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腳步一邁進臘月,人們腦海中就會閃過一個念頭:又要過年了。特別是過了臘八以后,年味就一點點濃起來了。在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中,沒有比春節更為隆重的了。在舊歲新年之交,一頓闔家團圓的年夜飯既是所有年節習俗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最濃的鄉愁。
年夜飯在我國不同的地方又叫團年飯、年晚飯、分歲酒、守歲酒、辭歲酒等,起源于古代的年終祭祀儀式,即祭拜神靈、祖先后的團圓聚餐。《詩經·豳風·七月》中“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之句,據說描寫的就是年終歲末的慶祝宴會。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酒食相邀,謂之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這里的“別歲”就是如今的年夜飯。南朝宗懔的 《荊楚歲時記》記載,歲暮時節家家戶戶“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以迎新年。清代顧祿的《清嘉錄》中寫道:“除夕夜,家庭舉宴,長幼咸集,多作吉利語。名曰年夜飯,俗稱合家歡”。清末富察敦崇的 《燕京歲時記》中說除夕這天,“黃昏之后,合家團坐以度歲。”
河湟地區的人們把除夕夜叫“三十晚上”。三十晚上家人齊聚共享年夜飯,至今仍是家家戶戶最為看重的一項春節禮儀。即便在過去人們生活困難的時候,大家也會想方設法多置辦幾個菜,讓一年一次的年夜飯盡量豐盛、體面。按照河湟地區的傳統習俗,過年期間自家食用或招待親友的食物一般要在除夕之前都準備好。從臘月二十三過完小年,每家每戶就陸陸續續開始煮肉、鹵肉、蒸饃饃、“走油鍋”、準備蔬菜……為的就是過年期間經簡單加工就能輕松端上一桌飯菜。青海越弦傳統曲目《張連賣布》中“量麥子、磨白面,牛肉羊肉拿擔子擔,割上豬肉了爛臊子,金針木耳粉條子,隨帶上兩把蒜苗子,燒酒灌下了兩壇壇,五味的調貨齊買全,饃饃蒸下了幾蒲籃,長面搟下了一案板……”的唱段就描繪了人們精心準備年夜飯的情形。肉煮好了,饃饃蒸好了,食材備齊了,心里也就踏實了。接下來,就是掰著手指頭數著日子等過年了。
大年三十中午,一家人要一起吃一頓攔嘴面片。據說吃了攔嘴面片,新的一年里家中就不會犯口舌。所以這一碗面片是每個人都要吃的。吃完攔嘴面片,全家人紛紛忙活起來,掛燈籠、貼春聯、貼錢馬、拌涼菜、包扁食,一起張羅晚上的大餐。
年夜飯不僅豐盛,而且還包含著很多吉祥寓意。比如年夜飯上的魚,不能全部吃完,要留下一點,這叫“年年有余”。聽說有的人家還講究留下魚頭和魚尾,預示新的一年“有頭有尾”。我家年夜飯餐桌上有一個媽媽的保留節目——雞蛋發菜湯。雞蛋是人們天天吃的食物,發菜細如發絲,也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味道,但只因發菜諧音“發財”,便被認為是寓意吉祥的食材。先把蛋清和發菜攪在一起,上籠屜蒸到定型,再倒上一層打散的蛋黃液蒸熟。蒸好的雞蛋發菜糕層次分明,酷似蛋糕,被人們雅稱為“黃金白銀烏絲糕”。將雞蛋發菜糕切成小塊放進現成的肉湯或雞湯里,就成了我家年夜飯餐桌上最受歡迎的一道菜。
雖然每個家庭的年夜飯菜碼各不相同,但雞、鴨、魚、肉等所謂硬菜是必不可少的。扣肉、烀羊肉、手抓羊肉、肘子、清水牛排、炒雞、魚、酥合丸等歷來是河湟人家年夜飯中的重頭戲。七碟八碗的菜肴一上桌,香味好像喚醒了孩子們肚子里的蛔蟲,一個個涎水都快流出嘴角了。過去還能吃到用蕎花、麥麩子喂養的正宗土豬肉。那散發著肉香的肘子鹵得酥爛,筷子輕輕一劃,皮就開了,露出顫巍巍的肥肉,夾一大塊蘸上陳醋送進口中,吃到肚圓都不嫌油膩。糯米制作的酥合丸也叫“團圓丸子”,其寓意也是滿滿的吉祥。酥合丸吃起來甜、軟、香、糯,但因做起來卻比較麻煩,逐漸被超市里各種色彩奪目的八寶飯取而代之。講究一些的人家,還會裝上一個酸菜粉條墊底的土火鍋,上面蓋著牛肉片、五花肉、排骨、肉丸子、午餐肉、雞肉、雞蛋、豆腐等。端上桌來,揭開蓋子,一年的美好生活就在那滾滾熱氣中蒸騰了起來。
餃子永遠是年夜飯中雷打不動的主角。即便如今的年夜飯桌上山珍海味層出不窮,但餃子的地位仍是無可取代的。1978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在山東棗莊薛城遺址發現了一件青銅簠,里面有一些白色三角形包有餡料的食品。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餃子,距今已有2500多年了。在河湟地區,人們年夜飯吃的不是常見的水餃,而是一種形似小老鼠或麥穗的扁食。關于扁食的來歷,有人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明代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民風土俗》中記載:“時元旦,作扁食,奉長上為壽。”扁食的包法比餃子復雜,要從餃子皮的邊緣捏起,慢慢向前推,在餃子皮的接口處捏出均勻的褶皺。包扁食的時候,家里人往往會包上幾枚硬幣或幾顆紅棗。誰吃到包有硬幣或紅棗的扁食,就預示著新的一年中會有好運。
吃完扁食就迎來了新的一年。全家老小要在長輩的帶領下,到院子里放鞭炮、點松篷、煨桑、接神。青海越弦 《張連賣布》 中“抽罷煙,洗個臉,點燈上香到當院。炮仗放著乒乓響連天……”的唱段描述的正是這個場景。
如今,雞鴨魚肉早已成為家庭日常食材,螃蟹、海參、龍蝦、鮑魚等各種生猛海鮮開始端上年夜飯餐桌。雖然食材日趨豐富,但人們對年夜飯的那種期待感卻在減退。大家似乎很難再沉浸于食物帶給我們的歡愉里了。現在過年的時候,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年輕人和孩子們都在一旁打麻將或者刷手機,只有老年人系著圍裙在廚房里忙個不停。大約從10多年前開始,有些家庭干脆懶得在家里張羅年夜飯了,直接找個酒店訂一桌,敷衍了事。這樣的年夜飯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其意義和價值。
年夜飯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全家團圓,歡聚一堂。至于吃什么東西,顯然不及和誰一起吃更重要。我一直覺得,只有在家里吃年夜飯,才有過年的感覺。年夜飯,不僅濃縮著我們最熟悉的味道,而且還能給我們以最溫馨的情感慰藉。一頓年夜飯,不僅是一道道美食,更是一段時光、一種幸福,是保藏在歲月里永不褪色的情感記憶。
(作者簡介:劉瑋,男,漢族,青海西寧人,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