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文章探究清水混凝土作為一種原始粗獷的建筑材料,在日式禪文化下的藝術美學表達形式,并通過分析安藤忠雄的一系列設計作品,揭示清水混凝土在禪文化下的表現形式、符號意義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共鳴,以深入了解其在日式禪學美學方面的獨特價值。方法:首先采用文獻研究法,搜集關于清水混凝土、日式禪文化以及安藤忠雄的文獻和資料,了解其背景和發展歷程。然后采用案例分析法,選取安藤忠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分析其采用清水混凝土的建筑形式、空間布局、材質運用等要素,探究其與禪文化的關聯。最后采用美學分析法,運用美學理論,分析清水混凝土在禪文化下的藝術美學表達方式,包括材質運用、形式設計、空間關系、意境營造等方面,解讀其獨特的審美效果。結果:清水混凝土在日式禪文化的影響下具有獨特的審美效果,能夠通過自身的材質肌理、色彩等外在形式特征表現出樸素、簡約、自然的美感,傳達出沉靜、平和、內斂的禪學意境。結論:清水混凝土在日式禪文化下的藝術美學表達具有獨特的魅力。安藤忠雄的設計作品通過對清水混凝土的運用,成功營造出與禪文化相契合的建筑空間,為觀者帶來思考與啟迪。這種表達方式豐富了建筑美學的內涵,為清水混凝土材料在當今建筑設計等領域表達自身的美學特質提供了文化闡釋依據。
關鍵詞:清水混凝土;禪文化;美學;安藤忠雄
中圖分類號:TU-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3-0-03
1 清水混凝土作為建筑材料的發展歷程
清水混凝土建筑特指內外墻材料全部或部分為裸露混凝土表面的建筑,它強調將混凝土材料作為建筑飾面,不加其他裝飾面層[1]。其所具有的粗獷美與藝術張力,得益于工業化帶來的技術進步與相關建筑設計領域美學概念的發展。清水混凝土作為建筑材料,從被忽視到因自身獨特的藝術價值而得到廣泛應用,經歷了千年。
1.1 清水混凝土的起源——古羅馬時期
《建筑十書》中出現過早期的水性砂漿建筑材料。古羅馬時期的混凝土材料,其實是由水性砂漿加上碎石或貝殼進行粗攪拌形成的手工藝建材,在萬神廟等古羅馬建筑的考古現場都能發現此類混凝土的施工痕跡。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古羅馬時期的混凝土是對砂性材料的簡單混合,在工藝上缺乏標準。但這卻為后世該類建筑材料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使建筑材料除傳統的木材、稻草、磚石外有了新的選擇。
1.2 清水混凝土的發展時期——工業革命時期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們開始追求如何利用手中的工業技術生產高強度且成本低廉、易于施工的建筑材料。因此,混凝土開始被應用在工業革命時期的建筑中,混凝土光滑平坦的外表面特征及機械化生產的工藝特點,承載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諸多遐想,自此建筑師開始探尋利用混凝土實現建筑藝術化的路徑。
這一時期的建筑設計師們開始嘗試混凝土的各種可能,處于早期設計實踐中的設計師們也開始遇見各種問題,如當在建筑中設計流線型曲面與造型時,受制于工藝制作水平,難以制作出完全一致的曲線模板用于混凝土澆筑。盡管如此,混凝土還是作為工業化建材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應用。
1.3 清水混凝土的成熟時期——現代主義建筑思潮興起時期
20世紀50年代,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百廢待興,戰后大量的重建工作推動了混凝土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的流行。面對大量需要重建的建筑,人們放下對混凝土等工業產物的偏見,高效的混凝土建筑材料開始被世人接納。建筑設計隨著機械制造工藝的進一步成熟開啟了多樣化的發展局面,混凝土也在此后的建筑設計發展中逐漸被賦予美學價值。
2 清水混凝土在禪文化下的發展契機
