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婕


深度解讀文本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基礎,也是語文教師備課的重要步驟之一。本文通過還原方法以及分析比較的方法,對《帶上她的眼睛》進行深度解讀,分析《帶上她的眼睛》在悲壯結(jié)局之下所蘊含的科幻曲線跳躍美、人性天真堅韌美與希望之美,以此對初中語文教學作一些探討。
閱讀教學的核心應該是文本解讀,孫紹振先生在談到文本解讀方法的可操作性時提出了“還原法”與“比較法”。他認為:“我的還原,只是為了把原生狀態(tài)和形象之間的差異揭示出來,構成矛盾,加以分析?!边€原法就是將文本的原生狀態(tài)“還原”出來,以“世俗化的觀念”與“作者的觀念”進行分析對比,揭示差異,分析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揭露出深層的、內(nèi)部的矛盾。魯迅先生曾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只是讀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容易領悟?!币虼?,分析文本還可以從“比較”切入,將文本或同類比較,或異類比較,或從藝術形式、流派、風格等方面比較,分析作家為什么“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由此領悟作家的為文之法。
一、科幻的曲線與跳躍之美
《帶上她的眼睛》是一篇科幻小說,由作者劉慈欣根據(jù)自己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翱苹谩背休d著科學的基石與人類的夢想,科幻文學以廣闊的宇宙作為背景,遠超主流文學,同時又將對人性的探討、對未來的希冀置于其中,展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劉慈欣在自傳中寫道:“科幻文學從靈魂深處看到一種天真的東西,這一直是它的魅力所在。”基于孫紹振先生的文學文本解讀學,筆者通過“還原法”與“比較法”對《帶上她的眼睛》進行文本解讀,以探討其中的“美與希望”。
地球的內(nèi)核是什么?內(nèi)核有多大?研究地球核心后,能否推理出行星是如何形成的?人類能否以此來創(chuàng)造新的地球?以上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有疑問并且想知道答案,在這種好奇心驅(qū)使下去研究、去探索,便是科學的魅力所在。同時文學作品也有著深刻的魅力,當科學與文學相結(jié)合,科學的礦藏與大膽的幻想相融,科幻文學便有了其獨特的美學原理。分析表1中的三個片段,以此探索其科幻美學。
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對地球內(nèi)核進行研究,由于缺乏靈敏度能達到給地球深層內(nèi)部采樣的探測器,探測地球內(nèi)核的工作一直難以開展。文章立足于已有的科學實際,想象“落日工程”的進行,想象“落日六號”陷入困境,想象地下探索工作的流程,無疑是新穎獨特的。比較《流浪地球》中的片段以及《人和吞食者》片段,有以下相似之處:
(一)真實與科幻交織,呈現(xiàn)科幻美學
科學技術本就有其特有的美感,就像人們喜歡看挖掘機作業(yè),好奇時鐘運轉(zhuǎn)的齒輪規(guī)律,向往火箭發(fā)射的場景。當文中出現(xiàn)精確的時間節(jié)點、專業(yè)的術語表達以及符合科學邏輯的事件描述時,就成功地構建出一個嶄新的宏觀世界,再以“宏世界”為背景,細化細節(jié),增添真實感,從而與現(xiàn)實世界區(qū)分開,這種割裂感與真實感無疑給讀者帶來巨大翻轉(zhuǎn)體驗的快感。
