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波

1月15日,南京至馬鞍山城際鐵路全線跨度最大、單體長度最長的姑溪河特大橋順利合龍。攝影/本刊記者 張婭子
近日,安徽省馬鞍山市出臺《關于全面融入南京的若干舉措》(下稱《若干舉措》),引發廣泛關注。
《若干舉措》提出的對接內容包括干部能力提升、產業協同、科創人才、規劃對接和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社會事業六個方面,共計26項舉措。另外,馬鞍山還將每年選派若干年輕干部赴南京“跟班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若干舉措》還提到,“將融入對接南京工作情況納入市委年度考核和月度考核”。馬鞍山融入南京的誠意和決心,可見一斑。
很長時間以來,地處蘇皖交界地帶,北西南三面被安徽“包圍”的南京,被廣大網友戲稱為“徽京”。馬鞍山官宣全面融入南京的舉動,又有怎樣的用意?
馬鞍山位于安徽省最東部,橫跨長江兩岸,毗鄰南京、合肥兩大省會城市。與不少資源型城市一樣,馬鞍山靠鋼鐵起家,2017年、2018年,一度躋身安徽經濟“第三城”,但近年經濟發展不盡如人意,排名有所下滑。
馬鞍山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馬鞍山GDP為2590.55億元,在安徽16個地市中排名第六;GDP同比增長5.7%,增速未能跑贏5.8%的全省平均水平。
馬鞍山市政府決策咨詢委課題組曾對馬鞍山的產業定位做過專題調研,研究指出,馬鞍山產業結構存在幾個主要問題,比如工業內部結構單一、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產業技術水平和附加值較低等。以鋼鐵為主業,馬鞍山試圖通過打造產業循環經濟、延伸產業鏈等形式來豐富多元化布局,但收效不佳。
專題調研還提到,由于將發展重心更多放在鋼鐵產業上,馬鞍山還錯失了一部分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也沒有培育起新的競爭產業。隨著這些年大宗貿易波動影響,馬鋼經營顯露疲態,馬鞍山發展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
2019年7月,《中共馬鞍山市委關于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曾披露,安徽省委巡視組向馬鞍山市委反饋了“東向發展行動遲緩,跨江發展力度不強”的問題。
反觀同樣毗鄰南京的兄弟城市滁州,近年來,承接了南京大量的產業轉移和科創輻射,培育出先進光伏、新能源電池等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經濟體量迅速超過省內其他城市,成為安徽排名第三的經濟大市。
馬鞍山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曾明確未來發展目標任務:到2027年,GDP進入全國百強、全省前五,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居全省第一。
在業內人士看來,全面向南京“靠攏”,是馬鞍山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趕超進位的關鍵。
據當地媒體報道,馬鞍山市發改委區域合作辦公室(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辦公室)負責人表示,2024年,馬鞍山市將進一步融入南京、深耕南京,以同城化思維建設區域發展共同體。
作為南京、合肥都市圈“雙圈城市”,馬鞍山與南京距離更近,從馬鞍山乘高鐵到南京南站僅17分鐘,到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40多分鐘,陸路與南京有10條快速通道互聯互通。
正在建設的寧馬城際鐵路(南京S2號地鐵線)計劃2025年具備試運營條件、開始試運營。項目建成后,馬鞍山和南京兩市中心城區之間可實現30分鐘直接通達。
而根據《馬鞍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除了寧馬城際鐵路,馬鞍山未來將在和縣、市區、博望三個方向實現和南京的軌道交通對接。
事實上,近年來“住在馬鞍山,工作在南京”,已成為當地不少人的日常。據悉,自2017年馬鞍山開通到南京的“早七點”高鐵,已經成為不少上班族跨城通勤的“班車”。
馬鞍山交通運輸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每日從馬鞍山東站往來南京的客流約1.2萬人次,通過寧馬高速往返寧馬的車輛約2萬輛次。同時,南京大數據平臺顯示,每天到寧離寧的人數排名中,馬鞍山位居前列。
馬鞍山的區位條件,無疑為其全面融入南京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榜R鞍山離合肥很遠,離南京很近,這是當地人經常講的。”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馬鞍山和南京的融合是有歷史傳統的,從區域經濟發展上看,馬鞍山全面融入南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符合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和時代潮流。
