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考古研究古代游牧文化

2024-04-29 00:00:00
海外星云 2024年4期
關鍵詞:文化

張騫出使西域尋找的大月氏在哪里

中國的《史記》《漢書》記載了這樣一群游牧人,他們是月氏人。“月氏” 兩個字, “ 氏” 在這里不能念shì,只能念“支”(zhī)。但是也有人把“月氏”念成“肉支”。時至今日,“月”的讀音尚未有定論。從中國古代的文字語音來看,我們有一個肉月旁,可能“肉”“月”本身就不分。而在國際考古學界,近年來大家更多念作“月氏”(yuè zhī)。

《 史記》中的“敦煌祁連間”

按照《史記》《漢書》的記載,古代月氏人曾生活在“敦煌祁連間”,后來被匈奴打擊而西遷,先遷到伊犁河流域,然后再次被匈奴支持的烏孫打擊,又遷到了阿姆河流域,就是今天的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一帶。時在公元前2世紀中。

月氏人的西遷引發了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或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他的使命就是尋找西遷中亞的月氏來共同對抗匈奴。這是絲綢之路上的重大事件。但是這么多年來,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學文化究竟是什么,哪些是他們留下來的考古學遺存( 包括中國境內, 以及西遷到中亞后的),一直不清楚。從2000年以后,考古學者就開始了尋找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這條路。首先第一個問題: 月氏的故鄉“ 敦煌祁連間”究竟在哪里?

按照傳統的認識,河西走廊有敦煌,有祁連山,大家可能想當然就認為“敦煌祁連間”應該就在河西走廊。但如果仔細讀漢代文獻, 包括《史記》《漢書》《鹽鐵論》等,就會發現漢代文獻中所說的祁連山,并不是指今天的祁連山,而無一例外指今天的天山。所以漢代的“敦煌祁連間”并不是河西走廊,而是今天的敦煌和天山之間。這一點,從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攻匈奴之戰及其結果就可明確。元狩二年春,霍去病第一次攻匈奴,打的是河西走廊的東部,過焉支山千余里,就是今天甘肅省山丹縣那一帶的胭脂山,打敗了匈奴的渾邪王、休屠王等五王,俘獲了休屠王的金人;然后回來休整了一下,又接著打了一仗,在當年的夏八月,大概相當于現在的九月。第二仗攻匈奴至祁連。那么這個祁連在哪里?傳統認為就在張掖附近的祁連山,這是需要討論的。

第二次攻匈奴,除了霍去病外,還有另一個將軍:合騎侯公孫敖,他們兩個率軍分兵異道前往。在這個過程中,霍去病先趕到, 打了勝仗, 公孫敖遲到。按漢代的法律軍規,失期當斬,因為他還是個合騎侯,便拿他的爵位頂了死罪,廢為庶人。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如果他們進攻的目標“祁連”在張掖的話,如何分兵異道?公孫敖為什么會失期?霍去病的進軍路線要經過居延,居延的位置,無論從歷史文獻或考古資料上都很明確,在今天內蒙古和甘肅之間的額吉納旗一帶。如果霍去病要去打張掖,就會先北上,再南下,等于繞了個大圈子,那么公孫敖“異道”的進軍路線只能是隴西→河西走廊東部→張掖。這樣的路線,距離要比霍去病近得多,怎么會遲到?這不合理。

顯然,霍去病第二次作戰進軍的目標“ 祁連” 不應是河西走廊的今祁連山,而應是今新疆哈密的東天山,這樣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霍去病的進軍路線是北地→居延→東天山;公孫敖的進軍路線是北地→隴西→河西走廊→東天山。霍去病走的是草原之路,有水有草,氣候涼爽,又是騎兵,行軍速度比較快。而公孫敖走的是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到了張掖以西是大片的戈壁,天氣熱又缺水;出了河西走廊再往東邊天山走,敦煌以西經星星峽至哈密之間,是荒無人煙的數百里黑戈壁,沿途沒有大的綠洲和水源。再加上夏秋之際氣候炎熱,可知公孫敖的進軍過程十分艱難,最后無奈導致失道、失期。

元狩二年霍去病兩戰匈奴,攻至祁連,使匈奴的渾邪王降漢。以后,“金城(今蘭州)、河西西并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出了蘭州,進入河西,順著南山往西走,至羅布泊,匈奴被掃光了。這里的南山很明顯就是今天的祁連山。而同一段內容中先述的霍去病所攻祁連山與后述之南山,顯然并非一處。今祁連山在漢代稱為南山,不是漢代的祁連山(天山),這里已非常明確。

