親近河流,政府要做更多的付出,一方面要主動提醒、提示,另一方面是在沿線配備更多的保安人員巡邏”。
朝陽區水務局河湖管理科科長趙蕓說,亮馬河引入了第三方服務單位,他們在提供槳板專業化服務的同時,對水域提供全天候、全人員的安全防護,碼頭還配備有救生圈、救生繩、救生桿、救援艇,現場教練員同時兼有救生員的職責。
這一切,讓“北京塞納河”有了可能。
AECOM團隊曾戲言,“頭一次碰到這么‘奇葩的甲方”。他們接過不少城市濱水空間的設計項目,但朝陽區的政府部門是“三最”甲方,到場次數最多、方案調整最多、態度也最負責。從頭跟到尾,不光看圖紙,還反復斟酌細節。
亮馬河岸線的擋土墻設置了游人座椅,最早一批座椅的高度是55厘米,大家試坐之后覺得不那么舒適,認為還可以矮一些。經過反復調試,最終將座椅從55厘米調為45厘米——因為這是可以讓市民在屈膝落座時雙腳著地的高度,更加舒適。亮馬河邊的扶手并不是常規的橫平豎直,而是向下傾斜了13度,這是人倚靠扶手更加舒適的角度。
這只是亮馬河從2019年4月開始進行施工之后,產生種種巨變中的幾個小細節。總結起來,巨變是通過六大工程實現的,包括河流整治、橋梁改造、河湖貫通這三大基礎性工程,以及景觀亮化、慢行連通、旅游通航這三大賦能性工程。
在王成志看來,工程實施中,每一位參與者都經歷了理念更新的過程。“全國各地的河道管理者,注意力永遠在‘河上,但是很少思考為什么要治河,河流和城市是什么關系。”王成志說,朝陽區在治理亮馬河時,要求更新治理理念,“要認識到治河是為了城市和城市的市民”。
岸線整治工程的施工內容,是理念更新的一個典型體現。
原本,亮馬河的河道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硬、直、單調,因為河道是硬質河道,并且除非地形發生變化,岸線基本是一條直線。這是過去許多年里,中國河道的普遍樣貌。在岸線整治中,朝陽區水務局打掉原本所有的硬質岸線、硬質湖底,使岸線變成通透的、生態的自然斷面,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有了生態棲息地,河岸總體設計則采取“宜彎則彎、寬窄結合”的原則,避免線性單一化。
此外,朝陽區水務局在水體內種植了矮生苦草等沉水植物,水面種植荷葉,淺水區種植菖蒲等挺水植物,還在水中增加了魚蝦貝類,用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改善亮馬河的水質。王成志說,這其實就是用傳統的手段,將亮馬河恢復為傳統的河道。
目前,亮馬河已經實現區域污水零排放,透明度達1米以上,全線水質升為Ⅲ類。與此同時,自然曲折的河岸設計和河內外的水生動植物也讓亮馬河的景致更加豐富。
旅游通航工程是理念更新的另一個典型表現。很長一段時間里,亮馬河不具備通航功能,一個主要原因是河道的橋梁比較矮,船只無法通過。文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如果河道不通航,人民群眾享受不到河道治理的成果,治理就丟失了靈魂,“所以亮馬河一定要實現通航、通行,讓人們可以親水、近水”。
為了讓亮馬河實現通航,朝陽區交通委員會牽頭實施了橋梁改造工程,對原本的麥子店橋和朝陽公園路橋進行改造,將平板橋改為拱橋,在橋下預留了2.5米的通航高度。此外,文獻提出,治理交通要和通航一起考慮。橋梁改造的過程中,麥子店橋和朝陽公園路橋由兩車道變為四車道,并預留了人行通道。改造完成后,不僅通航問題解決了,河岸兩側原先的交通擁堵問題也解決了。
在亮馬河具備通航條件后,下一步工 作是解決游船的專業運營。為此,朝陽區國 資委牽頭引入了社會資本,由區屬國有企業與社會資本合作成立游船運營公司,專門負責游船運行,購置游船,提供先進的技術和運營理念,設計了 2 公里的航線,之后游船航線又擴為 6 公里。
3月16日晚,亮馬河游船起航。坐船從藍港碼頭出發,兩岸的建筑不斷后退,簡約的金色線條燈勾勒出一道道金色的天際線,漁陽飯店、京城大廈等結構特殊的建筑外立面則裝點著五彩斑斕的燈光,構成浪漫的亮馬河夜景。
游船穿過鉑宮船閘,能看見正在上演的光影秀“三生宇萬物”。而當游船穿過亮馬河24橋時,又能看見各具特色的橋下風景,有的橋下正落著“光雨”,有的橋下則上演著凡高畫中的星月夜。
夜間景觀對于旅游通航尤其重要。2019年,朝陽城管委組織開展了亮馬河燕莎橋到朝陽公園段通航景觀照明工程建設,使沿岸兩側建筑物的景觀亮化作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的光影背景。2023年,亮馬河二期、三期景觀照明建設啟動并完成,沿岸100余棟建構筑物被一一點亮。
浪漫的背后,是亮馬河改造過程中難度不小的溝通與商榷。李彥軍說,由于亮馬河兩岸有各種街道、社區和商業,權屬單位較多,使得項目設計和改造的過程難度極高,需要聆聽各方的需求,引導各方參與到其中。
