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之南 創新潮涌
“南方之南,潮汐起落,山海撞擊,撲面而來的新世界、新發現、新風險。”王德威此言,彰顯嶺南的創新傳統,不僅對粵港澳大灣區人文建設具有啟迪與推動作用,對推動中國曲藝創新并向海外輸出,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歷史經驗與當代實踐都告訴我們,區域人文建設對民族文化建設和文藝創新,都具有由點到面的發動作用。歷史地看,近代以來,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心的廣東,就成為中國開改革創新風氣之先的發源地。
進入新時代,“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提出,令整個粵港澳大灣區曲藝界為之振奮。一個新概念的提出,必有其時代社會原因?!盎浉郯拇鬄硡^”概念的提出,是時代的呼喚,是與大灣區本身所具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相呼應的。圍繞“大灣區大融合 新時代新經典”這一主題,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文化版圖中璀璨奪目的板塊,打造世界級城市群文化發展的“灣區典范”,建設空間更大、更具活力、合作共贏的文化共同體,有利于提高粵港澳大灣區重大主題、重大題材文藝創作的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有利于重新整合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資源,這對于粵港澳三地曲藝繁榮發展,尤其是對南粵曲藝創新發展,無疑是一個及時賦能與有力推動。
錨定根本 創造精品
“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薄皟炐阄乃囎髌贩从持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導、啟迪人們必須有好的作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也必須有好的作品?!绷暯娇倳浀闹匾甘荆瑯O大鼓舞和激發了灣區曲藝工作者的決心和斗志,啟發和推動他們把創作生產更多曲藝精品作為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以滿足人民大眾對曲藝的需求。
如何將曲藝創作演出過程,自覺納入曲藝經典化的過程,在服務人民大眾過程中不斷刷新自我形象,是身居灣區曲藝大本營的廣東曲藝家們共同思考與積極實踐的根本命題。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時間里,灣區曲藝家們勵精圖治,砥礪奮進,不斷推出曲藝精品佳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經典之作諧曲《通臺老倌》,創作于 20 世紀 30 年代,由張月兒演唱,關楚梅承傳。該曲屬諧曲類,通過情節設計,充分展示演唱者唱功和技巧;大喉《武松打虎》,創作于1978年,該曲氣勢恢宏、高亢激昂,系粵曲大喉經典曲目,由白燕仔首唱;平喉《子建會洛神》,創作于 1956 年,為黃少梅代表作之一,歷年來傳唱甚廣,該曲收錄進《梅花吐艷星韻傳——黃少梅星腔藝術專輯》,該專輯榮獲第九屆中國金唱片獎;子喉《姑蘇晚詠》,創作于1962年,該曲表現人物細致、深刻,行腔簡潔、穩重而纏綿悱惻,系譚佩儀代表作之一;單弦《節馬頌》,創作于2000年,說唱南粵經典題材的北方單弦曲目,是楊子春、史琳代表作之一,榮獲第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相聲《借電話》,是粵語相聲代表作品之一,由楊達、黃俊英表演,見證了廣東曲藝工作者運用粵語方言表演相聲的歷程;平喉《雛鳳新聲頌偉人》,創作于1997年,是梁玉嶸代表作之一,榮獲原文化部第七屆文華表演獎、第六屆魯迅文藝獎、廣東省宣傳文化精品獎、第二屆“廣州文藝獎”特等獎;粵曲琵琶彈唱《九天九夜》,創作于2009年,是陳玲玉代表作之一,榮獲2012年中國曲藝牡丹獎,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特別獎;平喉《別恨寄殘紅》,是何萍代表作之一,榮獲2007年廣東省第一屆曲藝大賽表演一等獎;西河大鼓書《大營救》,創作于2019年,由逗笑、逗樂創作并表演,該曲目榮獲第十八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群星獎。凡此種種,都彰顯出廣東曲藝家們創造經典的努力與成果。
以民為本 謳歌時代
值得稱道的是,灣區曲藝家們在積極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服務大局的同時,致力于經典化創造,將曲藝創作與現實生活和中心任務緊密聯系起來,舉行各種緊貼現實、謳歌時代的曲藝競賽活動。2020年廣東曲協舉辦廉政小品曲藝創作大賽,突出全面從嚴治黨主題,重點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取得的重大成果進行創作,內容包括正風反腐、打虎拍蠅和家風家教等題材,生動反映了黨員干部克己奉公、清白做人、干凈做事、甘于奉獻等優秀品質。同時,也對腐敗現象和行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和鞭撻。珠海市選送的小品《領導的盆栽怎么剪》、梅州市選送的小品《門鎖壞了》、佛山市選送的小品《睡在我上鋪的兄弟》3個作品獲金獎,肇慶市選送的小品《羊續懸魚外傳》、廣州市選送的小品《老宅》、深圳市選送的群口快板《講規矩》等4個作品獲銀獎,中山市選送的小品《治病》、東莞市選送的小品《背后的眼睛》等6個作品獲銅獎。據主辦方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正風反腐的喜人形勢極大激發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調動了群眾參與積極性,各地級以上市文廣新局(文體旅游局)大力推進,催生了一批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廉政題材曲藝作品。這次廉政小品曲藝創作大賽以原創作品為主,旨在激濁揚清,弘揚清風正氣,教育并警醒黨員干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