唐代顏師古給《漢書》作注時便認為,“匈奴人呼天為祁連”,祁連山是天山的匈奴語音譯。所以在漢代文獻中,祁連山指的都是天山,沒有例外。而至范曄撰《后漢書》時, 已開始搞錯,他認為古代月氏人活動的“敦煌祁連間”在“張掖酒泉地”。

月氏人的遷移

先從河西走廊說起。河西走廊若以張掖為中間點的話,以東和以西的地形、地貌很不一樣。張掖以東的焉支山與祁連山之間,海拔和降雨量較高,有大面積草原,適合游牧生活,我認為很有可能是匈奴的渾邪王、休屠王活動的區域。沙井文化雖然有草原文化因素,但分布于干旱的河旁平原地區,屬于典型的灌溉農業文化遺存,應該與月氏文化無關。

而張掖以西,包括今天的嘉峪關、酒泉、敦煌等地是大片的戈壁,戈壁灘中有一些綠洲。綠洲只適合發展以定居農業為特征的綠洲經濟,因為它面積有限,不適合游牧經濟存在。而按照文獻記載,古代月氏人至少有幾十萬的規模,是一個比較大的游牧人群。所以河西走廊西部的地貌環境不適合他們生存。從現在已經獲得的考古資料來看,無論是史前時期還是歷史時期,在河西走廊西部,從來沒有一個大規模的游牧人群存在過。

而張掖以西,包括今天的嘉峪關、酒泉、敦煌等地是大片的戈壁,戈壁灘中有一些綠洲。綠洲只適合發展以定居農業為特征的綠洲經濟,因為它面積有限,不適合游牧經濟存在。而按照文獻記載,古代月氏人至少有幾十萬的規模,是一個比較大的游牧人群。所以河西走廊西部的地貌環境不適合他們生存。從現在已經獲得的考古資料來看,無論是史前時期還是歷史時期,在河西走廊西部,從來沒有一個大規模的游牧人群存在過。

那么古代月氏人究竟在哪里?我們穿過整個河西走廊,尋到了天山的最東端東天山。在東天山地區,我們做了20多年的工作。

按照《史記》《漢書》的記載,大致在匈奴的老上單于期間,即公元前174年到公元前160年這十幾年中,匈奴人對月氏人發動了毀滅性打擊,很可能是偷襲。偷襲中殺掉了月氏王,他的頭顱后來還被做成了酒器。月氏人被迫遷徙,先遷到了伊犁河流域(伊犁河流域上游在今天的新疆境內,下游已經到了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此地原來是塞人(西方稱為塞克或者薩卡,中國文獻記載是塞人)的居住區域,月氏人進入以后,迫使塞人遷走。但不久之后,月氏人的宿敵烏孫人在匈奴的支持下又打到了伊犁河流域,迫使月氏再向西遷。而正是這段歷史,促成了張騫的“鑿空西域”之行。

張騫出使西域的出發時間,文獻上并沒有明確記載,但可以進行推算。張騫出發后不久便被匈奴人截獲了,當時的軍臣單于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月氏人在我們的北邊,你想越過我們去找月氏人,可能嗎?就像我們想越過你們漢王朝,去跟南邊的南越國一帶發生關系,你們能答應嗎?注意,軍臣單于說月氏人在他們的北邊。如果這個時候月氏人還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話,可以說在北邊,是西北方向;但如果他們已經到了阿姆河流域的話,無論如何不能說在北邊了,是西南方向。所以張騫被匈奴抓獲的這個時段,月氏人還在伊犁河流域。

張騫被匈奴扣留了十余年,匈奴人給他娶妻,并生了孩子。后來匈奴人放松警惕,張騫便悄悄逃脫,去完成他的使命——聯合大月氏共同對抗匈奴。但他在阿姆河流域待了一年多也沒能說服月氏人,月氏人不想再和匈奴打仗了,所以張騫只好返回。在返回的過程中,因害怕再次被匈奴截獲,“并南山,欲從羌中歸”,他想順著南山一帶從青海回來,結果又被匈奴截獲,滯留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冬軍臣單于逝世,張騫趁著匈奴發生內亂得以逃脫。公元前125年,才從匈奴返回長安。文獻上說,張騫這次出使的整個過程是13年,那么出發時間便是公元前125年往前推13年,即公元前138年。也就是說,公元前138年的時候,月氏人還在伊犁河流域,等到張騫在匈奴待了十余年,再去找月氏人的時候,月氏人已經到了阿姆河流域。