在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牛鳳瑞看來,南京對馬鞍山的經濟輻射,遠高于安徽省會合肥對后者的輻射,主動融入南京符合區域經濟互相融合發展的規律,對于馬鞍山的發展來說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全面融入南京并非馬鞍山的一廂情愿。作為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員,馬鞍山和南京的聯系一直非常緊密。
回溯歷史,1986年,馬鞍山即加入南京都市圈的前身“南京區域經濟協調會”。
2000年,江蘇省提出打造以南京為中心的經濟聯合體“南京都市圈”。次年3月,江蘇省內南京、鎮江、揚州,以及安徽馬鞍山、蕪湖、滁州六城就共建南京都市圈達成共識。
2007年之后,每年一屆的南京都市圈市長峰會都會按時召開,“區域經濟聯合體”成為都市圈的發展目標。都市圈成員城市從交通、物流、金融、市場、產業、公共服務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合作。從2013年開始,南京都市圈市長峰會升格為黨政聯席會議。
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獲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成為中國首個跨省都市圈,包括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八市,以及溧陽市和常州市金壇區。
當年,馬鞍山特別成立一個新區——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寧馬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我們的省外投資項目中,有三分之二來自滬蘇浙,而其中一半是由南京貢獻的”。
可以說,馬鞍山不僅見證了南京都市圈的一步步壯大,協同參與的過程中,也享受到都市圈“同城化”的輻射。但馬鞍山與南京之間深度合作,顯然還有巨大空間。
作為江蘇省省會、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南京2023年GDP為1.74萬億元,城市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牛鳳瑞提到,南京經濟體量較大,經濟社會發展較好,科教文衛資源也具有優勢,經濟輻射范圍除了江蘇省內,也包括馬鞍山等省外毗鄰城市。
在區域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單打獨斗早已不是城市發展的最優選擇,“借力”顯得非常重要。曾剛提到,馬鞍山以鋼鐵產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困境,怎樣更好地與南京優質的科創資源進行對接合作,推動自身的產業升級,非常重要。
“反過來,如何讓自身的科技成果更好地轉化,擴大科技成果轉化的輻射范圍,進而升級南京的科技服務業,是南京需要直面的問題。”在他看來,通過與包括馬鞍山在內的都市圈內成員城市展開深度合作,建立更好的產業合作關系,能為南京的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科技服務業的升級創造有利條件,“這對南京也是有好處的”。
曾剛向《中國新聞周刊》坦言,南京當前是中國首位度最低的省會城市,有聲音說能不能把鎮江全域或者一部分并入到南京。“調整行政邊界,國務院是嚴格把關的,不是那么容易的?!彼f,在現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推動跨區域合作,比原來簡單的擴容,更加長遠,更加重要。
如此一來,如何破除城市間的行政壁壘就十分關鍵。此前,一份解析南京都市圈發展情況的研究報告曾指出,“參與南京都市圈的合作發展對馬鞍山來說是經濟起飛的契機,但是礙于行政區劃的限制,南京對于馬鞍山的投資、貿易等方面仍存在很多制度問題”。
牛鳳瑞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鼓勵相關城市融入都市圈上,安徽是走在全國前面的,而且有一些大手筆的動作。比如,2023年8月,安徽發布重磅文件宣布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就提到支持滁州、馬鞍山、蕪湖、宣城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但跨省全面融入南京客觀上確實也存在一定的行政障礙,這就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消除行政壁壘。
而此次馬鞍山的《若干舉措》明確,市縣兩級每年選派若干具有專業背景的年輕干部赴南京市黨政機關、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跟班學習,建立“學用轉化”工作機制。曾剛認為,推進干部的交流有利于消除隔閡,“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誤解”,有利于城市之間的融合發展。
另外,馬鞍山全面融入南京,軌道交通上的連通非常重要。曾剛說,同城化有多方面標志,但從交通方面來講,軌道交通(地鐵)是最直接的。公交系統、結算體系必須有相應連通,讓雙方更加充分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