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探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汴京燈籠張的傳統技藝在新媒體視域下的傳承與創新路徑,探索科技發展背景下傳統燈彩新的人文價值,分析傳統手工藝的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方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提供借鑒。方法:文章梳理開封燈彩的歷史發展脈絡,對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博物館進行實地調研和樣本采集,基于社會語境分析其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以及其數字化生存現狀,以現有的“非遺”數字化案例為依托,提出汴京燈籠張的創新發展策略,通過數字化手段呈現和表達文化要素。結果:以數字化展示技術與趣味性策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賦能,使汴京燈籠張在新媒體視域下實現數字化傳承、跨地域傳播,實現三維空間應用及情境交互體驗,同時留存地域文化記憶,推廣工藝知識與工匠精神,使傳統燈彩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命力。結論: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在幫助傳統文化傳播的同時,激發了大眾主動探索文化遺產的動機與潛力,使體驗者更好地感受“非遺”的魅力和精髓,為瀕臨消亡的“非遺”技藝保護指明新方向。
關鍵詞:汴京燈籠張;燈彩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J52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3-0-03
汴京燈籠張是河南開封有200多年歷史的燈籠世家,其彩燈作品既有宮廷花燈的古雅、華貴,又有民間藝術活潑的氣息,形式豐富,工藝精巧,具有典型的中原民間手工藝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中國燈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為河南省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手工藝,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面臨一定的挑戰。面對新媒體的發展,汴京燈籠張如何巧妙利用數字技術,發掘新媒體視域下的數字化應用場景,成為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 汴京燈籠張的傳承價值
汴京燈籠張世居開封,歷經七代相傳,是著名的彩燈世家,清末至民國年間,汴京燈籠張的傳統制燈技藝已十分成熟,不僅紙、布、綢、緞、絹、竹、木等各色材料應有盡有,其所制作的宮燈、走馬燈、折合燈、云中燈、水中燈等更是個個精巧別致。直到第六代傳人張金漢將傳統彩燈工藝與聲光電相結合,運用新技術創作出幾百種彩燈,其作品有豐富的題材、絢麗大膽的色彩、精巧的工藝結構,具有鮮明的中原民間手工藝特色。
1.1 歷史價值
汴京燈籠張作為家族傳承式的一種傳統手工藝,擁有較高的歷史價值。例如,汴京燈籠張中最具特色的木版年畫燈,燈面內容來自民間傳說和戲曲人物,制燈匠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此為創作素材。他們運用精湛的技藝,生動展現了人們對團圓與喜慶的向往,傳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時,這些燈籠也承載了開封文化的歷史脈絡,保留了鮮明的地方特色。比如北宋的走馬燈、汴京八景燈以及奧運福娃燈等,都是獨具特色的燈彩作品。它們緊密圍繞時代主題和現實生活創作,展現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這些燈籠作品間接反映了當時的人民生活水平,被視作文化傳承的珍貴史料,為后人展示了當時社會的文化風貌和風土人情[1]。
1.2 審美價值
汴京燈籠張融合了繪畫、雕刻、彩繪等多種藝術手法,通過光影效果和燈彩的組合,營造出獨特的視覺藝術享受。其審美價值主要集中在造型和色彩兩方面。在造型方面,燈籠的形態可以是動物、人物、花草等各種富有生機的形象。古人崇拜自然,將其作為美學符號在燈彩作品上展示出來,花鳥魚蟲、飛禽走獸都是燈彩創作的靈感來源,因此傳統燈彩展現了當時制燈匠人對美學的理解,由表及里的外觀美以及由內而外的內涵美都具有獨特的觀賞價值[2]。在色彩方面,汴京燈籠張以明亮的色彩和對比鮮明的色彩組合為主。鮮艷的紅色、綠色、黃色等是常見的色彩選擇,這些色彩在燈光的映照下散發出美麗的光芒,觀賞者可以盡情享受視覺愉悅。
1.3 文化價值
汴京燈籠張彩燈制作過程中,廣泛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燈面所繪的植物花卉梅、蘭、竹、菊代表高潔的品性,以蓮花為主題的“蓮生貴子燈”,取“連生貴子”的諧音,同時還使用象征幸福祥瑞的祥禽和瑞獸,如龍、鳳、麒麟、喜鵲等。另外,一些廣為人知的文學故事如《嫦娥奔月》《黛玉葬花》也是創作的靈感來源。五谷燈作為汴京燈籠張的特色燈彩之一,也被稱為“五谷豐登燈”,代表人們對糧食豐收、豐衣足食的安穩生活的追求。這些文化寓意使汴京燈籠張成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品,它們不僅在視覺上給人帶來愉悅和享受,同時也傳遞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愿。