正如劉慈欣所說:“科幻文學能使我們從大海見一滴水。”大海無疑是廣闊的,宇宙更是遙不可及,當讀者的視線從遙遠的宇宙不斷被聚焦,看到木星之眼,看到太陽的氦閃爆發(fā),看到地殼深處的硅酸鹽和鐵鎳,科幻文學作品由此在讀者眼中開始跳躍。曲線的跳躍自有其獨特美感,讀者視角不斷被放大再縮小,再放大再縮小,而這種變化又被賦予真實之感,時刻吸引著讀者視線。
(二)呈現(xiàn)可能的未來,以嶄新的視角震撼讀者
日復一日的現(xiàn)實世界無疑是枯燥乏味的,從社會來看,發(fā)展離不開人們的創(chuàng)造,因此人們自古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個人來看,學習和工作占據(jù)著生命的大部分時間,年輕人常常被生活的重擔壓制。人類文明至今并沒有經(jīng)歷太大的生存危機,因此缺乏“末日體驗”,當文學作品能讓讀者從地表層的生活看見地殼深處的鐵鎳,從平淡生活到地球由于氦閃爆發(fā)被汽化,從人類世界回到恐龍時代又為恐龍所圈養(yǎng),這無疑是新奇的體驗。
科幻文學介于科學與文學之間,不同于未來學指向的確定的未來,科幻文學將可能的未來鋪陳在讀者面前,在科學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無盡想象,未來的不確定使得科幻文學的故事線不斷跳躍,或明或暗,產(chǎn)生獨特美感。
分析比較三者的描述,小姑娘的余生都將在那不足10立方米的空間中獨自探索地殼的奧秘,地球離開太陽系后能否選擇宜居之地,被吞食者吞噬過后的地球荒涼一片,三個故事都有各自的“悲壯”結(jié)局。在這些“悲壯”之中,更易使讀者感受文章之中的科幻之美,其中跳躍著科學與幻想,跳躍著人類的美好憧憬,使得文學作品之中綻放出科幻的美妙火光。正如劉慈欣所說:“科學之美和科技之美,構成了科幻小說的美學基礎。”
二、人性的天真與堅韌之美
孫紹振先生提道:“情感邏輯是‘無理而妙的,不同于科學的理性邏輯,只有通過‘還原,矛盾才能顯現(xiàn),從而進入具體分析程序。”
在文章開頭,文中的小姑娘說道“我太怕封閉了”,“我”最初并不理解她的處境并提出疑問,但小姑娘卻保持沉默,并不解釋。在文章的最后,小姑娘平靜地說道:“請你們放心,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適應這里,不再覺得狹窄和封閉了。”
我們嘗試還原通常的情感邏輯:一位年輕的小姑娘內(nèi)心極其害怕孤獨與封閉,卻獨自生活在地球深處,同伴相繼死亡,她的活動范圍不足10立方米,周圍被5000攝氏度的液態(tài)鐵鎳環(huán)繞,與地球表面的人類通訊即將中斷,她將在此處度過自己的余生。這種情況下,如果是一名普通的小姑娘會怎樣呢?也許會大叫,會絕望,會反駁,會自盡等,這是常理推斷。但是“無理之理”正是情之所在,文中的小姑娘并沒有依常理而行,她選擇了沉默,選擇了勇敢,選擇了擔當,正是因為無理而變得有情。
通過情感邏輯的還原,我們看到一位豐滿的小姑娘的形象,她害怕孤獨,害怕封閉,她熱愛花朵、草叢、溪流、暖風、月光和日出,她選擇勇敢地登上“落日六號”,在絕境中繼續(xù)前行,她用余生為人類探究地層深處的奧秘。她帶著獨有的天真嬌憨情態(tài),毅然決然地奔赴絕境,這是她的堅韌,也是人類的堅韌。也正是因為這份堅韌,才讓讀者體會到美之所在。
文中除了小姑娘,還有“我”這一形象。從行文結(jié)構上來說,“我”這一形象使得文章結(jié)構和諸多懸念的鋪墊更加順暢合理,從情感邏輯上來說,“我”代表著讀者視角,從一開始的不解到“發(fā)瘋似的”不舍與難過,這也正是讀者的情感走向。文中寫道:“‘我孤獨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長出了綠芽……我已能感覺到晚風吹到臉上時的淡淡詩意……世界在我的眼中仍是灰色的,但星星點點的嫩綠在其中出現(xiàn)……”每個讀者在品味文章后,都會有不同的感悟,“我”在得知小姑娘的故事和結(jié)局之后,逐漸意識到地球的美,意識到晚風的輕柔、鳥鳴的愉悅和黃昏的絢麗。故事的結(jié)局是悲壯的,但在這悲壯之上,又帶著無盡的希望與傳承,因而故事中的人們也是堅韌的。
