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以澳門出版業為例,闡釋社交網絡為出版業數字化運營帶來的新機制與新趨勢。在此基礎上,以信息生態鏈理論為指導,從內容生態、用戶生態和環境生態三個層面進一步挖掘其信息鏈構成要素,構建社交網絡應用下出版業數字化運營信息生態鏈結構模型。為提升數字化運營能力,出版業需要重視持續信息流轉與能量交互,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重塑文化生產要素,實現多元主體價值共創,促進出版業協調有序建設、健康平衡發展。
[關鍵詞] 社交網絡 出版業 數字化運營 數字經濟 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4) 02-0015-09
Research on the Digital Operation Path of Publishing Industr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
Wang Zhong Lin Long Zhou Huaqing
(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999078)(Facul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ity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u, 999078)(School of Humanities,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Abstract] Taking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of Macao as an example, we explain the new mechanisms and trends brought by social networks to the digital operation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On this basis, guided by the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 theory, we further explore the components of the information chain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content ecology, user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cology, and construct a model of the information ecological chain structure of the digital operation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under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network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digital operation capability,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need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tinuous information flow and energy interaction,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reshape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factors, realize the value co-cre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and orderly construction, healthy and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Key words] Social networks Publishing Digital operations Digital economy Industry upgrade
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新技術加速引導和推進文化產業從傳統業態和模式轉向數字化的新業態和新模式[1],大力發展數字化文化業態是提升文化實力與經濟質量的核心路徑[2]。
黨的二十大高度重視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3],充分發揮技術對傳播格局的更新作用,重塑新型信息傳播業態。社交網絡是創造文化生產和傳播的新工具和新手段[4],也是“互聯網+”下文化產業生態創新系統中價值共創的場所[5],為經濟增長、產業數字化轉型和商業模式創新提供新發展方式。