所以大致能推測出來,在公元前138年到公元前130年左右的時段里,月氏人可能從伊犁河流域遷到了阿姆河流域,這種推算不可能精確到某一年,只是有個大致的年代范圍。

月氏考古的腳步

我們在東天山地區做了差不多10年的工作, 但為了確認古代月氏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必須走出國門,必須去找西遷中亞的大月氏遺存,和東天山的游牧文化遺存進行比較。從2009年起,中國的考古學者們開始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州南部、卡什卡達里亞州東北部和蘇爾漢河州境內的西天山山脈的山前草原地帶開展考古調查,全面了解古代游牧文化遺存的分布狀況。到了2013年的年底,我們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的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簽訂了合作研究協議,正式組成了中烏聯合考古隊。

在連續多年的調查基礎上,2015年下半年,我們選擇對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市西南20公里處一處游牧聚落遺址撒扎干遺址(Sazagan)進行小規模發掘,共發掘了5座中小型墓葬、1座超大型墓葬、1座早期游牧民的石圍居住遺跡和1處中世紀墓園。這項工作從2015年下半年持續到2016年上半年,通過發掘獲得的資料跟已有發現(包括在哈薩克斯坦的西南部到烏茲別克斯坦的北部,和撒馬爾罕盆地其他遺址的發現)的對比,我們判斷這個區域的文化和北邊的文化有強烈的一致性,在時間和空間上同《漢書》等文獻記載中的古代康居的范圍一致。所以,位于撒馬爾罕盆地南緣的西天山北麓山前的撒扎干遺址,應屬古代康居文化,跟月氏的時間都在公元前后。這一發現讓我們確定了康居國的南界已到達撒馬爾罕盆地的南緣,西天山的北麓。如果我們要找古代月氏的遺存,還要再往南到西天山以南,到巴克特里亞去找。

2016年下半年,我們在烏茲別克斯坦蘇爾漢河州拜松市南的拉巴特村(Rabat)發現了拉巴特1號墓地,2017~2018年進行發掘,一共發掘了90多座小型墓葬。這些墓葬和過去蘇聯時期考古學家在塔吉克斯坦發現的墓葬很相似,它們都分布在阿姆河以北的北巴克特里亞地區河旁平原周邊的山前地帶,具有明顯的游牧特征:形制上流行右側有偏室的偏室墓,葬式絕大多數為頭向北的單人仰身直肢葬。從文化特征上,我們判斷拉巴特墓地的年代大致時間也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空間范圍跟中國古代文獻記載的古代月氏人分布范圍一致。由此我們認為,以拉巴特遺址為代表的,包括過去在塔吉克斯坦南部發現的阿魯克陶、科庫姆(Kokkum)、圖爾喀墓地及丹加拉的克希羅夫墓地(Ksirovs),它們代表了同一考古學文化,應該就是古代月氏人西遷中亞以后留下的考古學文化遺存。

如何進行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

游牧人總是“逐水草而居”嗎?

研究作為游牧人群的古代月氏人,首先就有一個方法問題。中國考古學的理論和方法體系主要是在研究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為中心的農業文化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與此相比,針對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研究工作并不是特別多,也缺少相應的研究理論和方法。

游牧人是一種什么樣的生活狀態?“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這是大家對游牧人群的普遍印象,在國內外的歷史文獻中都有類似的說法,流傳已久。但這種印象比較片面, 因為這些文獻的作者本身并不是游牧人,而是生活在農業文明中的人,缺乏對游牧生活的親身體驗,他們的信息來源很可能是道聽耳聞,只看到了夏季場景。歐亞大陸的北方草原地區是游牧人群的主要分布區,緯度高、海拔高,冬季十分寒冷,最低能到零下40攝氏度,且寒冷的時段長,3個月算短的,一般是4到6個月,長的還會超過半年。所以在冰天雪地中讓游牧人去放牧、逐水草而居,是不可能的。沒有一年四季在草原上放牧的游牧人,冬季定居過冬是普遍、必需的。他們通常會選擇避風、向陽、有水、有草的地方,一般會在山脈的南側和東南側,或者山谷當中。所以“游牧中有定居”,才是古今游牧人群普遍的生存方式。

游牧人冬季定居就會留下居住場所。過去我們研究游牧文化的時候,往往只進行墓葬的發掘研究,忽視了聚落遺址的存在,而游牧人的聚落有非常明顯的季節特征。根據上面的思考和認識,我們在考古實踐當中提出了游牧聚落考古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居住遺跡、墓葬和巖畫,是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遺址“三位一體”的基本要素,使游牧文化的研究立體化、全面化、系統化了。