在大約三四年的時間里,在朝陽區政府統籌協調下,李彥軍所在的項目團隊與亮馬河沿線的22家街道、社區、商戶開展了上百次會議,了解他們的需求,“使得整個設計能取得一個最大公約數,也讓項目能夠實現最大的社會滿意度”。
以景觀亮化工程來說,涉及沿線100余棟建筑,要讓沿線建筑產權單位都認可景觀照明的方案,并愿意參與共建,不是一件容易事。
楊偉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為動員沿線建筑產權單位支持參與建設,他們采取了入戶調查、社區公示欄張貼公示、召開居民座談會和業主代表大會等多種方式,對于一些意愿不強的產權單位,還需要依靠屬地街道提供協調上的幫助。
啟皓大廈是亮馬河畔的高端寫字樓,也是亮馬河亮化工程的重點建筑。他們對于設計方案有著較高的要求,希望景觀照明能夠符合企業形象,為了達成一致,雙方開了十余次會議,方案改了三四次,最終達成一致。另外,由于啟皓大廈建筑外立面有異型玻璃,燈帶施工時若造成破損,會造成后期墻面漏水,朝陽城管委多次到現場踏勘,“每一條窗框都反復測量,進行施工工藝打磨,最終實現了最佳效果的亮化”。
而對于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不同的單位也有不同的訴求。燕莎商場是北京知名的商場,在設計階段,燕莎商場提出希望亮馬河的濱水空間沒有遮擋,能夠讓河邊的游人更便利地進入商場。亮馬河兩岸有不少高端的商業業態,不少商戶提出,希望亮馬河兩岸能夠更多提供外擺的寬闊空間。
亮馬河畔的高端購物中心藍色港灣,原本在靠近河邊的區域建設了停車場,這讓亮馬河兩側的綠地顯得較為破碎。為了更新改造,需要讓原本的停車場騰退,變為公共空間。為了說服藍色港灣,項目團隊從設計上就對河道和兩側商業業態進行了一體化設計,在設計方案中就帶入了藍色港灣,讓他們看到亮馬河的公共空間能夠與商業產生怎樣的聯動,未來可能帶來怎樣的商業活力,“通過逐步溝通,他們接受了方案,達成了合作意向”。
城市的誕生離不開水,每一座有歷史積淀的城市都必然有一條知名的河流。河流既是城市的生存之基,也是城市的心靈寄托。無論是滄桑的多瑙河、浪漫的塞納河還是夢幻的萊茵河,都在流淌中講述著城市的故事。
但是在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河流與城市的關系也有不同。在城市發展的早期,河流為城市提供穩定和安全的水源,承擔灌溉功能和水利功能。隨著城市的發展,在工業化時代,河流成為排放廢棄物的場所,離普通市民越來越遠。
現在,河流和城市的關系是什么?這是城市管理者需要回答的問題。
李彥軍說,河流應該是城市生活的容器,容納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讓不同國籍、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都能在這里找到自己喜歡的地方。
如今,擁有1000種生活方式的亮馬河就成為這樣的存在。

亮馬河夜色迷人。圖/北京市朝陽區融媒體中心
亮馬河的商業活力已經被激活,發揮著不可小覷的經濟效益。文獻說,朝陽區以地鐵14號線朝陽段、亮馬河國際風情水岸為紐帶,以CBD、三里屯等地標性商圈為節點,構建“一縱一橫一核”消費版圖,亮馬河商業帶就是其中的“一橫”。王成志說,根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至今,亮馬河商業帶的客流量同比增加了40%~50%,藍色港灣等重要節點的客流量同比增加了70%~80%,2023年年底的統計還顯示,亮馬河周邊商業的全年收入約40億元,同比增長37%。
亮馬河的國際化程度也在顯著提高。2023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眾多駐外使節和參會的外國領導人就住在亮馬河畔,到了夜晚,他們夜游亮馬河,對這條河流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同時,外交部也選擇亮馬河的游船舉辦了多場外事活動。
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在北京代表團的開放團組活動上,全國人大代表、朝陽區委書記文獻把《亮馬河上》這本書帶到現場,向公眾推介亮馬河。顯然,亮馬河已經成為一條代表朝陽區形象的河流。
可以說,亮馬河已經成為以河道更新帶動城市更新的典范。“現在亮馬河已經不單純只是一條河流,而是一個片區,還是一種治理的理念和模式。”王成志說。
2023年,朝陽區借鑒亮馬河經驗,啟動了通惠灌渠治理工程。未來5年,朝陽區還將推進更多河道治理,繼續以河道更新帶動城市更新。
正如文獻所說,“人類的親水情結亙古不變,我們需要一條流淌在身邊,承載著鄉愁的河。河流可以成為人們的精神寄托。”
河流與城市的故事還在發生,還在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