近年來,澳門出版業呈現出如多語種出版、出版內容富有地方色彩、出版主體多元化、出版合作交流向縱深發展等諸多特點[6]。《澳門居民互聯網使用趨勢報告2023》顯示,96%網民至少使用一個社交媒體[7]。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閱讀終端的普及和用戶多樣化需求對出版業數字化發展的前瞻性、高效性及針對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澳門受轄區面積與本地市場規模限制,傳統出版運營已難以滿足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8],這與其他地區大部分出版業境況十分相似。社交網絡改變了消費者和出版機構之間的互動形式,如何利用社交網絡有效整合信息資源、協調信息要素,實現出版業數字化運營,成為當前出版業發展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信息生態鏈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信息共享系統,反映特定生態環境下信息的流通方式[9],強調信息主體基于信息流轉的鏈式依存和關聯關系,及時滿足信息用戶和市場發展需求以形成良好的協同合作模式。出版業基于社交網絡進行數字化運營是以服務用戶為主導,以“海量數據”為驅動,深層次開發出版資源,建立起全鏈路整合服務的運作機制。通過構建社交網絡應用下出版業數字化運營信息生態鏈,推動鏈上各節點主體之間在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實現信息傳遞,便于出版企業進行創新機會識別和資源利用[10],有效延伸信息共享價值,及時調整信息供給和服務結構,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鑒于此,以澳門出版業為例,基于信息生態鏈理論,分析社交網絡為出版業數字化運營帶來的新機制與新趨勢,探討社交網絡應用下出版業數字化運營信息生態鏈的運行機理和建構模式,提出相應的數字化運營路徑,以期為出版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及數字化升級轉型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1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技術的變革對出版產業鏈結構、出版物的媒介形態、傳播方式、受眾閱讀習慣、反饋機制、傳播速度等多方面進行重構[11]。現有研究已從多維視角提出可行性路徑,包括傳統出版企業須挖掘信息技術和數據資源在融合發展中的潛力,通過技術融合和數據融合,充分考慮各類行動者的需求[12],推進以社交網絡為基礎的關系傳播[13],構建數字化運營體系,發展數字化運營新優勢等[14],以此重塑出版業生態格局業態、傳播方式和運營模式[15]。人們對互聯網傳播的依賴加強,“被動的”讀者已轉向為“能動的”用戶,社交媒體平臺中的用戶數量和用戶體驗成為數字化運營成功的關鍵。以上研究主要用于解決出版企業與用戶之間的供求關系,并沒有過多關注到信息共享、信息整合與信息協同對匹配出版供需資源、保護各利益群體、完善用戶知識服務以達到合作共贏的價值。
信息生態鏈是信息生態系統中不同種類信息人之間信息流轉的鏈式依存關系。現有研究將其應用于解釋和解決信息問題,如考察信息污染、信息流程重組、圖書館服務、博客建設及企業信息協同[16]、構建電子商務機理模型[17]、發展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基本舉措[18]等。在出版實踐層面,研究指出,信息生態鏈理論用于引導數字出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與電子書出版商進行常態化、共贏式合作,實現信息價值倍增的合作生態[19];通過協同服務平臺建立產業鏈上各節點之間的協同聯系,以提升學術電子書信息服務的協同運作和產業鏈的效益[20]。其中,社交網絡信息生態鏈是在社交網絡環境中,以社交網站為平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由信息主體、信息以及信息環境三者構成的鏈式依存結構[21],各信息節點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相互促進[22],以此達到信息生態鏈中不同要素間的信息協同與共享[23],推動多元主體、協同價值共創。目前,關于社交網絡信息生態鏈的研究多集中在概念、模型等理論層面,尚缺乏將社交網絡信息生態鏈置于出版領域的研究。因此,基于信息生態鏈視角開展社交網絡應用下出版業數字化運營運行機制研究,對于從理論上厘清出版業數字化運營信息生態鏈,在實踐中提升出版業數字化運營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2 社交網絡推動出版業數字化運營發展