自隋唐以來,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產生了長遠影響,對當今日本文化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日式禪宗的形成,離不開中日兩國的頻繁交流,且唐朝鑒真東渡影響了當今的日式禪宗。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被日式禪宗演化為了“梵我合一”的觀點,即反對人與自然之間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同時,其還強調對自身精神境界的追求,提出通過克制與苦修達到精神世界的空靈。
2.1 禪文化對日式美學的影響
禪文化對日本文化藝術的影響極為深遠,由于禪宗思想追求“空”,因此日本文化在“忘我”與“無我”中,陷入了對“孤寂”的追求[2]。
在日本,空靈的世界、孤寂的情感以及個人情緒的強烈克制是許多藝術作品給人的特有印象。例如,在繪畫中,描繪空曠偏寂的世界角落,喚醒觀者對作者世界的感知;在文學作品中,著重描寫人物的寂寥悲慘;音樂作品也流露出形單影只的寂寥感。可見,禪文化對日本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在建筑設計中,禪文化的影響則體現為建筑皆刻意追求一種形式上的缺失,將事物自身的不完美演變為建筑美的一部分,在最終呈現上突出建筑非對稱或非完整的表達,有意識地克制自身天生對完美形態的追求,從而貼合禪文化始終強調的由缺憾而生的美感。
2.2 清水混凝土的美學特征與日本禪文化審美特點的共鳴
清水混凝土材料所具有的剛柔冷暖特性,不僅會對人的感官和精神產生一定影響,而且可以表達出建筑物的情感。表面上樸素的建筑,有時比金碧輝煌的建筑更具藝術表現力[3]。厚重穩當、清新素雅的外觀,能對人產生視覺與精神上的沖擊。清水混凝土迎合了禪文化強調的特征,是表達克制忘我精神的重要材料,通過自身形態表達豐富的精神內核及情感訴求,即使是隨著工業化生產而成熟發展,也在禪文化下具備美學藝術表達特點。在一眾日本設計師手中,清水混凝土打造了各種具有禪意的經典作品。
3 安藤忠雄設計語言下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的美學特征
3.1 關于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的建筑追求永恒及細部的精神表達,其認為自然是永恒的,并以此為概念創作了著名的教堂三部曲。對他而言,建筑是一種人造自然或建筑化的自然,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中介,是一個脆弱的、理性的庇護所[4]。
3.2 清水混凝土在禪文化下的藝術美學表達——以安藤忠雄作品為例
3.2.1 形制肌理的展現
在安藤忠雄所設計的建筑的外表皮上,清水混凝土的表達形式多呈現為模塊四角與兩腰上保留由模板螺栓留下的圓形孔洞的清水混凝土直墻(見圖1)。安藤忠雄意在將這種展示施工痕跡的清水混凝土構筑作為建筑的外觀,不加任何修飾,突出材料本身的質樸特點。這種極其接近東方禪學“無為而為”思想的建筑素材被以安藤忠雄為代表的日本建筑師廣泛融入創作[5]。
實際上,這類建筑外觀放在以前是難以被接受的。在曾經的建筑師看來,混凝土的施工痕跡粗糙,需要飾面進行掩蓋。但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筑直觀地暴露清水混凝土的粗糙表面,展現出了禪意審美中對自我的克制、追求本真的理想化、直面世界的精神向往以及追求“內省”的認知方式。
在安藤忠雄成名作住吉的長屋中,建筑整體內外墻面基本由帶圓孔的清水混凝土石板構成。安藤忠雄將原建筑與舊有空間一分為二,變為由中間橋廊相連的兩塊清水混凝土體塊,氣質樸素質雅,有著極強的禪意美學表現力。
住吉的長屋獨有的藝術特征與其采用的清水混凝土材質密不可分,單一的形制單元、簡單原始的混凝土顏色以及粗糙的外表面肌理都充分展示了禪意美學對自身感情的克制和對樸實簡單生活方式的追求。清水混凝土的肌理以及安藤忠雄特有的建筑外觀營造方式,是日式禪意美學現代化表達的特有“詩詞”。
3.2.2 對光影的塑造
清水混凝土由于外表樸素、平整,顏色淺淡,外墻面及內墻面的裝飾性略有不足。在以往的設計中,設計師大多使用輕鋼龍骨懸掛飾面或乳膠漆在墻面上進行裝飾。
禪文化對樸素、孤寂、克制的追求影響了安藤忠雄對建筑立面豐富度的設計哲學。他另辟蹊徑,追求清水混凝土原始的表面特征,對建筑的整體體積進行構思設計,通過建筑體積的改變引入光線。當建筑處于暖陽下時,自然光線透過建筑映照于建筑墻面之上,會形成別致清雅的氛圍。不同于人為的建筑裝飾,光線具有隨機性,為建筑附加上了另一層哲學意味。
