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課題立足《服裝工藝》課程建設、革新發展與實踐運用角度,探索混合式的課程建設。通過建立案例資源庫豐富課程學習形式與學習渠道,有效引入相關課程視頻進行課外學習與課后知識擴展,構建信息化、數據化的評價考核體系。探索出新的“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課程教學路徑。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擴展學習渠道,進一步提高課程教學綜合成果,滿足了現今服裝行業對于服裝工藝設計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路徑;混合式;服裝工藝;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4-0075-03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lothing Technology\",this project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hybrid curriculum.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ase resource library,enrich course learning forms and learning channels,effectively introduce relevant course videos for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 and afterclass knowledge expansion,and build an information-based and data-based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system.Explore the hybrid course teaching path in the new \"Internet+\" era. Improve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ability,expand learning channels,further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results of course teaching,and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today’s garment industry for clothing process design professionals.
Keywords:Internet+;Teaching paths;Hybrid;Garment craftsmanship;Information technology
伴隨著信息化技術與教學改革的發展,探索出新的“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教學方法,成為目前革新教學發展的有效方式之一。當前,混合式教學存在實證研究較少、理論研究落后于實踐應用等問題,未來混合式教學的研究和實踐,需要重點關注“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混合式教學能力準備研究及混合式教學評價等研究[1]。服裝工藝課程是我院服裝設計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實踐課程,目前在教學中主要是以教師教學、現場示范、學生觀看、課間練習、教師指導的形式為主。由于課堂示范沒有記錄視頻,學生在課后沒有資源復習,導致學習效率較低,學習深度有限。在以往課程中發現,學生對服裝工藝要求不明確,實踐示范學習積極性不是特別高,課程學習渠道單一。因此課后無法有效回顧課程授課內容,缺乏探索精神,作業形式和成果單一。所以需通過構建模塊化的教學課程體系,開展協同化的線上線下教學,開發體系化的線上教學資源[2]。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技術,依托網絡平臺,結合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構建混合式的教學方式與考核方式,豐富了教學、考核手段與渠道,提高了整體的教學效果[3]。以服裝工藝課程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媒介,探索出新的、符合本校課程人才培養需求的“混合式”教學方法。滿足區域服裝行業對于服裝設計專業人才的對口需求,擴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學生的行業知識儲備。
(一)服裝工藝技術要求不能準確掌握