社交網絡是基于互聯網平臺在線創建、交換、傳播各種形式信息內容的數字虛擬空間[24],可以為企業創造不同的市場價值,促進消費者的社交互動,在商業環境中共享信息并為消費者提供社會支持,增加信任度和購買意愿等[25]。2022年,澳門文化發展基金推出了出版綜合服務平臺專項資助計劃,幫助澳門出版業積極探索數字化出版模式,但存在諸多現實困境,有效利用社交網絡,可以幫助出版業在文化生產、文化傳播、用戶服務等方面提高數字化運營效率。
2.1 整合文化資源,激活消費潛力
優秀文化資源是出版業進行數字化運營的基礎,利用社交網絡平臺可以建立強大的文化社區,連接不同的信息主體,革新傳統出版內容生產和傳播模式,培養新文化消費群體。澳門具有中西特色鮮明的豐富文化資源,造就了當地出版物多以社會科學和藝術類圖書為主,且多以澳門為題材。政府資助是澳門出版業的主要收入來源,大部分圖書以贈送形式分發給澳門居民[26],導致澳門居民的知識付費意識相對薄弱。而澳門出版消費群體主要分為澳門居民、國內外受眾和入澳游客,不同受眾群體因出版消費習性不同,對出版產品的需求各有偏好,由于出版方缺乏市場調研,無法真正獲取受眾需求,造成出版產品內容創新不足,制約了圖書的內銷和外銷市場。如何提升澳門出版持續消費效益,需要重視文化內容與消費匹配度,搭建文化消費供給端和需求端之間的數據信息基礎,滿足不同消費群體文化消費需求。澳門出版商通過社交網絡平臺分析用戶的偏好情況,實時了解讀者反饋,充分挖掘澳門文化內涵,提高內容供給質量,豐富出版資源供給,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要素,升級產品形態屬性,豐富內容輸出形式,創造新型文化產品消費需求。
2.2 信息協同匹配,提高運轉效率
社交網絡可以依據用戶參與的信息交互數據持續更新后續信息系統數據容量,實現內容創作者、出版機構、讀者、技術服務商和平臺服務商之間持續地、有價值的信息交互行為。澳門地區傳統出版宣傳方式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很多出版單位忽視社交網絡平臺與用戶交流的作用,造成出版產品傳播范圍有限,很難覆蓋更廣泛的受眾群體。盡管有些出版單位,如澳門文化局、澳門人出版社有限公司、澳門東亞出版社有限公司、澳門文化公所等,建有社交媒體平臺,但發布內容較為單一,更新頻率低,缺乏互動交流。此外,澳門具有多元化的媒介環境,內地的微信以及海外的優兔(YouTube)、臉書(Facebook)等社交媒體共存,出版商需要針對不同平臺及受眾提供定制化內容,而目前很少有出版單位做到這一點。
2.3 拓展消費場景,增加產出效益
出版企業可以對接社交網絡中用戶對數字文化服務需求,采用在線在場相結合的形式鞏固和擴大文化資源展示空間,創新數字文化消費模式。社交用戶群體之間的信息傳遞與社交影響,提高出版品牌競爭力。澳門許多出版物開始以電子書、在線雜志、數字化圖書館等形式呈現,滿足讀者在網絡平臺上獲取信息的需求。但電子書這一門類規模較小,僅占年出版物總量的8%左右,且多以公益性為主,缺乏多元化的消費場景,致使澳門出版業產業發展相對滯后[27]。利用社交網絡信息資源,打造更多創新型閱讀空間和復合型文化空間,是澳門出版業亟須發力之處,惟此才能延長產業鏈條、拓展產品市場。
3 信息生態鏈視角下出版業數字化運營模型建構
社交網絡為澳門出版業創新發展帶來新機遇,但如何促使社交網絡中多元主體通過信息高效流轉協同、創造提升新產業價值,信息生態鏈理論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社交網絡應用下出版業數字化運營信息生態鏈主要由內容生態、用戶生態及環境生態三部分構成,通過構建出版業數字化運營信息生態鏈模型,厘清各構成要素內涵、作用及關聯關系,可以明確出版業數字化運營優化路徑。
3.1 數字化轉型中出版業信息生態鏈的運行機制
出版業數字化運營信息生態鏈由內容生態、用戶生態和環境生態構成,三者的交互作用展現了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各組成要素間的鏈式依存關系和相互協同作用。內容生態、用戶生態和環境生態三者的交互展現了在不斷變化的技術和社會環境中信息的動態流轉和演變。內容生態為用戶提供信息價值,并連接不同信息主體;用戶生態影響信息的流轉方向、體量和質量;環境生態為出版業數字化運營系統運作提供價值導向和發展動力。
內容生態。 內容生態是信息生態鏈的資源基礎,也是各信息主體開展內容建設的行動指南,包括在社交網絡平臺中的出版產品或服務相關信息和用戶基礎需求信息。其中,信息主體的偏好、反饋與行為模式引導內容生態的發展方向。此外,內容生態的發展受到社會文化、經濟、政策和技術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技術進步、政策扶持有助于出版業根據自身資源特色研發多形式、多場景的產品形態,保證內容生態的多樣性。
用戶生態。用用戶生態是控制信息生態鏈的核心樞紐。出版業中的各類信息主體彼此間優勢互補,協同運作創造價值,包括提高信息產品的使用價值和效用,提高用戶服務水平,降低信息失真等。信息主體的需求和行為不斷對環境生態提出新的要求,可以推動環境生態的變化。
環境生態。環境生態是維持信息生態鏈的支撐條件,包括出版業中各信息主體進行信息協同活動時所匹配的設施、技術和政策等,為信息生態鏈的運轉提供多領域、多層面環境要素保障,并通過信息流轉與信息主體的相互影響,影響著信息生態鏈運行的協同程度,促進鏈體信息協同的可持續創新發展。
