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要養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p>
建立新型生產關系,要理清“發展”邏輯。從理論層面來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兩個核心概念。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兩者互相依存、互為表里,因此不可能脫離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也不可能脫離生產關系發展生產力。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當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人們就要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從實踐層面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戰略部署,明確了“干什么”的問題。而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提出和持續完善則進一步回答了“怎么干”的問題,能夠更好地指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具體實踐。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也意味著新質生產力所需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大要素都將發生根本性改變。
建立新型生產關系,要遵循“適應”原則。這個適應性要求新型生產關系既不能“落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不能“超越”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認識到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產生反作用情況的復雜性。其一,新的生產關系總體上基本適應生產力發展,但不排除它的某些環節或方面不適應生產力狀況而阻礙其發展;其二,舊的生產關系總體上基本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環節或方面的調整和改變,能夠暫時地、局部地對生產力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其三,生產關系落后生產力固然會阻礙其發展,而人為的原因使其某些生產關系超越生產力水平,這種拔高了的生產關系也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建立新型生產關系,要實現“通暢”目標。建立新型生產關系的過程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其一,向內要“通”。打通科技體制堵點,需要在充分發揮政府在組織和協調全社會力量等方面優勢的同時,更好發揮市場機制在科技成果落地轉化上的作用;打通市場流通堵點,需要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圍繞全面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完善公平競爭制度等方面進一步加速深化改革;打通要素流動堵點,需要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其二,向外要“暢”。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要在全球范圍內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引進先進的生產要素。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的重要論述,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緊跟偉大復興領路人,借力東風,揚帆起航,中國號巨輪一定能夠劈波斬浪、勇往直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鑄就新的歷史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