游牧人的冬季營地夏季也使用。夏季,一般的牧民“ 逐水草而居” , 一些“ 老、弱、病、殘、婦、孺”便留守在這里,一年四季使用它。古代月氏人也是這樣一種生活狀況。匈奴突襲他們的時候,首先打擊活動在夏季牧場的青壯年, 這些人被稱為大月氏。月氏王被殺,只得向西逃避,他們來不及也無法把留守在冬季營地的那些老弱病殘婦孺帶走,這部分人只能留在原地,被稱為小月氏,即《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所說“其余小眾不能去者”,接受匈奴人的統治。大月氏西遷,小月氏過了若干年南遷到今天祁連山以南的青海,所以文獻記載他們為“保南山羌”,到羌人生活的地方去了,這便是月氏人如何分成了大月氏和小月氏。

東天山遺址群與游牧聚落的特征

古代巖畫與聚落遺址有共存關系,道理很簡單,巖畫是人畫、人刻的,巖畫點附近往往會有古代游牧人的遺址。對古代居住遺跡、墓葬、巖畫進行三位一體綜合研究是游牧聚落考古的基本思路。按照這樣一種思路,我們對東天山地區的游牧聚落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做了20多年的工作,發現了數百處游牧聚落遺址,其中大量的是小型遺址,往往為冬季聚落;也有少量大型遺址,則既有冬季聚落,也有夏季聚落。

上面說過,游牧人的聚落有非常明顯的季節特征,冬季聚落大多在山脈南側和東南側,夏季聚落會在山脈北側,因為沒有那么寒冷了。夏季,普通牧民不斷地“逐水草而居”,但貴族、部落首領和更高的統治者,出于管理統治的方便和自身安全的考慮,會在夏季牧場附近建立夏季的統治中心,所以游牧人最高統治中心就是王庭、單于庭,也有冬庭、夏庭之分。

我們在東天山北麓北坡,新疆的巴里坤縣境內發現了兩處王庭級的大型聚落,其中一處是石人子溝遺址群,這個遺址群的遺跡分布范圍達到34.43平方公里,有大量石構建筑,也有夏天的居住平臺和帳篷結構,以及墓葬、巖畫和祭祀性、禮儀性建筑遺跡。我們在巴里坤,特別是在石人子溝遺址群連續做了多年工作,一直持續到現在。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建立了東天山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和年代,也初步認為,東天山地區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的游牧文化遺存,很有可能就是古代月氏的文化遺存。

這一時期的大中型墓,流行豎穴墓道右側偏室的形制,就是在豎穴墓坑里人骨的右側挖一個偏室;葬式流行直肢葬,而此地在公元前5世紀前的葬式是屈肢葬。人群發生了變化,墓葬形式也會不一樣。這些大中型墓中出土了陶器、鐵器,還有羊、虎、格里芬等動物形的金器,以及動物紋金、銀、銅裝飾品。格里芬是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下的一種鳥嘴神獸,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來看,格里芬形象最早可能出現在阿爾泰山一帶。在巴里坤的石人子溝遺址群中也有很多格里芬的形象,說明他們跟阿爾泰山文化有密切聯系。

東天山地區處于東西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古代月氏人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對于他們從一個游牧人群逐漸變成一個國家,以及他們民族性格、文化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

在約公元前2世紀以前,古代月氏人的活動中心應該在東天山一帶, 公元前2世紀中葉,匈奴人打敗了月氏人,大部分月氏人西遷。這個年代判定既有考古學上的相對年代,也有碳-14測定出的年代,與文獻記載相吻合。而空間上的“敦煌祁連間”,我們認為是在以東天山為中心的區域,包括東天山的周邊,以及向東、向北進入到蒙古草原的一部分區域。從已發掘的遺跡來看,這一時空范圍內的考古學文化遺存都具有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征。

無論農業、游牧,或者半農半牧,人群都要居住。農業或半農半牧的聚落通常離耕作地農田較近,而農田又要離水較近。所以只要有農業生產,無論是農業人群還是半農半牧人群,都會選擇離耕作地較近的河湖邊上生活。這是農業聚落與半農半牧聚落的普遍選擇規律,從古代到近代都是如此。

但是游牧聚落有明顯的季節區分,冬季聚落會選擇在山脈的南側或山谷內,也就是山前地帶。這些地方避風向陽, 有水源條件。夏季聚落主要是大中型聚落,往往會選在夏季牧場附近的山脈北坡居高臨下、地勢開闊、水源豐富、交通方便的場所,這樣便于隨時觀察草原上牧民們放牧的情況,也體現出統治者高高在上的權勢。

