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各類文化和旅游產業逐漸成熟,大批具有創意和特色的文化業態積極涌現,呈現出欣欣向榮之態。新興產業所帶來的別樣體驗感,刺激著人們文化需求不斷更新升級,提出更高的要求,人們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體驗,而是愈發注重內容創新、質感體驗和情感共鳴。現下文旅行業最熱的高頻詞便是“沉浸式”。沉浸式即通過空間造境的形式,將體驗者思緒抽離實體空間,帶入所營造的特定情境中,為體驗者創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覺,引起情感互通或思維認同。沉浸式強調的是體驗,而文化館作為提供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場所,其最終目的也是提升進館群眾的體驗感和獲得感,兩者不謀而合。各類沉浸式文化街區、沉浸式文藝劇場及沉浸式展覽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獲得了社會各界極大的關注和好評。這些成功的沉浸式文化體驗案例,為文化館事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將以廈門市文化館為例,淺析在文化場館中增加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和空間,探索打造沉浸式文化館的可行性,進一步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浸式文化館的發展趨勢
隨著數字化時代飛速發展,在文旅融合和“互聯網+”雙向加持下,以沉浸式體驗為主流的業態文化開始盛行。國家也出臺一系列政策扶持相關產業進一步發展。政策落地開花,各省市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層出不窮,十分出圈。這儼然為文化館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所以,打造沉浸式文化館是大勢所趨。
(一)政策扶持,孕育沉浸式文化迅速生根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和旅游發展工作,為了契合時代潮流,更好地迎合大眾文化需求,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發展沉浸式產業”。2021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8部委聯合出臺的《加快培育新型消費的實施方案》,再次提出“加快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數字化轉型,積極發展演播、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鼓勵定制、體驗、智能、互動等消費新模式發展,打造沉浸式旅游體驗新場景。國家出臺一系列利好政策,鼓勵沉浸式文化產業發展。可見,隨著數字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沉浸式作為一種新的藝術體驗模式,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窗口,也應與時俱進,打破傳統的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積極創新與變革,更好地滿足公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行業導向,引領沉浸式文化高效成長
據《2021中國沉浸產業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沉浸式產業總產值已達到60.5億元。沉浸式體驗融入文旅,新型業態已成風尚。2023年2月2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指導、中國文化館協會建立的“中國文化館協會沉浸式文化委員會”在成都市文化館正式成立并召開了第一次全體委員會。此次活動中,成都市文化館首次展示近期開展的沉浸式文化活動剪輯視頻。據視頻顯示,從“成都文化四季風·民俗鬧春”的劇本殺主題游園活動、戲劇藝術體驗季、潮玩展、沉浸式美術作品展,再到剛開展不久的“狂飆漢‘潮’——沉浸式戲劇游園會”,僅半年多時間內,就有近50場戲劇體驗活動在成都市文化館開展,覆蓋線上線下逾200萬人次。成都市文化館作為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領頭羊”,成功吹響了打造沉浸式文化館的先鋒號。既有榜樣在前,廈門市文化館也應把握時代脈搏,乘勢而上,嘗試在普惠性文化活動中加入沉浸式體驗項目,為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三)各出奇招,刺激沉浸式文化蓬勃發展