完善機制 整體推進
作為灣區曲藝的核心組織,廣東曲協不僅注重創造精品,更重視從源頭上抓好曲藝人才培養,注重建立健全廣東曲藝“培新人、育新苗”機制,形成“老、中、青、少”可持續發展的曲藝人才格局,從整體上不斷提升灣區曲藝創演水平。截至2020年底,共有廣東省曲協會員1424人,中國曲協會員275人。
廣東省曲協主席梁玉嶸指出:“多年來,廣東省曲藝大賽、廣東省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選拔賽、微粵曲大賽、《高手在民間》粵曲電視擂臺賽等賽事活動,為廣大職業和非職業曲藝演唱者、愛好者提供展演展示平臺,培養了一大批曲藝人才。”一是廣東曲協舉辦了14屆的廣東省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選拔賽,累計吸引超過5000名青少年參賽,評選出逾百位青少年“明日之星”,部分獲獎者分別進入專業演出團體、藝術院校參加學習以及從事曲藝工作,先后在全國全省性大賽中獲得大獎,為全省曲藝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二是廣東持續推出曲藝傳承“一帶一”公益行動,建立廣東曲藝“傳幫帶”“老帶新”曲藝人才有序傳承的格局;積極推動中青年曲藝家參評德藝雙馨藝術家;推薦青年曲藝工作者參加中青年文藝骨干扶持計劃,助力曲藝創作生產;扶持曲藝新秀開辦個人曲藝專場,讓廣大曲藝工作者“學有所思、創有所演、演有所獲”,在實現人生理想的同時也成就了他們的藝術夢想。三是廣東曲藝界積極探索“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曲藝人才培養模式。在中國曲協和廣東省文聯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在惠州舉辦第十期全國曲藝創作高級研修班,2019年在深圳舉辦首期全國“兩新”人員曲藝創作培訓班,引進高資質曲藝創作培訓,努力提升當地曲藝工作者特別是“兩新”曲藝群體從業人員創作生產水平。2020年起,廣東省曲協名家系列講座正式開班,通過邀請省內外知名曲藝工作者“講學傳經”,將普及曲藝知識和人才培養糅合并舉,在推動曲藝傳承和曲藝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起了積極作用。同時,暢通“走出去”渠道,積極組織省內曲藝工作者參加中國曲協主辦的中國曲協藝委會專家研修班、中國曲協理事培訓班、全國曲藝自由職業者優秀人才培訓班和曲藝網絡編輯、創作、推廣人才培訓班等各類型培訓活動。四是廣東省曲協不斷轉變觀念、拓寬視野、延伸服務手臂,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服務新曲藝群體。為推動全省新文藝群體專業技術職稱資格評審工作,在開展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涉及新曲藝群體的內容提交了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標準條件,并結合曲藝的藝術特點就基本原則、組織機構、申報范圍及條件、評審程序、評審要求等提出意見建議。五是積極組織新曲藝群體參加馬街書會優秀曲藝節目展演、“嘉定法寶杯”講好中國法治故事曲藝展演、中國曲藝牡丹獎等各類型演出、比賽、展演、展示,提高新曲藝群體參加培訓、參選、參演的名額比例,引導他們成為繁榮全省曲藝事業的有生力量。
三地聯動 矢志“破圈”
“2023粵港澳大灣區曲藝藝術周”于當年9月舉辦。此次活動猶如一股強勁東風,對灣區曲藝精品創作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在相關座談會上,灣區曲藝工作者摩拳擦掌,紛紛表示:三地聯手以更高的熱情,更足的干勁,擘畫藍圖,必將灣區曲藝事業推向更高水平,實現灣區創演的“破圈”。具體說,一是要與群眾之“情”共鳴,在對“萬家燈火萬家弦”的歷史淵源和繁盛景象深刻了解基礎上,以粵曲等鄉土曲種為基點,積極發展不同曲種,在動態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曲藝藝術與群眾的黏性,為未來發展打下更好基礎;二是要與國家政策之“脈”同頻,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搭上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快車,積極探索三地文化聯接、藝術延接的方法和思路;三是要與曲藝發展之“勢”同心,在與國內其他地域曲藝工作者開展廣泛交流、互通有無、共同發展的基礎上,自信走出去、積極引進來,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說唱藝術交流,努力拓展中華曲藝藝術的影響力,同時也吸收姊妹藝術的有益經驗。①
