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聲藝術如何在繼承傳統上進行創新和繁榮發展,這是每一個相聲藝術工作者都在認真思考探討的話題,也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毋庸置疑,繁榮發展相聲藝術要靠創新。但是,創新的基礎是什么?那就是傳統。繼承和創新是緊密相連的,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所以,繼承好相聲的優良傳統才是創新相聲藝術的根本基礎。
做好繼承,首先必須有正確的認知。相聲的優良傳統不僅表現在藝術表現力和技法方面,更重要的是它的思想內涵和價值。它凝聚了幾代相聲前輩的智慧和經驗,具有批判現實的諷刺精神。再次,它以通俗化、世俗化、民俗化的藝術風格,使這種藝術形式得以雅俗共賞,長久的植根于民間。縱觀當今相聲舞臺,各地小劇場上演的大多還都是傳統相聲,由此可見傳統相聲的生命力之旺盛。反之,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創作的新相聲,其數量是傳統相聲許多倍,卻沒有幾個作品能夠在舞臺上長期演出經久不變。
傳統相聲為何有這么大的魅力和生命力?因其包含了對傳統相聲的認同感,這一點非常重要。在有了認同感的基礎上,才可以借鑒、繼承、創新。
一、如何繼承傳統相聲
第一,繼承傳統相聲,必須要繼承它的厚重性。傳統相聲承載了相聲上百年來發展的歷史,經過了無數相聲前輩藝人的實踐,通過了觀眾的檢驗和淘汰,逐漸成熟并傳承下來。可以說,每一段傳統相聲都凝聚了幾代相聲藝人的心血和汗水。傳統相聲的內容多取材于現實生活,它記載了上百年來中國社會發展變化的歷程,是我們了解近代民俗文化的活教材。相聲在社會發展的歷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諷刺為主的表現形式,并奠定了它深入生活、反映生活的現實主義傳統。同時,還有它寓莊于諧、以正襯反、虛中見實的美學價值,無疑都增強了傳統相聲的厚重感,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
第二, 繼承傳統相聲,要繼承它的大眾性,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接地氣。相聲是最能直接面對觀眾,與觀眾互相交流的表演藝術,受到各個階層民眾的喜愛,所以它是一種“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曲藝表演形式。相聲演員以詞敘事、跳進跳出的表演,使得它更加拉近了演員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在與觀眾之間的互相溝通配合下,達到自己的藝術目的。傳統相聲基本上都把握住了這一獨特優勢,將內容和觀眾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代言。用客觀和包容的態度對人生進行剖析,用自省和自嘲的方法去解讀普通百姓的行為情趣,用簡約自由的對話和婉轉多諷的形式傳達了“中正、中庸、中和”的傳統文化內涵。傳統相聲正是因為這種大眾性,才能被各階層人士所接受,這也是我們在繼承當中,必須要堅持的。
第三,繼承傳統相聲,要繼承它的功能性。傳統相聲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寓教于樂”上。這個“教”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通過喜劇的藝術手段,給人以啟迪,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中認識真善美,批判假惡丑。
第四,繼承傳統相聲,要繼承它的知識性。縱觀現有保存下來的300多段傳統相聲,它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各個領域,傳播的知識涵蓋了各個方面,用相聲演員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相聲演員的肚是雜貨鋪”,此話一點兒不假,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民族、文化等各門類知識均在相聲作品中有所呈現,足見我們的前輩涉獵之廣,知識之豐富。把知識和娛樂融合在一起,使得相聲藝術的功能更加豐厚。
第五,繼承傳統相聲,要繼承它的時空性。任何作品都有它的時代感,每一個作品都要留下時代的烙印。寫實主義的作品時代感強,但過了這個時代,就沒有新鮮感了,也就無法繼續傳承下去了。傳統相聲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讓人聽起來知道其內容涵蓋了過去、現在、將來,使之超越了時空成為永恒,這也是傳統相聲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六,繼承傳統相聲,要繼承它的典型性。傳統相聲除了知識型和娛樂型的段子,基本上都是寫人,但不只是寫人物的外在,而是對人性進行深入的剖析,特別是在刻畫普通百姓的人物性格上,表現得大為突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典型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個人物不是停留在某個時代的典型人物,而是時時刻刻、隨時隨地都能聯想到與之形象相對應的典型人物。對這些人物有抨擊、有批評、有嘲諷,但更多的是包容。人物寫活了,段子也就活了,這是傳統相聲經久不衰的法寶。
此外,傳統相聲的思想性、文學性、審美性等特性,當然也包括它的表現手法和技巧,都是傳統相聲的內涵和精髓,值得相聲藝術工作者在繼承當中去深入探討、研究。
記得相聲界的一位老藝人曾經說過:“不懂得傳統相聲,既寫不出好相聲,也說不好相聲。”在這里,每一位相聲藝術工作者應該捫心自問:你真懂了嗎?
