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政,歐陽雅婷,王 靜,熊 書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4120)
教師是立教之本,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能力是關鍵。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被設為國家“雙高計劃”重點建設任務,這也對教師能力素質提出了新要求[1]。為更好地促進教師能力提升,教師能力標準體系構建與評價至關重要。當前,醫藥類高職院校教師評價中的“兩難兩無”痛點是制約高水平“雙師”隊伍建設與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在“健康中國”與“新醫科”建設背景下,構建“與時俱進、以人為本、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的醫藥類高職教育教師評價體系對高素質醫藥衛生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基于此,在分析醫藥類高職院校教師評價體系構建必要性的基礎上,構建“1+3+X”教師能力標準與評價體系,以期為醫藥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參考。
在“健康中國”與“新醫科”建設背景下,維護全民健康已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與之對應的醫藥衛生人才培養、醫藥衛生教育教學體系建設也迎來新挑戰。在不斷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與不斷深化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過程中,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但其標準體系、評價體系建設亟待完善,教師隊伍建設缺乏方向與目標,“新醫科”融入專業教育實踐的力度明顯不足,職稱醫學人才的培養力度有限[2]。醫藥類高職院校亟需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師能力評價標準體系促進教師隊伍建設,推動醫藥類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顯示,全國6所醫藥類“雙高”高職院校的教師教學發展指數排名不理想,僅1所院校排進前30%,有4所院校排名集中在后30%。在重慶市10所“雙高”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排名中,2所市內醫藥類高職院校排名位居后50%[3]。醫藥類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發展動力明顯不足,需進一步深化與醫藥類高職院校教師全面發展相匹配的教師能力評價標準體系構建與改革,推動教師教學創新發展,實現“雙師”隊伍建設,賦能醫藥類高職院校高素質醫藥衛生人才培養。詳見圖1、圖2。

圖1 醫藥類“雙高”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Fig.1 Medical “doubl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teaching development index

圖2 重慶市“雙高”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Fig.2 “Doubl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 teaching development index of Chongqing City
醫藥類“雙高”高職院校教師評價體系存在“兩難兩無”痛點,即教師能力標準難以支撐其全面發展,教師評價結果難以發揮示范激勵作用,評價無明確導向、無醫學特色,嚴重制約著醫藥類高職院校教師的高質量、可持續創新發展。針對醫藥類高職院校教師能力標準體系的構建與評價研究亟待進一步深化與完善。
針對教師評價“兩難兩無”痛點,參照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師教學發展指數評價維度及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的教師發展指數模式、職業院校新型“雙師型”教師標準等,設計“1+3+X”教師能力標準與評價體系:
“1”即明確一個導向:引導并督促全體教師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標準,構建“思想引領+選樹榜樣+自我約束+考核評價+全面監督”的師德師風長效機制。
“3”即三大教師能力模塊:聚焦專業技術能力考核、教學業績考核、教科研能力考核、專業實踐能力考核、社會服務能力考核等,結合當前醫學專業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將“雙高計劃”、提質培優等國家重大改革項目,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精品課程建設及課程思政示范項目等重點教學內涵項目、科研項目、社會服務項目等融入三大教師能力模塊(基本能力、專業能力、發展能力),設置關鍵性能力評價觀測點。詳見表1。

