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普陀路小學 傅丙賜
植物如何排出體內的水分?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青島版小學科學教材中設計了一個對比實驗。在實驗中,學生準備兩株植物(一株有葉片、一株無葉片),分別用透明塑料袋罩住植物的地上部分,經過一段時間陽光的照射,學生可以觀察到一個塑料袋內壁出現了較多水珠,另一個塑料袋內壁的水珠較少,由此證明植物體內的水分主要從葉片排出。
該實驗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探究能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為此,我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一起對實驗作出改進。
如何讓植物體內保持充足的水分?
選擇天竺葵為實驗對象,用水培代替土培,保證植物有充足的水分。
如何防止花盆里的水分直接蒸發?
油的密度比水小,往水中倒入適量植物油,植物油浮在水面,形成一個密封環境。
如何縮短實驗時間?陰雨天里如何擁有充足的光照?
用仿太陽燈模擬陽光照射,縮短實驗時間。
除了用肉眼觀察,什么工具可以直接測量空氣的濕度?
增加溫濕度傳感器、顯示器,將實驗現象量化,用數據進行直觀表達。
塑料袋可用什么來替代?
用定型的透明塑料罩代替塑料袋,方便觀察。
(一)實驗器材
水培天竺葵、透明塑料罩、溫濕度傳感器、觸屏顯示器、紅墨水、仿太陽燈、植物油等。

圖1 部分實驗器材
(二)實驗步驟
1.選取兩株長勢一致的天竺葵,去掉其中一株的葉片;
2.用兩個水培花盆裝等量的水,滴入紅墨水后,將兩株天竺葵的根部浸入水中;
3.往水中倒入適量植物油,讓植物油覆蓋水面;
4.在透明塑料罩頂部加裝太陽燈、溫濕度傳感器,將接口處進行密封;
5.蓋上透明塑料罩,將太陽燈、溫濕度傳感器打開,并連接好相關數據線;
6.將沒有葉片的裝置標記為A 盆,有葉片的裝置標記為B 盆,每過2分鐘記錄兩盆植株的溫濕度數據,觀察透明塑料罩內壁是否出現小水珠,用放大鏡觀察葉脈的顏色變化。

圖2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

圖3 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當溫度約為21℃時,隨著光照時間的增加,兩個裝置內的空氣溫度變化不大,但是濕度都緩慢上升了。其中,B 盆(有葉片的裝置)濕度變化更明顯。

表1 兩盆植株的溫濕度變化
20 分鐘后,兩個裝置的內壁都有水珠。其中,B 盆(有葉片的裝置)水珠較多,水面下降更明顯。
2 個小時后,兩個裝置內的天竺葵葉脈上都出現了紅色。
根據以上實驗現象,學生得出結論:莖和葉都能排出水分,其中葉片是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線是根—莖—葉。

圖4 裝置內壁出現小水珠

圖5 葉脈上出現紅色
通過這次實驗,學生掌握了實驗探究的一般步驟,理解了蒸騰作用的概念,充分認識到了蒸騰作用對植物生長的意義,以及植物對空氣濕度的調節作用。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改進實驗,創新意識和探究興趣都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