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鄉村振興首要著眼點是經濟振興,沒有經濟的振興,鄉村是很難發展起來的。而鄉村振興的動力應該是文化,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湟谷地,古稱“三河間”。這一地域屬于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山川相間,溝壑縱橫,地貌雄渾多變,是黃河流域人類活動最早的地區之一。自古以來,眾多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耕牧于其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河湟文化。
河湟文化融合了草原文化、農耕文化、宗教文化和商貿文化,這是由于這一地域正處于古絲綢之路、唐蕃古道之上,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間的交往十分頻繁,使得河湟文化具有了多元文化的內涵,從而顯得豐富多彩。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河湟谷地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上演過一幕幕令人蕩氣回腸的活劇,留下了數不盡的人間傳奇。金戈鐵馬的征戰,風塵仆仆的商旅,持戈戍邊的將士,矢志取經的僧侶,先行者的足跡,匆匆過客的背影,凄迷中遠逝的駝鈴,蒼茫中馬背上的傳說,讓歷史沉淀得濃郁醇厚。無弋爰劍率羌人耕牧,促西羌發展;趙充國屯田河湟,名垂麒麟閣;吐谷渾西遷,吐蕃人東進……歷史長河中,河湟大地上幾度烽煙四起,幾度旌幡更替。這種你來我往,也使得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交往,在生存的殘酷爭斗之中更迭升華。
可以說,在河湟谷地民族間的遷徙、融匯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正是由于這種文化間的碰撞交匯、交流、交融,使得河湟文化異彩斑斕。
談起河湟文化,不能不提的便是河湟“花兒”。因為它傳唱歷史悠久,長盛不衰;傳唱地域遼闊,在海內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傳唱民族眾多,以漢語方言演唱為主,逐漸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唱詞格律嚴謹,口語風格濃烈;曲令繁多,地域和民族特色明顯;口頭傳承,雖鮮有文字記載,但具有沉淀性和厚重性。
流傳數百年、經久不衰的河湟“花兒”是河湟文化所孕育出來的一朵藝術奇葩。因為它打破了時空界限、民族界限,成為歷代河湟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養料,成為了黃河上游的文化藝術瑰寶。
2006年,“花兒”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花兒”先后被納入國家級和世界級非遺保護項目,成為“花兒”發展史上兩個重要的里程碑。
正因如此,河湟“花兒”這一區域文化符號在河湟地區擁有了文化賦能的堅實基礎。對于鄉村經濟振興而言,“花兒”的文化賦能在振興鄉村的工作進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河湟“花兒”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結構主要涉及四個層面:其一,“花兒”實踐者個體的文化自覺,“花兒”文化多級主體的能動創造,政府保護“花兒”與民眾需求“花兒”的實踐統一,“花兒”文化資源與產業發展的系統轉化。“花兒”實踐者包括從事“花兒”實踐活動的各種民俗角色和民眾群體,比如“花兒”歌手、“花兒”把式、“花兒”傳承人,以及“花兒”習得者、愛好者等。文化自覺是決定鄉村振興中文化賦能的基礎,要增強實踐者個體的文化自覺,實現文化對個體的賦能。其二,能動創造性是“花兒”文化賦能內在結構的核心。基層組織、社會團體、鄉村模范、居民百姓,構成鄉村生活中“花兒”文化賦能的四級主體。每級主體負責其所屬級別的賦能活動,四個級別的賦能要相互促進。四級主體創新運用“花兒”文化資源,實現其傳承發展及產業轉化的主動性、指向性、多樣性、融合性、跨越性、特殊性等賦能過程,即為主體能動創造性。其三,實踐具體性是指黨和政府領導人民群眾從事“花兒”保護傳承弘揚的政策取向,與人民群眾喜愛“花兒”、傳承“花兒”的價值追求是相統一的。其四,轉化系統性,是指“花兒”文化資源、“花兒”產業發展之間“輸入”賦能、“輸出”賦能之間的系統化轉化運作模式 。
綜上所述,以河湟“花兒”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可以總結概括為四級推進式“花兒”文化賦能模式。在實踐操作中可以采取這樣一種方式:以村落為單位,用“花兒”文化凝聚民心,通過改善民風村風,在村落中形成團結奮進的發展合力。在此基礎上發展教育、發展產業、改善民生,以文化發展引領鄉村振興,逐步取得階段性勝利和最終勝利。
為了讓河湟“花兒”文化更加順利地賦能鄉村振興,建議注意以下四點。其一,發現價值,展開試點。以“花兒”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是“花兒”流行區民眾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對于河湟地區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尤為重要。“花兒”文化賦能模式有利于形成具有整體性、一致性、創造性與激發文化建設主體內在積極主動性的實踐價值,有必要展開進一步的研究與試點。其二,健全主體,優化機制。開展“花兒”文化賦能建設的村落,其四級主體越健全、機制越優化,則主體間的功能聯動就越順暢,賦能效果就越明顯。優化四級推進式“花兒”文化賦能模式的聯動機制,要體現文化建設一級首推力量的科學性,凸顯二級文化活動團體的協調性,重視三級具體文化建設實踐者的創造性,增強四級普通民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其三,尊重規律,激發動能。在鄉村振興中要進一步探索如何強化“花兒”文化賦能模式的穩定性,尊重“花兒”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避免短視行為,體現“花兒”文化賦能模式內在文化能量的主動激發效應。其四,目標一致,推動發展。共同創造美好生活是四級推進式“花兒”文化賦能模式的總體目標指向,在具體的實踐中,四級主體要聯合發力,從而進一步體現“花兒”文化賦能模式在產業發展拉動、思想道德推進與文化社會效益放大方面的良好應用價值。概而言之,就是讓河湟“花兒”在偉大的鄉村振興戰略中綻放出耀目的時代光彩。
發展的歷史經驗充分證明,經濟和社會取得進步,觀念更新是第一位的,這是人類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鄉村振興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緊緊抓住這個機遇,乘勢而上,融入時代洪流,既是人民群眾邁上時代臺階、享受改革開放紅利的殷切期盼,更是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將河湟“花兒”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步進行的一種戰略舉措。我們要在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進程中,尋找新的解題思路,讓“花兒”唱響鄉村振興新樂章。
(作者簡介:蒲占新,男,青海民和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圖片攝影:周佩進、馬曉林、郭小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