三、未來的憧憬與希望之美
劉慈欣說過:“從社會使命來說,科幻不應是一塊冰冷的石頭,無情地打碎人類的所有夢想,而應是一支火炬,在寒夜的遠方給人以希望;從文學角度講,真正的美最終還是要從光明和希望中得到?!币黄晒Φ目苹米髌罚欢ㄊ菢酚^的作品,它能將未來的美好展示給人們,讓人類在現(xiàn)實社會中汲取力量,獲得希望。
《流浪地球》中共有太空電梯墜落危機、月球危機、木星危機、太陽氫閃危機四次危機,由生存與毀滅交織而成,毫厘之間便是深淵,人類一次又一次選擇了生的希望。《人和吞食者》中,人類最終被恐龍吞噬者圈養(yǎng),幾近消滅,地球也如焚燒過后的火炭,一只螞蟻卻活了下來,成為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進化的一絲希望?!肚驙铋W電》的故事結(jié)尾,丁儀也曾說:“但存在態(tài)不管概率有多小,總還是存在的。就像希望?!?/p>
“希望”或許在許多故事中存在的概率微乎其微,主人公甚至看不見一絲“希望”,故事中的人們依舊選擇了生的希望,從而使得作品迸發(fā)出無限的可能,產(chǎn)生巨大的能量。與劉慈欣的其他作品對比分析,《帶上她的眼睛》一文也飽含著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文章題目中的“眼睛”便意味著小姑娘的希望,她作為小說的主人公,若我們還原第一視角,以她之眼觀世界,觀己心,那這雙“眼睛”便飽含著讀者內(nèi)心深處的希望。
同標題一樣,結(jié)尾處寫道:“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離她都不會再遠了。”這兩處擴寬了空間的想象,突破了時間的限制,從時空上將小姑娘與“我”合二為一,是生命的延續(xù)也是希望的交接,在以后的悠悠歲月中,兩人的心跳在一起,思緒在一起,對地球的美好憧憬也融會在一起。
部編版教材中的課文經(jīng)過了作者的改寫,對比小說原版后,其中一處被刪減的情節(jié)值得回味,也能幫助讀者更好品味作品的魅力。原文:
我們給這朵小花起個名字好嗎?嗯……叫她夢夢吧。我們再看看那一朵好嗎?他該叫什么呢?嗯,叫小雨吧;再到那一朵那兒去,啊,謝謝,看她的淡藍色,她的名字應該是月光……
我們就這樣一朵朵地看花,聞花,然后再給花起名字……到我堅持停止時,我們已給上百朵花起了名字。
……
我現(xiàn)在已適應這里,不再覺得狹窄和封閉了,整個世界都圍著我呀,我閉上眼睛就能看見上面的大草原,還可以清楚地看見每一朵我起了名字的小花呢。再見。
在給每朵小花取名的過程中,讀者或許無法完全感同身受,小姑娘的眷戀與不舍溢于言表。在幾十年的漫長余生中,每一朵小花都伴隨著她,是整個世界圍繞著她,也是對人類的美好希冀圍繞著她?;叵搿奥淙展こ獭钡某踔允鞘裁??是對宇宙的探索,對地球的探索,對未來的追尋。人類試圖在一次次研究發(fā)現(xiàn)中,找到未來的出口,找到面臨未來危機的突破口。
四、結(jié)語
《帶上她的眼睛》首次入選語文教材,也是部編版教材中為數(shù)不多的科幻小說,其所蘊含的深意仍需不斷探尋。這文本解讀探索的過程,也希望能給實際教學帶來不同視角的啟發(fā),如在課堂中巧用“還原法”,引導學生走入文本;拓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學會分析和比較;與寫作教學結(jié)合,跨學科學習結(jié)合,讓學生學會創(chuàng)意表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