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筆者在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鎮五下村,考察了保存于該村郭氏家廟中的郭氏太祖墓碑。該墓碑最初于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立于地處西寧市城東區廟兒原郭氏祖墳內(今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附近)。20世紀90年代初,西寧市廟兒原郭氏祖墳土地因城市建設被征用,郭氏族人將墓碑的碑首和碑身從西寧市廟兒原郭氏祖墳移至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鎮五下村郭氏家廟祖祠保存至今。
郭氏太祖墓碑通體為菜綠石材質,碑身高304厘米,寬110厘米,厚15厘米,碑額雕刻二龍戲珠浮雕,碑身兩側隱約可見龍紋。碑陽刻有《郭氏太祖墓碑記》,碑陰刻文記載郭氏家族祭田所在、祭田租種、祭田收入使用情況,以及有郭氏族人嘉慶年間整修郭氏祖墓的始末、費用以及郭氏家族從十一世到十六世共計178位立碑人的名字。碑陰三邊刻有團云圖案。墓碑上的文字與紋飾大多仍可辨識,碑陽的《郭氏太祖墓碑記》碑文大都清晰可辨,只有個別字跡模糊,但碑陰文字磨損較為嚴重。正面碑額刻有“百世流芳”篆字4個,背面碑額亦刻有“德垂后昆”篆字4個。墓碑正面刻有590個字,背面刻有958個字,字體皆為楷書。據碑記記載,郭氏上世相傳為元朝脫脫丞相后裔,移居的郭氏第一代先祖諱玉,號六汗,元時誥封驃騎將軍,明初易姓為郭。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郭玉攜妻從北直隸順天府良鄉縣石羊村來到西寧。此后郭氏一族便在青海繁衍,至清嘉慶年間已至第十六世。郭玉死后卜葬于西寧衛城東稍門外。據記載,郭玉生子英,郭英生子仁,郭仁生10子。其后世子孫人口漸多,分居數處,每年清明節合族會聚祖墳祭祀。乾隆年間族人捐資購買祭田,用于祭祀。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三月,郭氏族人重修郭氏祖墓的塋門、墻垣、神道、立碑。由郭玉的十四世孫、辛酉科舉人、吏部候銓知縣郭綸撰寫碑文。
郭氏太祖墓碑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郭氏太祖墓碑立于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至今已有220多年的歷史。在青海地區存世的石碑中,像這樣刻有記載本家族緣起及發展內容且時間在清嘉慶以前的墓碑并不多見。《青海金石錄》一書中所錄清代墓碑,清嘉慶以前的僅一通乾隆年間的,清嘉慶年間的墓碑未見收錄,也可能是編者未見此碑。
郭氏太祖墓碑碑文對于研究明清青海移民來源、民族交融、明代軍戶、明清河湟民俗等影響青海歷史的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按史籍記載,郭氏始祖以軍戶身份于明洪武年間自北京遷到青海,后代努力學習文化、研習經學,在科舉上獲得成功,成為在地方社會有影響的家族,《西寧府新志》《西寧府續志》等均有對郭氏家族人物的記載。清康熙年間,郭玉的第九世孫、曾任山西省長子縣令的郭守邦所著《郭氏家譜》,被清乾隆年間任分巡撫治西寧道按察使司僉事的楊應琚譽為“梓里之矩矱”,浙江巡撫田逢吉為之作序。如今郭氏后裔已經繁衍了28代,分枝散葉,分居于今互助縣塘川鎮的五下村、湟中區的丹麻鄉(現已并入田家寨鎮)、西寧市城北區二十里鋪等地。郭氏家族的歷史對研究明清青海歷史有重要的意義。青海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生寅就以郭氏家族為個案,研究軍戶群體及軍戶家族發展變遷,寫有《河湟邊地社會的軍戶家族——以西寧衛郭氏家族為個案》一文。
郭氏太祖墓碑所刻的浮雕和紋飾精美,書法端莊大方,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據 《郭氏太祖墓碑記》 記載,郭氏一族出自元脫脫丞相,則祖上為蒙古族。自明洪武年間得姓為郭,在600余年與青海地區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郭氏家族后人學習經書、耕讀傳家,民族認同也發生變化,現在郭氏族人被認定為漢族。郭氏太祖墓碑碑文對郭氏家族歷史的記載,是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活動中極有地域代表性的重要資源。
郭氏太祖墓碑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保護郭氏太祖墓碑,挖掘和研究該墓碑所反映的歷史文化信息,對學術研究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