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建和


【關鍵詞】革命文化主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內容豐富,隨著年級的升高,這類課文由單篇零散分布逐漸過渡到以主題單元呈現。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是學科育人的重要載體,但在實際教學中,這類課文的教學卻走入了“ 文本歸類、情感打包、思想定性”等誤區,育人價值難以彰顯。本文結合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對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進行探索。
一、立足單元整體,凸顯核心目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提出:教材編寫要系統規劃和整體安排。要通過學習任務的綜合性、挑戰性以及學習過程的探究性,體現同一個學習任務群在不同學段的縱向發展過程與進階。[1]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語文學習任務群特點,整體規劃學習內容”[2]。這就要求我們結合教材的編排特點,厘清單元內部各項學習要素,設計具有進階性的學習任務。
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編排的課文有《古詩三首》《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人民服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和綜合性學習“ 奮斗的歷程”。
單元主題為“理想和信念”。本單元內容豐富,從不同側面展現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節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本單元編排了兩個語文要素,一個是“關注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一個是“查閱相關資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兩個要素學生都已經接觸過,這次復現是為了強調對這兩個要素的綜合運用。
基于對單元語文要素發展線索的梳理,結合單元人文主題和課文內容,我們將語文要素轉化為以下可操作、可評價的教學目標:
1. 會寫28 個字、37 個詞語。背誦《古詩三首》《為人民服務》的第二、三自然段,以及一組具有勸勉意義的俗語。默寫《竹石》。
2.進一步查閱資料,了解詩人及創作背景,做到知人論世,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3. 通讀詩歌,找出意象,根據意象了解意境,把握詩人的情感,體會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聯系讀過的古詩,初步建立意象與詩歌表達的情感的聯系。
4. 能綜合運用學過的方法閱讀拓展資料,和同學們分享閱讀收獲。
5.搜集、研讀紅色詩詞,和同學分工合作制作紅色詩詞集。
6. 根據“ 我的心愿”結構圖,豐富選材的主題和內容,并選擇恰當的材料和文體,寫一寫心愿。
二、提煉內容主旨,搭建單元框架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與單元內容聯結,我們圍繞單元主題創設了情境,并設計了有進階關系的學習任務,使教學內容前后勾連,力求為學生思維的發展打下基礎。
教學時,我們以“ 心愿”一詞串聯起本單元內容,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中的人物對信仰的堅守、高尚的情操和遠大的志向等。因此,我們以“心愿”這一學習主題統整單元學習內容,以“美好生活的追夢人”為學習情境,將單元學習內容統整為“ 徜徉詩歌國度”“ 構筑精神家園”“寫下未來期待”三個任務(見圖1)。
“美好生活的追夢人”是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脈絡而統整的學習情境。首先,美好生活的追夢人既包括追求“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封建士大夫,也包括追尋新天地的革命先輩們,更包括新時代中國夢的逐夢人?!靶脑浮边@一學習主題與本單元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傳承相契合,又與新時代國家、社會與個人層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一致。其次,作為一位美好生活的追夢人,在理解與反思中學習革命文化,領悟革命精神,直至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文本學習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美好生活的追夢人”學習情境在操作上具有可行性,更加立體化、可視化。
第一個任務“ 徜徉詩歌國度”,包括《古詩三首》與詞句段運用板塊的內容,引導學生發現意象與詩人情感的關聯,感受古詩的特點。第二個任務“ 構筑精神家園”,學習內容包括《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人民服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和綜合性學習“ 奮斗的歷程”,百年風雨兼程中彰顯革命精神,在潛移默化中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同時,閱讀與綜合性學習交融。第三個任務“ 寫下未來期待”,學生在經歷精神的洗禮后,激起情感的波瀾,產生表達的沖動與欲望。三個任務層層遞進、螺旋式上升,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的時代價值。
三、基于真實情境,設計進階任務
解決真實情境下的問題,需要依托具體的任務(活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自主建構起關鍵能力,并進行遷移運用,實現素養的提升。實踐活動與學習行為貫穿學習全過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情感體驗。
下面是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任務設計。
任務一:徜徉詩歌國度
古典詩歌講究含蓄美,教學時,應從詩歌特點切入,賞析詩歌語言,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詩歌情感。
活動一:觀眼中物
初讀,感受詩歌節奏、韻律,發現詩人雖吟詠的是常見事物,因其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寄托而成為意象。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
活動二:探物中情
在朗讀的基礎上,借助背景資料,探究意象所寄寓的是作者的何種情感,或表現的是作者的什么志向。通過梳理與探究,體會詩歌主旨。
活動三:解情中人
可以創設“ 經典永流傳”的活動情境,學生搜集相同題材的古詩,進行比較與討論。借助圖片與音樂、制作音頻、舉辦朗誦會等方式,將靜態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動態的知識建構,從而幫助學生獲得精神的成長。
任務二:構筑精神家園
教學時,借助資料,學生可以了解更多與課文有關的內容。將零散的知識連成串,能為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打下基礎,這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活動一:與革命者同行
教學時,可以調整課文呈現的順序。在“見字如面”環節,可以訪談的形式進行教學。以《十六年前的回憶》為例,文章對李大釗形象的刻畫是多維而立體的,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李大釗、李大釗女兒、反動派的外貌、神態、言行等,從多個維度概括和體會作為父親的李大釗的品質,體悟人物形象。再如,《為人民服務》,這是一篇議論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品讀、感悟、交流和討論,并探究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進行分層論述的。
活動二:議革命者風度
“ 朗讀者”環節,學生由閱讀者轉變為表達者。在對革命者敬仰的情感基礎上,選擇課文中的任一人物,復盤課文中提到的典型事件、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并以朗讀的方式加深體會。
“ 微故事”環節,由革命者聯想到平凡但不平庸的勞動者,將革命精神、革命文化與當今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相融合,借助新技術,記錄平凡人的不平凡之處,展現他們的奉獻精神,加深學生對“為人民服務”內涵的理解。
從課內到課外、從文本到生活,學生在閱讀與鑒賞、交流與表達中進行深度學習,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并內化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
活動三:開閱讀分享會
以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來統整本單元所學的課文,教師可以設計“我來分享頒獎辭”“我的收獲我做主”兩個環節,讓學生經歷探究與反思,受到心靈凈化,精神洗禮。
活動四:制作紅色詩詞集
“尋覓散落的他們”指向的是合理選擇搜集資料的途徑和方法?!?我為他們編文集”環節,學生分組先討論詩詞的分類,明確各小組的分工。再由一個小組朗誦或者講述詩詞故事,接著,將詩詞匯集起來,請老師或老師指導撰寫前言、后記,請擅長繪畫的學生為詩詞配圖。最后,多個小組合作嘗試編排封面、目錄、設計版面,給詩詞集命名等。
任務三:寫下未來期待
活動一:觸發寫作的動機
通過學習課文,經歷前兩個任務,學生的表達欲望十分強烈。教師應抓住契機,以“ 種下心愿樹”的方式引導學生暢談心愿。
活動二:引導寫作與修改
經過前面的學習和活動,學生已經知道了要表達的內容,這時引入習作要求,引導學生寫作。學生寫完后,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小組合作修改習作,組員相互交流,然后在全班展示。
四、確定評價標準,實現能力進階
有針對性的反饋和評價有助于學生的能力進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完成各項任務后所呈現的作品,如何進行評價呢? 我們認為教師應結合學情提供相應的評價量表,從多角度進行評價,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進階(見表1)。
以上路徑對于解決革命文化題材類課文教學中的問題有一定的價值。我們將在義教新課標的引領下,積極地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學路徑,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