《服裝工藝》課程為4周64課時,結合17級、18級服裝專業實際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服裝工藝課程中的專業技術要求掌握不夠準確。服裝工藝是實踐課程中對實踐過程與實踐內容有著嚴謹技術要求的,在學習初步應該嚴格按照工藝要求的精度、準確性完成。課后由于學生對于教師課堂實踐示范、講授的服裝工藝技術與要求與步驟不能清楚記住,導致課后練習沒有對比,從而進一步造成學生課下實踐練習不夠嚴謹,最后作業完成度與實際要求存在偏差,無法及時發現工藝技術問題,從而導致在后續課程以及其他課程學習中存在相同問題。例如,在接下來的相關制作工藝課程,《女裝成衣制作》《男裝成衣制作》中,像口袋、門襟等關鍵結構的制作工藝要求比較高??p制工藝的先后順序、下針位置、針線間距都有嚴格的要求,如果不能清楚地了解與掌握該工藝技術要求,就會導致無法完成最終成衣效果。針對目前服裝工藝課程,從教師層面與學生層面共同分析了當下存在問題,進一步說明當下問題以及解決的必要性。希望通過制圖軟件與多媒體有效結合,結合翻轉校園,錄課、視頻等混合式的方式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4]。
(二)學習渠道單一,課后無法回顧學習
服裝工藝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知識內容多環節復雜,需要動手實踐操作,因此授課內容需要老師課堂實踐示范。受到時間、空間、人數等條件限制,部分學生因觀看示范不便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習內容,教師也無法保證每一個學生都進行示范指導。課后學生只能憑借課上記憶去回顧示范內容,由于沒有參考標準,因此學生無法保證上課學習內容的準確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又由于以往的學習及授課形式都是線下示范指導,渠道相對單一且師生互動機會相對較少,學生沒有可用于課后回顧的學習資料與記錄,僅憑課件理論知識與課間學習無法有效掌握,造成課后學習效果不佳影響教學成果。
(三)校企聯系不緊密,課程評價與作業形式單一
多數高校教師畢業后直接進入學校工作,對企業實際情況不了解。固有地按照書本以前人模式授課,因此導致服裝工藝、版型等落后,不能緊跟時代腳步,從而也降低了學生的興趣。以往的課程中缺乏合理引入現代企業生產制作工藝,與企業實際需求銜接性不足,導致社會適應力不足。新時代的大學生對于學習的形式、學習的內容有著自我認識,更希望掌握當下的知識技能。在課程教、學中由于學生只能在課上觀看老師示范,課后無法回顧和獲取更多的學習內容,造成學習形式單一,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
服裝工藝課程主要是實踐制作,最終成績是從制作實物體現。因此,造成一部分學生忽略了課程學習與課下探索的積極性,只關注最終成衣效果。甚至有學生為了完成最后作業弄虛作假,造成不良影響。改革前的課題示范、學生跟著制作,根據考勤與最終成衣效果評價學生成績,由于沒有形成良好的教學評價與監控過程,導致只看到最終結果忽視了學習過程,沒有真正達到育人的目標。在以往的教學大綱中,《服裝工藝》課程主要內容是了解學會工業縫紉機、手縫針的使用,完成襯衫、西裙最終制作。這種作業形式在以95后主要的大學生中,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跟工廠的工人一樣,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樂趣。單純地圍繞現代服飾制作工藝、縫紉機的使用等課程學習,缺乏知識內容體系豐富度。

混合式課程建設,主要是通過改革傳統的線下教學單一形式,通過引入信息化與網絡技術,建立線上、線下多渠道的課程組織與教學。課程建設中不僅是實現線上網絡、線下實踐,還要結合新的“課程模式”建設符合時代的教學形式、作業要求、知識內容、課程評價等,從而完善整個“混合式”的課程建設。
(一)擴展課程教學形式與學習渠道
1.實踐示范與視頻講解相結合:實踐制作課程需要教師親身現場實踐示范、講解、分析,但是受到教學時間、學生個體差異影響等因素,每個學生的接受程度不同,無法及時吸收轉化。通過錄制實踐過程視頻,學生可以通過觀看錄課視頻結合課堂學習知識回顧老師示范內容與技術要點。通過建立線上資源庫與引入中國大學生慕課、學堂在線等互聯網公開課,學生不僅可以課上看老師示范與講解、課后還可以自主復習與學習新的知識,還可以通過課下觀看案例庫的不同視頻學習進行深入探究式學習。還可以結合課程知識特點剪輯個性化、有趣的、符合時代背景的短視頻。在課程中,針對相同的知識點引入不同形式的經典視頻教學內容,例如增加背景音樂,視頻切入方式,語言講解等,進一步延伸學習知識體系。在保證學習的基礎過程上擴展本課程知識內容,提升當代工藝課程趣味性。
2.圖片講解拆分制作步驟: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習慣等問題。可以通過圖片的形式進行制作工藝細節分解,幫助學生清楚地掌握每一個制作環節、每一步技術要求等,圖文并茂地進行教學,直到學生能夠完全理解與掌握學習要求與相關知識點。研究結果表明,混合學習情境下學生整合性學習和反思性學習具有顯著的正向相關關系[5]。不同形式的教學建設使學習的內容、資源、種類等更加豐富,充分發揮信息化、互聯網時代的資源共享,使學習不受學校設施、教學資源、教師水平等硬件與軟件因素的影響,同時滿足以學生為中心的個體差異需求。
3.形成三位一體“教、學”形式:新時代的“教”“學”應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水平,以教師引導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有效利用信息化技術擴展不同“教、學”渠道。在服裝成衣制作環節有效地依托已有的課程資源庫力量,通過“互聯網+”時代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建設,增加線上、線下不同“教、學”形式與資源,始終將“以教授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需要貫穿在“課前、 課中、課后”3個階段的教學實施過程中[3]。