3.2 數字化轉型中出版業信息生態鏈的構成要素
基于信息生態鏈的基礎框架,結合出版業數字化運營信息生態鏈運行機制中的內容生態、用戶生態和環境生態三個維度,提出該鏈體由信息主體(信息生產者、信息消費者和信息管理者)、信息(信息載體和信息內容)、信息環境(內部信息環境和外部信息環境)三個部分組成,有序化的信息通過信息組織技術形成了多條復雜的信息傳播路徑,各類要素間相互聯系(如圖1)。
信息主體維度。信息主體是信息生態鏈中的主要參與者或主體單位,影響信息的生成、傳播和消費,是推動整個信息生態鏈建設的核心力量,提高信息資源利用率和加速信息流動效率,決定整個信息生態系統的發展格局。信息主體包括信息生產者、信息消費者和信息管理者。
信息生成者是活躍在社交網絡平臺并創造和發布的個人或組織,包括政府機構、商業出版機構、大學出版社、圖書館、個人等。信息生產者的實踐活動直接影響出版業數字化運營的內容質量。他們根據自身輸出的信息內容,收集社交網絡用戶反饋后的需求信息,了解受眾的行為偏好,優化內容生產。
信息消費者是在社交網絡平臺上主動獲取、閱讀、分享、評論或參與社交互動的個人或群體。信息消費者的興趣愛好、觀點傾向、實際需求等因素也影響著內容生產和信息傳播,按照其信息行為可劃分成三種類型消費群體:單一式消費者(單一消費行為)、中介式消費者(傳遞者的角色)和生成式消費者(在產生信息傳播需求時轉換角色成為信息生產者)。
信息管理者是對社交網絡上發布的相關信息及其活動進行管理的角色,具體可分為傳播者、運營者和監管者。信息傳播者包括社會公眾、知識網紅、網絡達人、官方或非官方的機構組織等,他們將生產的信息進行二次加工處理后向公眾傳播,其行為直接影響著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速度和廣度。信息運營者主要負責社交網絡平臺中的信息傳播、分發和推廣,確保發布的信息能夠吸引用戶關注和互動,維持高質量的出版品牌形象。信息監管者是負責監督、審核和維護社交網絡上信息的合規性和安全性,保障信息生態鏈信息有序傳播。
信息維度。信息包括信息載體和信息內容。信息載體(社交網絡平臺)既是信息傳遞的重要介質和依托平臺,也是信息主體開展信息活動的基礎要素。信息內容是在信息生態鏈上循環流動的數據資源,由出版主體(個人或機構)和消費用戶生成在不同社交網絡平臺中的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鏈接等多種形式內容,以此形成用戶反饋與需求的信息庫。這些信息數據是出版機構分析用戶興趣、推薦內容、個性化推送等重要數據來源,幫助出版機構做出快速反應,并進行決策管理。
信息環境維度。信息環境分為內部信息環境和外部信息環境。內部信息環境是社交網絡中出版業數字化運營信息生態鏈的運營情境,包括信息技術、信息制度等。信息技術是應用于獲取、處理、傳輸和存儲信息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為信息主體提供個性化、多樣化服務的工具,包括信息生產技術、信息傳播技術、信息監管技術等,推動出版內容的創新和傳播方式的改變。信息制度是指信息主體在社交網絡上發布信息活動時所需遵守的準則和規范。外部信息環境是社交網絡中出版業數字化運營信息生態鏈外部的宏觀環境,包括產業政策、市場環境、法律制度和社會文化環境等。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出版產業政策及社交網絡發展的制度文本,與相關法律法規一起指引信息生態鏈合理運行,正向促進出版業數字化運營的經營效益。同時,市場環境中的競爭信息可以幫助企業內部及時調整運營策略,進而提高信息增值變現能力。此外,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因素,如教育水平、價值觀念和文化傳統會塑造人們的閱讀習慣和使用需求,出版企業需要了解并遵循當地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做好具有針對性的市場定位,打造獨特競爭優勢。
4 信息生態鏈視角下出版業數字化運營路徑
基于信息生態鏈優化社交網絡應用下出版業數字化運營模式,可以建立各信息主體的合作關系,有效配置內外部環境資源,推動整個信息生態鏈的流暢運轉,實現各信息節點與全鏈價值的最大化,推動出版業數字化運營可持續發展。
4.1 基于內容生態的文化生產路徑
信息是信息生態鏈形成的資源基礎,質量的信息內容能夠提升信息傳播效率,促進信息主體(信息生產者、信息消費者、信息管理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優化信息生產內容,不斷適應市場和用戶需求變化。
重視特色文化資源,提高數字出版供給。多樣化、具有創意和娛樂性的敘事內容可以吸引更多社交網絡用戶。第一,豐富出版內容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各地市文化內涵,豐富出版資源供給,與其他藝術形式(如音樂、影視、動漫等)進行跨界合作,創造多元化新媒體內容。遵循“多語言”廣泛應用的背景,下沉多語種市場,拓展數字化的多文種閱讀供給,適應對外傳播的現實環境。第二,開發數字形態的出版產品。加大多媒體資源策劃力度,打造以音頻、視頻等形式的數字內容,開發有聲讀物、視頻課程等富媒體產品,重視開發以VR/AR/MR為代表的沉浸式媒體內容,提升用戶立體式閱讀體驗[28]。第三,升級出版內容的供給方式。出版單位基于社交網絡中讀者的基礎數據(用戶個人信息、使用平臺偏好)、閱讀數據(閱讀偏好、閱讀頻率、閱讀時間等)、互動數據以及線下閱讀推廣活動數據(參與活動人數、年齡、對活動的滿意度等)建立用戶數據庫,通過挖掘用戶特征數據,將“讀者”形象可視化呈現,利用標簽數據構建用戶畫像[29],實施精細化運營。同時,建立用戶對出版物的評價反饋機制,不斷優化產品供給,增強用戶滿意度。
