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同蓮
結合客運模式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現實需求,進一步從網絡技術打造線上系統、定制模式促進個性發展、產業銜接打造融合模式三個角度分析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視角下的客運模式,以供參考借鑒。受到高鐵、航空等新時代便捷高效交通運輸方式給人們出行帶來了極大便利,但卻對傳統化客運體系造成了一定沖擊,在當前形勢下,客運體系需積極探尋新型發展模式,通過創新而開辟一條行之有效的發展道路。現階段信息化技術在多產業中實現了融合滲透,加速了產業創新,因此,可從信息化角度出發,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為切入點打造新型客運模式。
(一)前沿技術應用的需求:優化組織方式。GPS、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加速了社會產業的變革,近幾年,前沿技術手段逐步被應用到交通運輸行業中,例如:滴滴出行等移動軟件汽車租賃行業,以及嘟嘟巴士、嗒嗒巴士等新型巴士,在便捷人們生活的同時對傳統客運模式造成了沖擊。客運模式為避免被時代淘汰,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積極運用新興技術,但為確保信息技術能夠在客運模式中切實發揮作用,需優化現有客運組織方式,從線上線下融合角度出發創新發展[1]。(二)客運市場革新的需求:創新產品服務。在交通不便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對交通運輸體系的要求為“走得了”,而隨著交通運輸體系的完善,航空、高鐵、軌道現已成為人們主要的交通途徑,“走得了”交通需求現已轉變為“走得好”。面臨交通運輸市場革新的要求,客運交通體系應將發展目標集中至產品服務上,加強對用戶需求的重視,以創新帶動客運需求,以此調動客運活力,使客運能夠在新時代背景下探尋到新的發展路徑。在客運產品服務創新期間,必須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做好用戶需求調研,并樹立互聯網思維,采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保障客運模式創新實效。(三)運輸體系革新的需求:新穎功能定位。在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期間,交通運輸體系百花齊放,航空、高鐵、軌道、客運等交通運輸方式可滿足不同出行要求,但受到便捷性、舒適度的影響,客運受歡迎程度遠不如其他交通方式,導致客運市場份額逐漸縮減,由此產生了運輸體系革新的需求。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人們早已習慣運用互聯網獲取資訊、制定出行線路,因此在革新運輸體系,創新客運功能定位時,必須從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角度出發。
(一)充分應用網絡技術,打造線上客運系統。結合上述需求分析可知,將前沿技術應用到客運體系中是必然的,2019年9月份發布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為當代客運發展提出指導意見,要求客運體系從原有的“線下服務為主”發展為“線上線下并舉”,強化客運網絡配套建設。在《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指導下,可充分應用網絡技術,打造線上客運系統,從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角度出發而積極探索新型客運模式[2]。信息化技術應用期間,可依靠互聯網平臺整合客運資源,基于車輛班次、客運班線而展開區域聯合經營,根據客流量、出行流向而科學精準投放客運運力,結合實際需求設計途中停靠站點,以此有效控客運經營成本,提高客運服務質量,提高客運實載率。在此基礎上,可依托于互聯網而加深縣級、省際客運協同合作,同時與毗鄰縣、市、省構建和諧穩定的客運協調機制,借助互聯網絡實現對客運資源的科學調度。在當前產業環境下,各地區不斷探索客運信息化發展道路,例如:安徽基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角度而加快互聯網與客運體系的深度融合,于江蘇省內構建“互聯網+客運”模式,升級傳統客運模式,借助前沿網絡技術而構建了線上客運出行平臺,即“皖美出行”,同時推出線上服務窗口,從線上與線下兩個角度發展客運模式,打造新型客運模式。安徽依靠“皖美出行”線上客運出行平臺而進一步推出多元化客運服務,結合當地人客運出行需求,將出行率高的客運線路推廣、銷售窗口轉換為“線上+線下”,除原有線下客運服務窗口外,人們可通過“皖美出行”選擇客運線路,如“合肥-蕪湖”“合肥-阜陽”“合肥-蚌埠”“合肥-六安”。從支付方式來看,“皖美出行”銜接“支付寶”,良好保障了支付便捷性,為人們提供“門到門”“點到點”客運服務,通過線上與線下的聯動而調動客運活力。(二)發展客運定制模式,促進客運個性發展。基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而打造新型客運模式時,應重視市場需求,整合客運資源并創新產品服務,發展客運定制模式,促進客運個性化發展。客運定制出行更利于滿足人們多樣化、差異化的出行需求,不僅可提升客運服務水平,還可在一定程度上穩固客運市場資源。在傳統客運模式下,客運具有固定車輛、固定班次、固定時間的班線運輸特征,而在客運個性化發展、線上線下融合期間,則應跳出固定化模式局限,基于實際需求打造定制模式。在客運定制模式實施期間,可依托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思路而打造線上個性化客運定制平臺,將客運調度、選車、結算、服務、咨詢等環節轉移到線上,以便個性化定制服務的實施。定制模式屬于客運體系重要發展方向,現已在部分城市客運體系中踐行,并取得一定成效。例如:安徽合肥客運以“個性化”“集約化”為核心推出了新型定制組客模式,以線上網絡平臺為支撐而保障定制服務的便捷實施。合肥客運為滿足不同的個性化出行要求而引進了小型化車輛,并結合當地旅游資源而推出個性化客運線路。客運定制服務期間,積極對接旅游業發展,為旅游用戶定制個性化線路,該定制方案推出后達到了80%以上的客運上座率。除此之外,推出“朕愛出行”移動APP及小程序,乘客可提前下單預約乘車地點,區別于傳統長途客運使用的大巴車,定制客運車型主要是7座以上的小型客車,線路多為400公里以內的市際線路和縣際線路。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輔以大數據調查而動態化調整客運線路定制方向,明確客運發展邊界,強調供需均衡。(三)銜接文化旅游產業,打造融合發展模式。“互聯網+”是新時代新興產業發展模式,基于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構建新型客運模式時,可構建“互聯網+客運+文旅”模式,用于滿足人們“點對點”旅游需求,逐步形成多點輻射、站點集群的客運模式。在文旅銜接融合視域下,可采用兩種形式打造線上線下融合新型客運模式。(1)C2C模式。客運單位與互聯網企業達成戰略合作,由互聯網企業提供信息化平臺維護與運行工作,而客運單位統計自身閑置運力,將其掛至信息化平臺用于供給文旅產業,提供文旅運輸服務[3]。(2)B2C模式。由客運單位依靠互聯網搭建信息化平臺,專門用于發布客運信息,同時還可引入大數據技術,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而分析客流時空走向、游客起始點,有針對性地制定旅游客運班線,在突出客運服務職能的同時,使客運產業可與文旅產業協同發展。
客運體系在新時代背景下面臨改革創新,以免被時代淘汰,故逐漸產生了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現實需求,需從組織方式、產品服務、功能定位三個角度促進客運模式的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發展,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打造線上客運系統,優化組織方式,發展客運定制模式,在促進客運個性化發展的同時,強化產品服務,按照“十四五”規劃指導銜接文旅產業,創新客運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