區別于以往教學過程注重中“教”的質量,“三位一體的混合式”教學過程(如圖1)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在“課前”“課中”“課后”的過程中結合“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向融合互動,提升“學”的效果?!罢n前”通過云班課、學堂在線等上傳課程預習資料,讓學生提前了解課程學習概況,創設課程學習情境,逐步引導教學環節。“課中”結合線下現場實踐示范與講解的同時,“線上”通過騰訊會議、釘釘等進行“視頻直播”,“課堂”上進行“示范投屏”。通過多種不同的教、學形式與渠道,有效地解決學生因實踐示范看不清楚、學生人數多、學習模式老舊單一等問題。“課后”學生可以有效利用線上多角度視頻分析、圖片制作環節步驟分解進行自學與探究,教師可以互動答疑,及時處理學生遇到的問題等。根據課程目標布置相關課后練習作業,學生完成練習后直接上傳到線上平臺給老師檢查,教師可以及時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與存在問題以便于課上針對性指導。結合課前、課中、課后“三位一體”擴展模式,可以進一步增加課程學習的豐富性、多樣性以及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結合豐富的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豐富學習形式和教學成果,從而改變以往“教、學”形式與渠道的單一性,打破服裝工藝課程實踐性學習的時間性、空間性的限制。
(二)課外知識學習與課后知識擴展
目前,服裝工藝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是圍繞基礎機縫、手縫工藝的使用,完成簡單的襯衫、短裙的制作,來達到教學目標,當下已經不能滿足以及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與社會需求。新時代的教學培養目標不僅要完成課程的“基礎能力”目標學習,同時還要提升文化、思想、適應性的“綜合力”的學習。
1.導入傳統服飾文化知識: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智慧的結晶,是漫漫歷史長河中生命的總結,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思想與情感價值。服裝工藝課程作為服裝設計專業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如何進一步實現育人目標也是混合式課程教育需要考慮的重要環節。明確教學目標,重構教學內容,融合思政教育制作教學視頻,構建線上課程資源,融合線上線下教學,探索思政元素的混合教學模式促進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與愛國熱情[6]。以育人為根本,針對課程培養目標,在保證基礎的教學情況下,導入優秀的,具有民族與地域特色的服飾、染織等工藝知識。在“手工縫紉”環節,引入中國傳統刺繡工藝,在鍛煉學生的手工技藝的同時,豐富民族服飾文化知識。在“機縫”練習中滲透具有民族特色的“扎染工藝”,帶領學生從扎染知識了解、扎染實踐、到最終的扎染服飾品的實物制作(如圖2)。構建現代制作工藝與傳統服飾文化的有機融合教育形式,打破單一印象中服裝工藝就是縫紉機做衣服的想法,增加課程文化、歷史、人文教育。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擴展課程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學習樂趣,傳承與弘揚優秀的民族服飾文化同時,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服飾工藝的認可。
2.利用互聯網融入現代企業案例與成果: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給服裝行業帶來了不斷變化,因此,在課程教學中應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資源”更新教學,把企業案例、成果引入課堂教學環節。從設計圖、款式圖、生產工藝單有序地完成項目,鍛煉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升學生未來的企業、社會工作適應能力。加強課程知識學習與創新設計需求的連接,結合線上線下的學習特點,在課程中把先進生產工藝、車間流程等引入課堂教學案例(如圖3)。通過案例學習及時地了解服裝行業款式設計、工藝要求于時代發展等,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技術本領,更好更快速地適應行業技能需求。結合企業實際工藝發展狀況,不斷更新線上、線下的學習內容與知識點。幫助學生更多地認識當下的行業發展狀況,提升自我學習定位,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度與愛國熱情。
(三)“互聯網+”多元化的課程評價考核路徑