二、相聲的創新
談及相聲的創新,實際上自相聲這門藝術誕生之日起從未有停止過創新的步伐。從“暗春”到“明春”,從“畫鍋撂地”到走進茶樓劇場,演出的段子也從“口傳心授”到“一遍拆洗一遍新”,都一一記載著老藝人們對相聲的追求和創新。新中國成立以后,“相聲改進小組”的成立更是把相聲創新的高潮推向深入。侯寶林先生敢于創新,他一改舊相聲的粗俗風氣,摒棄了舊相聲中低級庸俗的包袱,開創了文明相聲的先河,提高了相聲的品位;馬三立先生敢于創新,他那種似我非我的獨特相聲表演體系,創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膾炙人口,成為一類性格的代名詞,他創演的許多節目含蓄雋永、耐人尋味,體現了中國式的軟幽默精神;馬季先生敢于創新,他將以諷刺為主的中國傳統相聲向歌頌型相聲拓展,豐富了相聲的藝術色調,拓展了相聲反映生活的功能;姜昆先生敢于創新,他與梁左共同創作的《虎口遐想》《電梯奇遇》等作品開辟了相聲荒誕體創作新風,在相聲繼承傳統文化精神和吸納現代西方喜劇創作手法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開創了一個充滿后現代色彩和黑色幽默的風格。
事實證明,他們在繼承傳統、創新發展相聲藝術的舉措,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幾代相聲人承前啟后,為發揚光大相聲的優良傳統作出貢獻。
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各種現代傳媒手段接踵而至,相聲面對的觀眾群體也已經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對相聲的作品表演、品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面對新的群體、新的挑戰,必須要有新的思考、新的對策,尋找新的辦法。根本方法還是要創新。創新不僅僅是一個提法、一個口號,而是要實踐。實踐證明,相聲如果沒有創新就不會發展到今天,這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創新必須要建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這才是相聲創新發展的有效方法。如今,相聲在創新上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依然沒有走出瓶頸,筆者認為這與相聲藝術工作者沒有把創新與繼承的關系處理好大有關聯。
就目前情況來看,有不少的相聲創作者、演員只把傳統相聲當作一個標簽,僅僅停留在技藝、技巧層面,而沒有從精神價值上去理解。只傳承了傳統相聲一些表演手法,從中轉化出新的構思和技巧,缺乏“化物態為心態”“化諷刺為自嘲”的精神。再者,傳統相聲表達的是一種社會心理和情緒,人物和事件往往是虛構的,對象是模糊的。而現代相聲過于就事論事,過于功利地判斷是非。這也是一個能長開不敗,一個只能是曇花一現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創新中去認知傳統,從傳統里突破創新,將繼承傳統與創新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可能會取得新的突破。
相聲創新不是盲目的。現在有些相聲作品不是從思想內容上下功夫,而是注重了形式上的創新。形式創新的前提是必須要尊重相聲的創作、表演規律,如果改變了相聲以詞敘事,跳進跳出的表演特征,那就不叫相聲了。對于形式上的創新,也不能求全責備,畢竟市場和觀眾是檢驗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那些曾經非常紅火的“吉他相聲”“音樂相聲”等,現都已日漸式微,退出舞臺。薛寶琨先生在《侯寶林評傳》中記錄下了侯先生說的一句話:“一種藝術一旦只在形式上打扮自己,而較少顧及他們的內容時,多半這種形式就要出問題。”
三、相聲的語言
相聲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能被大眾普遍接受的藝術表演形式。因此,相聲的語言必須是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饒有情趣且各階層、各年齡段的觀眾都能接受和理解的。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網絡用語、流行語比比皆是,于是,一些青年相聲演員充分利用這些新的詞匯來制造包袱,或將網絡語言和媒體平臺上的段子編成相聲。這種包袱如果作為現掛(現聲術語)來用,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決不能用這些語言來架構整個段子。因為網絡語言轉瞬即逝,沒有長久性,今天“偷菜”,明天就變成“打醬油”了。同時,網絡語言并非能被所有人接受。而相聲是面向全社會各階層的,不能滿足這一部分觀眾而失去另一部分觀眾。記得有一對相聲演員表演過后,評委表示沒聽懂,這樣就失去了相聲大眾性的要求。
相聲現在難以走出創新瓶頸,這與我們當下急功近利和浮躁的情緒大有關聯。創新來不得半點虛假,必須要有方向,創新的思維要明確。堅持繼承相聲的現實主義傳統,把現代看成是歷史的繼續,創新才能有根基。思想新、內容新、觀念新、選材新,人物塑造鮮活,藝術感染力強,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不一定非要靠花拳繡腿、擺花架子。
老一輩相聲藝人為后代相聲藝人留下了優秀傳統。同時,當今的相聲藝人也在為將來創作新的傳統。相聲脈脈相承,代代相傳。下個世紀,相聲后輩又能繼承哪些傳統呢?
(作者單位:安慶市文化館)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