在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中,光之教堂的設計體現了刻意利用光線營造教堂作為宗教建筑與生俱來的神圣氣氛的巧思。
對光之教堂中對光的界定,安藤忠雄有著獨特的理解。讓光作為一個媒介,去建立自然與建筑的關系。通過光與影的結合,在不同時間段給予建筑內外的人不同的直觀感受,借光與影體現出空間疏密的層次分布,使建筑本身的形式美感與光影掛鉤[6]。
在設計教堂時,安藤忠雄放棄了傳統教堂的頂側面開窗采光方式,通過清水混凝土澆筑后順應棱角的尖銳交錯創造了“光十字”。在陽光的照射下,光與平整樸素的清水混凝土產生意料之外的交錯,光明與黑暗共存,神圣與樸素相伴,充分表現了日式禪學強調的“苦修”觀念,這不僅體現在祈禱環境的清苦素雅上,也體現在環境光影給人帶來的警醒上。
3.2.3 與自然環境的共鳴
日式禪文化秉持“梵我合一”的觀點,在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筑中,這種強調人與自然共生關系的樸素自然觀也得以貫徹。不同于光之教堂利用建筑與光影融為一體的關系來塑造宗教建筑的神圣感,水之教堂則利用了自然界中涌流不息的水體作為承載十字架的視覺載體,以此表達了宗教信仰與自然界相互關聯、相互共生的概念。
在安藤忠雄設計的建筑中,極少見到傳統美學中常見的世俗化美化場景,更見不到庭院中的繁花似錦。光、水和天空這三種自然元素賦予了空間靈動性[7]。清水混凝土建筑與日式傳統的“枯山水”有相似的存在意義,不追求觀者在粗看上的視覺震撼,而在于品味建筑在漫長的時光中與自然相互交映,以及長期共鳴的精神給養。
只有在清水混凝土這般全無修飾、幾乎裸露的材質面前,自然與人類的對抗仿佛才能在共鳴中緩慢進行。代表工業化、快節奏生活的清水混凝土單調粗糙,建筑所處的自然界卻充滿生機,兩者共生共存,卻又不完全相容,令目睹建筑的人在人造建筑面前靜默而立時,產生關于人與自然共生關系的“禪思”。
總之,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無論是引入自然元素還是提取自然元素,拋開清水混凝土自身的特質或離開自然依附皆難以立足,只有自然與工業共鳴,才能引發空間中人的情緒變化。
4 結語
清水混凝土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在建筑美學的歷史上曾被設計師認為是粗糙丑陋的建筑材料。隨著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在人文主義及禪文化的影響下,清水混凝土憑借樸素的外觀與禪文化強調憑借清冷苦修達到的精神境界產生了共鳴,曾經看似粗糙的材料被賦予了與眾不同的美學意義。
禪文化從獨特的東方美學視角入手,為外表粗獷的清水混凝土賦予了細膩、柔和的情感,使其作為常見的建筑材料在設計上擁有更多的設計語言表達途徑。
清水混凝土與禪文化相輔相成。清水混凝土因日式禪文化的影響,在設計師眼中有了獨特的美學意蘊,而日式禪文化也通過以安藤忠雄為代表的設計師們的作品走上世界的舞臺,讓世人領略到禪文化中別具一格的美學觀念。當然,清水混凝土在禪文化中被賦予的美學意義并非巧合,這是無數美學相關工作者觀察生活、考量人與自然關系所得到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1] 張艷.清水混凝土建筑設計初探[D].上海:同濟大學,2008.
[2] 史文娟.日本文化中對禪宗思想的(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借鑒與吸收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2,30(2):49-52.
[3] 趙宇函.清水混凝土在建筑設計中的表現:以安藤忠雄的設計作品為例[J].中國住宅設施,2018(3):80-82,70.
[4] 許牧川.后殖民建筑:多元文化的載體[J].美術學報,2013(1):115-119.
[5] 向正祥.清水混凝土演繹出的日本禪學:析安氏建筑的精神源泉[J].中外建筑,2006(4):64-67.
[6] 姜婷婷,林澤伊.試析法國印象畫派的光影與現代建筑動態形式美的研究:從“魯昂大教堂”到“光之教堂”[J].明日風尚,2016(6):291.
[7] 陸衍安.現代主義建筑創作方法:以安騰忠雄建筑師為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20):1-3.
作者簡介:江皓晨(2000—),男,湖北武漢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