2 汴京燈籠張的發展困境與數字化現狀
2004年,開封市將“敬文齋燈坊”正式命名為宋都彩燈藝術研究基地。2007年,汴京燈籠張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汴京燈籠張的第七代傳人張俊濤和張俊麗在開封市理事廳街38號創建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博物館,其成為傳播開封燈彩藝術的重要媒介。目前博物館有100多個品種、400多盞花燈,接待各地游客和學者參觀學習,還與河南省各大高校聯建實習基地。同時,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團體參觀專場,由傳承人親自講解和示范。然而,由于時代變遷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的特殊性,所以汴京燈籠張的傳承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如何使傳統花燈文化被更多人熟悉,讓傳統文化精粹喚醒更多觀賞者的文化自信,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2.1 文化空間記憶缺失,受眾認知呈現代際失衡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給傳統燈彩行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傳統節慶燈會如元宵節應該是汴京燈籠張和其他燈彩的重要文化聚集地,節會的熱鬧氛圍和獨特的燈具更能吸引人們的目光。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記憶逐漸流失,傳承了特有時代和地域記憶的燈彩漸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此外,文化空間的節令性限制也導致傳統燈彩漸漸脫離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3]。汴京燈籠張的制作技藝與年輕人成長的環境存在巨大的時代和空間差異,導致現今大眾對汴京燈籠張的認知度較低,對其制作技藝的了解不夠全面。
2.2 數字化資源更新滯后、存在局限性
在汴京燈籠張民間藝術博物館的網站上,存在數字化資源更新滯后的顯著問題。在傳承過程中,資源無法及時更新,時效性不強,大量圖片、視頻等內容較為陳舊。同時,這些圖片和視頻的清晰度也存在一定問題。普通大眾在網絡上可獲取的相關資料內容都十分零散,不利于受眾全面、深入地了解相關信息,對想要了解傳統開封燈彩的受眾而言,除了線下參觀博物館外,幾乎沒有其他途徑可供選擇,這大大限制了汴京燈籠張的文化傳播。
2.3 保護處于凝固狀態,傳播形態單一
數字時代催生了新媒體,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和消費文化的方式。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獲取娛樂和文化產品,不再頻繁參與傳統手工藝制作和觀賞活動。這導致大眾對傳統藝術參與的需求減少,汴京燈籠張的市場受到了沖擊。大多數汴京燈籠張燈彩作品都在博物館中,不便于觀眾細細觀看,作為承載主體的博物館較為封閉,地理位置處于劣勢,博物館內部以單一的工藝品和圖文展板為展出的主要內容,展示方式單一,觀眾與藝術品之間缺乏互動的機會。這種傳播形式缺乏互動性、整體性、趣味性及探索性,難以引起年輕人的興趣,不能滿足數字時代用戶的各種需求。
3 汴京燈籠張數字化展示與傳播的優勢
數字媒體技術為傳統手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提高了其競爭力。利用數字技術,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創造一個融合多種信息媒介的嶄新平臺。
3.1 數字化保存和傳承
通過數字技術,可以創建數字檔案、虛擬展覽和在線教育平臺,使汴京燈籠張作品和制作技藝得到更好的記錄和保存,這有助于保護傳統技藝,為后代傳承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徑。同時數字化保存創建了豐富的數字檔案,為學術研究和文化保護提供了重要支持。數字化保存還可以為汴京燈籠張的教育推廣提供有力工具。通過數字媒體,可以在學校、博物館等教育場所展示汴京燈籠張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引起更多人的關注。
3.2 傳播更加高效,載體更加多元
在傳統的傳播模式下,汴京燈籠張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師徒相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導致傳播效率低、速度慢,加之普通大眾難以直接接觸傳承者,對汴京燈籠張的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數字化傳播提高了傳播效率,作者不僅可以通過數字平臺提升傳播效率,還能夠與受眾直接互動[4]。新媒體為汴京燈籠張提供了多元的展示載體,通過社交媒體、在線展覽和數字化平臺,汴京燈籠張可以采用更富有創意的方式展示自身,吸引更廣泛的觀眾,也顯著降低了傳播所需的經濟和時間成本。
3.3 再造藝術經典,吸引年輕受眾
