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好,駱少敏,張忠玲,文朝琴
最新癌癥統計報告顯示,我國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惡性腫瘤中均居首位[1]。罹患肺癌對病人是重大應激事件,肺癌疾病本身及其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使病人生理上遭受極大的痛苦,加之肺癌的低治愈率和高死亡率,肺癌病人常表現出明顯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使得病人無法有效適應疾病帶來的變化[2-3]。疾病接受(acceptance of illness)是指病人與其健康狀況相適應,能夠對其健康狀況進行實際評估,并擁有與疾病抗爭的動力[4]。疾病接受度是近年來癌癥病人心理狀況的研究熱點,多項研究認為,癌癥病人接受疾病是其適應疾病的前提,疾病接受度越高,其能更好地適應疾病帶來的變化,對抗疾病的動力和治療依從性越高,這對改善病人生存質量和治療結局具有重要意義[4-5]。目前國內關于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旨在為臨床制定干預措施提供參考。
選取2021年9月—2022年6月在我院就診的肺癌病人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經病理檢查診斷為肺癌;2)年齡≥18歲;3)知曉自身病情;4)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患有精神疾病者;2)身體極度虛弱不能配合問卷調查者。
1.2.1 調查工具
1)一般情況調查表:自行設計,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婚姻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煙史、病理類型、病理分期、癌癥是否轉移、患病時間。2)疾病接受度量表(AIS):由Felton等[6]編制,趙雯雯[7]漢化,廣泛應用于病人疾病接受程度的測評。共有8個條目,各條目賦1~5分,總分8~40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接受度越高,其中<20分為低水平,20~30分為中等水平,>30分為高水平。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92。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8]編制,Zhang等[9]漢化,共有10個條目,各條目賦1~4分,總分10~4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效能感越強。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62。4)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由肖水源[10]編制,共有10個條目,分為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3個維度,總分12~66分,得分越高表示社會支持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788。
1.2.2 調查方法
調查前先向調查對象解釋研究目的和過程,遵循自愿原則,采用統一指導語,問卷由調查對象獨立填寫,問卷回收后由雙人檢查核對。共發放問卷308份,回收有效問卷278份,有效回收率90.26%。
1.2.3 統計學方法

278例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得分為(19.47±4.62)分,總體處于低水平。自我效能感得分為(22.20±4.94)分;社會支持總分為(37.26±8.00)分,客觀支持維度得分為(9.84±2.58)分,主觀支持維度得分為(20.66±5.41)分,支持利用度得分為(6.76±1.76)分。

表1 不同特征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與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
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總分為自變量(賦值方式見表3),以疾病接受度總分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理類型、癌癥是否轉移、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是影響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的主要因素,可解釋總變異的53.9%,見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方式

表4 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本研究中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得分為(19.47±4.62)分,總體處于低水平。分析可能的原因:1)多數肺癌病人就診時已處于中晚期,面對著疾病的低治愈率和高死亡率,病人常常難以接受自己所患疾病;2)肺癌惡性化程度高,加之長期治療過程中手術的創傷、放化療不良反應等,使病人遭受著極大的生理痛苦,導致病人對疾病接受度較低;3)本研究中肺癌病人大多為中青年(<60歲),其在家庭和社會中肩負著重要責任,罹患疾病和長期治療會給病人日常生活帶來極大改變,使病人產生極大的心理負擔,對自身所患疾病的接受程度相應較低。本研究結果低于Chabowski等[11]報道的肺癌病人的研究結果[(27.1±9.2)分],原因可能與國內外診療水平和文化觀念存在差異有關。既往國外學者對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的研究顯示,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越高,其不適感越低、負性情緒越少且生存質量越高[11-12]。因此,臨床護理人員應充分認識到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的重要性,對疾病接受度低的病人可開展認知行為療法、正念減壓療法、接納與承諾療法等干預方案[13]。
3.2.1 家庭人均月收入
家庭人均月收入高的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高,與Religioni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肺癌治療周期長且費用高昂,病人需承受一定的經濟壓力,久而久之會使病人內心產生自責感[15]。家庭人均月收入較高的病人,對疾病治療費用的承受能力較強,從而有助于減輕病人的自責感,其疾病接受度相應較高;相反,家庭人均月收入較低的病人,對高昂醫療費用的耐受能力較差,容易增加病人的自責感,其疾病接受度相應較低。因此,臨床護理人員應重點關注家庭人均月收入較低的肺癌病人,鼓勵病人參與治療決策,制訂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以盡可能降低其經濟負擔,從而提高其疾病接受度。
3.2.2 病理類型
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高于小細胞肺癌病人,與Polański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小細胞肺癌屬于肺癌中惡性程度最高的一種,疾病進展快、自然病程短,確診時大多數已轉移,經治療后易復發,預后較差[17]。小細胞肺癌病人由于其病情較重,加之更差的疾病預后,這會削弱病人對疾病的接受程度。因此,臨床護理人員應給予小細胞肺癌病人更多關注,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向病人分享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新進展,提升其治療信心,以提高其疾病接受度。
3.2.3 癌癥是否轉移
發生轉移的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低,與Czerw等[4]的研究結果一致。肺癌發生轉移后會給病人的身體帶來更大的不適,加之癌癥轉移后進展更快且預后更差,會進一步加重病人對疾病的恐懼心理,使病人更難以接受自身所患疾病。因此,臨床護理人員應給予肺癌發生轉移的病人更多關注,探尋并傾聽其心理需求,向其分享肺癌治療新進展,提升其治療信心,以提高其疾病接受度。
3.2.4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高的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高,與Rzońca等[18]的研究結果一致。自我效能感是個體對實施并達成特定目標的信心程度[19]。罹患肺癌對病人是巨大的心理沖擊,面對肺癌的低治愈率和高死亡率,病人往往缺乏治療的信心。自我效能感高的肺癌病人面對疾病應激有著更強的承受力和自信心,在肺癌診療過程中更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態度和行為,與疾病抗爭的動力更強,病人的疾病接受度隨之升高;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肺癌病人面對疾病應激信心不足,在肺癌診療過程中往往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與疾病抗爭的動力不足,表現出較低的疾病接受度。既往研究顯示,通過正念認知行為訓練[20]、聚焦解決模式[21]干預可以提高肺癌病人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臨床護理人員可對肺癌病人采用正念認知行為訓練和聚焦解決模式干預,以提高其疾病接受度。
3.2.5 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水平高的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高,與Besen等[22]的研究結果一致。肺癌是致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社會支持是病人面對應激時的潛在資源。良好的社會支持不僅可為病人提供現實物質的支持和幫助,還可為病人提供精神情感上的慰藉[23]。高水平的社會支持可以幫助肺癌病人緩沖其疾病的不良應激反應,并改善其負性情緒狀態,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疾病認知,從而提高其對疾病的接受程度;相反,社會支持水平低的病人面對疾病應激時的抗壓能力較差,更傾向于消極看待所患疾病,疾病接受度相應較低。因此,臨床護理人員可從提高肺癌病人社會支持水平入手,給予其更多肺癌疾病知識指導和心理支持,引導其主動尋求支持,指導病人親友給予病人更多的人文關懷。
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處于低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理類型、癌癥是否轉移、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是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的主要影響因素。臨床護理人員應充分認識到肺癌病人疾病接受度的重要性,重點關注家庭人均月收入較低、小細胞肺癌和肺癌發生轉移的病人,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和社會支持水平,從而提高其疾病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