打造運營平臺矩陣,拓展品牌推廣渠道。圈層化背景下,用戶呈現出個性化、窄化和分眾化趨勢,雖然有助于提升同質化信息傳播的效率,圈層內行動聯結,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圈層信息傳播和行動[30]。為了吸 引和滿足不同圈層用戶的需求,出版業 需要不斷創新內容產品形式,提供個性化營銷服務,出版機構需要識別用戶在不同平臺的信息行為,基于各社交平臺的主要特性和運營方式,生產優質品牌生產內容(Brand Generated Content,BGC)、并聯合其他內容生產者創作專業生產內容(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PGC)和用戶生產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打造完善品牌內容體系。例如豆瓣、知乎、小紅書、微博等作為高黏性、高互動的用戶生活方式分享平臺適用于發布圖文內容,抖音、B站等高度聚集的泛娛樂社區和視頻平臺適用于短視頻內容等。同時,在社交網絡平臺建立讀者專屬興趣社區。此外,通過搭建橫向矩陣,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進行賬號布局,實現內容多元發展、聚集不同平臺流量、觸達不同目標受眾,輻射范圍面向海內外,提高出版品牌影響力。
4.2 基于用戶生態的價值共創路徑
信息主體根植于信息活動與處理機制中,增強信息主體的協作意識,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聯合關系[31],可以提高信息資源的共享率和利用率。出版企業通過社交網絡加強與上游內容創作者、中游技術協作者以及下游增值服務者間的合作,延伸出版產業鏈,并加深與金融、文創、移動運營服務等行業的跨界融合,實現產業信息協同與關聯[32]。
引導多方協同合作,持續助力價值共創。“參與式文化”強調“通過某種身份認同,以積極主動地創作媒介文本、傳播媒介內容、加強網絡交往為主要形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自由、平等、公開、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樣式”[33]。出版業需要實現不同信息主體間的信息協同生產與轉化,加強數字傳媒與信息生產者、信息消費者和信息管理者之間的深度互動,完善信息協同運行機制。首先,進行社交網絡議題設置,在出版社的適當引導下,選擇合適話題、多樣化的內容形式,激勵用戶生產話題,通過分享、評論、點贊等方式實現熱度的延續,滿足用戶認同需求;按照用戶的興趣進行個性化推送,提高消費者閱讀和消費相關議題的出版物興趣。同時,生產者可以在信息共享和反饋中獲取更多創作靈感,進而創造更多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出版成果。其次,打造“地方視角”自媒體,從客觀立場深度講好地方特色故事;選擇與出版物相符的垂類達人、知識網紅、網絡紅人等布局內容種草,明確傳達產品價值點,借助意見領袖的引導深化品牌調性,通過短視頻與直播帶貨,直接充分地了解商品并完成消費轉化。最后,出版單位應加強社交網絡監督和管理,形成規范的內容審核流程,保護用戶的隱私信息,避免用戶信息被泄露或濫用,營造積極、健康、友好的社交氛圍。
創新文化消費場景,完善用戶消費服務。社交網絡能夠發揮線上用戶群體的集聚功能,引導用戶線下消費的連續性,從文化需求側引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用戶對數字文化內容和服務消費的路徑依賴,拓展文化消費的服務場景[34]。— 方面, 從用戶信息共享層面匹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需平衡,開拓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打造矩陣式出版產品(2D、3D、多媒體等)系列,發展“傳統+智能+私域引流”的循環模式,形成線下線上相結合的營銷方式;立足中華優秀特色文化資源,依托出版物中的文化素材,開發具有出版品牌特色的NFT數字藏品;增強公共文化機構數字資源供給能力,結合線下展館和展會活動,開設線上“云展館”和線上“云展會”。另一方面,借助新理念和新技術拓寬、融合出版路徑,推進“出版+”“互聯網+”“智能+”,拓展傳統出版服務邊界,延伸出版產業價值鏈。例如,出版機構可以聯合當地圖書館、文化館等研發智慧空間和打造“元宇宙原住民”—虛擬數字人;將AR、VR核心技術應用于圖書融媒體場景,建設元宇宙閱讀實驗室,創設沉浸式產品線上閱讀空間,滿足讀者的深度閱讀和互動需求,實現多人實時互動的社交化閱讀,構建“產品+服務+增值”的融合閱讀生態。
4.3 基于環境生態的戰略規劃路徑