混合式的課程建設如何順利實施,教學改革成果如何有效認定,需要有一套合理有效機制體系保駕護航。從課程教學質量監控角度,利用大數據與信息化手段,構建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監控機制,提高對教學環節的管理[7]。
1.課前、課中、課后多元評價

《服裝工藝》混合式課程建設,分為“課前”“課中”“課后”3個階段進行,因此需要針對性地進行評價考核。課前:提前布置線上預習任務,按要求完成相關知識內容的預習。課中: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交流分析、講解學習,實踐示范、實物制作。課后:工藝練習、作業布置、回顧上課重點知識內容,學生上傳作業,教師答疑解析?;旌鲜降恼n程評價考核體系涉及對象有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針對服裝工藝新的混合式課程3個階段進行科學的課程評價考核,也是混合式課程教學建設的重要保障與有效檢驗。高等教育范式正在以教師教學為中心向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轉換,本科教學評價越來越注重學生經歷和體驗[8]。和以往的課程評價與考核不同的是通過“互聯網+信息化+數據化+過程性”的監控評價考核體系,更加全面、綜合性地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系統科學的評價考核(如圖4)。

2.過程主導性評價
(1)課前,由于任課教師無法現場指導學生,師生之間無法當面直接交流。通過設計、選擇學生容易接受的,有趣的預習內容,同時設定預習后的問題與思考等,去讓學生主動在線上預習、思考課程內容。其次,通過回答問題及觀看課件等情況,通過數據的形式體現,同時學生也可以對預習內容進行選擇性地有效評價與建議。通過雙向渠道,一是可以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二是可以便于老師對課程內容的教學設計反思。依據“過程主導”原則,混合式課程評價考核中心應放在課程教學實施環節,培養任課教師去主動更新教學內容與組織教學手段,選擇適合95后大學生群體的、有效地授課方式與內容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2)針對學生,構建新的符合混合式課程評價考核的作業形式與內容,學生在課間、課后的學習,尤其是實踐過程、實踐內容更加科學有效。例如,以拍攝短視頻的方式記錄工藝過程和重點,完善實踐內容記錄。一方面激發學生的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回顧學習過程與工藝內容解決課后評價考核困難。通過混合式的實踐評價考核方式促使學生將線上知識轉化為線下實踐技能,將傳統實物展示或報告中存在虛假、不實等問題進行過濾,去偽存真。通過“教與學”“動與靜”線上與線下科學全面的混合式課程評價考核,促使教學質量與學習成果得到顯著提高。
(3)針對混合式內容學習的考核評價上實施多元化的體系規范,量化評價考核程度,保證教學成果的真實性、客觀性、準確性,對整個課程教學過程進行監控,及時反饋存在問題。利用信息化技術收集相關教學、評價、考核數據,構建一個混合式的監控體系。對于教師平臺上授課,上傳學習資料進行記錄。建立數據評價考核管理,利用采集的數據來輔助進行課程評價考核,形成科學的評價考核與課程教學反饋機制與渠道。結合混合式的評價考核、監控體系可以及時了解線上、線下的課程教學環節與教學質量,構建一個科學合理、全面系統的課程教學評價考核體系閉環。
評價考核中依據地方人才需求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立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建設與能力培養上充分考慮社會、行業對本專業人才的知識、技能等需求。針對線上混合式課程教學評價考核體系建設,要利用互聯網信息化技術等手段監測,線上教學形式、資源是否有效地服務學生,引入企業人員進行技術指導,提高本專業的實踐教學質量等。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評價,實現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打破了單一的課程作業、考核評價。
針對課程特點,通過探索“互聯網+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解決學生課后無老師指導、實踐示范、學習內容記憶不佳等問題。增強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與活力,刺激學生的隨機應變能力。改變以前大部分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課堂外學習時間幾乎為零的情況。逐漸實現學生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換的目標,改變以往學習形式與渠道的單一性。混合式的課程資源建設、案例學習,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增加了學習選擇性與創造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動力能力及創新精神,提升綜合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