所以游牧聚落的分布區域主要在山前地帶。當山前地帶出現大量居住遺跡的時候,說明此地很可能開始有了游牧經濟。游牧經濟是人口發展到一定程度,畜群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一種選擇,所以最有可能在半農半牧的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這是因為如果發生了氣候惡化,首先打擊的是農業,農業沒有收成,就會影響到牧業,定居的牧業越來越難維持,迫使半農半牧人群要在更大范圍去解決牲口的飼料問題,這就要游牧起來了。所以游牧經濟產生于半干旱的荒漠草原地帶,而不是更北的森林草原地帶,因為后者的人口規模上不去, 沒有壓力就不需要游牧,當然它后來成了游牧經濟的一個擴張發展區域。

這就是說,不同的聚落、不同的經濟形態,有不同的選擇地,表現出不同的形式。當我們在東天山地區南北兩麓山前地帶發現大量聚落遺址時,就判斷它是游牧聚落,而不是其他經濟形態的聚落。大型聚落需要具備一些條件:一是要有充沛的水源,二是要有相對平緩的居住空間,因為要建房子、搭帳篷。大型聚落可能有幾千上萬人生活,不像小型聚落,一個小山溝就能盛下。

與這兩個條件相對應, 在大型聚落背后,一般會有常年積雪的高山。第一可保證這個區域有豐富的水源;第二,常年積雪的高山在1萬年前的末次冰期時期冰川發育很好,冰川發育的結果導致山前地帶有冰川堆積,形成一些比較平緩的冰磧壟。這些冰磧壟留了下來,就形成了比較平緩的臺地,為大型聚落的存在創造了空間條件。這是聚落選擇的客觀因素。那么反過來,當古代游牧人選擇這樣的地方作為大型聚落的同時,他們會看到背后的高山,高山又會成為他們崇拜的對象,這是主觀因素。主客觀因素都具有普遍性。從新疆到中亞地區的一些大型聚落遺址,都可看出這樣的規律。

遺跡中的祭祀高臺

石人子溝遺址群由六個遺址組成,從東到西有紅山口、泉兒溝、石人子溝、西溝、小黑溝、大黑溝,一連串的遺址分布在山前地帶,其中有大量的居住遺跡、墓葬、巖畫,還有一些跟祭祀有關系的高臺建筑。

石人子溝遺址共發現祭祀高臺3座,從南至北呈品字形分布,其中中部高臺位于遺址南部山坡上的最高處,東、西兩座高臺分別位于遺址東西兩側的山坡下,均距中部高臺直線距離約4公里,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顯然是特意規劃的位置。我們在祭祀高臺上發現了大量的用火痕跡,比較高的中部高臺可能是祭天的,因為文獻記載,匈奴人用火祭天,這里的游牧人群或許也用火祭祀。

中部高臺周圍有石墻,里面還保留著一個石墻木構建筑,可能是突如其來的大火使木建筑短時間內倒塌,人們又在其殘存的石墻內部填土堆石,形成了一個臺面,修建成可能用于祭祀的高臺建筑再次利用。除此以外,我們還發現在高臺周圍有些圓形石圈,每個石圈內都有一具被肢解的人骨,人牲也可說明高臺的性質。

石人子溝遺址群的工作我們年年在推進,但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因為它的規模很大,遺跡量很大。我們現在的工作重點還是調查測繪。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們把每一座墓葬,每一座居住遺跡,每一塊石頭上的巖畫都做了定位、測繪、記錄。這是考古工作的基礎, 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也是我們在東天山的考古中逐漸形成的工作方式,總結起來叫作“大范圍系統區域調查”與“小規模科學精準發掘”相結合的考古工作方式。

通過東天山的調查,我們解決了幾個問題:首先,游牧經濟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從現有的發現來看,游牧經濟開始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半農半牧人群,并不是從草原上開始的。東天山地區,包括新疆北部、中亞北部的很大區域,很可能是歐亞大陸最早產生游牧經濟的地方,時間大致在公元前1300年~前1200年。相比而言,蒙古草原的游牧經濟要晚一些,并不是原生的。月氏、匈奴都算是早期的古代游牧人群,匈奴人建立了第一個草原帝國。過去我們認為北方文化就是游牧文化,這是不對的,北方在后來成為游牧人生活的地方,但森林草原地帶不一定能產生游牧經濟。( 綜合整理報道)(策劃/小文)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在线中文字幕网| 亚洲视频二|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www.youjizz.com久久| 精品福利视频网|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 超碰91免费人妻|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欧美h在线观看| 日韩天堂网|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日本精品影院| 婷婷色中文网|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91麻豆久久久|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色网站|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a级毛片在线免费| 四虎永久在线|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日韩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亚洲婷婷丁香|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产网站免费看|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欧美日韩动态图| 欧美色99|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黄色成年视频|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www.狠狠| 亚洲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