沉浸式文化館其實并不是新鮮產物,其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游戲產業開始興起,出現了一些以游戲為主題的沉浸式體驗館。隨著數字化科技迅速發展和國家相關政策相繼出臺,沉浸式體驗逐漸滲透到文化領域,越來越多的文化產業開始嘗試融入沉浸式體驗項目。例如,蘇州園林景區創新呈現沉浸式旅游演藝,以昆曲《浮生六記》為例,在園林中演出昆曲,能將觀眾瞬間帶入濃縮世界中,展現石橋、流水等古香古色的蘇州市井生活圖景。福建泰寧也開創了沉浸式夜游活動,《夢境九龍潭》把5D、全息投影、互動新媒體、燈光秀等技術與九龍潭特有的水上丹霞地貌、巖石、洞穴相結合,全程帶領觀眾沉浸式體驗。湖北黃石國家4A級旅游景區黃石東方山,則打造華中首個沉浸式互動景區。以“唐風仙俠世界”為主題背景,近12000平方米,33個特色劇情場景,以宏大的沉浸式場景,讓觀眾瞬間入境入情。以此為鑒,沉浸式體驗賦能文旅,打造創新型、沉浸式文化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向更高質量、更深層次發展。
二、打造沉浸式文化館所面臨的問題
與傳統文化館相比,沉浸式文化館具有更加豐富、多樣的體驗方式,能更好地滿足觀眾的需求,提升公眾對文化服務的認同感和滿意度,但打造沉浸式文化館并非簡易之事,存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現以廈門市文化館為例進行分析。
(一)沉浸式數字體驗設備單一
廈門市文化館由廈門市文化館、廈門市美術館和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成,擁有非遺展示廳、大型現代藝術展廳等展覽廳,其中非遺展示廳備有沉浸式體驗智能設備,主要包括全息影像和VR眼鏡。全息影像用于展示歌仔戲和高甲戲兩個傳統戲曲類非遺項目;VR眼鏡生成三維圖像,還原珠光青瓷、影雕、珠繡等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二者都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非遺項目直接呈現給體驗者,但這種形式的沉浸式體驗僅僅滿足了個人視聽體驗,忽略多感官的協調配合,是相對靜態且單向的,與體驗者之間沒有形成雙向交互通道,使之缺乏參與感和交互感,無法達到對非遺傳統文化體驗真實的心理沉浸效果,體驗感大打折扣。
(二)沉浸式線下體驗項目缺乏
廈門市文化館總面積28000平方米,設有音樂、舞蹈、戲劇等排練廳、教室及各類現代藝術展示廳。除了非遺展廳配有沉浸式數字體驗設備,其他展廳均未配備。常規文藝活動也少有沉浸式體驗類項目。沉浸式文化體驗不單指借助科技手段營造虛擬空間,還可以通過各類個性化的模擬,采用增強現實感體驗及虛擬角色扮演方式實現。包括帶入式情景、多感官包圍、互動型敘事、社交需求實現和自我發現等方式創造出一個力場,讓參與者浸入到所創造的文化體驗環境中,感受藝術熏陶,實現文化傳播的最終目的。當下諸多文化場館都積極創新,尋求突破,打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例如烏魯木齊市文化館舉辦“絲蘊丹青 巾幗墨香”國際勞動婦女節主題沉浸式書畫精品展;濟南市文化館嘗試創作《詩如濟南》沉浸式演藝項目;河南省打造《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沉浸式戲劇主題公園等。
(三)沉浸式體驗需求“嗅覺”不夠
廈門市文化館業務主要包括舉辦各類文藝演出、展覽展示、藝術輔導、文化志愿服務等公共文化服務。推出的文化普及項目并不能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只適用于中老年部分群體,對當下最熱的文化潮流捕捉能力不夠、敏感度不強,長此以往,文化供需必定受阻。沉浸式文化體驗的及時引入,可以有效“破局”。通過打造沉浸式體驗文化館,對標泛90后群體需求,結合當下文化熱點IP和文化風尚,借助身臨其境的空間造景造境,開展以“內容為王、質量為先”的多元化沉浸式文藝活動,提升捕捉潮流文化的能力和嗅覺,創作符合時代氣息、人民意志的文藝作品,直接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讓公共文化服務惠及更加廣大的受眾群體。
三、打造沉浸式文化館的具體舉措
結合國家“十四五”規劃,持續關注沉浸式業態走向,多方吸納借鑒、自我革新,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出多元化沉浸式體驗內容和項目,彌補傳統文化場館不足之弊。借力科技數字化手段,推動傳統文化館向新型文化館轉型,將“文化+科技”功效最大化,助力文化邁向現代化。具體措施如下:
(一)引入新型設備,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間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5G時代的迭代更新,沉浸式數字化體驗設備也更加高端。除全息影像和VR眼鏡外,還有先進的3D 投影、鏡像空間、AI智能體驗、數字互動等科技也被廣泛應用到各類文化場館中。湖南美術館先一步作出了表率,舉辦全國首個“天趣畫境——齊白石沉浸式數字光影藝術展”,采用裸眼3D成像技術,參觀者不僅能欣賞到齊白石畫作的數字復刻,親見齊白石視角下的草木鳴蟲和他在畫室中的揮毫點染,還可以走入經由數字技術復原的齊白石書房,在畫案上通過智能繪畫觸屏桌潑墨書寫,留下自己的作品。通過現場采集數據,實時響應用戶的動作、聲音和其他傳感器數據,給予用戶更加即時的互動體驗,還支持多人同時參與,這種區別于全息投影和VR只有視聽參與的模式,調動沉浸式體驗者多維度感官參與其中,進一步增強文化體驗者的代入感和交互性。因此,廈門市文化館可引入新型數字化體驗設備,在場館中精心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展示廳,生成互動式場景,讓靜態的美術、藝術展覽動起來,打造新型“網紅”打卡點,吸引更多群眾走進文化館,在沉浸式文化體驗空間中暢游。