灣區曲藝事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要 “抱得更緊”,三地要系統梳理曲藝藝術發展史,不斷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持續深化合作,探索出人才共享、產業互補、市場互融的協作路徑,保證藝術對受眾的影響力,增強內生動力,不斷提升自我發展的綜合活力;其次要“眼界更廣”,發揮曲藝藝術優長,與北方鼓曲和江南曲種等展開積極合作,搭建起大灣區與長三角、京津冀地區等經濟板塊文化交流的“臥波虹橋”,為不同經濟板塊的多樣性合作提供助力;三是要“學得更精”,立足曲藝高等教育取得歷史性突破的新坐標,抓住新機遇,著力構建科學化培養、制度化培訓、組織化創作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用心打造一支自我提升有動力、創作表演有活力、明心律己有定力、文藝評論有能力的高質量綜合型人才隊伍。 ②
廣東有10個“中國曲藝之鄉”,這是灣區曲藝事業發展的基點,是拓展曲藝藝術影響力的“信號放大器”。灣區非常重視“中國曲藝之鄉”的建設,力圖以此令曲藝的“信號”擴展得更廣更遠。灣區錨定人才培養、作品推介的關鍵點,在作品中發現人才,讓人才打磨作品,實現人才培養與作品創演的良性互動與共同發展;進一步思考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好點子,各級曲協組織分工合作,持續深入探索,合理借鑒長三角曲藝合作聯盟的有益經驗,探索成立不同層級、能發揮不同功能的合作組織的可能性,力求推動大灣區曲藝事業更好發展。③
承前啟后 踔厲奮進
“粵港澳大灣區”并非是停留在概念上的一個空洞唬人的玄詞、虛詞、大詞,它為灣區曲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辟了一片廣闊天地,也為灣區曲藝再上臺階提供了全新思路。位于灣區內以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走在了中國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前列,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為中國現代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也為當代中國文藝繁榮振興起到開風氣之先的作用。灣區區位優勢明顯,是聚焦中國資本市場的集散地,也是中國南方曲藝創新與曲藝精品創造的大本營。灣區廣大曲藝家們深知,唯有繼承傳統,才能創新發展,發展離不開傳統,更離不開創新。縱觀灣區人文建設與文藝發展軌跡,曲藝家們傳承本土創新傳統,激活自身創造潛質,挖掘地域人文資源,推出一大批烙著中國氣派、灣區特征、嶺南風格的極具創新精神的曲藝精品,從而打開新時代灣區人文建設、文藝創新的局面,為中國曲藝走出去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中國成立70多年,尤其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薈萃廣東、香港、澳門三地的一大批曲藝名家創作出了一批優秀曲藝作品。縱觀世界一流灣區,不僅是經濟發展的中心,也是文化藝術的中心,人文灣區建設更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開放性的創新理念,需要一個富有實踐性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有鑒于此,嶺南曲藝人自覺投身改革開放實踐,推出許多反映時代呼聲、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極具創新意義的優秀曲藝作品。
灣區曲藝創作實踐和取得的豐碩成果昭示人們:優秀曲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導、啟迪人們必須有好的作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也必須有好的作品。曲藝工作者只有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才能真正實現曲藝經典化目標,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為此,廣東曲藝家們一直堅持這樣的觀點:曲藝精品可以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態、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陽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只要是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人民群眾喜愛,就是曲藝人為之付出的動力與方向。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未來灣區曲藝事業與曲藝工作者,將繼續“采九州之精華,納四海之新風”,努力恢廓文化視野,汲取各民族文化優長,接納世界八面來風,“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雹芤黄扑季S定式,從方法探索到觀念變革、從主題開掘到題材拓展、從人物塑造到故事講述,在內容與形式、肉身與靈魂、批判與建構方面,實現更多創新,取得更大進步,邁開南粵曲藝走出去的更加堅定有力的步伐。錨定這一奮斗目標,粵港澳大灣區曲藝工作者在今后的創作實踐中,將繼續載新載奔,踔厲奮進,爭取新的成績,創造新的輝煌。
注釋:
①②③參見廣東曲協:《座談交流話發展 優秀節目展成果——速記2023粵港澳大灣區曲藝藝術周第二天活動》。
④魯迅:《文化偏至論》。
(作者簡介:周思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華曲藝學會曲藝創新發展委員會理論委員會主任。)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