信息環境對于確保信息的有效流動、維護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以及促進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利用至關重要。出版業數字化運營涉及生產創作、市場營銷、數據反饋、人才培養、平臺建設等多個方面,需要持續優化環境生態質量,實現內外部資源的有效配置,不斷調整發展方式,對內激活信息主體與信息內容的活力,對外借由社交網絡與外部環境有效交互,以推進出版產業、出版生態的良性發展。
制訂具體發展規劃,培育專業運營團隊。良好的社會信息外部環境是促進出版業發展創新的重要推動力,影響著信息主體的發展態勢。一方面各地市需要提供和落實本地出版產業創新發展的政策和制度,鼓勵和扶持本地出版企業數字化發展,配合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建設進度,制訂具體出版業數字化戰略發展規劃,建立出版業數字技術應用和推廣的專項資金、提供土地和場館等資源支持、鼓勵出版企業開展國際合作等。另一方面,還需要建立出版業數字化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制定長效的人才培養和交流機制:深化各地區協同合作,建立數字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加強本地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建立產學研用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設立出版數字化運營專才培訓項目;加強出版從業人員的交流,定期組織業務培訓、調研考察、學術交流等。此外,應積極推進人才工作,大力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人才引進戰略,改善人才隊伍結構,提高服務能力,促進出版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拓寬市場合作渠道,促進信息資源共享。出版企業應與本地文化團體、藝術團體、教育機構等社團建立緊密合作伙伴關系,提高數字化資源的共享率和利用率,避免重復建設和消耗競爭,錯位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第一,出版企業應該與當地社會團體建立緊密的合作框架,通過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制訂發展計劃、明確責任分工,有助于雙方更好地協同合作。第二,鏈接用戶數據共同策劃并舉辦各類在線文化、藝術、教育活動,例如書展、講座、藝術展覽、讀書會等,借助多方力量拉動居民廣泛參與;還可以與社會團體共同開發出版產品,例如與藝術團體合作制作藝術書籍,與教育機構合作編寫教材等。第三,出版業和當地社會團體可利用社交網絡共建社交媒體平臺、網絡專題主頁和網絡社交論壇等進行聯合營銷,共同制作宣傳視頻、圖文內容等,動態征集與智能反饋用戶需求,提高社交網絡利用率。
5 結 語
數字技術發展以及社交網絡活動的日益頻繁,平臺用戶間深度的交流和互動,已重塑數字文化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出版業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積極利用社交網絡,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提升數字化運營能力。社交網絡中的信息流轉離不開良好的信息生態鏈,各要素之間需要形成協同機制以實現系統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配置。以信息生態鏈理論為指導,提出社交網絡下出版業數字化運營策略,豐富了信息生態鏈理論的應用場景,具有一定理論價值,對于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注 釋
[1][34]周錦.社交網絡應用下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機制研究[J].理論月刊,2022(7):68-74
[2]魏鵬舉,鐘藝聰.數字文化經濟的價值共創[J].江西社會科學,2022,42(7):156-167
[3]新華社.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3-11-10].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4]吳保來.基于互聯網的社交網絡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3:118
[5]周錦.數字經濟推動文化產業價值共創:邏輯、動因與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22(9):165-172
[6]張炯,吳平.回歸20年:澳門書業回眸與思考[J].出版廣角,2019(22):28-30
[7]澳門互聯網研究學會.澳門居民互聯網使用趨勢報告2023[EB/OL].[2023-09-10].https://mp.weixin.qq.com/ s/f9aNxFzeeV5QRqmoKmu6nA