(二)廣泛吸納借鑒,豐富沉浸式體驗形式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持續推動下,潮流文化的盛行和日新月異的科技,讓沉浸式業態趨于成熟。故步自封的服務模式,不再適應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大文化行業開始紛紛進入沉浸式市場,嘗試打造新鮮、獨特的沉浸式項目,文化體驗形式變得更加五花八門。成都市文化館進行積極探索,舉辦2023“成都文化四季風·民俗鬧春”—“狂飆漢‘潮’”全國首場文化館沉浸式戲劇游園會,首創“戲劇展演+文化館”模式,開展8場沉浸式戲劇互動演出,吸引上千名觀眾參與其中。活動中,鼓勵參與者身著各式漢服,參與猜燈謎、學禮儀、看演出等互動活動,與演員一起親歷劇中事、成為劇中人。這種身臨其境的沉浸式文化體驗形式,突破了傳統戲劇場地限制,將戲劇演藝空間和公共空間相融合,讓沉浸式戲劇與文化館深度交融。新的跨界文化體驗,奇的古韻沉浸感受成為傳播傳統文化、彰顯精神趣味的載體,聯結更多年齡段人群。此外,還有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推出《星火燎原》720°VR云展廳,讓人足不出戶就可以感受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浙江打造的富春山居·數字詩路文化體驗館,酷炫的沉浸式數字化體驗設備,讓觀眾多角度飽覽富春的美景;西安建成全國首個沉浸式唐風市井生活街區——“長安十二時辰”,讓體驗者所見所聞、所玩所樂,盡是唐風唐韻。廈門市文化館也可結合本地特色傳統文化,舉辦閩南傳統文化服飾、美食等主題活動,抓住沉浸式行業新風口,實現對公共文化服務場館的活態塑造。
(三)注重優質內容,助力沉浸式業態發展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宋秋在中國文化館協會沉浸式文化委員會成立大會上表示:“沉浸式文化不僅更新了文旅產品的品類,更彰顯著以文化需求為導向、增強群眾文化體驗感和獲得感的理念”。文化場館通過“文化+科技+創意”,充分挖掘文化基因的內涵和價值,開發出飽含自身特色及文化底蘊的文創產品。例如,武侯區文化館國風分館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間,開展6場各類文化雅集公益活動,通過本土文化的提煉與設計,以“非遺技藝賦新”和“美學空間營造”為亮點,為大眾提供一個傳播天府底蘊的百姓學堂、傳承中國文化的大眾講堂,在全省縣域文化旅游發展“答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泉州首個沉浸式科技文化館——永春五里街“穿越古鎮”沉浸式文化體驗中心,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創新藝術展陳等布展形式,以“古鎮記憶、海僑文脈”的傳承精神為主旨,創造穿透時空的歷史意境,營造沉浸式的五里街歷史文化科技體驗之旅,讓人們了解古鎮悠久的發展脈絡。這表明,作為文化館人,應以需求為導向,以內容為主體,在文化創作與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現代文化創意產品,拓展文化的承載和傳承方式,讓文化資源可觸可感。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和“文旅+”時代背景下,沉浸式業態逐漸在文化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成為傳播思想和傳承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為有效提高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眾面和效能感,廈門市文化館應抓住行業新風口,打破傳統文化館的“枷鎖”,廣泛吸納借鑒各類文化行業的成功經驗,精準對標群眾需求,通過升級場館現代數字化體驗設備,打造虛擬空間、舉辦游園活動、創作IP作品等沉浸式體驗項目,注重內容提升,充分挖掘文化價值,讓文化傳播更加具象化、可感化,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最優化。
參考文獻:
[1]王秒.你“沉浸”了嗎?沈陽迎來“新風口”![EB/OL].沈陽發布,2021-09-01.
[2]漆長新.沉淀天府文化,浸潤蓉城萬家“中國文化館協會沉浸式文化委員會”落戶成都[N].成都日報,2023-02-24(12).
[3]宋洋洋.數字技術應用帶動文化產品提質升級(聚焦文化數字化)[N].人民日報,2023-03-24(20).
[4]中國文化館協會沉浸式文化委員會在成都成立[EB/OL].中國文化館協會,2023-02-24.
(作者單位:廈門市文化館)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