從考試內容、考試形式、考試時長等方面,開展混合式模式及多樣化的課程評價考核,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評價,實現過程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通過“信息化+”手段,探索后疫情背景下“互聯網+教育”型模式,提高教學技能,提升工作效率,打破學習時間性、空間性的限制。線上線下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學習,便于學生隨時隨地獲取學習資料,靈活地運用學習的專業技能。
對教師而言,可以豐富目前的教學內容,增加教學技術手段,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本領。有利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相關課程教學,培養出與社會實踐及企業間聯系緊密的專業設計人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看,混合式的教學與考核模式有利于學生從不同形式的學習中找到自我定位,不受學習時間、空間、課堂示范限制。案例庫的資源方便學生隨時學習,緊跟時尚設計的需求,自主設計與制作。通過線上資源學習,方便學生提前獲取學習資料,讓學生的課前預習的比率從10%提高到90%以上。通過資源庫的建設和線上學習,改變以前大部分學生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課堂外學習時間幾乎為零的情況,逐漸實現學生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換的目標?;A工藝案例的建設有利于以后在其他課程學習中需要時解決課程工藝問題,刺激學生的隨機應變能力,提高學生專業的綜合素養和社會適應能力。
伴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化新一代深入融合,通過建設案例資源庫,加強課程企業連接性,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打造符合課程特色及需求的“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開放的、多形式的學習模式,便于學生進一步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創作路徑,改變以往學習形式與渠道的單一性。案例資源庫方便學生隨時學習,自主設計與制作,調動大家學習的積極性與活力,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跟動手能力,加強課程知識學習與企業實習需求的連接性,突破學習時間性、空間性的限制。3個階段的“互聯網+信息化+數據化+過程性”的監控評價考核體系,更加全面、綜合性地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系統科學的評價考核。線上線下教學新模式,培養“互聯網+”手段的學習與教學,為探索后疫情背景下“互聯網+教育”其他課程建設提供鋪墊,有助于繼續推動新時代的教學模式與方法變革。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課改項目 項目編號:2021JK21
參考文獻
[1]馮曉英,王瑞雪.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 2018(03):13-24
[2]何文斌,馬軍.后疫情時代開放式混合教學模式探析——以CAD/CAM技術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1(35):78-81.
[3]孫曉陽,李芳林.以學生為中心的“統計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討[J].江蘇科技信息,2021(12):73-77.
[4]張媛.服裝工藝教學經驗的探討[J].紡織科技進展,2019(05):62-64.
[5]馬蕓,鄭燕林.混合學習情境下反思性與整合性學習互作關系及影響研究[J].高教探索,2021(11):60-65.
[6]方蕾蕾.基于學情調查的服裝工藝課程教學分析及改革探索[J].紡織服裝教育2022(02):70-73.
[7]張曉偉.服裝工藝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J].科教論壇,2021(04):79-80.
[8]汪利.本科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的構建——基于學生體驗的視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2):195-200.
[9]林劍,朱偉明.服裝設計專業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研究——以“卓尚班”為例[J].裝飾,2021(10):132-133.
[10]胡科,劉威童.混合式教學課題中師生互動的影響因素分析[J].高教探索,2021(03):72-79.
[11]劉曉曼.“互聯網+”的BIM系統可視化在環藝教學中的研究[J].設計,2022,35(16):145-147.
[12]蔡曉紅.“互聯網+”時代下校企共建產品設計工作室的探索與實踐[J].設計,2023,36(11):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