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智
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紫金港校區)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這是“木桶理論”,也稱為“短板效應”。
2.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多成功之人,擅長“揚長避短”,如著名的“田忌賽馬”的故事。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這是一道多則材料作文題,也是一道容易被“誤解”的題。事實上,很多考生就出現了審題不準的狀況。乍一看,這道題似乎是關于“長”和“短”的二元思辨,其實不然——這就涉及多則材料作文題的審題基本方法了。
大凡多則材料作文題的審題,務必要講究“分合”之法。且先看第一則材料,講的是“木桶理論”,即“短板效應”,從方法論上思考,就是要“補短”。而第二則材料,講的是“田忌賽馬”,關鍵詞是“揚長避短”。兩則材料合而論之,就是討論“如何待短”,特別是要重點討論“補短”和“避短”的關系。
順著思路走下去,文章的邏輯結構至少有三大類:
第一類,“避短”和“補短”并重。即在文章中,對兩者不偏不倚,分而論之,又都同等重要。
第二類,“避短”為主,“補短”次之。即“補短”為讓步段落,主要闡述“避短”的必要性和方法論。
第三類,“補短”為主,“避短”次之。即“避短”為讓步段落,主要圍繞“補短”而論。
當然,我們還可以繼續順著“如何待短”的思路縱深開掘,比如,“化短為長”亦可以寫上一筆。要注意的是,“化短”須在“避短”“補短”之后寫方可。
“避短”誠可貴,“補短”價更高
◎姚婧儀
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紫金港校區)高三(9)班

身處眾聲喧嘩的時代,徘徊于生存與生活之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自己的短處,卻陷入如何待短的困境,不知何去何從。
揚長避短,跳出當下的繭房,適時地避短不失為處世妙方。歲月潑墨,綴下繁花。“田忌賽馬”的故事流傳至今,其中的智慧、策略令人津津樂道;班超之文采遠不及長兄班固,故投筆從戎,穩固西域30余年,成一代名將;王羲之于仕途上政績平平,而他醉心于書法,勤學苦練,終成一代“書圣”,流芳百世。班超短于文采,王羲之短于為政,他們不執著于彌補自己的短板,轉而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披荊斬棘,終于在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于每個人而言,揚長避短都是重要的策略,是沖破當前困境的錘子,擊破屏障,讓我們于生命的叢林中沖鋒陷陣,而非在短板的荒原上丟盔棄甲。
然而,若單求“避短”,無異于作繭自縛。“避短”再好,也只是權宜之計和應急之策。在暫時的“避短”之后正視暴露出來的問題,還得下足功夫把短板補齊。否則,揚長避短便成了得過且過的代名詞。
著名的“木桶理論”向我們證明:“避短”雖可嘉,“補短”更關鍵。北京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冠軍徐夢桃,曾因一個落地動作的短板而三次與冬奧冠軍失之交臂,但她潛心訓練,致力于補足自己動作的短板,精益求精,12年的沉淀,終于換來一舉奪冠;在外部重重封鎖下,華為“斷臂求生”,終于實現了關鍵技術的突破。“補短”如一場人生的修行,我們得以不斷汲取生活的智慧,終有一日覓得云銷雨霽,彩徹區明。