表1 醫藥類高職院校教師能力要素及測評表Tab.1 Teachers’ ability factors and evaluation form in medical vocational colleges
“X”即醫學特色創新能力發展模塊:在醫學專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及“健康中國”建設大背景下,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成長觀,將育人初心使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學生發展與核心素養提升為中心,將強化醫德高尚、關愛病人、敬畏生命的職業操守及構建信任和諧的醫患關系等有機融入教師三大能力模塊,參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對醫學專業課程思政的相關要求[4],對教師自覺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創新開展醫療服務等進行增值評價,形成具有醫學特色的教師能力要素體系與評價方案,為培養五育并舉的醫學人才保駕護航。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作為高職高專醫藥衛生大類的國家級“雙高計劃”專業群與市級雙高建設單位,高度重視高水平雙師隊伍建設,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實踐:以中藥學專業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為契機,探索實踐醫藥類高職院校“1+3+X”職業院校教師能力標準與評價體系,在堅持“師德為先、學生為本、能力為重、終身發展”的基本原則下,按照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兩類,新進教師、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領軍人才“五層次”,制定中藥學專業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能力標準評價體系,對每項能力進行細化分解,設置分級能力指標,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傳統評價與增值評價相結合、教師自評與互評相結合,形成多元化教師評價體系。在該評價體系下, 中藥學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教師成長進步較快,評價實踐有效為教師專業發展賦能、為課堂教學提質增效,團隊教師能力建設優秀,團隊建設成果創新度高,第三方績效評價優秀。創新團隊重視對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成果的總結凝練,校內示范引領效果顯著,并向全國職業院校、行業推廣應用。近兩年,團隊在師生教育教學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豐富的成果及個人榮譽,提升了學生專業學習效果與“雙創”能力,團隊建設改革創新經驗引領省級、校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成效明顯,獲省級教師教學能力創新團隊建設立項1個,建成校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8個。部分成果詳見表2。

表2 教師能力“星級評價”實踐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取得的成績Tab.2 Results of teacher teaching innovation team in teacher ability “star evaluation” practice
①醫藥類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標準與評價體系的構建應堅持公平、公正與激勵導向的總原則,具體做到與時俱進、以人為本、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在健康中國與新醫科背景下,醫藥專業職業教育要服務全民健康,教師個人能力要與時俱進。以人為本是教師能力標準與評價體系構建的基礎,也是重中之重。《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醫藥專業職業教育是服務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應堅持立德樹人,以生為本,在培養醫學生精湛醫術的同時,教育引導學生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溝通,提升綜合素養與人文修養,提升依法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4]。為使教師潛心育人,投入醫學教育事業,須通過教師能力標準與評價體系建設來引導其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養,提升育人意識與育人能力。②醫藥類高職院校教師能力標準與評價體系構建還應堅持創新驅動原則,將教師創新成果的培養、產出與轉化成效納入能力評價體系,強化績效考核評價,以此引導、激勵教師提升創新水平,助力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醫學特色的“1+3+X”職業院校教師能力標準與評價體系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改革理念,引導醫藥類高職院校教師樹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成長觀,建立起與學生發展相適應、教師成才相統一、學校相協同的教師評價涵養機制,助力醫學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
進一步在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全校范圍內各類別、各層次教師中推廣使用教師能力評價體系,預期效果為:①全面提升教師的職業發展水平,反哺師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持續發力。②引領激勵培育更多五星級教師及項目成果。③培育各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真正實現高水平“雙師”隊伍建設,支撐學校事業發展,賦能學校高素質醫藥衛生人才培養。依托“全國中醫藥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中華中醫藥學會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聯合體”“成渝雙城經濟圈醫藥衛生職業教育聯盟”“三峽庫區醫教協同職教集團”等平臺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分享醫藥類高職高專院校教師能力評價體系建設研究成果,擴大改革成效的影響力,指導幫扶同類高職醫學院校推廣應用,以期為其他高職高專院校與教育機構提供參考。
科學合理的教師能力標準與評價體系是提升高職醫學院校教師隊伍質量的關鍵,制訂與完善指標體系必須回應當前職業教育高質量內涵發展、新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健康中國”國家戰略、深化現狀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等重點問題,這對學校教師發展、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醫藥類高職院校教師能力評價標準體系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實踐中常改促優、常優促全,不斷結合學校自身發展階段、發展特色與現實情況,才能逐漸構建起“與時俱進、以人為本、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的高職醫學院校特色教師教學能力標準指標體系及評價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