[8]周華清,王忠.產業升級下的澳門地區圖書出版業發展思考[J].東南傳播,2021(5):91-94
[9]婁策群,周承聰.信息生態鏈:概念、本質和類型[J].圖書情報工作,2007(9):29-32
[10]李金津,沈濤,田波,等.企業信息生態對技術創新的影響機理[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12):69-74
[11]劉欣,袁也.場域理論視角下出版社數字化轉型路徑探析[J].出版發行研究,2022(10):19-24
[12]王驥騰.基于社交網絡的數字媒體出版策略探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4,28(8):174-176
[13]向鵬.基于數字出版的科普產品生產與傳播策略[J].出版發行研究,2017(2):71-74
[14]丁玉琪.出版融合發展下傳統出版數字化轉型路徑研究[J].新楚文化,2022(7):72-75
[15]李穎.數字時代傳統出版社的融合發展策略[J].出版廣角,2023(16):47-50
[16]張慧玲.網絡信息生態鏈研究進展與展望[J].情報探索,2014(7):9-12
[17]許孝君,王宇婷,張海濤.商務網絡信息生態鏈的形成機理研究[J].情報雜志,2015,34(12):159-164
[18]張文曉.微博信息生態鏈的傳播模式及仿真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5:4
[19]徐進.數字出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與電子書出版商合作共贏路徑研究:以信息生態鏈為視角[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8):82-88, 122
[20]肖鈉.基于信息生態鏈的學術電子書產業鏈信息協同服務研究[J].圖書館,2021(4):68-75
[21]張向先,劉宏宇,胡一.社交網絡信息生態鏈的形成機理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4,58(16):36-41
[22]婁策群,方圣,宋文績.網絡信息生態鏈協同進化方略[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22):27-32
[23]張連峰.商務網絡信息生態鏈價值協同創造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153
[24]金苗.地方政府海外社交網絡國際傳播矩陣構建[J].江海學刊,2023(4):163-170, 256
[25]Hajli M N.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consum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 Research, 2014, 56(3): 387-404
[26]王國強,鐘鹿琴.澳門出版業發展概況及優缺點分析[J].出版參考,2008(30):30-31
[27]王忠,胡銳翔.特區定位的呈現與對接:澳門出版業的現狀、機遇及展望[J].科技與出版,2023(12):51-61
[28]吳雷,崔璐,武亞蘋.文化數字化戰略下出版深度融合發展路徑探究[J].出版廣角,2022(5):44-49
[29]陳雅賽.日本用戶參與型網絡出版模式特色、內在驅動與發展趨勢[J].出版科學,2021,29(2):111-118
[30]周葛,張帥男.出版機構新媒體矩陣圈層化運營實踐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2(1):82-89
[31]婁策群,徐黎思.信息服務生態鏈功效的影響因素及提升策略[J].圖書情報工作,2011,55(4):19-23
[32]常嘉玲.信息生態學視角下出版企業數字化創新能力探析[J].編輯之友,2019(5):32-37
[33]周榮庭,管華驥.參與式文化:一種全新的媒介文化樣式[J].新聞愛好者,2010(12):16-17
[34]韓剛,覃正.信息生態鏈:一個理論框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7(1):18-20+32
(收稿日期:2023-11-27)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21年度一般項目“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出版與學術媒體動員機制研究”(21BXW085)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王忠,哲學博士,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林瓏,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23級博士生;周華清,管理學博士,福建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