放眼寰宇,人們往往下意識“避短”,卻不肯“補短”。究其根本,多數人不愿“補短”的原因在于難以割舍“揚長”帶來的成就感,不愿主動跳出舒適圈。由此觀之,短板得不到補齊,歸根到底是“補短”決心不夠。因此,我們應正視自身短板,仔細分析短板成因,敢于拿出“偏向虎山行”的較真態度和刮骨療毒般的毅力,向短板宣戰。
“避短”誠可貴,“補短”價更高。前者裝點生命,后者充盈靈魂,二者兼得,我們將有望撥開短板之迷霧,書寫人生之華章。
【點評】本文作為考場高分作文,有兩大亮點:
其一,文脈清晰,中心突出。文章緊扣“如何待短”這一中心命題,先述“避短”,后論“補短”,再聯系現實,層層剝筍,體現了作者嚴密的邏輯思維。特別是倒數第二段,也體現了作者對現實關注的深度和廣度。
其二,敘例簡練,議例精當。文章第二段,從“田忌賽馬”開始,班超、王羲之之例順延而出。先敘例后議例,邏輯清晰,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后文又有徐夢桃和華為之例,敘議結合,緊扣“補短”分論點,詳略得當。
佳作②
“識短”與“避短”齊飛,“補短”共“化短”一色
◎鄭愷
浙江省杭州學軍中學(紫金港校區)高三(10)班
“木桶理論”曾為人所駁斥——“何不傾斜木桶來盛更多的水?”然而駁斥者片面強調長板之效用,卻忽略其帶來的極端后果:只須臾偏轉,便覆水難收。故,我們需要“識短”“避短”“補短”“化短”,方能以有用之木桶盛有為之水。
“識短”者,應分門別類。海倫·凱勒幼時失明,是為客觀之短;西楚霸王項羽剛愎自用,是為主觀之短;廉頗爭強好勝,卻能在了解大局后“負荊請罪”,無傷大雅,又“何傷乎”?唐莊宗“困于所溺”,因伶人誤國,被殺身亡。辯證地分析自身弊端,方可避免“無的放矢”。
“識短”之后,便應發揮主觀能動性,針對不同的短板,選取不同的方案加以彌補。
“避短”者,不為“人力不可為”之短而內耗。身體之不健全,天賦之不佳,此類弊病,“避”便是破局之法。且看:班超自知非著書之才,便投筆從戎,鎮守西域而建功;王羲之于仕途略無建樹,乃研習書法,終成一代“書圣”。不為無可改變之事空耗,不讓有限精力“石沉大海”。

“補短”者,乃為補“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之短而不遺余力。我們應把精力投入到踢開那些進步的絆腳石上,將自己的精力最大限度地轉化為向上的推力。“吳下阿蒙”的事例人盡皆知,呂蒙深知不習兵書是自己的重大阻礙,于是發憤圖強,留得“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佳話。
“化短”者,乃化磨難挫折為心靈長板。“凡不能毀滅我的,必使我強大。”克服缺陷的經驗鋪出未來解決相似問題的捷徑,因缺陷而遭遇的磨難更能洗滌我們的靈魂,將堅韌的烙印刻入我們的一生。史鐵生化殘疾之不幸為下筆之動力,創作出《病隙碎筆》,給予無數人面對挫折的勇氣與信心。陸鴻身殘志堅,帶領殘疾人創業,一把“扼住命運的咽喉”,為殘疾人提供了崗位,維護了他們生而為人的尊嚴。化短為長,將昔日經歷內化于心,從短板中孕育心靈長板。
鵬因其大而借風飛行,是為“避短”;薔薇因其弱而生刺護己,是為“補短”。認識你自己,細分缺陷類型,擇無功者而避之,選必需者而補之,化往昔短板為未來長板,讓自身的“木桶”更為深厚寬廣,懷揣希冀,舀取獨屬于自己的成功之水。
【點評】本文最大的亮點莫過于觀點深刻:不僅寫了“避短”“補短”,還延伸了“識短”,更深挖了“化短”;文章邏輯結構清晰,從“識短”開始,接著論述“避短”“補短”“化短”等三個分論點,層層遞進,自然而然,由“短”到“長”;文章將分論點置于段首,句式一致,前呼后應,使文章的結構整飭清晰,亦使觀點更加鮮明。
此外,語言老練,用詞貼切,句式富于變化,靈活而整齊,也是本文突出特點。譬如,“是為客觀之短”“是為主觀之短”“是為‘避短’”“是為‘補短’”等。
援引事例翔實,西楚霸王項羽、大將廉頗、班超、呂蒙、史鐵生、陸鴻等,信手拈來,既豐富了內容,又使說理更加生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