數字化時代,通過數字技術將傳統燈彩與現代元素相結合,賦予其現代感,有助于彰顯嶄新的藝術魅力,激發更多年輕人了解和學習傳統技藝的興趣。在汴京燈籠張的受眾群體中,年輕人是特別需要關注的群體,傳統的傳播方式往往過于單一,難以吸引和打動年輕群體。要對年輕人實現精準傳播,就需要結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品位和生活方式,充分利用數字化傳播技術的優勢,以增強汴京燈籠張的現代感、觀賞性和趣味性為目標。只有讓更多的年輕群體認識、了解、學習燈彩藝術,為未來的燈彩藝術培養接班人,才能使傳統燈彩藝術蓬勃發展。
4 新媒體視域下汴京燈籠張數字化發展創新策略
在當今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數字化傳播正逐步取代傳統的傳播方式,計算機網絡系統和數字化平臺的發展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保障。針對汴京燈籠張,可以在數字資源采集與保存的基礎上,借助影像媒介、新媒體技術、動畫技術、數字游戲等創新汴京燈籠張的展示方式,使其突破傳承與發展困境,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4.1 搭建“非遺”傳承人的數字化傳播平臺
新媒體技術突破了地域限制,使傳播圈層得以擴大,“非遺”傳承人可以通過在線視頻、社交媒體等展示技藝,實現與受眾的即時互動。這種互動不僅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還能夠激發觀眾的興趣和參與欲望。搭建“非遺”傳承人的數字化傳播平臺是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克服技術難題,平衡文化保護與商業化的關系,數字化傳播平臺將為“非遺”傳承人提供更廣泛的傳播渠道,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未來,可以通過與學術機構、文化機構合作,進一步提升平臺的影響力。
4.2 開發數字化“非遺”文創產品
數字化“非遺”文創產品是將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融入數字技術和創意產業,創造出具有現代特色的新型文化產品。對汴京燈籠張來說,這種獨一無二性就是其燈彩藝術獨特的審美價值。比如虛擬燈籠制作工坊的門票、數字版的燈籠圖案等,將傳統的手工藝與現代的數字化技術相結合,為“非遺”注入新的商業元素。需要注意的是,在汴京燈籠張傳承和創新的過程中,要以其內在豐富的人文情懷、文化價值為基礎,保留其地域特色,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
4.3 數字交互技術增強用戶參與感、體驗感
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三維技術、AR/VR等數字技術對汴京燈籠張活態傳承進行人文引導,增強傳承過程中受眾的體驗感與參與感。一方面,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豐富汴京燈籠張工藝的展現形式。依托三維數字技術,汴京燈籠張的各個結構及紋樣能夠被完整記錄下來,從而實現對汴京燈籠張的全方位采集和長期保存,便于觀眾閱讀和學習。另一方面,數字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打破汴京燈籠張傳承的時空限制。例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實現汴京燈籠張工藝的面對面傳承,向多地區進行遠程展示,幫助對汴京燈籠張工藝感興趣的人更好地了解、學習工藝,從而推動汴京燈籠張技藝的傳承。
5 結語
傳承與創新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煥發生機與活力的關鍵,數字化記錄與新媒體傳播是其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別是在汴京燈籠張的傳承過程中。傳承不僅需要堅守傳統文化的“根”和“魂”,還需要巧妙融入現代元素,采用符合現代審美的表達方式,以真實地體現時代精神。只有在傳統與現代的巧妙結合中,將技術與文化相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真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挖掘出汴京燈籠張在新媒體視域下新的人文價值,為燈彩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播打造創新模式與渠道。
參考文獻:
[1] 張帆帆.“汴京燈籠張”文化品牌推廣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9.
[2] 孫茜,王斌.中國燈彩元素在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2021,34(15):73-75.
[3] 王淳,肖晨曦.“汴京燈籠張”傳承中的困境與創新性發展[J].鄂州大學學報,2021,28(1):64-65.
[4] 趙嵐.民間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J].傳媒,2023(12):77-79.
作者簡介:楊欣(1999—),女,河南焦作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信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